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到现代化建设更加 重要的位置,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 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 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与快 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 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一条腿长、 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 工补农、以城带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确保在现代化
2、进程中农业农村不掉队、同步赶上来,实现新型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第二节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繁重的改 革发展稳定任务,南昌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 联系南昌实际,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按照“勇争先、 走前列、彰显省会担当”的要求,托底压舱、固本强基、提质增 效、示范引领、改革赋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粮食等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实施农村人居环一、培育主体提升能力以乡情感召、
3、政策吸引、事业凝聚,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 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充满激 情的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引领乡村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乡 村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引导大中专毕 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入乡创业,应用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引入现代管理、经营理念和业态模式, 丰富乡村产业发展类型。加大乡村能人培训力度,提高发现机会、 识别市场、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培育一批“田秀才”、 “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 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创办家庭 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
4、二、搭建平台促进创业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 求,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建设农村创新创业 园区,引导地方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 能完善、创新创业成长快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依托现代农业产 业园、农产品加工园、高新技术园区、电商物流园等,建立“园 中园”式农村创新创业园。建设孵化实训基地,依托各类园区、 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 “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预孵化+孵化器 +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三、强化指导打造队伍建立专家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大专院校、科
5、研院所等单位 遴选一批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科研人才、政策专家、会 计师、设计师、律师等,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 点等指导服务。建立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有经营理念、市场眼光的 乡村企业家,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运用,市场拓展等指导服 务。建立带头人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 选一批经历丰富、成效显著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农村创业人员提 供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采取多种方式扶持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 团,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 的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引导网络平台企业投资乡村,开发农业 农村资
6、源,丰富产业业态类型,培育一批引领乡村产业转型的现 代乡村企业家。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小巨人”乡 村企业家。专栏15农村创新创业工程(一)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工程“十四五”期间,培育和发展农村“星创天地”,建设一批设 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农民众创空间和农民创新创业示范 基地,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 素,营造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环境。由财 政扶持,对新评定的市级“星创天地”按级别给予相应资金补助, 促进全市农村创新发展,农民创新致富。第七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开展农村
7、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 动,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 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以乡村振兴 为指引,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建设“整洁美丽,生态宜居” 秀美农村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推动 村容村貌提档升级。立足南昌山水之城的良好环境,发挥省会城 市打造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有效推进南昌乡村建设行 动,描绘全市“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秀美乡村新画卷。第一节加快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巩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档升 级,加快补齐全面小康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改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打造农村宜
8、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理想家 园,让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的更美好,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奠定坚 实基础。到2025年,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农 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县镇村三级建设布局进一 步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整治村、 共同富裕样板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层级分明、各具特色的美丽 乡村建设格局。一、规划引领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 建设,刚性执行规划。各县(区)按照全市整体要求,结合本县 (区)实际,统筹县域内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 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特 色风貌。根据村庄区
