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热点素材解读:考研“高考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版】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热点素材解读:考研“高考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热点素材解读:考研“高考化”现在考研有多“卷”?国家线放榜当天,不少考研人当场收拾东西低头沉默离开了图书馆。2022年,457万人考研,约130万人上线进入复试,300多万人落榜。考研各专业分数线普遍大幅度提高,部分专业国家线提高超过10分。然而,过了国家线,只是第一关。考研还需要复试,“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专业复试分数线439分”的话题也曾引发热议,部分网友笑谈“大导演来了都得调剂”。400分没学上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有考生感叹“现在的考研已经赶超高考,甚至比高考还难”。在“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下,考研俨然已成为“二次高考”。对此,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2、“考研高考化,指考研已经完全具备高考特征:本科教学应试化,与高中教学差不多,围绕考研组织教学;大部分本科生都把考研作为毕业出路,这和高中生把高考升学作为毕业出路一样。”如今考研“高考化”,那么未来是否会出现考博“高考化”呢?考研和高考的区别在哪里,是以分数论英雄吗?笔试和面试哪个更重要?“二战”考研有必要吗?成功的人生只有考研一条路吗?对这些问题,你怎么看呢?本期“热词时文”,让我们从多角度了解考研“高考化”這一热点问题,希望能给同学们一点关于未来学业规划的思考方向。【时文鲜读】Part 1时文角度:考研热;学历贬值;教育评价改革“上大学独木桥”到“考研独木桥”的“转变”熊丙奇(知名教育学者、
3、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的硕士招生人数已经基本达到1998年的本专科招生人数;博士生招生人数超过1998年的研究生招生总数。也就是说,在过去20年,我国就实现了从“上大学独木桥”到“考研独木桥”的“转变”。现在的考研,某种意义上就是20年前的考大学。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如果不扭转整体教育发展的学历导向,再过20年,即2040年左右,我国硕士生招生人数达到2021年的本科生招生人数(450万左右),博士生招生人数达到2021年的硕士生招生人数(100万左右),完全有可能发生。而如果出现这种局面,20年后的读博就和现在的考研差不多。事实上,针对目前的考研热,
4、我国不少高校领导就建议扩大研究生招生,认为我国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有很大的潜力。一方面,学生有旺盛的读研需求,很多家庭有了第一个大学生,还没有第一个研究生;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本科高校有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层次的办学需求,扩大研究生招生,不但可以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学历毕业生。我国很多用人单位,目前招聘人才,都要求有研究生学历,未来,如果没有研究生学历,将很难找到好工作。另外,从国际上看,评价一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一个基本指标是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在学研究生数/国民数量),我国当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2.38(在学研究生333.24万/14亿),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为7到8。
5、如果把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提高到8,那么,我国在学研究生数将达到1100多万,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就接近400万。这给研究生扩招提供了“全球经验”。可是,这带来的必然会是研究生教育的注水与贬值,以及教育资源浪费与人才浪费。这样发展研究生教育,“满足”了攻读研究生学历的需求以及高校办学层次的需求,但社会需要那么多的研究生吗?更严重的问题是,为应对硕士毕业生就业难,就可能推进博士扩招,让很多家庭有“第一个博士”。由此,极有可能出现“读博独木桥”这一畸形局面。为此,必须严肃对待考研“高考化”这一问题,推进破除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不管考研人数增加多少,都必须严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引导本科院校扭转围绕考
