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学的人物观看_哈姆莱特.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77767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叙事学的人物观看_哈姆莱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叙事学的人物观看_哈姆莱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叙事学的人物观看_哈姆莱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叙事学的人物观看_哈姆莱特.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叙事学的人物观看哈姆莱特中的奥菲利娅 摘要: 本文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功能性”的人物观及传统“心理性”的人物观两方面分别探讨了哈姆莱特中奥菲 利娅这个人物的存在性。 从“功能性”人物观来看 ,奥菲利娅成为“行动者” ,在剧情推动方面起重要作用 ,不可或缺; 从“心理性”人物观的角度来看 ,奥菲利娅不具有独特个性 ,她的存在性受到质疑。 关键词: “功能性”人物观; “心理性”人物观 ; 行动者; 情节 Abstract :From theories of functioning character and psychic characte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

2、ecessity of Ophelia s existence in Shakespeare s Hamle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functioning character,Ophelia is anac- tionist, playing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Hamlet;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psychic character, her existence is ques- tioned due to her indistinctive character. Key Words:Functio

3、ning character;psychic character;actionist;plot 中图分类号:I106. 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2820(2003)增刊 -0151-04 叙事学的人物观有两种: 结构主义叙事学“功能 性”的人物观及传统的“心理性”的人物观。本文拟从 这两种人物观分别探讨哈姆莱特 1剧中奥菲利娅 存在的必要性。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功能性”人物观认为: 作品 是独立于现实而存在的艺术建构物 ,人物是叙事结 构的一个副产品 ,是一个建构性质而非心理性质的 实体。2 ( P. 55)一切都以行动为中心 ,人物的主要功能 只能是充当“行动者”。人物的地

4、位是“功能性”的 ,他 们是情节的产物 ,是从属于情节的“行动者”,为情节 服务。 结构主义仅注重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关系 , 这是他们将人物抽象为“行动者”的主要原因。 人物 的功能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或可有 可无 ,或居于次要地位。 因此 ,把人物当作思想、感情 的独立个体来讨论毫无意义。 用这种“功能性”的人 物观来看哈姆莱特剧中的奥菲利娅 ,就会发现: 奥 菲利娅象一根纽带 ,把一连串不同事件连接在一起 , 她对整个剧情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 ,奥菲利娅 在剧中必不可少。 与此对照 ,“心理性”的人物观需要作品人物是 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对他们来说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

5、至关重要的。 然而 ,“奥菲利娅是莎翁笔下所有女主 人公中最失个性的一个人物”。3 (P. 158)因此 ,如果用 “心理性”的人物观看奥菲利娅 ,她即成为次要人物 , 她在剧中的存在性也就大打折扣。 一、“功能性”人物观 奥菲利娅 成为“行动者” 法国结 构主义 叙述学 家格雷 马斯 ( A.J . Greimas)在他的结构语义学中 ,以“行动元”概念 取代了人物概念。 他认为以“行动元”指称人物最能 说明问题。 他把作品当中的“行动元”分为三对: 主体 /客体;发送者 /接受者;辅助者 /反对者。4 ( P. 50)我们 可以采用格雷马斯的模式对哈姆莱特简要作出如 下叙事结构分析: 发送

6、者 (鬼魂 ) 客体 (复仇 ) 接受者 (哈姆莱特 ) 辅助者 (霍拉旭 ) 主体 (哈姆莱特 ) 反对者 (国王、奥菲利娅等 ) 奥菲利娅在整部剧中 ,属于格雷马斯六个“行动 元”中的“反对者”之列 ,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从第一 幕到最后一幕 ,奥菲利娅是哈姆莱特中必不可缺 的“行动者”之一。 在第一幕中 ,奥菲利娅第一次登场 就为后面几幕情节的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奥菲 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 ,哥哥雷欧提斯分劝奥菲利娅 不能接受哈姆莱特的求爱。 从他们的谈话中 ,我们看 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正在谈恋爱 ,哈姆莱特对奥 菲利娅爱到极处;奥菲利娅三次为哈姆莱特的爱进 行辩护 ,也表明她对哈姆