9、位条件、发展趋势、资源禀赋、区分集聚提 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类型推进乡村建设,统 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编制“多规 合一”村庄规划。因地制宜统筹村庄布局,合理划分农民居住区、 农村产业区、文化休闲区、旅游观光区等。加强地方农村建筑特 色风貌塑造,大力推广体现地域特点、民族风情、文化特色和乡 土风格的农房设计方案。鼓励农村住房建设采用新型建造方式和 绿色建材,选用乡土材料,引导农民建设功能合理、风貌乡土、 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住房。二、补齐短板提档升级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推进 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
10、向农村,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 伸,扎实推动村容村貌提档升级。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强 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注重保留乡土味道。持续开展新农村 整治建设,围绕村庄“四建三治一管护”等重点内容,进一步提 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基本完成宜居村组整治任 务的地方,侧重提档升级,补齐影响农民生活品质、制约村庄发 展的短板,彰显村庄独特韵味;尚未完成宜居村组整治任务的地 方,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需求迫切的突出问题,体现民生工 程的普惠性、基础性。三、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在巩固拓展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 重点围绕高速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
11、、国道省道沿线、旅游景 区沿线、江河湖沿岸和重点项目周边等区域,以开展人居环境整 治行动为切入点,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共同富裕样板村为抓 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南昌样板”。共同富裕样板村以“干净、 整洁、有序”为标准,在完成村庄“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 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 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和私搭乱建、残垣断壁清理整 治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村庄道路硬化、村庄 绿化、污水净化、路灯亮化“一整四化”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 标准,在完成共同富裕样板村“一整四化”建设内容的基础
12、上, 重点抓好“八有”建设,即有村庄建设规划、农村颐养中心、文 体活动广场、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卫生厕所、农业特色产业、长 效管护机制和乡村治理机制。专栏16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一)县域乡村规划编制工程“十四五”期间,编制符合乡村发展实际、符合村民发展意 愿、符合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实现乡村规 划管理全覆盖。(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十四五”期间,逐年推进300个左右共同富裕样板村和27 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目标建成900个左右共同富裕样板村 和8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 序,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三)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工程
13、“十四五”期间,沿高铁和铁路、国省道、城市外环、重要 水系、重要景区周边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试点线路、县区、 乡镇、村庄、庭院。支持新建区申报全省美丽宜居试点县,加快 推进南昌县、进贤县向美丽宜居示范县转变,全市涉农县(区、 管理局)美丽宜居示范县、全域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 分别达到总数的50%以上。第二节提升基础设施和居住质量水平发挥南昌省会城市带动引领作用,以县域为整体进行城乡基 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 制度并轨、普惠共享,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 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 息网、服务网,加快公共服
14、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 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 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和政策体系落地见效。一、对标城镇完善机制高位推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把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针对城乡公共服务不均、基础设施差距大、 产业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建立健全有利 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 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 制、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二、基础先行高位推动大力实
15、施农村路域环境整治,以通往乡镇政府、大型乡村休 闲旅游景区、重点农业产业发展区、农业园区的省道和重要县、 乡道为重点,推进农村道路路面提升改造,加强农村村内主干道、 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改造、升级,加强农村公路 安全质量监管,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供水 一体化和农村饮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保护,改 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河流生态,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优化农村 用能结构,推动农村用能消费多元化,实施农村电网提升改造, 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健全乡村 物流配送体系,试点农村交通、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电商 网点整合运营模式,创新农村物
16、流发展模式,方便信息进村入户、 农产品出村进城。每年选择一批人口规模较大、交通条件和空间 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精美示范村,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提升改造。三、管控建房提升质量建立农村建房规范标准,落实农村建房审批制度,提高农房 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建立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健全选址、 设计审查、施工监管、竣工验收程序,严格控制在风险区域新建 住房。整体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建筑外观与村庄风貌 协调统一,建筑内涵符合村民审美需求。鼓励建设功能现代、风 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提 升农户住房条件,改善居住环境,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专栏17基础设施和
17、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选择一批人口规模较大、交通条 件和空间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有序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的提升改造。实现有条件的村庄通天然气、通水系,实现 农村有标志性门楼、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标 准化卫生院(养老院)、商业服务场所、文化科技活动中心、生 态休闲广场(停车场)、体育健身场所、垃圾集中处理、污水无 害化集中处理。(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 拓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提升商品流动能力。所有乡镇配有快 递配送站点,行政村和具备条件自然村基本实现物