6、研应试化办学倾向,给“考研学历军备竞赛”降温。(摘自大河网)【思考深一度】“不就业也要考研”,执着背后的深层考量很多学生考研的初衷是增加就业竞争力。但奇怪的是,一些备考学生哪怕有好的工作机会也不急于就业,动辄“二战”(再次备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磊发现,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叠加,缓就业的想法推高了考研难度,却并不能让未来就业难度降低。因此,黄磊提醒:“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工作压力而选择考研,那么一定要慎重考虑。研究生毕业之后,并不一定能够找到比目前更适合的工作。而且考研二战如果失败,付出的成本会非常高。反过来,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带着几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再考研,可能会有更大的
7、竞争优势。”(摘自光明日报,作者李玉兰)Part 2时文角度:应试;学力与能力;综合素养考研不是高考,复试定“生死”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招生不是高考,不要简单以高考思维模式套研究生招生,更不能只以初试成绩论高低。大学本科如果说是知识的学习,那么研究生则是知识的生产,因此更强调研究能力如何。我国研究生招生一直都是初试+复试模式,初试只是考查知识储备,但包括面试在内的复试更能全面考查一个人,尤其是研究能力,也是决定性的。因此,在最近3年里,即便疫情再严重,冒着风险也必须搞复试,原因也在于此。初试只决定入围资格,不是录取依据。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国家线只是一个地板线,目的就是保证公平,同时给招生单位留
8、下余地。因此一些学校复试线往往远远高于国家线,复试比例也经常放大到150%复试,一些学校甚至是200%复试,就是这个原因。初试只是入围复试的资格,复试才是研究生招生中决定性的一环,这是需要明确的。目前复试权重各学校规则不一,但为了遏制研究生初试应试化倾向,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特别提出加大研究生招生复试权重。教育部对复试在总成绩里占比的要求是,30%50%,越好的学校复试的占比越高。在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3月公布的教育学部调剂方案里,明确指出调剂生复试占比为80%。所以,复试的成绩尤为关键。“错误地用高考套考研,分数为王”的想法,是对研究生录取规则的认知不够清晰。
9、考研高考化后,复试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鉴别”职能。考研高考化后,一些高分同学的确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一些理工科专业同学可能连实验室都没有进过,更不要说做实验了,一面试就露馅,面试也往往成为最后的试金石。复试被淘汰屡见不鲜,我们需要有这种基本认知与常识。即不要用普通高考招生套用到研究生招生上。(摘自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思考深一度】高分并不等同于高质量生源,谨防考研成“分数游戏”“高分并不等同于高质量生源,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众多高分考生中选拔出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包水梅说。招生选拔仅仅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步,在后续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学位不“
10、贬值”是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考出更高的成绩,备考漫长而艰辛。而由竞争推高的分数线,只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在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谢爱磊看来,只有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全社会共同努力創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学历歧视,才能推动个体按照自身需要选择人生道路,而不是朝同一个方向“卷”下去。“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除了分层,在层次内还有丰富的分类,起到了分流的客观效应,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也调节和分流了教育需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罗燕说,“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建立多元的教育流通机制,是实现人才有效配置,缓解考研过热的根本解决之道。”(摘自光明日报,作者陈鹏)Part 3时文角度
