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ppt(1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第二篇 内脏学Splanchnology,一、胸部的标志线,二、腹部分区,4区或9区,左右侧髂结节连线,第10肋最低点连线,腹股沟中点,2,第五章 消化系统Alimentary System,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腭帆形成的结构,咽峡、牙周组织的概念;舌粘膜的结构,颏舌肌的作用;口腔腺的名称、位置及开口。咽的位置、区分及交通,鼻咽部的结构,咽淋巴环的组成和作用。食管狭窄的位置。胃的形态和分布。十二指肠的形态及分部,十二指肠降部的结构;空、回肠粘膜的特点。盲肠和阑尾的位置,直肠的形态和位置,肛管内面的结构。肝门的位置和结构,肝外胆道的组成和胆汁的排出途径。胰的位置与形态。,3,熟悉消化道的组成及
2、区分。腭的位置与区分,牙的形态和构造,舌的形态和区分。 腭扁桃体的位置和形态结构。食管的位置和分部。胃的位置,胃壁的结构。空、回肠的位置和区别。大肠的区分,结肠和盲肠的特征性结构,回盲瓣的位置。肝的位置和外形。胰液的排出途径。 了解牙式。梨状隐窝的位置。肛门括约肌的位置和区分。胆囊三角。,4,消化管依其功能和形态不同又可分为许多部分;即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消化腺分为大、小两类: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唇腺、舌腺、颊腺、腭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以外,如大唾液腺、胰腺和肝等。它们以导管通连并开口于消化管腔内,其分泌物都进入消化管中,完成化学性消化。大小两种消
3、化腺的上皮细胞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消化管壁的上皮发展分化而形成的 .,5,6,7,第一节内脏学概述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它们主要位于胸,腹腔和盆腔内,部分器官位于头颈部或会阴部。 消化和呼吸系统分别自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和氧气,提供机体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最终产物及食物残渣由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和消化系统排出体外。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分中空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8,(一)中空性器官:都呈管状或束状,内部均有空腔,消化管的管壁,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1、粘膜:向管腔内突出,形成环行或纵形的皱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含有腺体,分泌消化液和粘液
4、,帮助消化食物,或润滑和保护管壁。 2、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内含血管、淋巴管、淋巴细胞、神经和粘膜下层腺体。 3、肌层:为平滑肌,内层为环行,外层为纵行。 4、外膜:为薄层结缔组织,表面覆有一层间皮,称浆膜。,9,(二)实质性器官:由腺体构成,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或浆膜,如肝、胰、肾及生殖腺。 被膜把实质分隔成若干个小单位,称小叶。每个器官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导管出入处有一凹陷,称为门。 二、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一)胸部的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胸骨线: 3、锁骨中线: 4、胸骨旁线: 5、腋前线: 6、腋后线:,10,7、腋中线: 8、肩胛线: 9、后正中线: (二)腹
5、部分区:9个区或4个区 第二节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唾液腺、肝和胰腺等器官组成。 (一)消化系统功能: 1、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经消化和吸收后的食物残渣。 2、消化管壁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构成机体防御系统。 3、消化管壁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激素。,11,(二)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消化腺 1、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肓肠、阑尾、肠和直肠等) 2、消化腺: 1)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内,如唇腺、舌腺等。 2)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以外。如大唾液腺、胰腺、肝。 (三)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由内向
