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78840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1年 5月 No. 3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 摘要: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赞扬和向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 ,他的这一思 想倾向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游苔莎和淑等重要人物形象的身上。 他的小说的故 事背景和情节进展与英国古老的历史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他的小说对基督教文化中 传统的贞操观念持批判否定态度。 他把民俗文化与他的小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 来 ,民俗文化现象常常影响到人物的命运甚至生死。 关键词:哈代小说;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B561. 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4608(2001) 03-0110-06 托玛斯 哈代 ( 184

2、0 1928)是 19世纪后期英国伟大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不仅仅真实地反 映了 19世纪后期英国西南部农村在资本主义关系的入侵下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充满深刻的 悲剧精神 ,在许多方面富有现代性 ,而且 ,他的小说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 ,即具有深厚的历 史文化底蕴。本文拟从哈代的小说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及英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关系 ,与基督教文 化的关系 ,以及与民俗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一 哈代少年时代曾在家乡多切斯特市的文法学校读过书。 在英国的这类文法学校里 ,拉丁文 是主课 ,因而哈代在少年时代就在拉丁文课上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最初的熏陶。 哈代在这 所学校里还因为拉丁文成

3、绩优秀而得过奖。 1856年 ,哈代进入多切斯特市的约翰 希克斯建筑事务所学习建筑。在那儿 ,他结识了剑 桥大学女王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学者霍勒斯 莫尔和语言学家威廉 巴恩斯 ,并开始 学习希腊文。 在霍勒斯 莫尔的指导下 ,哈代用拉丁文和希腊文阅读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作 品 ,后来在长期不断的自学过程中 ,哈代一直十分注重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学习 ,这一点对哈 代的思想和创作有很大影响。 哈代赞扬和向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 ,赞扬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自由奔放的性格和 精神状态 ,以及与大自然的亲和关系 ,而对欧洲中世纪以来基督教精神对人性的压抑持否定批 评的态度。 哈代的这一思想倾向鲜明地表

4、现在他的小说中。 哈代小说中那些富有个性、 富有精神活力的人物常常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风貌有着 收稿日期: 2000 - 10 -26 作者简介: 许海燕 (1948- ) ,男 ,南京师大文学院副教授。 110 一定的联系。还乡中的游苔莎是一个富有鲜明个性和闪耀着光彩的人物 ,哈代用罗马神话中 月神狄安娜的别称“夜的女王”作为描绘她的形象的那一章的标题 ,把她描绘成一个形貌上具 有古希腊韵味并且具有古代异教精神的女性。 “她多少作些准备 ,就能在奥林波斯山上颇为称 职地占一席之地。 她那种天性、她那种本能 ,堪作一个模范的女神;她脑后要是有一钩新 月 ,那她就可以说是阿尔忒弥斯 ,她头上要

5、是戴着一顶旧盔 ,那她就可以说是雅典娜”。 游苔莎追求热烈丰富的人生 ,渴望认识和感受更广大的世界 ,而不肯安于荒原孤寂封闭的生 活 ,这其实正是古希腊罗马时代典型的人生态度。 游苔莎经常在荒原上独自游荡 ,她为了能有 机会与从巴黎归来的克林接触 ,女扮男装到克林家去演幕面剧 ,与克林结婚后克林眼睛得病在 家休养 ,她不甘忍受孤寂 ,一个人到乡村舞会上去尽情跳舞等等 ,实际上就是像古希腊时代的 人们那样 ,顺乎自然本性而行动 ,较少受文明规则的束缚。 无名的裘德中的淑则能够更加自觉地像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那样张扬自己的自然本 性 ,冲破基督教社会的传统规范。 在圣物铺子里工作的淑敢于大胆地买回

6、古罗马的维纳斯和阿 波罗的神像 ,放在自己的卧室里。 当她看到这两个异教的神像和那些基督教的圣物并列在一起 的时候 ,她想起她很熟悉的一首诗中的句子: “苍白的加利利人啊 ,你得胜了: 在你的嘘嗡之下 , 世界凄冷了! ” (着重号是引者加的 )这儿表现出淑对基督教文化战胜和取代古希腊罗马文化长 期统治欧洲的遗憾和不满。向往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她对丈夫费劳孙没有 爱情 ,而却觉得表哥裘德和自己心心相印 ,她就顺乎自己的情感 ,不顾基督教社会对婚姻所持 的神圣观念 ,离开丈夫与裘德同居。 尽管她与裘德的同居生活并不富足和安定 ,但她却宁愿选 择这种心灵自由舒畅的生活。 淑在和裘

