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中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汉中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 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 现代化规划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十三五”农业农村开展主要成效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重要论述,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统揽,持续加大农 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农业农 村开展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持续
2、推动农业农村开展奠定了坚 实基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核 心指标,严格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和八个一批帮扶措 施,抓实抓细一户一策脱贫措施。十三五”以来,全 市累计减贫52.4万人,10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汉台区整 体脱贫,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区域整体贫困得到历稳定粮油面积产量。落实粮食平安党政同责,全面实施藏 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 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永久基 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90 万亩,所有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入库。加快主要粮食作物两 区两带产区建设,其中在平川地区建设100万亩优质稻米 主
3、产区和50万亩小麦高产区,在丘陵山区建设100万亩玉 米产业带和70万亩薯类产业带,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 定在38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10万吨左右。同时,积 极扩大油料和大豆种植面积,确保油菜面积稳定在no万亩 以上,产量稳定在17万吨左右。推广高效集成技术。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水肥药资源高效利用、耕作模式创新等,开展粮食绿色高质 高效增产模式攻关,形成增产增效措施明确、农事操作简便 的标准化技术模式。积极推进稻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建 设油菜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 5万亩,培育壮大制种企业。开展品种资源普查、基础理论 研究与品种选育方法创新,加快品种更
4、新换代。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建设适宜粮食规模化生产的自动墉情 监测、农田小气候预报、病虫害监测和苗情长势监测等现代 化田间监测系统,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及时发布灾 害信息。建立气象、农业农村和应急管理等部门联防联控机 制,加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建立物资储藏和使用制度,加 强救灾种子、农药等物资的储藏和调配,确保重大病虫不暴 发成灾、疫情不恶性蔓延。(二)乡村产业富民工程建设产业集群。以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着力点,统筹 布局,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选择自然条件优越、 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开发。开展 百园百企千社千村创立,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畜牧、蔬 菜两个百亿级
5、”产业集群,茶叶、中药材、果业、粮油四 个五十亿级”产业集群,食用菌、渔业等多个“十亿级 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镇村建园、主体带动、农户参与 的方式,培育一批产加销紧密连接、大中小微主体分工协作 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强镇,构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 一体化开展体系。支持建设产值超过10亿元、I亿元和千 万元的县、镇、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开展优而特、精 而专的乡土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立足农业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 布局,把茶叶、中药材、食用菌三大产业打造成为规模、效 益全省第一的单项冠军产业,全面提升蔬菜、水果、畜牧、 水产四个区域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培育黑米、乌鸡、魔芋、 中蜂等地
6、方特色产业,构建以骨干产业为引领、区域主导产 业为支撑、地方特色产业为补充的3+4+N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茶园面积到达120万亩、茶叶产 量到达6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中药材面积稳定在 135万亩、产量到达26万吨,种养产值到达50亿元;食用 菌产量到达10万吨,综合产值到达60亿元。蔬菜面积稳定 在100万亩,产量稳定在280万吨以上;果园面积到达60 万亩、水果产量到达75万吨;生猪饲养量稳定在400万头 以上;水产品产量到达5.2万吨。壮大富民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以 “链长制”为抓手,全力
7、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开发, 提高亩均效益和投入产出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 理手段,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形成市、 县、镇、村四级联动的乡村产业新雁阵。打破村域、镇 域乃至县域界限,全力推进乡村富民产业带、示范片和聚集 区建设,支持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园,打造5个产值 过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创立一批省级及以上农村产 业融合开展示范园。充分发挥乡村休闲旅游业在农文旅融合 中的连接作用,以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联合农 业企业、文旅企业等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休闲农业+, 突出绿水青山特色、做亮生态田园底色
8、、守住乡土文化本色, 彰显农村的土气、巧用乡村的老气、焕发农民的生气、融入时代的朝气,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 展。增加农民收入。以扩大就业带动稳定增收,围绕提高工资 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精准施策,系统性解决农 民收入偏低的问题。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 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 以提高工资性收入为重点,大力开展县域经济和劳动密集型 产业,引导返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平台,健全基层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打响汉中劳务品牌, 强化劳务管理和薪资支付预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壮大乡村产业规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
9、 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通过入股、分红、就 业等多种方式增加经营性收入。鼓励社会资本下乡,合作开 发闲置土地、房屋资源,拓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 落实好民生保障性、普惠性和兜底性救助类政策,确保农民 转移性收入长期稳定增长。(三)公用品牌强农工程打造农产品品牌体系。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造味 见汉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体系。大力开展特色农 产品优势区,强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地标产品的保护开 发,培育壮大一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领规模 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运营,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 市场竞争力。健全品牌质
10、量标准体系。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 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符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要求 的生产标准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分等分级、产 地准出和质量追溯、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各个环节管理, 形成覆盖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品牌诚信建设,保障品牌 健康开展。建立品牌运营机制。抓好味见汉中区域公用品牌管理 服务机构和工作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运营水平高、创新能力 强、带动作用大的市场主体,推进产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 健全品牌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参与品牌打造。充 分利用互联网+等新零售平台,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 销会等渠道,大力宣传味见汉中品牌文化,讲好汉中品 牌故事,提高品牌知名度
11、和美誉度。到2025年,建设农产 品区域公用品牌专营店100家。(四)新型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以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到2025年,全市市级 以上龙头企业到达21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到达75 家,加工型龙头企业占65%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到达 8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到达7000家,县级以上农民专 业合作社示范社800家,农户入社率到达60%以上;年经 营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到达60%以上。加快建立新 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 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一批由重点龙头企