6、外,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1、粘膜: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部位。,12,1)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食管、肛门。 (2)单层柱状上皮:如胃、大肠、小肠。 (3)上皮下陷形成小消化腺: (4)存在淋巴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2)固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有小消化腺、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少量平滑肌。 3)粘膜肌层:为一薄层平滑肌,排列成内环肌和外纵肌。 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 3、肌层: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其余都是平滑肌,肌层分内环肌、,13,外环肌。两层之间有肠肌神经丛。 4、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称纤
7、维膜。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共同构成,称为浆膜。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4,第三节消化管 一、口腔 口腔向前经口裂通向体外,向后的咽峡(isthmus faucium)与咽分界。口腔前壁为上唇和下唇;侧壁为颊;顶壁为腭;口腔底由肌肉、粘膜和舌组成。口腔各壁都有粘膜覆盖。 整个口腔以上、下颌骨的齿糟突及上、下两列牙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口腔前庭(vestibulum oris),位于唇、颊与牙列之间;后部为固有口腔(cavum oris proprium),位于牙列之后。 功能:吸吮、咀嚼、泌涎、味觉及发音等。,15,(一) 唇(labia)和颊(bucca) 主要由粘膜、肌肉和皮肤构成。上、下
8、唇的左、右两端汇成口角,唇的游离缘围成口裂。上、下唇内面粘膜中线各形成一条纵行粘膜皱襞,连于上、下牙龈的前面,称上唇系带(frenulum labii superioris)和下唇系带(frenulum labii inferioris)。上唇两侧以鼻唇沟(sulcus nasolabialis)与颊为界,其外面的正中有一垂直浅沟,称人中(philtrum),急救时常在此进行针刺。唇和颊的粘膜深部有许多散在的小腺体,分别称为唇腺和颊腺。颊粘膜正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处有腮腺导管的开口。唇和颊在咀嚼和发音方面均有重要作用。,16,(二)腭,硬腭 hard palate,软腭,腭垂 uvula,腭帆
9、velum palatinum,腭舌弓 palatoglossal arch,腭咽弓 palatopharyngeal arch,咽峡isthmus of fauces,腭构成口腔的顶壁,分前后两部:前部为硬腭(palatum durum),以骨作基础;后部为软腭(palatum molle)。硬腭分隔口腔和鼻腔,表面覆盖粘膜并与骨膜相愈合。软腭是由硬腭向后延伸的柔软部分,在软腭的游离缘中央有一向下突起,称腭垂(ovula palatina),俗称小舌头。自腭垂两侧,有前、后有两条弓形皱襞,前一对连于舌根,称舌腭弓(arcuspalatogossua);后方一对向下延至咽侧壁,称咽腭弓(arc
10、us palatopharyngeus)。两弓之间有一凹陷,容纳腭扁桃体(tonsilla palation)。两侧舌腭弓与舌根、软腭共同围成咽峡(isthmusfaucium),它是口腔与咽的分界。,17,软腭soft palate,硬腭hard palate,腭垂uvula,腭舌弓palatoglossal arch,腭咽弓palatopharyngeal arch,18,舌位于口腔底,是肌性器官。可分为舌尖、舌体与舌根三部分。舌尖游离,舌根附着于舌骨。在舌的下面粘膜正中线有一条连于口腔底的皱襞,称舌系带(frenulum linguae)。舌系带过短,可影响发音。在舌系带根部两侧有小的突
11、起,内有舌下腺及下颌下腺导管的开口。在舌的上、下面被有粘膜,舌根部的粘膜内含有由淋巴组织集聚而成的小结节,称舌扁桃体(tonsilla lingualis)。在舌体的上面,可见许多粘膜小突起,称舌乳头(papillae linguales)。,(三)舌 Tongue,19,1、舌粘膜,(1)舌乳头,丝状乳头 filiform papillae,菌状乳头 fungiform papillae,叶状乳头 foliate papillae,轮廓乳头 vallate papillae,人的舌乳头有4种类型:丝状乳头,数量最多,体积最小,遍布舌体的上面;菌状乳头,数目较少,稍大,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含有
12、少量味蕾,内富有毛细血管,故肉眼观察乳头呈红色小点;叶状乳头,位于舌后两侧,含有味蕾,小儿较清楚,成人已退化;轮廓乳头,数量少,约79个,形体较大,排列在舌根处,形成倒“”字形,也含有味蕾,司味觉。 由于丝状乳头浅层上皮不断角化、脱落,与唾液、食物残渣、细菌混合在一起,粘附在舌背粘膜的表面形成舌苔。中医常以观察舌苔作为诊断病情的参考。正常人的舌粘膜表面覆有一层薄而白色的舌苔。,20,味蕾(taste bud)呈卵圆形小体,是上皮细胞特化的一种结构,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味,为味觉感觉器。分布在菌状乳头、轮廓乳头、软腭、会厌与咽粘膜的上皮内。一般认为味蕾由二种细胞组成。一种为味细胞,呈柱状,位于
