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回归教材复习仁者爱人教师版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回归教材复习仁者爱人教师版公开课.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仁者爱人默写关:(1)弟子, 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3)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4)愿无伐善,无施劳。(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二、字词关:L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 弟:尊敬兄长 文:儒家文化经典2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圣:耳聪目明,无所不通。指智慧和道德都到达最高境界。3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这
2、句中“轻”字是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的文字,这被称为衍文.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施:夸耀,表白 .霸诸侯霸:做首领。*7一匡天下匡:正。8.披发左衽披发左衽:披散头发,左开衣襟。 9,岂假设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值j三、思想梳理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首先指一种情感,即爱人,“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 那么。“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恕之 道,由此到达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实践“仁”的方法:忠恕。对人尽心竭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 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待人
3、宽厚仁慈(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能近取譬) “仁”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群众。如何爱人?(孔子仁的实践)1.问人:重人不重财。2.于有丧者侧:恻隐之心。3导盲:对弱势群体尊敬、照顾、保护。4. 见齐衰者必趋:尊崇礼。5.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爱之心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孔子评价管 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节大信;从孔子对“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 子
4、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四、高考真题及模拟题:-、(202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颜渊)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 ”子日:“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 敢而窒者。”(论语阳货)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1. (1)第一那么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 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第二那么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1分)如:乡原,德之贼也。(中庸之道第八章)巧言
5、令色,鲜矣仁。(出辞气远鄙倍第九章)2.有观点认为,第三那么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举例 分析。(3分)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 历史的定论。如:L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位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认他“知礼”; 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2.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 得仁”,为“古之贤人”; 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二、(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
6、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JL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贵人贱马 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这种句读表达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 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3分)这种句读表达了后儒对孔子“仁爱观”的深刻理解,“先人后马”“人马并重”符合孔子 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而且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的思想。(2分)三、(2022杭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7、)子日:“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论语学而)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假设夫志以 礼安,言以类使,那么儒道毕矣。(荀子子道)1从材料看,孔子、荀子对“孝”的看法有哪些不同?孔子认为“三年无改父之道”是孝,荀子那么认为要“从义不从父”;孔子认为入孝出悌是 仁的根本,荀子那么认为是“人之小行”。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理解。孔子这里的提出的“道”应该是正道,是仁的开端和根本,孔子借此句表达对孝和志行 的重视。从时代开展的角度看,这样的观点那么略显板滞,执守和变更两者兼具,更能表达孝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