12、业牵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 化联合体。鼓励各联合体以资本、技术、品牌、信息为纽带, 通过股份合作、工序衔接、产销对接等方式,实现单一产品 购销合作到多元要素融合共享转变。支持联合体研发特色产 品,兴办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养老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 产业。强化政策支持,着力打造一批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 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 持农业专业化服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 等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 务。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统筹推动服务资源整合和服
13、务信息有效对接,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服务模式,服务好农业 生产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到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 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 平显著提升,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 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托管服务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5% 以上。大力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融合 开展的理念,把开展村集体经济与开展县域经济相结合,依 据村情现状精准分类,实施强村计划。管好用好脱贫攻坚期 间形成的集体资产,加快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 系,落实监管责任,防止资产闲置和流失,确保发挥长效作 用。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报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园、
14、 产业强镇等产业工程,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人才建设, 把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选入村两委班子,加大培训力 度,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开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创 造性。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当地实际的开展模式,推广比拟 成熟的资源开发型、物业租赁型、资产盘活型、乡村旅游型、 农业生产型、联合开展型等模式,加快打造一批新型农村集 体经济示范村。(五)质量平安绿盾工程加强监测检验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规范统一、符合农业生 产需求的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制度,形成市县镇三级监测网 络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双认证,认证通过 率到达70%以上。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自检室, 制定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
15、平安风险管控一品一策措施, 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观测点20个,强化农产品生 产经营者质量平安责任农产品质量平安合格率稳定在98% 以上。加快两品一标认证。充分发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 产品在质量平安、绿色开展和品牌打造等方面的优势,推进 绿色有机引领优质优价、区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良好规范 推动标准建设,实现全产业链质量提升。以茶叶、黑米、水 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为重点,大力开展绿色有机农业,建 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示范保 护工程,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认证步伐,加强 证后监管,加大认证补贴,健全全过程质量监管机制,全力 打造高效、高品质农业。到2025年,
16、全市绿色、有机、地 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到达350个以上。强化质量追溯和合格证管理。运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平安 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平台,建立 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 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 询、责任可追究,实现两品一标及规模以上经营主体农 产品追溯全覆盖。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对失信市场主体开展联合惩戒。落实好质量追溯与农业农村 重大创立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四 挂钩机制。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建 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互衔接机制,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 入质量追溯体系
17、和合格证管理,实现智慧监管。加快农产品质量平安县创立。持续巩固农产品质量平安县 创立成果,做到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发挥质量平安县的示 范辐射带动作用,把质量平安县打造成按标生产、全程监 管、体系建设、社会共治的样板区。到2025年,全市60% 以上县区创立为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平安县,国家农产品质量 平安县实现零突破。(六)乡村建设促进工程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 划编制,集聚提升类村庄加快编制,城郊融合类村庄可纳入 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编制,搬迁撤并类村庄原那么上不单 独编制。对暂时未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镇两级国土 空间规划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控要求进行建设。推行
18、乡 村设计制度,强化对乡村风貌的指导和约束,保存乡村特色, 不搞大拆大建。抓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名村名 镇和农村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加强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改造提升,有序实 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高质量推进四好 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行路长制。全力打造交通强国陕 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构建点线环网式交旅融合产业发 展新格局。严格落实农村公路交通平安设施与公路建设主体 工程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公交化改造,大力 开展定制客运服务,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乡村延伸。加 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推动县级仓储配送中心、 农村物流快递公司公共取送点等建设,打通农村物
19、流最后一 公里。加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 接。完善水利电气工程设施。加快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 小型水厂标准化改造,全面实施汉中市农村供水条例, 落实农村饮水平安工程运行管护十条标准。持续推进农 村电网升级改造,完善偏远地区供电设施,满足群众生产生 活用电需求。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分布式能源开展利用, 促进农村用能形态转型。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加快农村5G网络建设。优化 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提升 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大力开展教育文化事业。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快 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公立幼
20、儿园建设,鼓励创立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快省级示范幼儿园和一类幼儿园创立, 积极开展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抓好办学条件改善,加强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持续深化师 德师风建设。持续抓好集团化办学,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 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开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 积极创立智慧校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 活动,鼓励文艺工作者到基层送文化、种文化。推进城乡公 史性解决,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3031元增加 到2020年底的10377元,年均增长率27.9% ,均高于全 国全省同期水平脱贫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2020 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