13、味蕾中央,细胞长轴与上皮表面呈垂直排列,细胞顶部有味毛,基部有神经末梢分布,以突触方式与味细胞相联系。另一种为支持细胞,数量较多,呈梭形,一部分位于味蕾周围部,还有一部分支持细胞与味细胞相间排列。味蕾顶端有味孔,通于口腔。 (2)舌扁桃体lingual tonsil,21,舌扁桃体,舌盲孔,轮廓乳头,界沟,叶状乳头,菌状乳头,丝状乳头,22,2、舌下面,舌系带 frenulum of tongue,舌下阜 sublingual caruncle,下颌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开口,舌下襞 sublingual fold,舌下腺,23,3、舌肌 舌肌属骨骼肌,分为舌内肌 和舌外肌。舌外肌起于附近骨上,止
14、于舌内, 收缩时,可以牵拉舌。舌内 肌起止均在舌内,收缩时可 改变舌的形状。舌内、外肌 共同协调活动,使舌运动灵 活,适于搅拌食物、吞咽、 语言、发音等动作。,颏舌肌,下纵肌,上纵肌,舌横肌,24,牙为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有咬切、撕裂、研磨食物及协助发音等功能。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副为乳牙(dentes decidui),共20个,上、下颌各10个,在出生后约半岁左右开始萌出,于两岁半左右出齐,自7至12岁期间,乳牙先后脱落;另一副为恒牙,(dentespermanentes),共32个,上、下颌各16个,自6岁起,渐次为乳牙更换,至12岁前后除第3磨牙外,恒牙全部萌出。第3磨牙一般在20岁以
15、后萌出,又称智齿。智齿也可终身不出,因此恒牙28-32个均为正常 。,(四)、牙 Teeth,25,1、牙式:按形态和功能分为: 切牙:咬切食物 尖牙和磨牙:撕裂食物和研磨食物。 (右)2123(左) 2123 (右)0(左) 0 2、牙的形态 牙冠 crown of tooth 牙颈 neck of tooth 牙根 root of tooth,恒牙牙式,乳牙牙式,26,牙冠(corona dentis)是牙露于牙龈以外的部分。牙冠表面覆盖一层釉质(enamel),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硬度近似石英。 牙根(radix dentis)是嵌入上、下颌骨牙槽突内的部分。在牙根部表面包有一层牙骨质
16、(substantia ossea)。 牙颈(collum dentis)是介于牙冠与牙根之间的稍细部分,外包牙龈。牙龈是口腔粘膜的一部分,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膜组成。老年人的牙龈萎缩,以至牙颈甚至牙根外露。,27,牙釉质,牙质,牙骨质,牙髓,牙龈,牙周膜,3、牙组织:包括牙质、釉质、牙骨质、牙髓。,4、牙周组织,牙主要由牙质构成,内部的腔隙称牙腔, 活体牙腔内充填有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称牙髓.牙髓有营养牙和形成牙质的作用。牙髓经牙根尖孔与牙根周围组织相连,血管和神经也经此孔出入。,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的骨膜和牙龈等。牙周膜为致密结缔组织,包绕在牙根周围,老年人的牙周膜萎缩,故牙齿松动
17、,甚至脱落。牙周组织有固定牙和缓冲咀嚼力的作用。,28,5、牙的种类和排列,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1个牙根,23个牙根,29,咽鼓管咽口,软腭,腭扁桃体,二 咽 Pharynx,咽腔 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一)鼻咽 位于软腭后上方,正对鼻后孔,是鼻腔后部的直接延续。在鼻咽部外侧壁上,相当于下鼻甲的后方,左、右各有一个咽鼓管咽口,通过咽鼓管与鼓室相通。,30,(二)口咽 (Oropharynx) 为咽的中间部,位于咽峡的后方,软腭与喉口之间。当口张大时,将舌背压下,经咽峡可见到咽后壁的粘膜。在咽部侧壁两个腭弓之间,有腭扁桃体。,31,(三)唳咽 (Laryngopharynx) 上与
18、咽相续、下与食管相接。在咽后壁上部和咽鼓管咽口有咽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32,咽部的淋巴组织很丰富,在咽的后上壁和咽鼓管咽口附近的粘膜内形成淋巴组织团,分别称咽扁桃体(tonsilla pharyngea)和咽鼓管扁桃体(tonsilla tubaria)。在小儿较发达,到成人则变小或消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舌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它们位于口、鼻腔进咽的入口处,具有防御机能。 咽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咽壁在鼻咽部的上皮类型比较复杂,鼻腔粘膜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延续至鼻咽部上方逐渐移行为复层扁平上皮,口咽部和喉咽部的复层扁平上皮无角化。固有膜内有分散的淋巴小结与
19、弥散淋巴组织,还有粘液腺。无粘膜肌层。咽壁的肌层为骨骼肌,由斜行的咽缩肌和纵行的咽提肌相互交织而成。咽缩肌收缩时可使咽腔缩小,可将食团挤入食管中。咽提肌收缩时,可上提咽、喉,协助吞咽和封闭喉口。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33,三、食管Esophagus,34,35,食管全长主要有三个生理性狭窄区:第一个狭窄在食管与咽相续处,正对第6颈椎平面;第二个在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约在第4、5胸椎之间;第三个在膈的食管裂孔处,约平第10胸椎。这些狭窄区是癌的好发部位。,(一)食管的位置和形态 食管(oesophagus)是肌性管道。上自第6颈椎下缘与咽相续,沿脊柱前方向下至第11胸椎高度经膈的食管裂孔与胃的贲门