7、德一起去参观威塞克斯农业展览会时 ,说过一句重要的 话: “我觉得咱们又回到古代希腊那种尽情享受的生活里了;咱们看不见疾病和忧愁了。”这充 分表现出她对古代希腊式的生活的神往。 哈代不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他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而且还常 常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和向往。 如哈代在还乡中写到克林的形貌和成长时说: “因为 现在这个时代 ,对于人生 ,不像古代文明时期那样 ,以极大的热诚欢迎享受 ,而只是把它看作是 一种得勉强容忍的东西形体美的男人 世界年轻的时候人类的光荣 现在差不多已 经是一桩不合时宜的古董了。 ”又如在写到村民们的乡村舞会时 ,哈代以一种赞美的笔调写到:

8、 “异教的精神 ,一时又在他们心里复活了 ,以有生自豪 ,就是一切的一切了 ,他们除了自己 ,一概 无所崇拜了。”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描写保留着宗法式传统的英国西南部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后所发生的经济和社会的各种变化 ,哈代把这个地区的历史背景不仅追溯到盎格鲁 撒克 逊人从北欧迁移到不列颠岛的初期 (公元六世纪 ) ,而且还追溯到罗马帝国统治不列颠岛的时 代 (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 ) ,充分表现出这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古老 ,因而这个地区宗法式社会 的瓦解就更具有沉重的悲剧感。 哈代的大部分小说的背景都是被他称为“威塞克斯”的一片地区 ,而这个名字是公元六世 纪到九世纪盎格鲁 撒克逊人

9、在不列颠岛上建立的七个王国之一的名字 ,这首先就使读者 产生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也正是由于哈代一部又一部的小说都以“威塞克斯地区”作为背景 ,因 111 本文所引用的哈代小说中的文句,均取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张谷若翻译的还乡、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 裘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侍桁译的卡斯特桥市长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陈亦君、曾胡翻译的远离尘嚣。 而使“威塞克斯”这样一个带有古老历史韵味的名字变得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哈代小说中的许多情节、细节 ,甚至人物的命运都与古代的历史文化相关。 “克林辛劳地去 发现类似于俄狄浦斯;巴丝谢芭在她的婚姻出现危机时发出的哭喊声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发出 的叫喊声也

10、相类似”。 1( p. 181)还乡中一开头就写到爱敦荒原上一条铺在罗马时代修筑的大道 的旧址上的路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红土贩子德格就是赶着马车沿着这条路登场的。 这个场 景暗示了德格的性格 他是一个深爱这片古老的荒原、安于家乡宗法式社会环境的人。 小说 的女主角游苔莎的登场也与古代文化的遗物有关 ,她的身形首先出现在山丘上一座史前时期 留下的古冢上。接着 ,荒原上的乡民来到这座古冢点起了祝火 ,而这种在每年深秋 11月 1日点 祝火的古老习俗 ,正如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所说 ,要追溯到古代凯尔特人接待 亡魂回家的篝火节。 2 (pp. 897-898)而游苔莎则具有幻想的气质

11、,性格热烈而奔放 ,与夜色中山丘上 晃动的篝火相和谐。 卡斯特桥市长这部小说发生在卡斯特桥市 ,而“卡斯特桥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巷子、每一 个区 ,都呈现出古罗马的景象。 它看起像罗马 ,陈列着罗马的艺术 ,掩埋着罗马的故人。”主人公 亨察尔的悲剧虽然有着性格悲剧的成分 ,但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他的旧的宗法式的观念在与 伐尔伏雷的新的商品经济的观念的冲突中的失败。 而哈代把主人公的悲剧安排在这样一座保 留着古罗马时代气氛的城市里 ,就使得主人公的悲剧更具有深厚的悲剧色彩 一千多年以 来在这片土地上维系着人们生活的宗法式的关系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瓦解了。 这部小说中还 有不少细节与古罗马文化的遗存有关