21、均可支配收入到达11937元。粮食平安有效保障。严守耕地红线,强化占补平衡,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85.9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 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粮食作物耕种收综 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产量连续5年 保持在20亿斤以上,平安形势持续稳定向好。2020年,全 市粮食播种面积381.58万亩,产量到达108.53万吨。特色产业持续开展。以绿色、生态、有机为方向, 推动十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档升级,着力构建6+X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丰富优质农产品种类、扩大种养规模、 提升产量,全力将汉中打造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2020年,全市茶叶产量4.9
22、1万吨,占全省的56.4% ;蔬菜 产量278.09万吨,占全省的14.2%食用菌产量5.91万吨, 占全省的30.7%中药材产量19.11万吨,占全省的23.3% ; 生猪饲养量401.62万头,占全省的20.8%水产品产量4.87 万吨,占全省的25.8%。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农村饮水平安工程698处, 平安饮水达标率100%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效果显著,电力 入户率和行政村通动力电达标率均到达100% ,行政村宽带 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乡村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组建农民体育协会,引导农民参加全民 健身运动。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服务。加快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基
23、础设施,加强县级疾控机构建设,持续提升应对重大疫情 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推进县 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支持服务能力强的卫生院建设县域医 疗卫生副中心,巩固提升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效, 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加大面向村级订单式专科医学生免费培 养力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大 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落实城 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农村社 会救助制度,加快构建分层分类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 强对农村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 的保护与关爱服务。健全县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加快村
24、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互助性养老。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优 化提升农村社区网上服务。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引导 各类主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 机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 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便民化。推动互联网+向 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信息发 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 建设一批数字乡村样板。大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快递 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建立更大范围的农产品绿色通道,扶持 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推进农副产品仓配中心升级。到2025 年,打造10个电商特色
25、小镇、100个电商示范村,全市农 产品网络销售额到达10亿元。(七)农村环境改善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构建秦岭 中西段生态走廊、米仓山生态走廊,形成秦巴山地生态走廊。 加强沿汉江及主要支流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集中式饮用 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和立界。加强汉江、嘉陵江流域水源涵 养地水质保护,强化干流和主要支流污染防控,确保区域水 质平安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小流域 水土保持治理。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 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为依托,实施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 加强水土保持林、沿岸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提高 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农村人居
26、环境。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 年行动方案( 2021 - 2025年),大力实施全市十镇创 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三年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 逐步普及农村卫生厕所。新改户用厕所基本入院,有条件的 地区推动厕所入室,新建农房应配套设计建设卫生厕所及粪 污处理设施设备。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 接,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 管网统一处理。农村学校、规模较大的村等人口集中区域实 现卫生公共厕所全覆盖。探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推广低本钱、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 励农村生活污水依托就近园区或重点企业的生活污水处理 设施进行处理及综
27、合利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 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 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开展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因地 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处理方式,提升农村生活 垃圾治理水平,确保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到达有效治 理。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提升村容村貌。建立健 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 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推广应用陕西省农房设计图集, 开展农房建设试点,严格控制新建房屋体量和风貌。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 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 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
28、生态化。推进化肥减量 提效和农药减量控害,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大力推广 应用生物农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替 代化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 广覆盖率到达96%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到达65%以上。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推广健康养殖,减量使用兽用抗 菌药物。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开展模式,修复和完善生态 廊道,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 系统。加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严格重度污染耕地管控,确 保稳定退出特定农产品种植,积极推进中轻度污染耕地平安 利用,确保农产品产出平安。有序利用生态资源。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 护机制,推广综
29、合性补偿,基本形成符合市情的生态保护补 偿制度体系,提高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效益。加快建设市场 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全省排污权和全国碳排 放市场交易,推行水权、林权等市场化交易,打通绿水青 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持续推进长江流域十年禁捕, 强化汉江、嘉陵江流域渔政执法监督和市场监管,加强水生 生物资源养护。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升森林资源管 护能力,推进湿地生态修复,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 罪行为。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业,健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资 源保护衔接机制,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旅游、生态科考、生态 康养等产业。健全管护长效机制。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推广政 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30、模式,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 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村工匠 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 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山)长制,实现农村生 态环境管护全覆盖。建立督导考核、综合评估、生态环境损 害赔偿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不断提升人民群 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平安感。(A)乡村治理提升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 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 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常态化 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整顿,强 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