20、相接,全长约2530cm,一般与人的身长成正比例 。,36,37,(二)食管的组织结构 管壁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食管粘膜 湿润而光滑,呈浅黄色。当食管空虚时,粘膜皱襞凸向管腔,形成79条纵行皱襞,当食团经过时,皱襞可展平,管腔显著扩大。 粘膜上皮 为复层扁平上皮,由2025层细胞组成。在食管与贲门交界处,突然由复层扁平上皮变成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及食管腺导管。粘膜肌层为一薄层纵行平滑肌。,38,粘膜下层 有许多血管、淋巴管、神经和食管腺。食管腺为粘液腺,分泌粘液,粘液经导管流向食管管腔,其作用仅限于润滑食团、利于通过,保护粘膜。食管下端
21、的食管贲门腺机能较为重要,可以防止因经常反酸使下端管壁受到侵蚀。但消化性溃疡仍常发生于食管贲门端。 肌层 在食管上段为骨骼肌,中段由骨骼肌与平滑肌混合组成,向下平滑肌逐渐增多,下段全是平滑肌。肌层的排列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 外膜 为纤维膜,含有较大血管、淋巴管和神经。,39,四 胃 Stomach,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一)位置和形态:胃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贲门cardia,幽门 pylorus,胃小弯,胃大弯,角切迹,贲门切迹,胃底 fundus of stomach,胃体 body of stomach,幽门管pyloric canal,幽
22、门窦 pyloric antrum,幽门部 pyloric part,贲门部cardiac part,40,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在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幽门括约肌处有一环形皱壁。 功能: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初步消化。 (二)胃的组织结构 胃壁 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和贲门腺、胃底腺与幽门腺。 1、胃粘膜: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组成。 1)上皮 为单层柱状上皮,覆盖粘膜表面。柱状上皮顶部细胞质充满粘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中,颗粒不易着色,顶部细胞质透明,核靠近细胞基部。粘原颗粒排出后形成粘液,覆盖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能防止胃液内高浓度的盐酸与胃蛋白酶对粘膜
23、的损伤。,41,42,上皮细胞不断更新,约45天更新一次,细胞脱落后,由胃腺颈部未分化细胞增殖补充。 2)固有膜 为类似网状组织的结缔组织,其中含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散在的平滑肌等。固有膜内充满排列紧密的腺体。根据结构和分布部位的不问,胃腺可分为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三者并无明显界线,略呈交错混杂。 (1)贲门腺(cardiac gland)分布于贲门附近,为分支管状腺,主要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分泌物为粘液。 (2)胃底腺(gastric glond)分布于胃底与胃体部,为单管腺和分支管状腺。,43,胃底腺的细胞主要有四种类型: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胃的内分泌细胞。 壁细
24、胞又称盐酸细胞 分泌盐酸,胞体较大,呈三角形或圆形,细胞质嗜酸性,在HE染色切片中显红色。电镜下,壁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成许多迂曲分支小管,称细胞内小管,或分泌小管。小管腔面有许多细长微绒毛充填于小管腔内。由于微绒毛的形成,大大增加了壁细胞的面积。壁细胞与邻近细胞交界处有闭锁小带和桥粒。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44,壁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和分泌盐酸。盐酸是在分泌小管内合成的。盐酸的形成与分泌活动中所需的能量靠细胞内线粒体内的ATP来完成的。人的壁细胞尚能产生一种糖蛋白,称内因子。内因子可与来自食物的维生素B12结合,并促进回肠对B12的吸收。若内因子缺乏,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
25、起骨髓中红细胞形成发生紊乱,造成恶性贫血。胃腺中壁细胞萎缩可引起内因子不足,继之发生贫血。,45,主细胞(chief cell)又称胃酶细胞,数量较多。胞体呈圆柱状,核圆形。细胞质内有许多酶原颗粒,细胞质嗜碱性。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不规则的微绒毛,顶部有较大的圆形酶原颗粒,细胞基部有稠密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方。当细胞将分沁物排出时,细胞变小,当细胞重新形成分泌颗粒后又恢复原状。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在盐酸作用下,可激活成胃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胃酸缺乏的病人,则胃蛋白酶减少或缺乏。,46,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PH值为2时,胃蛋白酶的活性最大,并能分解肽键。当PH值高达6