18、流配送网点全 覆盖,配合农村电商发展,缩小农村生活便利度与城市差距,实 现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及时快捷。(三)农村公路路面改造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省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100%,重 要县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100%,重要乡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50% 以上,并因地制宜进行彩化、美化处理。(四)农村供水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加强水源保护,确保水体清洁,完善 农村供水工程,提升农村卫生生活水平。城镇近郊的村庄,采用 延伸城镇管网的集中供水模式。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 平原和丘陵村庄,采用区域连片供水模式。人口规模较小或受地 理条件限制的村庄,采取单村供水模式。
19、散居农户可安装简易设 施独立供水。(五)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 提升农村能源供应水平。启动农村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然 气基础设施覆盖面和通达度。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 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100%,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5%。开发太 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分布 式清洁能源网络。(六)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实施农村智慧校园建设工程,部署教育装 备云平台、录播资源云平台、教育监控云平台等多种信息化应用 平台,实施农村在线同步课堂、智慧互动课堂、第二课堂等新型 教育模式。每个行政村建有一所产权公
20、有的标准化卫生室,农民 参加社会保险率达到90%以上,6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 40%的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创建10个以上综合减灾 示范乡镇。境提质行动,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都市现代农业取得明显进 展,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不断增强,总体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开启全市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 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不断巩固。“十三五”期间,南昌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固本强基,牢牢守住了 “三农”工作底线,为全 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 定在500万亩以上
21、,粮食总产量连年稳定在42亿斤以上,粮食 储备规模显著提升,2020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评结果列全 省第一方阵。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截止2020年,蔬 菜播种面积达到62.7万亩,总产132.2万吨,新增设施蔬菜面积 8019亩,完成率全省第二。全市生猪产能基本恢复至2017年末 水平,生猪存栏134.3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4.5万头,生猪出 栏145.52万头。其他禽渔产品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牛出栏7.47 万头,家禽出栏6085.81万羽,禽蛋产量13.84万吨。全市水产 生态养殖加快提升,水产品总产量41.87万吨,弥补了长江流域 禁捕退捕产生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持续提
22、升。“十三五”期间,南昌市农业 农村工作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强化现代科技支撑,扎实推 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各项基础性工作。全市累计完成71.7万亩高 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设质量、建设效率和建设标准均位居全省第三节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总结三年以来全市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阶段性经验,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 分类和就地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推进农 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稳定的“建 管同步”长效管护资金筹措机制,完善市、县、乡三级考核奖惩 机制。到2025年,
23、建成900个左右共同富裕样板村,全市村庄 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一、治理垃圾推广成果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治 理。推广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改美家园、改好习 惯、管护村庄环境的“三清二改一管护”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县 (区)级环卫监管职能向镇村延伸覆盖,完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 科学布局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设施,配足村庄环卫设施,推 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总结蒋巷镇、溪霞镇、太平镇等10 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形成的经验,推广成果,补齐分类收集、 密闭运输、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短板。制定出台相应配套
24、扶持政策, 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 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巩固和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 区域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强化垃圾终端处理能力建 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对铁路沿线1000 米可视范围内,开展建绿复绿、拆违控违、景观打造等系统整治 工作,不断提升铁路沿线农村环境水平,切实展示南昌市铁路沿 线的窗口形象。二、厕所革命向深推进坚持质量实效第一,接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建设标 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维市场化、监督社会化为要求,加大统筹 推进农村改水、改厕与改污力度,着力推广建设前制定规划、确 定技术模式、选定运营,建设中同
25、步推进改污、改厕、改网、改 污水处理终端的“前三后四”工作模式,加强改厕技术指导和改 厕后续管护,培育一批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村级改厕明白人和专 业维护队伍。合理布局农村公共厕所,重点在居住人口较多和发 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建设农村公厕。有序推进三格式化粪池尾水处 理以及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建立厕所运维管 护机制,实现“粪污满了有人抽、厕具坏了有人修、尾水处理有 去处、资源化处理有利用”彻底打通“厕所革命”最后一公里。三、污水治理提档升级 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推广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 模式,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分 类推进污水治理,优先解决乡镇所在地