11、:学历决定论;面对失败;心态遗憾的考研成绩单,就等于失败的人生吗白毅鹏我也曾是考研大军的一分子,毕业后从事媒体行业,见证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考研故事,也曾目送一届届考生走上考场,奔赴不同的人生道路。考生人数众多,他们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人心。比如,不断增长的报考人数,让人觉得考试越来越“卷”;学硕、专硕招考方式的改变,让不少人被迫改变初衷、重新规划目标;每到考试前,考研房因为资源紧张,往往会以“天价”出售,令学生难以承受。在统计数据中,457万考生的面庞并不清晰,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是谁。但他们并不仅仅活在数据中,透过社会新闻、网络讨论和留言帖子等内容,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考研过程中的希望和遗憾、痛苦和纠
12、结、不甘和落寞。这些散落在网上的文字,就像奔涌而来的潮水,表达着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让社会更了解考研之于他们的意义。2021年考研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赵勇老师曾以“暗恋北师无罪,转益多师有理致一名落榜考生”为题,写文章为一位暂时落榜的同学加油鼓劲儿。文章写道:“每年其实都有遗憾发生。你们没有考出好分数会留下极大遗憾,我们因为名额所限没有招进更多的好学生,也会感到遗憾。为了你心中的目标,你憧憬过、仰望过、奋斗过,这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并不意味着你的追求就没有价值。”网友“G.”在这篇文章下留言:“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想必赵勇老师的话鼓励的绝不止一个人,而网友引用的
13、诗句,同样抒发出众多考生的心声。光明日报公众号的一篇旧文,认为考研比高考更像“成人礼”:“因为,高考有学校、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精心护航,包括从前期到完成考试。但一旦决定考研,复习、报班、联系导师等这些琐碎的事情都只能依靠自己,即便是最为亲密的父母,在此类事情上大概率也只能提供财务上的帮扶。”回望2022年考研,受到疫情影响,多地学子的赴考路途都坎坷不易,在这些困难面前,走进考场、交上答卷,已经是一种胜利。不管是为了弥补高考的遗憾,还是缓解就业的压力,抑或为了追求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机遇,考研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的完美解决,也不代表一个梦想的瞬间兑现,而是对另一种可能的难得尝试。这是一种关于未来
14、的主动选择,也是一段无怨无悔的人生历程。考研人喜欢将备考形容为“在黑屋子里洗衣服”,在做编辑时,一位读者留言非常担心自己的考研成绩,认为自己专业课要“凉了”,在屏幕这头,我能感觉到对方无处安放的焦虑和不安,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常态,要过各样的沟沟坎坎,承受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和恐惧。当时,我告诉读者要“稳住”,因为黎明到来之前,你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坦然应对。对考研人来说,即便收到的是一张并不理想的考研成绩单,也远没有到妄自菲薄、穷途末路的地步。(摘自微信公众号“中青评论”)Part 4时文角度:成功的标准;价值观;人生选择;学历光环“学霸宿舍”背后,是大学生被走窄的路丁伟伟每逢保研季、考研季,微博
15、热搜上时常飘过“学霸宿舍全员上岸”这样的话题。点开一看,“年级前五”“保研成功”“高分上岸”等关键词映入眼中,接受采访的学生们坐在干净整洁的宿舍书桌前,或是展示自己的录取结果截图,或是拿着录取通知书笑着看向镜头,配上充斥着赞美词汇的文案,刺激着未上岸学生的心。仿佛那个笑容通向的,就是最开阔的前途;仿佛只有成功读研,才配拥有灿烂的人生。类似的新闻在年轻学生中传递着一波又一波焦虑。点开“学霸宿舍”的实时评论区,不断有网友表现出自己的艳羡之意。在羡慕“学霸”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停下审视自己的脚步,或是感慨自己能力不足,或是调侃室友不是“学霸”、不能“carry自己”。不乏考研博主混迹其中,兜售上岸经验
16、,像信条一样地重复着“我们都有学上,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在“唯读书论”的呼声愈发高昂的今天,大学生的学历越“卷”越高,双非的本科生争破头提升学历,“双一流”的学生想破脑袋维持自身学历优势,直接就业成为少数人的选择。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学霸宿舍”的聚光灯之外,不选择这条路的人仿佛沦为“失败者”,只能拥有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生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媒体以“学霸”之类标签极力赞美“继续读书”光荣的同时,也在暗暗贬低其他选择的价值。这一系列话语背后,折射出当今社会趋于片面的成功评判标准。诚然,研究生学历确实能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但“读研”和“拥有成功人生”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