26、以上时失去活性。在婴儿时,主细胞还分泌凝乳酶,它能凝结乳蛋白。这种酶在成人及许多成年动物中不存在。,47, 颈粘液细胞(neck mucous cell)数量较少。细胞呈柱状,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部,胞质内充满粘原颗粒。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它与胃粘膜的上皮细胞胃贲门腺和幽门腺所分泌的粘液覆盖在粘膜表面,起滑润和保护作用。,48,未分化细胞 位于腺体的颈部,颈粘液细胞的下方,细胞体较小,呈柱状,能进行分裂,分化成胃上皮细胞与胃腺各类细胞。 (3)幽门腺(Pyloric gand) 主要分布于胃的幽门部,为分支管状腺,由于腺体分支多而弯曲,所以很少见到腺体的纵切面。在幽门腺中也可见到壁细胞及内分泌
27、细胞。幽门腺主要是分泌粘液。 3)粘膜肌层 为薄层平滑肌,排列成内环,外纵行,收缩时有助于胃腺分泌物排出。,49,2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 3肌层 胃壁肌层较厚,有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纵行肌层主要见于胃小弯和胃大弯;环行肌层分布于胃的全部。在贲门和幽门处,环行肌增厚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但贲门括约肌不很明显。斜肌主要分布于胃的前、后壁。肌层的收缩使胃内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促进消化。 4外膜 为脏腹膜,属浆膜。,50,五 小肠 小肠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 (一)小肠的分部 1、十二指肠:位于腹部
28、后壁,长约2530cm,呈“C”字形,包绕胰头。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51,上部 起自幽门与幽门连接处的肠壁粘膜,无环状壁,称十二指肠球部,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降部 的粘膜有一乳头状突起,称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导管末端的共同开口处。 水平部 向左横跨第3腰椎。,升部 向上至2腰椎的左侧向前下方连接空肠,52,十二指肠duodenum,上部,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球,降部,十二指肠下曲,环状襞,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纵襞,水平部,升部,幽门pylorus,幽门管pyloric canal,十二指肠空肠曲duodenojejunal flexure,53,2
29、、空肠和回肠,位置,腹腔的左上部,腹腔的右下部,空肠Jejunum,回肠Ileum,长度,占空回肠近侧2/5,占远侧3/5,环状襞,密且高,疏而低,淋巴滤泡,只有孤立淋巴滤泡,有孤立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两种,管径,粗,细,管壁,厚,薄,颜色,较红,较浅,肠系膜,薄、脂肪少,厚、脂肪多,级数少,动脉弓,级数多,54,二、小肠的组织结构 小肠各部肠壁结构大致相同,腔面有许多半环状皱襞和绒毛。环状皱襞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成,与食管和胃的皱襞不同,它们是固定的构造,不因肠腔扩张而消失。在环状皱襞表面又有许多细小突起,称绒毛。,55,绒毛是由粘膜的上皮和固有膜向肠腔突出形成的,长约0.51.5
30、mm,其形状在小肠各段不同。十二指肠绒毛最宽,一般呈叶状;空肠绒毛呈杆状;回肠绒毛较细,大多呈指状。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分布最密,回肠的绒毛分布则较疏。由于环形皱襞和绒毛的存在而使肠腔的表面积大为扩大,有利于小肠进行消化和吸收。肠壁结构也分四层。,56,57,1肠粘膜 1)上皮 为单层柱状上皮。有柱状细胞(又称吸收细胞)与杯状细胞两种。 柱状细胞数量多,约占90,细胞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游离面有明显的纹状缘。电镜观察,纹状缘是由许多密集的微绒毛组成的。每个细胞顶端,可以有10003000根微绒毛,在1平方毫米的小肠粘膜表面内,约有12亿微绒毛。环状皱襞和绒毛以及上皮细胞游离面
31、的微绒毛而扩大了小肠表面积约600倍左右,使整个小肠粘膜表面积达200400m2。,58,杯状细胞 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数量较少,胞体膨大,如杯形。细胞顶端充满粘液颗粒,核被挤于细胞底部。杯状细胞周期性地分泌粘液,有滑润和保护粘膜的作用。 2)固有层 由类似网状结缔组织组成。内有肠腺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弥散的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神经、分散的平滑肌及多种细胞成分,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这些细胞往往穿入上皮内。,59,小肠绒毛:是小肠特有的结构和吸收的功能单位。由上皮和固有膜形成。上皮覆盖绒毛的表面,固有膜组成绒毛的轴心。在绒毛轴心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呈盲管状,起于绒毛顶,另