26、、中心村、水源保护地、 旅游村庄、环鄱阳湖村庄等重要区域生活污水问题,推动城镇污 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远离城镇的村点要因地制宜选择处 理模式,积极推进镇村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 将村庄污水管网建设纳入村庄整治重点内容,完善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设施运行和管护机制,保障管护经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 开展水质不达标河湖治理、船舶港口污染、侵占河湖水域及岸线 整治以及河道采砂整治、渔业资源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和加快备 用水源、非法设置入河湖排污口等专项行动,从源头上清理各类 污染源,到2025年,实现集镇污水管网全覆盖,行政村和人口 较多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四、完善机制压实责任因
27、地制宜完善建立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通过财政出资、 乡贤捐资、村集体经济出资、向群众收取一定的费用等方式,筹 集长效管护资金,建立稳定的“建管同步”机制。借鉴“武宁万 村码上通”模式,进一步完善拓展安义县长效管护平台功能并加 强运维管理,加快推进市级和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区和湾里管 理局长效管护平台搭建。积极采取“专项经费保、专门队伍抓、 专项制度管”等治理手段,通过示范带动、通报推动、奖惩促动, 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管护责任,全面落实“省里部署、市级实施、 县负总责、乡村落实、农户门前三包”的分级包干机制。专栏1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间,继续巩固“户分
28、类、村收集、乡转运、区 域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试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第 三方评估,进一步完善“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模式。持续推 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每年选择10个左右乡镇开展农村生活 垃圾分类处理终端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源头 减量,补齐分类收集、密闭运输、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短板。加大 宣传和奖惩力度,切实推动“门前三包”责任落实。(二)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间,加强农村改厕技术培训、指导和质量监督, 突出农村改厕问题整改和无害化厕所改造提升。大力推动厕所粪 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100%完成我市农村厕所 无害化改造任务,农村厕所粪污无害
29、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居 全省前列。(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间,继续探索推广适宜的污水处理模式,农村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重点解决鄱阳湖周边、人口聚集 区、饮用水源保护地周边等重点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力争2025年 前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优先解决乡镇所在地、中心村、水源保 护地、旅游村庄等重要区域生活污水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 水处理,在现有基础上,再统筹布点500个左右村庄,实现行政 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和 管护机制,进一步明确管护内容、管护标准,落实管护人员、管 护经费,实现全生命、全周期管理。第四节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围绕农业绿色
30、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农业稳定生产和农村环境 质量持续改善为中心,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污染设施建设、管 理措施等方面全面规划,确保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农业面源污 染治理工作,实现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到2025年,建成一批重点流域和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 范区,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与模式,为全面实施 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经验。一、绿色种植药肥减量全面防治种植业对环境污染,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良好的农 田环境。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增加有机肥施 用,改善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全面实施科学使用农药,禁 止使用低效、高毒和高残留农药,提高病虫害统
31、防统治效果。建 设和完善市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预警和应急防治中心,建立和完 善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站、监测点和设植物医院基层服务站,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试点频振式电子杀虫灯、 昆虫性信息素、粘虫色板和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实施农田 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重点在农作物播种前和收获后两个阶段进 行农田废弃物清理工作。在农膜污染风险较高的乡镇,以村为单 位设立回收点,收购废旧农膜、农药瓶、袋及塑料包装等污染物, 建立农田废弃物定点和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并在农膜使用量较大 的乡镇进行综合示范点建设。二、畜禽养殖循环减污推广清洁养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节 水型饮水器,发展清
32、污分流、干湿分离、高床养殖等生态养殖技 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引导散养密集区建立 养殖小区,使分散养殖逐步向养殖小区转移,促进分散型畜禽养 殖业向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分散养 殖污染集中治理。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通过合理布局, 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农田、鱼塘等进行统筹和安排,有机 结合,积极引导中小规模养殖场发展“养养结合” “养种结合” “养养种结合”“养种养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生态立体农业,打 通粪污资源化利用“最后一公里”,实现立体种养。引导专业有 机肥生产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扶持以畜禽粪便为 原料、年产一定规模以上的商品有机肥和
33、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企 业。逐步培育畜禽养殖业有机肥料生产业种植业的产业 共生链条,构建畜禽养殖废弃物大规模资源化利用的市场体系, 促进畜禽养殖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三、水产生产禁养并举全面防止水产养殖业对环境污染,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良好 的水域环境。严格执行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的划定 要求,合理安排水产养殖生产,建设池塘养殖清洁生产改造工程、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减排工程、网箱养殖减排工程,减少污染物排 放。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推广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饲料、工厂化循 环水养殖、水质调控技术,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质净化提升。 对于禁止养殖区内禁止水产养殖生产,加强水环境整治的工程, 完善水环境
34、整治管理,开展水生态修复,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于限制养殖区开展高效生态养 殖,科学投饵,严格控制密度和产量,禁止施肥。少用或不用渔 药,养殖尾水排放符合淡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对于养殖区科学 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使用药物,防止造成水域环境污染, 养殖生产应符合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养殖生产者在养殖 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农药进行清塘、清淤,养殖区内养殖尾水排 放需符合淡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养殖生产者收集的养殖污染物 应用于塘堤护坡或种植农产品的肥料,不得随意处置,防止造成 二次污染。全市合理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有效保护养殖水域 生态环境,促进全市水产养殖业的