31、导作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 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行村 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 理制度,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 督的能力。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 度,切实保障村干部的基本报酬。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 制度,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 制。强化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 的职责,加大在青年农民中开展党员的力度。扎实开展村级 带头人学历和素能优化提升行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 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深化村民民主自治。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机制和 一约五
32、会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实践。引导村民完善村规民约, 弘扬公序良俗,制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章 程,厘清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职能,建立议事规那么。 强化村监委会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民主监督职能。推行 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小 微权力监督力度,促进村级事务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 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建设法治平安乡村。深入开展农村法治教育,引导干部群 众遵法守法用法,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化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深入开展法治县、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立活动。加大农村法
33、 律服务供给,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深化三 官一律进社区活动和法律下乡服务,推广庭院法庭车 载法庭巡回审判方式,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程序,提升 乡村法治水平。全面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坚持和开展新 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建立健 全乡村调解、市县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调解仲裁体系。完善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和道路交通平安管理 体系,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消防平安体系建设, 提升火灾风险防控能力,保障群众人身财产平安。常态化推 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农村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 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化中国特色社
34、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 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延安精神,弘扬主旋 律、传播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培 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文明乡村。积极开 展道德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各级乡贤组织和新乡贤作用,引 导群众提升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乡村信用体系, 增强群众诚信意识,打造“诚信乡村。推广鹘乡易俗会”说事大院真美汉中故事会”等经验,持续推进移风易 俗建设,形成喜事新办、厚养薄葬、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气。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 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管理 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
35、满 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以建设乡村治理示范县、示范 镇村为抓手,创新治理方式,探索具有新时代汉中特色的乡 村治理模式。加强镇(街道)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把 镇(街道)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和乡村经济中 心。探索现代化乡村治理途径,建立智慧村庄”综合管理 平台,推进村级基础台账电子化。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网格 化管理体系,拓宽管理内容,细化末端管理,促进基层社 会治理体系有效运转。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勉县 道德积分银行、留坝县德美屋做法,创新新时代自治、 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引领乡村新风气。推行 乡贤能人回归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鼓励乡贤能人参与经济发 展、兴办公益事
36、业,最大限度调动乡贤能人的积极性,促进 乡风更文明、治理更有效。五、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 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建立健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 帮扶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到工作体系、 开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序调整、平稳过渡、有 效衔接,推开工作重点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转变。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 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及有大病重病和负担 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
37、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人群 家庭重点关注,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建立农户自主申报、 定期排查、行业部门信息筛查、监督渠道反应、平台自动监 测分析、应急专项排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防返贫监测预警 等大数据监测平台全过程监管作用,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 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 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夯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七 长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对具备学习能力的残疾 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特教学校就读、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等措 施,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调整 优化教育支出结构,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做好随迁子女义务 教育工作;健全
38、完善医疗保障机制,落实低保对象、特困人 员、低收入家庭及三类人群参保政策,巩固提升健康扶 贫成果,持续做好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取农村危房改 造、建设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置换或长期 租赁村内闲置农房等形式统筹保障平安住房,做好农村脱贫 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住房平安保障;提升农村供水服务保障水 平,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 系,立足已建成的58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加大对搬迁群众 就业、产业开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的帮扶力度,围绕安置 区培育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鼓励搬迁群众流转承包地、林地 经营权,支持搬迁群众依托乡村资源,开展休闲农业
39、、健康 养生等特色新产业,多渠道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做好企 业扩容提质增加就业岗位,对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搬迁家庭 劳动力,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及时推送招聘岗位信息,落实 公益岗位兜底,全面巩固和提升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 人稳定就业质量。推广居住簿制度,积极做好迁出地和迁入 地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衔接,推动安置 区优先配建学校、医院。加强安置社区基层治理,完善安置 区配套设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融入,逐 少目匕纹曷 O加强扶贫工程资产管理和监督。完善健全扶贫工程资产管 理管护制度,摸清扶贫工程资产底数,有序推进确权登记和 产权移交、管护、运营等主要任务。对经营性资