7、莱特的情谊。 波洛涅斯: 听说他近来常常跟你在一起 ,你 也从来不拒绝他的求见 奥菲利娅: 父亲 ,他最近曾经屡次向我表示他的 爱情。 奥菲利娅: 父亲 ,他向我求爱的态度是很光明正 大的。 奥菲利娅: 而且 ,父亲 ,他差不多用尽一切指天 誓日的神圣的盟约 ,证实他的言语。 2003年 9月 Vo . 31, Supp. “屡次”、“指天誓日的神圣的盟约”都表达出哈 姆莱特深切的爱。 然而奥菲利娅的父亲和哥哥却禁 止她与哈姆莱特往来 ,并极力想把他俩的爱情扼杀 在摇篮中。 波洛涅斯: 不要相信他的盟誓 ,它们不过是 淫媒。 我的言尽于此 ,简单一句话 ,从现在起 ,我 不许你一有空闲就跟哈姆

8、莱特殿下聊天。 雷欧提斯: 留心 ,奥菲利娅 ,留心 ,我的亲爱 的妹妹 ,不要放纵你的爱情 ,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 射中。 迫于家庭压力 ,奥菲利娅最后以一句“我一定听 从您的话” ,顺从了父亲和哥哥的命令。 这就为情节 的进一步发展拉开了帷幕: 正因为波洛涅斯强行制 止奥菲利娅接受哈姆莱特的爱 ,所以他坚持认为哈 姆莱特的“发疯”是由于失恋引起的 ,这也就为哈姆 莱特的“发疯”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奥菲利娅的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二幕第一场。 她 第一时间把哈姆莱特“发疯”的表现告诉了父亲。 尽 管哈姆莱特深爱着奥菲利娅 ,但“他服从了内心对国 王的愤怒 ,而放弃了对奥菲利娅的爱”。5( P. 1

9、30)在这 一幕中 ,他利用了奥菲利娅。 通过在她面前假装发 疯 ,他试图让每一个人相信 ,他真的疯了 ,而发疯的 原因就是奥菲利娅拒绝了他的爱 ,以此避免国王对 他的怀疑 ,掩盖他“发疯”的真正动机。 果不其然 ,波 洛涅斯凭直觉断定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 ,并立即 向国王报告。 波洛涅斯: 这正是恋爱不遂的疯狂” (奥菲利娅: 我已经遵从您的命令 ,拒绝他 的来信 ,并不允许他来见我。) 波洛涅斯: 这就是使他疯狂的原因。 毋庸置疑 ,奥菲利娅的出现又将剧情大大推进 了一步。 哈姆莱特成功地制造了“发疯”假象 ,并且顺 理成章地为其找到了借口。 奥菲利娅在父亲的安排下 ,在第三幕“窃听”一

10、 场中再次露面。 过于巧合的“偶遇”激怒了哈姆莱特 , 击碎了他对奥菲利娅的信任。 他畅快淋漓而又含沙 射影地喝斥了奥菲利娅。 哈姆莱特: 我们以后再不要结什么婚了;已 经结过婚的 ,除了一个人以外 ,都可以让他们活下去 躲在帐幕后的国王听出弦外之音 ,断定哈姆莱 特“发疯”的原因并不是失恋 ,他决定急速派遣哈姆 莱特去英国。 国王: 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他 说的话虽然有些颠倒 ,也不像是疯狂。 他有些什么心 事盘踞在他的灵魂里 ,我怕它也许会产生危险的结 果。 为了防止万一 ,我已经当机立断 ,决定了一个办 法: 他必须立刻到英国去 国王的决定延迟了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 奥菲

11、利娅在这一场中 ,对促成国王作出决定起了关键 作用。 在接下来第二场的“捕鼠机”中 ,奥菲利娅的作 用也不容忽视。哈姆莱特为证实鬼魂所说的话 ,特地 安排伶人演一出捕鼠机 ,其剧情与国王谋害前国 王的过程惊人地相似。 哈姆莱特佯装接近奥菲利娅 , 要求将头枕在她的膝上 ,实则利用最佳角度观察国 王看戏的反应。 哈姆莱特假借他与奥菲利娅的亲昵 行为 ,掩饰了他的真正意图。 哈姆莱特: 小姐 ,我可以睡在您的怀里吗? 奥菲利娅: 不 ,殿下。 哈姆莱特: 我的意思是说 ,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 您的膝吗? 奥菲利娅: 嗯 ,殿下。 哈姆莱特坐在奥菲利娅的脚前 ,眼睛却盯着国 王面部表情的变化。 国王的