32、一端穿过粘膜肌层,汇入粘膜下层的淋巴管。中央乳糜管的管壁由一层内皮构成,它的通透性较大,一些较大分子,如乳糜微粒均可进入中央乳糜管。,60,61,在中央乳糜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及纵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毛细血管的内皮有窗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平滑肌收缩,使绒毛缩短,中央乳糜管和毛细血管受压挤,促使淋巴与血液自绒毛流出,进入粘膜下层的淋巴管和血管。当平滑肌松弛时,绒毛又向肠腔伸展,使绒毛与肠腔中食糜充分接触,有利于吸收。绒毛如此不断伸缩以推动淋巴与血液的运行。所以绒毛轴心内的平滑肌是绒毛收缩的重要动力装置。,62,63,64,肠腺又称李氏隐窝,是由小肠上皮凹陷在固有层中形成的单管腺。固有膜
33、几乎被肠腺占据。腺体开口于相邻绒毛之间,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连续。肠腺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肠腺主要由5种细胞组成。(1)吸收细胞(2)杯形细胞(3)帕内特细胞(4)未分化细胞(5)嗜银细胞 ,65,(1)柱状细胞 在肠腺上部最多,类似绒毛的柱状细胞,但较矮。细胞顶端也有较短的纹状缘。两种柱状细胞在腺体的开口处互相移行。在腺体底部的柱状细胞是分化较低的细胞,又称未分化细胞。在肠腺的中部常出现细胞有丝分裂。,66,增生的细胞向上推移到粘膜表面,使小肠绒毛上皮不断更新。用放射自显影研究证明,这一更新过程约3天左右。 (2)杯状细胞(前述) (3)帕内特细胞 这类细胞常三五成群聚集在肠腺的底部。细胞
34、呈锥体形,核圆形,位于基部,细胞顶部有粗大嗜酸性分泌颗粒。有人认为,分泌颗粒中含有溶菌酶,能消化某些细菌,可能对控制肠内细菌有一定作用,但有关潘氏细胞的功能尚未完全清楚。,67,(4)未分化细胞 这类细胞体积较小,靠近腺的基底部,夹杂在其它细胞之间。细胞不断进行分裂,由肠腺基部逐渐向上推移,分化成柱状细胞或杯状细胞。,68,(5)嗜(亲)银细胞 是一种内分泌细胞 3)粘膜肌层 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2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在十二指肠上段粘膜下层含有十二指肠腺,又称布(Brunner)氏腺,为分支管泡状腺,主要分泌碱性粘液。有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胰液、
35、胃液侵蚀的作用。回肠的粘膜下层,常见多个淋巴小结聚集在一起,形成淋巴集结。该处粘膜肌层常不完整。患肠伤寒病时,细菌常侵犯淋巴集结,而发生粘膜溃疡;严重时,甚至引起肠出血或肠穿孔。,69,3肌层 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4外膜 除十二指肠外。外膜均为浆膜。,70,环状襞 circular fold,集合淋巴滤泡 aggregated lymphatic follicles,孤立淋巴滤泡 solitary lymphatic follicles,71,现将小肠各段组织结构特征小结如下(表5-2)。,现将小肠各段组织结构特征小结如下 ;,72,(三)小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血管很丰富。动
36、脉穿过肌层,在粘膜下层形成较大的血管丛,有分支入肌层,另有分支入粘膜,后者在固有膜腺体周围和绒毛内形成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汇合成微静脉,在粘膜下层形成静脉丛和较大的静脉,穿过肌层和浆膜,最后汇入肝门静脉系。 2淋巴管 也很丰富。在小肠绒毛内淋巴毛细管起于盲端,称中央乳糜管。淋巴管对小肠吸收脂肪具有重要意义。消化时,中央乳糜管中充满乳样的白色淋巴,是从肠腔中吸收的,称乳糜。乳糜管穿过粘膜肌层形成淋巴管丛,并在粘膜下层形成较大的淋巴管,穿过肌层,伴随血管离开肠壁加入腹腔大淋巴管。,73,74,3神经 有内脏传入神经和内脏传出神经。一般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使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作用则
37、相反。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及副交感神经节细胞,在肠壁内形成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神经丛内有两种神经元:一种轴突较长,为传出(运动)神经元,分布到肌层、粘膜下层与绒毛内的平滑肌或腺细胞上;另一种轴突短,为联络神经元,主要分布到肌间神经丛,与运动神经元相突触。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分布到平滑肌、腺体及血管壁上。至于感觉神经,其周围的末梢分布于肠壁粘膜,中枢支沿脊神经和脑神经的感觉根而进入脊髓或脑。,75,六 大 肠 Large Intestine,区分: 盲肠Cecum 阑尾Vermiform Appendix 结肠Colon 直肠Rectum 肛管Anal Canal,76,大肠在右髂窝处连接
38、回肠末端。起始部是盲肠,终于肛门,长约1.5M。分为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 功能:是吸收水分,把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77,形态:表面有三条与大肠纵轴平行的结肠带,是由肠壁纵肌增厚形成的。因结肠带短于肠管,使肠管皱缩形成的结肠袋。在结肠带附近有由浆膜包绕的脂肪突起,称肠脂垂。阑尾和直肠无。 (一)大肠的分部: 1、盲肠和阑尾 (1)盲肠:位于右髂窝内,长68cm,左接回,78,肠,在回肠末端通入盲肠处有粘膜皱壁,称回盲瓣,向上与升结肠相连。 (2)阑尾: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开口于盲肠。根部投影位置在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临床上称麦氏点。,79,2、结肠 colon,在右髂