12、 ,如亨察尔与被他卖掉的妻子十八年后重新相见的地点 是一座荒废了的古罗马时代的圆形竞技场 ,亨察尔的妻子死后埋葬的地方是一片建于古罗马 时代的坟场 ,“这儿埋葬着一些女人 ,她们戴着玻璃发簪和琥珀项链;还有一些男人 ,口含着有 哈德良、波斯屠马士、君士坦丁的头像的钱币 ,而亨察尔太太的骸骨化成灰 ,也就和这些人们混 在一起了。 ” 无名的裘德的主要线索是主人公裘德刻苦自学希腊文和拉丁文 ,想进入基督寺大学 (影 射牛津大学 ) ,成为一个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 ,但理想终于破灭的过程。 小说每一部的开头都引 用古希腊罗马名著中的话作为题词来揭示主题 ,裘德所追求的是古希腊罗马知识的殿堂 ,女主 人

13、公淑也是一个向往古希腊罗马时代精神的有思想的女性 ,她与裘德的勇敢的同居 ,他们之间 的思想碰撞 ,他们的言谈话语 ,处处都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相关。 德伯家的苔丝中德伯的家庭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德伯家族的祖先在 11世纪时跟随诺曼 底公爵征服者威廉从法国渡海来到英国 ,这个家庭曾经十分显赫 ,几百年来由盛到衰 ,到苔丝 的父亲一辈已经彻底衰微 ,他家里只剩下祖上留下的刻有纹徽的一方古印和一把调羹。 然而德 伯家族的这种古老历史似乎冥冥中成为导致苔丝悲剧的一种原因。 苔丝与克莱新婚之夜租住 的房子恰好是德伯家庭过去的府第所留存的一部分 ,正是在这所房子里 ,开始了苔丝被克莱遗 弃从而走向

14、悲剧的过程。 苔丝的父亲死后 ,一家人被迫迁出祖屋 ,无处居住 ,只好暂时在德伯家 族的坟地旁安身 ,也正是在这儿 ,为了使母亲和弟妹不致流离失所 ,苔丝被迫重新落入亚雷手 中。 苔丝最后杀死亚雷、与克莱潜逃、最终被抓获的地方则具有以远古文化作为背景的象征意 义。 那个地方是英国著名的史前时代的文化遗址 ,位于伦敦西南 130多公里处的索尔兹伯里平 原上 ,为一个圆环状的巨石建筑 ,称为悬石坛。 据学者们考证 ,那是公元前一千多年不列颠岛上 的凯尔特人祭祀太阳神的祭坛。苔丝躺在祭坛中央的牺牲石上被捕 ,象征着苔丝是一个现代社 112 会的牺牲品 社会的恶势力和旧的道德观念的牺牲品。 哈代的小说

15、中还大量地使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典故和比喻 ,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在艺 术上产生有力的效果。如卡斯特桥市长中写到亨察尔不熟悉也不喜欢现代的会计方法 ,说他 受的是“阿基琉斯式的教育”;还乡中写到红土贩子对游苔莎指出是她在破坏着韦狄和朵荪 的婚姻时说 ,“阚道勒王后的羞愤 ,在游苔莎的心里发作起来”;德伯家的苔丝的最后所用的 那个典故更是寓意深长: “典刑 明正了 ,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 ,对于苔丝的戏弄 也完结了。 ” 古希腊悲剧对于哈代小说的悲剧精神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 ,由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学 者已作过较多的研究 ,这儿就不再赘述了。 二 基督教文化在英国有一千多年的深厚传统

16、,作为一个具有学者气质、关注文化传统的作 家 ,哈代的小说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常常会对人们的生活道路、命运遭遇产生很大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的 传统观念对哈代小说中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导致苔丝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 多方面的 ,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贞操观念的压迫。 苔丝被骗失身以 后 ,她毅然地离开亚雷回家去。 在回家的路上 ,遇到一个热忱的基督徒用红色涂料在路边的墙 篱上涂写圣经中的警句: “你犯罪的 ,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 ,“不要犯奸淫” ,尽管苔丝含着 鄙夷之情 ,嘟嘟囔囔地说: “呸 ,我不信上帝说过这话! ”但她的心里却

17、“扑腾扑腾地跳着”。 在这 个问题上 ,苔丝是矛盾的。 一方面 ,她敢于怀疑这种传统的贞操观念 ,“她时常自问 ,女人的贞 节 ,真是一次失去了 ,就永远失去了吗?一切有机体都有渐以恢复本原的能力 ,为什么单单 处女的贞节 ,就该不许有这种能力呢?”但另一方面 ,圣经中有许多处反复地强调不能犯奸 淫 ,作为一个在基督教文化的国家里长大的女子 ,传统的贞操观念不可能对苔丝没有压力。 正 是这种内心的压力 ,使原本富有反抗精神的她 ,在克莱因为她曾失身不原谅她、甚至遗弃她的 时候 ,一味顺从 ,而不敢反抗 ,甚至想不到要反抗。 在苔丝的悲剧发展过程中 ,克莱一方面在客观上成了基督教文化中传统的贞操

