《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关训练A卷)1.据载,(明代)“隆(庆)、万(历)中,闽商大至(镇洋镇),州(指江苏太仓州)赖以饶。今累岁弗登,(棉花)价贱如土,不足以供常赋矣”。这说明当时( )A.棉织品不符合民众生活需要B.全国经济区域分布较为明朗C.赋税负担沉重阻碍经济发展D.江浙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2.有碑文记述了清代机户与机匠之间的矛盾。被机户解聘的部分机匠组织全体机匠“叫歇”(罢工),以迫使机户“加银”,致使苏州纺织作坊生产停滞。机户向官府申请立碑,将禁止罢工写入碑文,并将“聚众叫歇”的行为以户律中“把持行市”的罪行论处,在碑前枷号示众。该碑文( )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负面
2、影响B.体现出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体系健全C.可用来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D.说明苏州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明初苏州城“邑里萧然,生计鲜薄”,到明中期已“迥若异境”“愈益繁盛”,生活变得奢华铺张起来,时人指出“吴俗尚侈,古则然也,而今为尤甚”。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苏州有崇尚奢华的传统B.明朝官方对社会治理不重视C.苏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变迁4.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引进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产量,使得盈余的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另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这表明作物的引进推广( )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B.影响了经济和
3、社会生活C.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D.促进了粮食贸易的发展5.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这反映了明代( )A.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 B.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C.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D.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6.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朝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使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
4、觉醒7.明中期以后,文化界有了新变化。李贽用“童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戏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专门彰显一个“情”字,甚至提出了尖锐的质问:“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反映了当时文化界( )A.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B.过分强调人的私欲C.出现反对理学的倾向D.重在宣传启蒙思想8.学界认为:明夷待访录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对中国思想界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被誉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书( )A.改变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B.迎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C.基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D.抨击了君主专制和对民主的追求9.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
5、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三代以后,文与武圆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王夫之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是( )A.道随器变,法因时改B.崇尚实学,反对空谈C.主张法治,反对人治D.道在器先,重道轻器10.在元明戏曲小说中,唐代诗人李白被塑造成才华横溢的文士、蔑视权贵的狂士、针砭时弊的志士、仗义疏财的侠士、志高意远的逸士、嗜酒如命的酒中仙。元明文人对李白的形象塑造( )A.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B.寄托了士人的心理期待和追求C.宣扬了儒士兼济天下的价值观D.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需求11.作为一本明代总结性的
6、科技著作,这本书的命名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天而行的理念贯穿全书。如乃粒篇中作者就提到:“绿豆必小暑方种。未及小暑而种,则其苗蔓延数尺,结荚甚稀”。这本书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12.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双重性质,其学员除了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监生以外。还有来自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朝鲜等地的留学生。这一现象( )A.彰显了开放的社会风气B.体现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C.反映了东学西渐的过程D.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13.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仍然得到了发展。阅读材料,完成
7、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其表现为市附近的里坊内开设店肆和作坊,如长安城的中宣坊、延寿坊都相继设店肆。至晚唐,更出现了夜市,打破了宵禁的规定。里坊内也经常出现穿坊墙而对街开门的情况。隋唐时期,城市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行、肆、店等直接经营买卖的行业繁荣,而且一些为商业服务的辅助性组织及业务也开始兴起都市群,进而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商业网。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 下图为明朝后期国内市场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唐以后城市发展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谈谈明朝后期商业发展的新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4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此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羊、鸡等畜禽传入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
9、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2)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太仓州以种植棉花为主,而且百姓生活依赖于棉花售卖,说明当时江浙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10、故选D项。明朝棉织品成为民众衣服的主要来源,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江苏太仓州以种植棉花为主,并没有提到其他地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棉花欠收影响农民收入,并不是赋税沉重阻碍经济发展,排除C项。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清代机户与机匠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可知,机户与机匠的出现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出现,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因此该碑文可用来考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是劳资关系的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无法看出是“最早”出现,故D项错误。故选:C。3.答案:D解析:题干中所述变化的出
11、现说明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的变迁,故选D;材料主要强调了经济发展对社会风气的影响,A、B、C均没有体现这一主旨,排除。4.答案:B5.答案:C解析:明代景德镇的民窑数量、规模不断发展,逐渐大于官窑,并代替官窑为政府烧造瓷器,反映了明代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官窑产品并不面向市场,B项错误;“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6.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良知良能”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无论是“愚夫愚妇”还是贤者圣人都是一样的,这体现出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启迪人性,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7.答案:C解析:
12、由材料可知,李贽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专门彰显一个“情”字,显示了当时文化界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的反对,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儒家思想是批判继承,并没有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只是肯定人正常的私欲,不能说明过分强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宣传启蒙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解析: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追求民主的色彩,因此被誉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D项正确;明夷待访录并未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排除A项;该书发表时,资本主义萌芽刚刚产生,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是哪个流派推崇该书,因此无法得出其基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排除C项
13、。故选D项。9.答案:A解析:王夫之认为:有器才有道,先有器后有道,离开器,道也就不存在了。三代有三代治理之法,汉以后只能按后世之法治理。这反映出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和因时而变的革新精神。故选A项。其它选项均与题干不符。10.答案:D解析:根据“唐代诗人李白被塑造成才华横溢的文士、蔑视权贵的狂士、针砭时弊的志士、仗义疏财的侠士、志高意远的逸士、嗜酒如命的酒中仙。”可得出塑造李折的这一形象主要反映出在商品经济发展之下,士人想要摆脱传统教条思想的束缚的心理,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时人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排除A;“兼济天下”无法得出,排除C;材料中李白的形象并不符合世俗文化的需求,排除D。11.答案
14、:D1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子监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故由材料中“有来自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朝鲜等地的留学生”可知,该现象有利于促进儒学在东亚和南亚地区的传播,D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留学生不代表社会风气开放,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并未完全控制琉球、安南等地,排除B项;“琉球”“安南”等地位于今亚洲东部或南部,不属于西方国家,排除C项。13.答案:(1)坊市逐渐分离,坊内和街道开设店铺;出现夜市;城市经济繁荣;邸店、柜坊和飞钱等商业辅助性组织和业务兴起;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数量增多,形成都市群和商业网。(2
15、)特色: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商帮出现;农产品、手工业品商品化加强;区域商业网络形成。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可以得出市场规模扩大,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根据“打破了宵禁的规定”可知,夜市出现,宵禁被打破;根据“一些为商业服务的辅助性组织及业务也开始兴起都市群”可得出商业服务性业务兴起和商业都市群形成。(2)从该示意图可以看出,每个区域都有每个区域专业生产的产品,而且茶、手工业产品、马、粮食都可以买卖,商品贩运路线长,故可以得出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区域
16、性生产加强,商帮出现;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区域商业网络形成等特色。原因:由所学明朝的时代特征可得出明朝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政局稳定;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达;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14.答案:(1)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食物物种为主;双向交流;欧洲人是主要传播者。(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影响: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
17、展等。消极影响: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解析:(1)据材料一“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可知,物种传播以食物为主,且种类多,有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和畜禽类;据材料一“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知,物种传播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等洲;据材料一“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知,物种传播
18、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结合新航路的开辟可知,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有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知,明朝时期的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据材料二“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可知,明朝时期的中国农业生产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第二小问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回答,据材料二“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可知,其扩大了耕地面积;据材料二“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可知,其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据材料二“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可知,其缓解了人地矛盾;据材料二“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可知,其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等;据材料二“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可知,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