35、可持续发展。专栏19农业绿色发展工程(一)南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从水环境综合整治、林业生态建设、湿地 保护修复、现代农业开发、生态旅游示范等五个方面着力,形成 生态环境一流、建设标准领先、绿色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的 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树立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一一山水林田湖草 沙生命共同体“江西样板”,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南昌经验”。(二)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重点流域和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 合防治示范区。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涉农县(区) 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实现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 用率达95%以上,
3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当季地膜回收 率达到80%以上,扎实推进养殖尾水处理。(三)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大力推行 “以种定养、以养协种”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畜禽清洁养 殖技术,回收利用农田废弃物。第五节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发展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用数字化引领驱 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做实基础数字兴村继续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建设, 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推 进农村新
37、型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电视、电脑、手机 “三屏同显”“三端共用”,推动移动接受终端具备应急广播功 能,开展乡村“智慧应急”建设。加快实施信息惠农工程,着眼 于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社区等民生热点问题, 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动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路与服 务综合平台,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二、优化服务便民使用优化提升农村社区网上服务,加快建设益农信息社,完善社 会服务管理。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农业专家在线为 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 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农产品初 加工、农业气象“私人定制”
38、等领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公 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便民化。汇集农业机械装备拥有量等管理 统计和重要农时作业调度数据,加强农机作业安全在线监控和信息服务。加强国际、国内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和创新 产出等密切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大数据建设与集成整合,重点推 进农业科技文献大数据、农业科学大数据、农业科研管理大数据 等的集成治理。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中心,开展农产品、农村 工艺品、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在线展示和交易撮合,实时采集 发布和精准推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三、发掘数据开放共享巩固和提升现有监测统计渠道,完善原始数据采集、传输、 汇总、管理、应用基础设施,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应用能
39、力建 设,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利用地面观测、传感器、 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 植物本体感知数据。开展互联网数据挖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 方式获取企业和社会数据,推进线下数据、线上数据连通融合。 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类农业农村数据资 源,依托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和在线共享。 研究出台数据共享开放政策和管理规范,制定农业农村大数据资 源共享开放目录清单,逐步推进各单位之间、涉农部门之间数据 共建共享。除国家规定的涉密数据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据资 源协同管理和融合,逐步向社会开放共享。前列,在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40、现场会上作经验发言,年 度项目表彰中获奖率居全省首位。截止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 贡献率达到60%o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 种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建立,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 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74%o绿色发展实现关键转折,农 用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呈下降趋势,化肥利用率达到41.5%,病 虫害绿色防控总体覆盖率达到33%,生物农药应用比例提升一个 百分点。非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达99.61%,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都市农业发展格局渐趋成型。“十三五”期间,南昌市
41、农业 农村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彰显省会担当”的决策部 署,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不断推进都 市农业发展。“一环两谷四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环、南昌绿 谷、进贤硒谷、高效设施农业区、精深加工集中区、生态农业区 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逐步落实,“南 昌绿谷”“进贤硒谷”两个都市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成效显 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成长,截止2020年,国家级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增至13家,占全省1/4。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营收达2463亿元,占全省近3/5o绿色食品产业产值1037 亿元,占全省1/3。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全市共
42、有 农民合作社3175家,家庭农场9057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专栏20数字乡村发展工程(一)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新一 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加快农 村地区的宽带网络和5G覆盖;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深 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智 慧水利建设,加快农村物流三级节点网络建设。(二)信息惠农工程“十四五”期间,在全市建设农村信息短信服务体系,为广大 农民免费提供及时准确的农资信息、农情信息、农时信息以及强 农惠农的政策信息服务,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三)益农信息社建设工程“十