12、失态使哈姆莱特确信国 王正是杀害生父的凶手。与此同时 ,国王也加快部署 送哈姆莱特去英国受死的计划。 整部剧达到高潮。 奥菲利娅的再次出场则是在父亲被哈姆莱特误 杀之后。 她精神失常 ,随后溺水而死。 “奥菲利娅的 死亡坚定了雷欧提斯报仇的决心”。5( P.4)奥菲利娅 的死像催化剂一般 ,使雷欧提斯受制于国王的挑唆 , 轻率地充当了国王阴谋杀害哈姆莱特的工具。 而国 王趁火打劫 ,抓住契机 ,利用了雷欧提斯为奥菲利娅 报仇的冲动。 这就为戏剧的结局作了必要的铺垫。 这部剧最后一次牵涉到奥菲利娅是在“墓地”一 场。 雷欧提斯抱着妹妹的尸体 ,悲痛欲绝 ,要求将自 己和妹妹一同埋葬。 雷欧提斯:

13、 现在把你们的泥土倒下来 ,把死 和活的一起掩埋了吧 面对奥菲利娅的尸体 ,哈姆莱特也无法抑制内 心对她强烈的爱和伤痛 ,他眼中雷欧提斯夸张的作 法使他禁不住竞相表露自己对奥菲利娅的爱 ,二人 引起撕斗。 哈姆莱特主动提出要和雷欧提斯以决斗 形式来决断谁对奥菲利娅的爱更彻底。 哈姆莱特: 我愿意为了这个题目跟他决斗 ,直到 我的眼皮不再跳动。 王后: 啊 ,我的孩子!什么题目? 哈姆莱特: 我爱奥菲利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 来 ,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 哈姆莱特为证实自己对奥菲利娅的爱 ,主动提 出决斗 ,将剧情自然地推向结局他和雷欧提斯二人 的决斗场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奥菲利娅在整部剧

14、中的 “功能”作用不容忽视。 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布雷 152 新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 蒙 (C.Bremond)在叙述可能之逻辑中分叙事逻 辑为两类: 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6(pp.153-175)哈姆莱 特剧情的发展体现了布雷蒙的连接式复合序列理 论 ,呈现出一种链接结构 (见图 1)。奥菲利娅在每个 序列的粗体字所代表的场景中都起着“锁扣”的 作用。 图 1 从以上的链接式结构可以看出 ,奥菲利娅是将 故事事件串在一起的手段 ,是用故事事件构成情节 的产物。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把注意力放在事件的结 构上 ,而不是放在人物身上 ,他们用人物的行动来定 义人物。 人物成为功

15、能性质的符号 ,由情节来赋予 意义。 奥菲利娅在剧中存在的必要性还可以用另一位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巴特 (R.Barthes)在叙事作 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提出的“事件”理论进行很好的 证明。 巴特指出 ,一部作品中的事件根据大小主次可 以分为: 核心事件和未心事件。 核心事件构成主线 , 未心事件加强审美作用 ,尤为重要。7 (pp. 60-98)我们可 以运用巴特的这种理论分析哈姆莱特的叙事结构 (见图 2): 图 2 图中 1 、 2 、 3 、 4为剧中的核心事件 ,分别代表: 1 、 哈姆莱特“发疯”; 2 、偷听圈套; 3 、观看捕鼠机; 4 、 决斗。 1 2 3 4 为剧中的未心事

16、件 ,分别代表: 1 奥菲利娅受指使与哈姆莱特断交;2 奥菲利娅 受指使邂逅哈姆莱特;3 哈姆莱特利用奥菲利娅获 取观察国王的最佳角度;4 奥菲利娅的葬礼。 奥菲 利娅在剧中的主要未心事件中起关键作用 ,推动了 剧情发展 ,成为从属于情节的“行动者” ,联结、组合 剧中的核心事件 ,使读者感受到莎翁对故事事件艺 术性安排的情节上的美感。 二、“心理性”人物观 奥菲利娅的 存在性受到质疑 “心理性”的人物观与“功能性”的人物观相对 立。 持这一人物观的批评家认为: 人物必须是相对独 立于情节而存在的个性化的人物;作家应集中塑造 人物 ,甚至忽视作品中的情节等成分 ,忽略人物在情 节中的作用以及人

17、物与其他叙事层面的关系。 “功能 性”的人物观认为人物的意义完全取决于人物在情 节中的作用;人物在情节中起作用 ,就表明人物的存 在有意义。 而“心理性”的人物观却认为人物的性格 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功能性”的人物观认为人物 从属于情节 ,而“心理性”的人物观认为人物性格是 作品中的首要因素 ,作品中的一切都为塑造人物性 格而存在。 如果一个人物毫无个性 ,他也就失去存在 的必要了。 我们可以将奥菲利娅与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 娅作一对比 ,来解释为什么“奥菲利娅是莎翁笔下所 有女主人公中最失个性的一个人物”。3( P. 158)鲍西娅 是莎翁塑造的最伟大的戏剧人物之一 ,她充满个性 , 代表

