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2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43065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的变化规律(2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积的变化规律(2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的变化规律(2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的变化规律(25页).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积的变化规律-第 25 页积的变化规律薛铮(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8页例4。教学目标: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来1.一只小熊乘着热气球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教师分别问:小熊飞2秒、4秒、6秒、8秒,能飞多高?【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二、探索规律1.发现规律。观察两组算式,借助学习建议,寻找积的变化规

2、律,并全班交流。26=12 52=10106=60 54=201006=600 512=60请学生再举一组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引导学生从若干组不同的的算式中,自己探索积的变化与谁的变化有关、有什么关系,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2.表达规律。师:请你把发现的规律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不同的记录方式,教师借此整理板书,得到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在全班交流中,逐渐完善对规律的认识,发展概括、推理能力。】3.应用规律。小青蛙“吃”数:吃进的数与嘴里的数相乘,得到“吐”出来的数。已知:6=222抢答:24=?3=?问:方

3、块里的数不知道,怎么知道结果的呢?三、到生活中去1.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回头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回顾学习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2.借助图,编故事。隐去热气球的单位名称等,请学生编故事。【拓展对积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感悟“变”与“不变”存在的广泛性,为进一步探索商不变性质等规律积累相关经验。】垂直与平行章雅玲(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的含义。3.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过程与方法:1.培养周密思考的习惯,渗透数学推理。

4、2.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2.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学习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了解关系。(1)知道什么是关系吗?(2)人和人之间存在关系,数学中也有关系。(3)今天要来研究数学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先来猜个谜。【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以“关系”一词的讨论开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所熟悉的,数学中也有关系,比如“6和2”之间,就有倍数关系、相差关系等等。今天研究的数学关系又是什么呢?老师在此埋下伏笔,请同学们猜个谜语。新课伊始,通过谈话师生关系进一步拉近,猜谜语的噱头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一平面”。师:我用长方形

5、的纸张折了一个长方体纸筒,每个面上面写了一个字(无始无终)。你们看到了吗?现在打开这张纸,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几个字都到了同一个平面上。师:用“无始无终”打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直线)为什么是直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评析:这个环节是非常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没有一点多余的地方,从同一平面到直线,设计的非常到位。长方体的四个侧面展开变成了一个平面,引出了同一个平面,并展开了今天研究的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非常好地让学生感受了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设计意图】谜语的谜面“无始无终”写在了一个长方体的4 个侧面上,打一个几何图形。通过谜语引出了直线及其特点。同时

6、把这个长方体展开,引出“同一平面”的概念,并导入今天的课题:研究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探究与归纳把纸看着平面,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画两条直线; 看看,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学生动手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师提醒孩子:还有其他画法吗?画好的同学看看小组内同学画的,交流交流。2.交流反馈,进行分类。 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个人展示,将画好的图拿上来交流) 师:仔细观察,你画的跟他一样吗?有不一样的,可以上来补充。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先给这些作品编上号。 出示7组直线

7、,师:你能根据直线的位置关系把这七组直线分类吗? 生1:和交叉了分为一类 没有交叉分为一类。(1)认识相交师:刚才老师听到一个词“交叉”,两条直线“交叉”了,也就是两条直线相碰了,用数学语言应表述为两条直线“相交”了。 生2:相交了分为一类 没有相交分为一类,因为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也会相交。 师: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真的会相交吗?学生动用验证。 师: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真的相交了,两条直线也可以和分为一类。 师: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着交点,有几个交点?(2)认识平行。思考:剩下的 ,想象一下,延长后会不会相交?有没有交点?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平行线。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

8、置关系,除了相交,就是平行。【设计意图】对于解决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这一问题,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纸看做平面,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并思考会有哪些不同情况。接着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观点不断碰撞,通过师生谈话交流,最终解决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就是相交与平行两种情况。这一概念的建立过程,从画图到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生成了新知识。三、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三、 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揭示垂直的概念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有同学说,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角,有哪些角?(锐角、钝角、直角) 出示两个小棒,转转看,你发现了什么?师:下面

9、请你按角的大小,把相交的情况再分分类。生:和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了。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量角器或三角板量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让我们一起来量一量,(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 动态演示: 2. 看书第65页自学并提出要求:画出关键句师: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线叫什么?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板书:成直角互相垂直)(课件出示垂直的概念)3、巩固:说说这组线的关系。a b师:如图中,我们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4、揭示平行的含义 师:两条直线

10、无限延长后真的不相交吗?动手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不会相交,因为我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之后没有相交。 课件动态演示: 师: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验证这两条直线不相交? 借助方格图,课件演示,发现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5、 看书第65页自学:什么叫平行?师:在数学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课件出示平行的概念) 师:“互相”是什么意思呢?生:必须有2条或2条以上的直线,才说互相,一条直线不能说互相平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图中,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

