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德育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德育讲稿.ppt(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德育第一页,讲稿共四十页哦第三节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皮亚杰科尔伯格过程对偶故事两难故事服从与模仿皮亚杰科尔伯格过程第二页,讲稿共四十页哦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有关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三页,讲稿共四十页哦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四页,讲稿共四十页哦对偶故事法根据所要探究的道德现象,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查明
2、他们的道德观念。第五页,讲稿共四十页哦6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餐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有个男孩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问题: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第六页,讲稿共四十页哦7 6岁以下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第七页,讲稿共四十页哦8 认为约翰更坏些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7岁)。因为他们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
3、据主观动机。他们是根据的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判断的。认为亨利更坏些的儿童处于自律道德阶段(8-11岁)。因为他们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是根据的行为的主观责任去作出判断的。第八页,讲稿共四十页哦他律: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所作的判断。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自律: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是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第九页,讲稿共四十页哦
4、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三阶段:l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03岁)岁)l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37岁)岁)l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712岁)岁)第十页,讲稿共四十页哦11(1)(1)前道德判断阶段(2-42-4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能有很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感性化的,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第十一页,讲稿共四十页哦12(2)(2)他律道德或实在道德阶段(5-75-7岁)一是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给予的,而不能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二是在评定是
5、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非好即坏;三是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4 4、5 58 8、9 9岁)第十二页,讲稿共四十页哦13皮亚杰处于他律阶段的特点: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以改变的。判断行为的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而不是行为者的意图或动机。非此即彼。判断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而且认为别人也会这样想。内在的公正,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第十三页,讲稿共四十页哦14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道德认知属于第二阶段,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的所有特点。
6、第十四页,讲稿共四十页哦15(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处于这个阶段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是根据一个人行为的动机而不是根据行为的结果;认为规则是可以通过集体的讨论和协商而调整和改变的;不根据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而是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判别人。(9、10岁以后出现)第十五页,讲稿共四十页哦16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自律阶段时的特点: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规则可以违反。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
7、识和改正。不再相信内在公正,认识到越轨行为可以隐蔽而不被觉察或惩罚。第十六页,讲稿共四十页哦(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应用道德两难情境故事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第十七页,讲稿共四十页哦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
8、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第十八页,讲稿共四十页哦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海因兹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第十九页,讲稿共四十页哦20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前习俗水
9、前习俗水平平习俗水习俗水平平后习俗后习俗水平水平 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 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第二十页,讲稿共四十页哦21(1)(1)前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阶段1是法律道德阶段,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阶段2是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阶段,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
10、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第二十一页,讲稿共四十页哦22(2)(2)习俗水平在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阶段3是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阶段,儿童强调做一个“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好人”,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里都是一个好人,行为良好的动机是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阶段4是社会体系和良心阶段,儿童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也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第二十二页,讲稿共四十页哦23(3)(3)后习俗水平在后
11、习俗或原则性水平,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阶段5是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认为可以通过协议、契约、客观的公正和适当的过程等形式,把各种观点结合起来。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阶段6是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儿童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抽象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第二十三页,讲稿共四十页哦24 柯尔伯格认为,幼儿的道德认识是处于前习俗水平,他们的道德判断是个人化的、自我中心的和具体的。第二十四页,讲稿共四十页哦三、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根据
12、幼儿道德发展的有关理论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服从阶段服从阶段模仿阶段模仿阶段第二十五页,讲稿共四十页哦一、服从阶段(4岁以前)幼儿出于对教育者的依恋和崇拜,或者因害怕可能受到某种惩罚,去服从和遵守教育者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处于服从阶段的幼儿其规范行为具有以下特点:盲目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第二十六页,讲稿共四十页哦1盲目被动性 由于幼儿没有真正认识到行为的意义,只是出于对长者的敬畏、信赖或恐惧等而服从,所以,其行为是盲目、被动的。但是如果幼儿长期为之而形成习惯,并从行为的结果体验到满意的结局,他会逐渐将此行为保持下来而变成自觉行为。第二十七页,讲稿共四十页哦2工具
13、性 服从行为就会成为满足其需要的工具或手段。比如,当幼儿听从老师的要求而收拾玩具时,老师对幼儿的这种行为予以言语表扬,并伴有微笑、轻轻抚摩幼儿的头等非言语的奖励。那么,以后幼儿就倾向于重复上述行为,以便再次得到相应的奖励。做出良好的行为就成为幼儿获得老师喜爱与奖励的一种手段。第二十八页,讲稿共四十页哦3情境性 处于服从水平的行为是不稳定的,幼儿在不同的情境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由于此时幼儿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成人对他的要求不一致,就会使幼儿的服从行为表现出情境性,比如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回到家中则要父母喂等。“时过境迁”第二十九页,讲稿共四十页哦二、模仿阶段 幼儿通过对别人的行为的观
14、察而模仿该行为,这也是幼儿形成规范行为的必经阶段。幼儿的模仿行为有以下特点:主动性模糊性次稳定性第三十页,讲稿共四十页哦1主动性 服从行为相比,模仿行为是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的,幼儿并不是模仿他看到的所有的行为,而是选择他所喜爱的、对他有吸引力的或是他所依恋的人为榜样。事实表明,幼儿对榜样的情感的认同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也就越主动。幼儿总是喜欢模仿他所喜爱的老师的一些言谈举止。第三十一页,讲稿共四十页哦2模糊性 尽管幼儿的模仿行为不是盲目的,但他对行为的意义和依据的认识是模糊的,对所模仿的行为并没有独立地分辨善恶的能力,不会择善而从之。同时,榜样本身往往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
15、所以,成人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第三十二页,讲稿共四十页哦3次稳定性 因为幼儿是出于对榜样的仰慕或喜爱而发生模仿行为的,幼儿对行为本身的意义认识并不深刻,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仿行为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的仰慕对象可能发生变化,再加上他的道德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能会重新认识榜样的行为,从而决定自己是否继续以此为榜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幼儿生活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等相对是稳定的,因此,家长、教师等就有可能成为幼儿经常模仿的榜样。如果幼儿期的模仿行为成为习惯,那么这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久远影响的。第三十三页,讲稿共四十页哦 模仿行为虽然水平高于服从行为,但
16、它并不能取代服从行为,事实上,这两种行为水平在很长时间内是并存的,相互渗透的。如果幼儿能够从最初的被迫服从到主动自愿地模仿某种规范行为,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就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并在不同的情境中一贯地表现出来,这为幼儿将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第三十四页,讲稿共四十页哦 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儿童认知发展应遵循两大原则:1先他律后自律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加一原则”第三十五页,讲稿共四十页哦科尔伯格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比较科尔伯格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比较二者的相似之处:第一,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认知发展观)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二者的道德
17、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维纵向的,在思维与行为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单轨论”;第二,二者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都围绕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这一主线展开,研究主题均为公正。第三十六页,讲稿共四十页哦37研究研究方法方法研究研究重点重点社会社会认知认知 间接故事法间接故事法与与两难故事法两难故事法;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思维形成过程本身思维形成过程本身与与道德思维发展道德思维发展在在不同阶段的特征不同阶段的特征 对社会认知因素的忽视与重视对社会认知因素的忽视与重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重点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二者的不同之处:二者的不同之处:第三十七页,讲稿共四十页哦 作为新皮亚杰理论中道德研究最具代表的人物,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系统的以三水平六阶段为核心的道德发展理论。第三十八页,讲稿共四十页哦第四节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一讲明道理,提出要求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 四营造良好环境,树立良好榜样 五培养健康情感,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第三十九页,讲稿共四十页哦感谢大家观看感谢大家观看第四十页,讲稿共四十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