18、观念压迫 苔丝的一个不自觉的工具 ,另一方面他其实也是这种观念的受害者。 他起先受这种观念的束 缚 ,不能原谅苔丝。 等到他在巴西经历过苦难、体谅了贫家女儿苔丝的艰辛和痛苦以后 ,他终于 突破了这种观念的束缚 ,回到英国来寻找苔丝时 ,但却为时已晚了。 哈代对这种观念的批判否定态度在小说中是表现得很鲜明的。 哈代对苔丝的不幸命运充 满同情 ,他给小说加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这既是他对苔丝的一个基本评价 ,也是他 对基督教文化中传统的贞操观念的激烈否定。 小说写到克莱在巴西思想转变的时候还说过这 样尖锐的话: “他对于前人所讲的宗教 ,本来早就不信服了 ,现在对于前人评定的道德 ,也不

19、信 服起来。 他觉得那种道德的评定 ,应该重新改正。 ” 在无名的裘德中 ,基督教文化的婚姻道德观念对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有着重要的影 响。 小说卷首引自圣经的题词“字句叫人死”暗示了基督教文化的传统观念拥有强大的势力 , 在淑和裘德所生活的时代 ( 19世纪末期 ) ,这种强大的势力压垮了反叛它的淑和裘德。 淑是一个思想先进的女性 ,她敢于冲破基督教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制度 ,去与自己所爱 的人同居。然而 ,小说的最后 ,心如槁木的她又重新回到她的丈夫那里。从表层上看 ,似乎是一 113 个带有偶然性的悲惨事件 (她的大儿子“时光老人”吊死了他的两个弟妹和他自己 )摧毁了她的 意志 ,但往更

20、深层看 ,实际上是整个社会都不能容忍淑和裘德的这种大胆突破。 基督教的文化 传统中把婚姻关系看成是上帝所准予的 ,男女两个结为夫妻是在上帝面前宣过誓的 ,具有神圣 性 ,不能随便破坏。 这样的文化传统就使得周围的人们用另一种目光和态度来对待婚姻“不合 法”的裘德和淑。 他们遭受着舆论的压力 ,他们找工作甚至租房子都会遭到挫折 ,生活十分困 难。正是这一切导致了“时光老人”吊死了弟妹和自己。可以说 ,这个悲惨事件只是摧毁淑的意 志的最后一块砝码而已。 哈代的小说中有许多情节和修辞与基督教的历史文化相关。 还乡中的克林在家乡办教 育的理想失败以后 ,结果当上了一个巡回布道的传教士。无名的裘德中的裘

21、德的奋斗目标和 理想是进基督寺大学读书 ,当一名牧师。 为此他刻苦地自学希腊文拉丁文和神学著作 ,但在当 时的社会条件下 ,他的理想终究不可能实现。哈代的小说中经常有伏笔。裘德和淑在基督寺城 里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就带有不祥的预兆 那是一条大街中央的地面上用石条铺成的一个十 字符号旁边 ,几百年前曾有反对天主教、拥护新教的人在这儿被活活烧死 ,这个伏笔为以后裘 德和淑的悲剧做了暗示。 卡斯特桥市长中 ,在人生战场上失败了的亨察尔嘲讽自己是被剃了 头发的参孙。远离尘嚣的开头 ,朴实庄重的农场主博尔德伍德在教堂里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注 意漂亮的巴丝谢芭 ,在巴丝谢芭的心目中 ,他就成了“一个但以理之类的人

22、物”。 还乡中提到 游苔莎对爱情有一种天生敏锐的领悟力时写道: “她已经在心里周游了爱情的国度 ,数点了它 的城楼 ,察看了它的宫殿了”。 这些比喻和词句都来自圣经。 三 哈代的小说一向以浓郁的地方色彩著称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小说渗透了 民俗文化的内容。 哈代的家乡、也是哈代长期居住的多塞特郡是一个相对闭塞、保留了较多古 老民俗的地区 ,这就使得哈代有便利的条件熟悉这些民俗。 “随着在玛克斯门的住宅安居下来 , 哈代就承担起了民俗生活的编年史家和乡土风景画家的角色”。3( p. 45)他极其成功地在他创作 的小说中把民俗文化与小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民俗文化现象常常成为情节