17、因果关系。对“学霸宿舍”的宣传,是在构建虚伪的因果联系,放大特定选项导向成功的概率,间接导致众多大学生在规划理想人生时,只看到一个选项。大学生正处在建构自己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媒体的引导对其价值塑造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对未来感到迷茫时,互联网上漫天的“学霸宿舍”一遍又一遍地为大学生们指明一条出路,告诉他们这条路最主流也最安全,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及被吸引来的其他社会人员投入读研的队伍中。以考研为例,根据最近5年的数据,从2017年首破200万大关起,考研报名人数连年攀升,到2021年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在“不读研就没有好出路”的压力下,一部分较为脆弱的大学生面对没有
18、那么理想的考研成绩时,愈发不敢承担后果。诸如“学子考研失败如何如何”的新闻,与热闹喜庆的“学霸宿舍”呈现出巨大的撕裂。人生不止读研一条出路,不是只有对岸的路才是路,对岸的路通向的也不一定是璀璨的前程。无论是保研、考研、出国深造,还是直接就业,抑或是gap一年(空档一年),都应该被认为可以指向理想的生活。媒体在放大其中一点时,应该充分尊重其他选项,给大学生以更多选择的自由,激发多元的未来与无限的可能。(摘自微信公众号“红辣椒评论”)Part 5更多角度素材链接抗癌女孩考研405分:成绩漂亮,人生活得更漂亮24岁女孩陈琳琼刚拿到工作录用书就被确诊患上了鼻咽癌。治疗一年间,她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备战
19、考研,最终拿下405分,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拟录取。她的身体恢复情况也很好。用学习治愈自己的她喜极而泣,同样让网友潸然泪下。3次化疗,30多次放疗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基本保持不间断学习,陈琳琼拿下405分的背后是日日夜夜的执着和坚持。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陈琳琼奋勇拼搏,让人生绽放了更多可能。考研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考场外的人生才是最长的赛道。纵然前方布满荆棘,强者总会从挫折中奋起。这是陈琳琼的故事给每个人的启示,它值得每个年轻人回味、深思。(摘自央广网,作者谢伟锋)【素材角度】迎难而上;逆袭人生;苦读45岁母亲考研上岸?终身教育才是世界潮流社会对待
20、教育与学习的态度,应当放下关于年龄的固有成见。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女孩写下母亲45歲考研上岸的故事,引发网友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大龄”考研生也走进公众视野。笔者曾于北美求学6年,历经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彼时常常为身旁或两鬓斑白、或儿女已入读高中的同学所震撼。在读研期间,同学中常有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他们有的是为提高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有的则只为追梦而报考就读研究生。一位年近50岁的同学,与20多岁的竞争者们一样,经历了颇有难度的GRE考试,准备了详尽的申请材料并最终获得了东亚区域研究专业的录取。在一门中国科技史的博士研讨课上,我还遇到了一位年纪比教授还要大的“大龄同学”,他一边打工一边读博,怀揣
21、研究清史的梦想继续求学。我在“大龄考研”这件事情中看到的,是中国人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底气去突破限制,去追求自我价值的提高。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被年龄、性别、身份禁锢,为知识、为理想、为更好的平台、为能创造更高价值的工作去学习提高的时候,个体的微光就会汇聚成群体的力量,进而拓宽社会的维度,促进社会的流动性,释放更多的机会。(摘自中国青年报,作者权奇也)【素材角度】大龄考学;提升自我价值;终身教育读研成本令人担忧,寒门还能不能出贵子考研意味着,花钱未必能考上,考上将会花更多的钱。对寒门学子来说,考研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花了培训费,买了大量的书籍,担心考不上,钱就白花了。如果考上了,又担心家里承担不起高额的学费。其实没必要过于担心,能不能考上研究生,需要看努力程度,这场考试很公平。考上研究生之后,学生确实需要交学费,并且学费会比本科阶段高一些,但是部分学校会给学生每个月发补助。比如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每年学费八千元左右,但是在上学阶段,每个月会给学生发几百元的补助,所以前前后后学费就没有那么多了。而且读研究生是要跟导师参加一些项目的,学生表现优秀,可以跟随导师多做一些项目,有的学生每个月还能增加三四千元的收入,解决了平时日常的开销,所以读研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破费,寒门学子可以放心了。(摘自网易号“莎莎老师教育日记”)【素材角度】考研成本;经济压力;学历投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