40、产,加强运 营管理,完善运营方案,确定运营主体、经营方式和期限, 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公益性资产,加 强后续管护,完善管护标准和规范。对到户类资产,由农户 自行管理,村级组织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帮扶,使到户扶 贫工程资产更好地发挥效益。扶贫工程资产收益重点用于巩 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防止资产流失和 被侵占。属于村集体资产收益,探索差异化分配方案,鼓励 采取参加村内工程建设和公共事业开展等劳动增收方式进 行分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二)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开展水平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开展。科学编制脱贫县区特色产 业开展规划,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农业新型
41、经 营主体培育,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 制。依托乡村特色资源,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 康养等深度融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贯彻执行生态护林员、 网络和4G信号实现全覆盖;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不断 提升,农村公路总里程到达20935公里,农村客运线路到达 365条;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2100个、农村幸福院1516 个、日间照料服务中心264个,开展民办养老机构29个, 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定在98%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成厕所革命整村推 进村216个,新改建卫生厕所65.7万座,其中无害化卫生 厕所28万座;建成镇(街道)垃圾填埋场和燃烧厂72个、 垃圾
42、转运站和压缩站33个,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 到有效治理;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10373公里、 污水处理设施127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农业 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农村绿化面积到达55万 亩,农村环境进一步绿化美化亮化。乡村治理得到加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软 弱涣散村党组织,巩固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创立成果, 全市村级党组织建设整体迈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 德建设,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基 层民主协商共治,促进乡村社区管理服务扁平化 零距 离,行政村普遍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法治乡村 平 安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坚持脱
43、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 谋划、一体推进、相互衔接,出台了汉中市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确保林业重点工程、项 目、资金向脱贫群众倾斜,实现脱贫地区开展与生态文明建 设双赢。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 台,健全市县镇村四级互联互通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强化 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实名制台账管理。鼓励各类 市场主体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和培训机会,持续强化脱 贫人口技能培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打造一批靠技能 就业、靠就业致富的先进典型,激发劳动致富内生动力。持 续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继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 厂等就业载体作用,继续落实各项扶持
44、政策,稳定和扩大就 地就近就业容量,统筹用好公益岗位,促进脱贫劳动力、低 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鼓励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吸纳 农村劳动力工程建设和管护,支持脱贫人口开展个体经营, 多渠道实现灵活就业。健全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将脱贫人口 作为优先保障对象,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补助、一次性交通补 助等政策,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大力支 持返乡创业,对返乡创业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及时落实奖补 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场地租金减免政策、一次性创业补贴、 创业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三)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建设。全力支持略阳县聚集资源, 凝聚合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徐家
45、坪社区为中心,辐 射带动朱儿坝村、周家坝村、明水坝村、街口村60平方公 里区域连线成片加快开展,聚力建设以感恩奋进表达区、 两山理念实践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 楷模,探索推广符合汉中实际、富有地方特色、表达标杆水 平、城乡融合开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建设。聚焦略阳、镇巴2个国 家重点帮扶县,宁强、西乡、洋县3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和120 个市级重点帮扶村,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统筹, 狠抓工作落实,做到政策倾斜支持、工程优先布局、资源重 点保障、队伍选优配强,举全市之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尽快补齐区域性开展短板。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46、示范建设。全面推进城固省级乡村振兴 示范县、13个示范镇、100个示范村,以及11个市级乡村 振兴示范镇(街道)和50个巩固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示范村(社区)建设。采取县区出方案、镇村定计划、行业部门抓 落实的方式,倾斜优势资源支持,创立一批可复制、能推广 的示范典型。六、保障措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抓总,定期研究农业农村 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现 代化提供坚强保证。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四级书记 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市、县党委农村工作(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作用,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 及时研究农村工作形势和问题,加强统筹谋划,狠抓工作落
47、 实。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 政策指导、催促检查等职能。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 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充实人员力量,保障机构运转。(二)加强人才建设。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各级党委人才 工作总体部署,推进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加快建设政治过硬、 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干部人 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建立健全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 工作队长效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 人员下乡担任科技特派员。加大财税、融资、用地、技能培 训等配套政策支持,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 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 培育
48、工程,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返乡 创业就业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 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组建农业科技 领军人才团队,加强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人才吸纳和培养。充 分发挥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单位职能,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 高校的合作,以技术创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三)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改革,推动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多元主体合作经营转 变。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资源性资产 股份合作,建立产权明晰、机构健全、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 集体济济运行机制。全面建立村干部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激励机制,持续提升集体经济实力。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水利设施所有权等农村各类产权确 权登记颁证进程。稳妥有序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 市试点。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 让农民在改革中更多受益。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农 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商 业银行服务三农,引导互联网金融、产业资本开展农村 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扩大 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四)强化政策扶持。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 比例。统筹整合土地出让收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