43、四五”期间,统筹做好益农信息社选建,完善软硬件设 施,确保“大门常开、有人常在”,全面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 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引导运营商、服务商投放服务设备,拓展线 上平台服务功能,让农民易用爱用,全面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能 力。第八章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夯实基层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 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 序的善治乡村,引导人的思维观念和方法能力的变革与提升,实 现农民现代化。第一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 用
44、,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 治理、团结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一、加强领导团结群众贯彻落实“党建+”理念,实现党建与其他工作相融合、相 促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农村重大事项、 重要问题、重点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坚决防止村级党组织 弱化、虚化、边缘化。认真组织实施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 村党组织书记,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提倡由非村 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 主任,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应当占一定比例。实施 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
45、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 工、致富能人、复员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 职,扎实开展村干部“双带”培训工作,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切实提升村干部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的能力。二、强化责任提升活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开展基层党建 述职评议考核。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党务公开,以 公开促落实、促监督、促改进。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鼓 励群众监督,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充分发挥纪检监 察机关监督检查职能,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各项重大决策部 署,严肃查处在扶贫资金、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 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稳妥开展不合格
46、党员处置工作。关 心爱护农村基层党员,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逐 步提高村干部待遇水平,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定期走访慰问 农村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夯实基层筑牢堡垒遵循精简、统一、高效原则,统筹乡镇党委和政府机构设置, 建立扁平高效的基层政权组织架构。理顺县与乡镇关系,推动乡 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制定 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做到权责相称。加强农村 基层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乡镇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式 办理、部门信息系统一平台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一口径汇 集,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经济发达乡镇行政
47、 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层新型行政管理体制。依法加大 对农村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以及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防止非 法宗教活动争夺群众、干扰村务、破坏基层政权。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坚持自治为 基、法治为本、德治先行,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 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 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一、发扬民主完善自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依据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原 则,推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 红白理事会等多层次基层协商制度。完善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制 度,规范民主选
48、举程序。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 级事务阳光工程,实现村务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实施乡贤返乡 工程,推出一批具有南昌特色的优秀乡贤、家风家训家规故事, 引导乡贤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多方参与治理机制,强化公益 服务,互助性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乡村“五老”、新乡贤、 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在乡村治理上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 俗。完善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乡村自治能力。持续开展以村 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深入开展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践。二、加强法治提供服务完善基层执法司法机构设置,加强基层法庭
49、、派出所和司法 所规范化建设。完善联动执法机制,加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深 入开展乡村普法宣传教育,制定法律服务者计划,每月组织法律 工作者深入基层,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和“以案说法、随案说法” 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实施“法律明白人”培 养工程,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 司法救助和公益法律服务,建立覆盖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积极推广“12348”公共法律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平台手机客户 端功能,方便农民群众在线法律咨询。深入开展法治县(区)、 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三、倡导德治提升素质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 创新,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培育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诚信观念, 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