39、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呈“M”形包围小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一)升结肠 (二)横结肠,(三)降结肠 (四)乙状结肠,80,结肠带colic band,结肠袋haustra of colon,结肠半月襞 semilunar folds of colon,肠脂垂epiploic appendices,结肠和盲肠的特征性结构:,2、结肠袋:,3、肠脂垂,1、结肠带:,81,盲肠cecum:,回盲瓣,阑尾孔,回肠,阑尾,阑尾vermiform appendix,82,3、直肠:位于盆腔内,上接乙状结肠、下穿盆膈、终以肛门。在盆膈以上的部分为直肠壶腹,以下部分为肛
40、管,有骶曲和会阴曲。直肠盆部粘膜形成半月形横行皱壁,称直肠横襞,是由粘膜和环肌层构成的。,骶曲 sacral flexure,会阴曲 Perineal flexure,直肠横襞 transverse folds of rectum,肛管,直肠壶腹 ampulla of rectum,83,4、肛管,肛柱anal columns,肛瓣anal valves,肛窦anal sinuses,肛梳anal pecten,齿状线 dentate line,白线white line,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为直肠穿过盆膈以下部分,止于肛门,长4cm,为肛门括约肌所包绕。,84,肛管粘膜面形成610条纵
41、行粘膜皱襞,称肛柱。各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小皱襞相连,称肛办。每个肛办与相邻两个肛柱之间形成的凹陷,称肛窦。各半月形小皱襞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齿状线下方肛管内面较光滑,称为痔环。粘膜下层及痔环的皮下组织内有丰富的V丛,容易发生瘀血而V曲张,形成痔。齿状线以上形成的痔为内痔,以下为外痔。,85,直肠的肌层有内环肌,外纵肌两层, 均为平滑肌。肛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包绕。外括约肌为骨骼肌,有括约肛门,控制排便的重要作用,损伤则大便失禁。,86,(二)大肠的组织结构 粘膜上皮 为单层柱状上皮,杯细胞系,分泌粘液,润滑粘膜,无绒毛。 固有层内有大量大肠腺,单管状腺,还有孤立淋巴小结
42、。 末分化细胞:分化、增生补充肠上皮细胞。 肌层:有内环肌,外纵肌形成三条结肠带。 浆膜内含有大量脂肪细胞,形成肠脂垂。,87,七、消化管壁的内分泌细胞与APUD系 APUD系的概念:细胞内含胺量高,具有摄取胺前体,并进行脱羧基反应产生肽类和胺类物质的能力。,88,89,八、胃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与粘膜免疫 GALT 是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消化系统中,MALT中的淋巴细胞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 第一、集中形成淋巴小结。如集合淋巴小结。 第二、弥散分布于上皮和固有层内。如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因有层淋巴细胞(LPL)。,90,第四节消化腺 一、唾液腺saliva
43、ry gland 唾液腺包括大小两种类型,小型的如舌腺、唇腺、颊腺和腭腺;大型的如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它们都位于口腔周围并有导管开口于口腔。唾液腺分泌唾液,主要有湿润口腔粘膜和食物的作用,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消化酶,主要是唾液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此外,唾液尚有清洁口腔及杀菌作用。 (一)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 1腮腺 位于耳前下方和咬肌后缘的表面,形似个规则三角形。腮腺导管开口于上颌,91,第2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 2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内面,形似卵圆形。其导管由腺内发出,沿口腔底粘膜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 位于口腔底粘膜深面,其腺导管有大小两种。大导管常与下颌下腺导管汇合或单独开口于舌下阜
44、;小导管尚有数条自舌下腺内发出后,直接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粘膜表面。,92,腮腺 parotid gland,腮腺管 parotid duct,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舌下腺 Sublingual gland,93,(二)唾液腺的组织结构 三对大唾液腺均为复管泡状腺。腺的外面一般均有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结缔组织膜伸入腺实质,将腺分成许多叶和小叶。导管与血管、淋巴管、神经等行走于叶间和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内。腺组织可分为腺泡和导管两部分。,94,1;腺泡 是腺的分泌部,通常呈泡状或管状,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有薄层基膜。腺细胞多呈锥体形,细胞顶端向着腺泡腔,细胞基部贴于基膜。在腺