18、了女性的完美形象。8 ( P. 298)她们二者之间有很 大的相似性: 丧父;钟情于爱人;都在爱情的选择上 遵照父亲的旨意。 然而她们的结局由于个性差异而 大相径庭。 下面我着重从爱情观的比较上来看两人 个性的差异。 首先 ,在爱情的选择上 ,鲍西娅虽然恪守父亲的 旨意 ,但她内心充满忠于父亲的孝心和选择爱人的 自由欲望之间的争斗。 为了主动抓住真爱和自己未 来的幸福 ,她虽然声称不能给意中人巴萨尼奥任何 暗示 ,但她下令演奏的歌曲暗暗提醒巴萨尼奥不能 只凭外观去选那三个匣子。9 ( P. 531)相比之下 ,奥菲利 娅面对父亲的压力 ,顺从地说: “我一定听从您的话 , 父亲” ,她甘愿放弃

19、自己的爱情 ,她的软弱和顺从断 送了她的幸福。 其次 ,当她们两人的心上人处在困境时 ,她们表 153 增刊赵淑洁: 从叙事学的人物观看哈姆莱特中的奥菲利娅 现出的个性也大不相同。 当巴萨尼奥及他的朋友安 东尼奥遇到困难时 ,鲍西娅主动提供帮助 ,愿意与他 一同分担。 她不遗余力 ,奔赴威尼斯 ,乔装律师 ,以智 取胜 ,赢来了圆满结局。 与此相反 ,当哈姆莱特满腹 忧愁 ,苦不堪言之时 ,奥菲利娅没有对他说一句安慰 的话 ,甚至雪上加霜 ,顺从了父亲的命令 ,断绝与他 的往来。 从以上与鲍西娅的对比可以看出 ,奥菲利娅的 确不是个性化的人物 ,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不符合 “心理性”人物观对

20、人物塑造的标准。 以这种人物观 去衡量奥菲利娅在剧中的地位 ,她的存在则似乎成 为莎翁的赘笔。 三、“功能性”人物观与 “心理性”人物观的对比 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形式来归纳比较用叙述学两 种人物观对奥菲利娅在哈姆莱特中的存在性的分 析: 功能性心理性 注重奥菲利娅的行为注重奥菲利娅这一人物 人物的全部意义在于行为 /人物在情节中的 功能 意义超越行为本身 奥菲利娅行为本身引起读者兴趣奥菲利娅的行为用于塑造她的性格 奥菲利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塑造奥菲利娅这一人物是目的 奥菲利娅是情节的副产品 奥菲利娅的性格塑造是她行为的导因 / 奥菲 利娅“行为”是为了塑造性格 奥菲利娅是行为者奥菲利娅是具有独

21、特个性的人 奥菲利娅满足以上假设奥菲利娅不满足以上假设 奥菲利娅有存在的必要奥菲利娅没有存在的必要 从表格看出: 由于所分析的叙事作品的特殊性 , 用两种人物观对奥菲利娅的存在性的分析正好得出 截然相反的结论。 但并不是每一种叙事作品都能够 用这两种人物观进行分析。例如 ,意识流小说等现代 心理小说一般不能够进行“功能性”的人物分析;而 以事件为中心的程式化的作品也不能够进行“心理 性”的人物分析。 认清两种人物观的适用性 ,将有助 于避免分析中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 . 朱生豪译. 哈姆莱特 M. 北京: 外文出版 社 , 1999. 2申丹 .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M . 北

22、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2001. 3 Bradby, G. F. Short Studies in ShakespeareM . New York:Haskell House Publishers Ltd. , 1977. 4罗钢 . 叙述学导论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94. 5 Alexander, Nigel. Poison, Play and Duel:A Study in HamletM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 1971. 6布雷蒙. 叙述可能之逻辑 A . 叙述学研究 C. 张寅德 编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9. 7巴特.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A. 叙事美学 C. 王泰 来 ,等编译 . 重庆: 重庆出版社 , 1987. 8 Scott, Mark W. , ed. Shakespeare For StudentsM . Detroit:Gale Research Inc. , 1992. 9 Asimor, Isaac.Asimor s Guide to Shakespeare M . New York:Avenel Books, Crown Publishers, Inc. , 1978. 154 新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