11、,直线a叫做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叫做直线a的平行线。 6、思考:为什么平行要强调“同一平面 ”?实物演示并讲解。 四、巩固练习,提升对垂直与平行的认识 1、选一选:判断下面各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双杠题中的平行 师:从体育器材双杠中,你可以找到多少组平行的木条?生1:双杠的两条横杠互相平行。生2:双杠的横杠和支架互相垂直。生3:对角支架生4:2.长方体中的垂直与平行师:长方体你们认识吗?请你在长方体里找找互相平行和垂直的线段,前提是先确定一个平面。 学生边找边说。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这样两条线段,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实物演示。 师:他们相交吗?平行吗? 生:不相交,也不平行。

12、 师:刚才我们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平行呢?5.道路图中的平行与垂直。从中你能找到互相垂直与平行的道路吗? 师:要注意,刚才同学们说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都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而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我们要给今天的内容加上一个前提:同一平面。【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从概念的巩固到知识的运用,从抽象的几何图形走向生活实践,从观察到动手,运用不同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巩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加深理解。尤其是在双杠中找互相平行的木条,给予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最后一道练习,作为机动,可以留作回家作业。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

13、正方体的认识吴冬冬(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

14、方体框架一个、课件;学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土豆和小刀、若干小棒和三通接头。教学过程: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学生动手切土豆,认识“面”、“棱”、“顶点”。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继而通过屏幕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1)独立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2)交流

15、结果和数法。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交流:长方体面的个数你们是怎么数的?长方体棱的条数你们又是怎么数的?(3)提出研究角度:这堂课将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继续研究长方体。2.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以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引入,提出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制作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活动提示。材料说明: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学会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动手操作。汇报交流。通过交流发现:长方体相对

16、的棱长度相等。(2)直觉判断,认识直观图。初步认识。相机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面”和“棱”。直觉判断。寻找看不见的棱,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形成表象。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3)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再擦去三条,继续想象。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辨认长、宽、高。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4)展开想象,探究“面”的特征。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

17、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交流演示,引导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动态演示变化过程。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3.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的特征。(1)继续变化棱长,得到正方体。 (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3)讨论交流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都是正方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相机揭示棱长的定义。(4)比较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说一说理由。相机出示集合图。4.概括总结,揭示课题。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研究,我

18、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1.链接生活,运用新知。出示冰箱的外形尺寸(cm):7060180。思考:看到这组数据,你知道这台冰箱的哪些信息?你还知道这台冰箱哪些面的面积呢?2.展开想象,正确选择。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1)长、宽、高分别是10 米、2.5 米、3 米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2)长、宽、高分别是6 厘米、6 厘米、6 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3)长、宽、高分别是20 厘米、15 厘米、1 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4)当长、宽、高分别是20 厘米、15 厘米、0.1 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

19、四、畅谈收获,总结课堂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现在,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小结:本节课同学们经过自主探索,在操作中探究了棱的特征,又由棱联想到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并独立探究出正方体的特征。真分数和假分数张国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锦绣实验学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70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的产生过程,能正确辨认真、假分数;2.采用数形结合方式,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准确把握真、假分数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建构分数概念;3.感受数学知识理解的递进过程,积累画图、分类等数学经验。教学重点:1.通过分数单

20、位的不断叠加,体验假分数的产生;2.在比较辨析中理解真、假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假分数的意义。教学设想:“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几套教材一般都安排在“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关系”内容的教学之后,编排上很少涉及假分数如何产生的内容,学生只是知道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的叫假分数,但许多学生由于分数意义的负迁移,心存疑惑:如5/4,平均分成4份,怎么可以取出5 份呢。所以,本节课试图借助“平均分”,沟通“分数与除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在分数单位不断累加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假分数的产生,为以后分子大于100的百分数的学习打下基础。1.直面学生学习的难点,加

21、强教学针对性。“分数意义”的概念,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群物体作为单位“1”,学生看到的都是部总关系的问题,所以呈现的分数都是小于1的。如果以此为基础,学生对假分数的理解就会产生负迁移。对于5/4是不是分数?多数学生感到疑惑:把单位“1”平均分成4 份,怎么能取出5份?这一认知冲突便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真实的起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本节课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能找到合适的问题和材料让学生体验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因此,我们不回避问题,导入时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提出:5/4究竟是不是分数?如果是分数,那是怎么来的?以此为展开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整个教学进程。2.整体着眼重组教材,以“分数单位累加

22、的方式”突破难点。纵观几套教材的整体结构,除法含义的编排只涉及被除数大于等于除数的,分数意义的编排只涉及分子小于分母的。而本节课试图在理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以“平均分”为基础,不再受被除数与除数大小关系的影响,更突显了概念的普适性和一般性。把“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与“分数与除法”内容进行整合,仅仅把真假分数作为分数概念的丰富和完善,是对“部总关系”基础上认识分数的拓展。本课借助“分圆饼”这一活动,在不知道圆饼总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圆饼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如果已知了圆饼的总数,学生借助于二、三年级除法的基础,那就很自然地变成了有余数的除法,只是把余数部分再平均分,这样产生的一定是带分数。