23、的重要组 成部分 ,甚至影响到人物的命运和生死。 还乡中一位愚昧的村妇把高傲的、独来独往的游苔莎看成是女巫 ,认为是她的巫术使得 自己的孩子经常生病 ,于是乘她在教堂里祈祷的时候 ,用一根大织补针扎她的手臂 ,把她扎出 血来 ,因为按照英国乡下人一种迷信的民俗 ,把女巫身上扎出血来 ,她的巫术即被破解。 村妇的 这次行动增强了游苔莎想离开荒原的意愿 ,另一方面却使克林更坚定了留在家乡办教育以启 蒙村民的志向。 与这一情节相呼应 ,小说中还描写了游苔莎准备逃离家乡去巴黎的那个悲惨的 雨夜 ,当她在雨中艰难行走的时候 ,那个愚昧的村妇正在用蜡和布片做成一个形似游苔莎的小 蜡人 ,然后把几十根针插在

24、这蜡人的身上 ,最后用火钳夹着它在壁炉里烧掉。 她之所以要这样 做 ,是因为几个小时以前游苔莎曾从她的屋旁经过 ,恰巧她的孩子这时就犯起病来 ,于是她认 定又是游苔莎在施行巫术 ,因而作出这种迷信的邪术 ,想消除游苔莎的巫术。 游苔莎的蜡像被 烧掉暗示了游苔莎的死 ,读者们甚至会认为正是由于村妇的邪术才使游苔莎失足落入水塘淹 死。 卡斯特桥市长中 ,失去了工作的约甫为报复不肯替他帮忙的露赛妲 ,策动几个无聊的市 民搞了一次“司奇米特游行”。这是一种落后粗野的民俗 ,针对有所谓“丑闻”的男女而发。游行 114 的人唱着粗俗的歌曲 ,举着有“丑闻”的男女的模型 ,敲着锣鼓 ,吹着喇叭 ,从街上走过

25、。这次“司 奇米特游行”使怀孕的露赛妲受到惊吓 ,结果流产而死。 露赛妲的死使得后来伏尔伐雷与他的 对手亨察尔的女儿伊丽莎白结了婚 ,而亨察尔去祝贺女儿的婚礼时遭到冷遇则使他伤痕累累 的心又受到一次重创 ,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这一连串复杂的情节的引发点正是一种落后的民 俗。 哈代的小说中所描写的各种民俗文化现象 ,有的是人物关系的媒介 ,有的是情节进展的动 因 ,有的是不祥前景的预兆 它们使得小说的内容绚丽多彩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还乡 中游苔莎与韦狄约会的信号是在小山岗上点起一堆祝火 ,前文已经述及 ,这种点祝火的民俗非 常古老 ,可以追溯到史前不列颠岛上的居民凯尔特人。 林地居民中

26、,女主人公格雷丝在仲夏 节前夜同女伴们一同到森林里去观看幻象 ,想知道她们未来的丈夫的情况 ,当她兴奋地从森林 里奔跑出来的时候 ,青年医生菲茨比尔斯第一次拥抱了她 ,从而决定了他们后来的婚姻以及以 后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一开头就写到马勒村的妇女举行的五朔节游行和舞会 ,这也是英国 乡村一种古老的民俗 ,小说的女主角苔丝正是在这次游行中登场的 ,苔丝和克莱的第一次见面 也是在这次田野的舞会上 ,它为以后两人的恋爱埋下了伏笔。 而小说的后半部分中 ,当苔丝和 克莱行完婚礼将要乘车离开牛奶厂时 ,已经过了中午 ,一只公鸡突然飞到篱笆上啼叫起来 ,按 照英国乡下迷信的看法 ,这是不吉祥的预兆 ,苔丝和克莱的关系果然在新婚之夜急转直下 ,苔 丝的悲剧也逐渐地走向了高潮。 参考文献: 1John Bayley.An essay on Hard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弗雷泽.金枝 Z(下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1987. 3 Norman Page. Thomas Hardy Z. Routledge Culture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Christian Culture; Folk- loristic Culture 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