45、细胞基底面与基膜之间,尚有一种扁平而分支的细胞附于腺细胞上,称肌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有收缩能力,它的收缩有助于腺细胞分泌物的排出。根据腺细胞的形态和分泌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三种。,95,96,2导管 是分泌物排出所经过的管道,称腺的排泄部。可分为闰管、分泌管及排泄管均为上皮性的管道。 1)闰管(intercalated duct)是直接与腺泡相连的最细的一段,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管腔很细小。 2)分泌管(seretory duct)又称纹状管。由闰管汇集而成,管径较粗,为单层高柱状上皮,胞质嗜酸性。H-E染色呈红色。细胞基部可见垂直纵纹。分泌管上皮细胞能主动吸收
46、Na、排出K和转运水,改变唾液的量和渗透压。,97,3)排泄管(excretory duct)由分泌管汇集成小叶间导管,行走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小叶间导管为假复层柱状上皮。由小叶间导管逐级汇合,管径逐渐变粗,最后形成一条总导管,近口腔处上皮变为复层扁平上皮与口腔上皮相延续。,98,99,二 。肝 Liver,(一)、肝的外形,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分膈面、脏面和下缘。,肝右叶,肝左叶,镰状韧带,100,肝(hepar)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成人肝重约1500g左右。 大部分位于右腹上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在左腹上区。 肝的上面隆起贴于膈,又称膈面。肝的膈面前部借肝镰状韧带分为左
47、、右两叶。肝的下面凹陷,有“H”形的左、右两条纵沟及一条横沟,横沟为肝门,有肝管、肝门V、肝A、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右纵沟的前部为胆束窝,容纳胆束,后部为腔V窝,有下腔V通过。左纵沟前方有肝园韧带,后方有V韧带。肝下面借“H”沟分成四叶。,101,肝的表面大部分被有浆膜。浆膜深面 有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包绕整个肝,称肝 纤维束。此束沿血管,N,肝管等进入肝内,将肝分隔成许多小叶,称肝小叶。,102,肝门,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肝圆韧带,胆囊,下腔静脉,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103,肝的位置,104,(二)肝的组织结构 1肝小叶 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呈多面棱柱体,成人肝约有5010
48、0万个肝小叶。每个肝小叶中央都贯穿一条静脉,称中央静脉,是肝静脉的属支。在小叶的横断面,可见肝细胞排列成索状,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索有分支,彼此吻合成网。,105,从立体结构上看,肝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相互连接的板状结构,称肝板,相邻肝板互相吻合连接,血窦位于肝板之间,并经肝板上的孔互相通连。肝细胞相对面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小管,称胆小管。胆小管互相连接成网。,106,107,1)肝细胞(hepatocyte)肝细胞是构成肝小叶的主要成分。是多角形的腺细胞,直径约2030m。 EMP下有许多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2)肝窦:窦周隙和贮脂细胞 肝窦: 位于肝板之间,血
49、从肝小叶的周边经肝窦流向中央,汇入中央静脉。 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胞膜上有孔,有利于血浆中大分子通过及排泌其分泌物。窦腔内有肝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微绒毛及较厚的糖衣。EMP下,内皮细胞与肝细胞的间隙,称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浆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窦周隙内有贮脂细胞,脂滴内含有VA,108,109,3)胆小管(bile canaliculus)是两个相邻肝细胞之间细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互相吻合成网,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内。在胆小管附近相邻肝细胞之间的连接复合体使两个肝细胞紧密连接和严密封闭胆管,防上胆汁流入肝血窦。但当胆道阻塞时,胆小管内胆汁淤积,腔内压力增大,迫使胆小管扩张,甚至使连接复合体破裂,胆汁可由肝细胞间隙流入肝血窦,即发生阻塞性黄疸。,110,2门管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