23、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采用了总数不告知的办法,一个一个呈现,每个圆饼都要平均分给4 个小朋友,一直到9 个为止。每个人依次分别分得多少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分饼的过程可以用除法表示,分得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每多分一个圆饼,每人分得的结果就会增加一个1/4,增加到一定的个数,就产生了5/4。以此为路径,让学生看到:分了N 个圆饼,每个人就分到N 个1/4, 写成分数就是n/4.引导学生感知假分数的产生和含义,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3.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力求构建诊断处方型的课堂。经过课前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假分数的认知是茫然的。如果把课本的例2 或课后练习(如下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学

24、生基本上填的是真分数。本课在设计中以5/4为载体,分几个层次对假分数意义进行建构。一是学生发表5/4是不是分数的认识,充分暴露原有认知对假分数产生和意义理解带来的负面迁移;二是用图或其它方式表示学生心目中的5/4,(经试教调查,大部分学生不会表示或表示不到位);三是通过“分饼”活动,体验分数单位叠加,感知5/4的产生过程;四是学生对先前所表示的5/4的作品进行重新评析和修改完善。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话,最后还可以借助数轴,沟通真、假分数(带分数)联系。整个构建过程力图做到充分展示学生思维,暴露学生困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促使学生对假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理解由茫然困惑逐渐走向清晰完整,对数学知识理解

25、的递进过程有所感受。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制造认知冲突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分数。说说分数1/2、4/4表示的意义。5/4。问:它是分数吗?学生各抒己见。5/4表示出来。4.初步反馈。二、活动体验,感知假分数的产生1.课件出示:把1个圆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用算式怎么表示?板书:14=1/4,1个1/42.依次把2-9 个圆饼平均分给4 个小朋友,每人分别分到几个?算式分别怎么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板书。3.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1)从左往右观察,得出分数和除法的关系。(2)从上往下观察,分数单位一个一个不断叠加,叠加到5

26、 个1/4后产生5/4。4.请你们在这些分数中划一条线,把它们分分类,并说说你们的想法。指出:像1/4,2/4,3/4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5/4,6/4这些分数统称为假分数。5.揭示真、假分数概念。三、比较辨析,深入理解假分数意义1.请你再写3个假分数。学生写,交流汇报。()/6。猜猜老师写的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如果是真分数可能是几?如果是假分数可能是几?填得完吗?追问:如果是6/(),什么情况下是真分数?什么情况下是假分数?3.练习填空。(1)填一填。4/7里面有( )个1/7( )个1/7是8/7( )个1/7是( )/7(2)用分数表示各图的涂色部分,并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假分数

27、后面打上􀳫。(图略)5/8还是5/4,再次评析学生刚上课时所画表示5/4的图是否合理。四、总结孕伏,利用数轴沟通真、假分数联系(机动)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假分数一定大于真分数”。你认为呢?3.结合数轴进一步理解真、假分数之间联系,构建分数体系。分数乘分数刘万元(山东省泰安师范附属学校)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页第一单元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信息窗2。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2.在操作、观察、归纳、反思等活动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28、能力,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和演绎推理的意识,培养研究问题的规划能力和反思意识。3.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积累研究分数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学习内容1.创设情境:王芳是班里的手工编织能手,每小时能织围巾1/4米。2.提问题,列式。3.问: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4.引出课题。二、理解意义,初步体会算法1/4*1/2(1)规划研究过程。(2)自主研究。(3)交流展示,评价质疑。(4)课件演示,规范过程。1/4*2/3(1)自主研究,展示交流。(2)课件演示,板书得数。3/4*2/5(1)创设情境:李丽是手工编织比赛的冠军

29、,她每小时能织3/4米,2/5小时织多少米?(2)列式。(3)自主研究,展示交流。(4)课件演示,板书得数。4.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三、猜想算法,理解算理1.猜想算法。(板书:4/7*3/5)它实际是求什么?你能猜一猜积是多少吗?为什么这样猜?有什么根据吗?2.初步理解算理。演示课件:4/7的分母是7,就表示每行有7个小格;3/5的分母是5,就表示有这样的5行。两者相乘就能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4/7的分子是4,就表示每行取4个小格;3/5的分子是3,就表示取了这样的3行。两者相乘就能算出从单位“1”里面取了多少份。3.巩固算理。列示:3/8*5/6师:分母乘分母算的是什么?分

30、子乘分子呢?4.得出结论:分母乘分母,分子乘分子。四、巩固练习计算7/66*11/14。(写出计算过程,能约分的要约分)计算12/5*15/4。(可以先约分再计算)五、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数学思想方法1.回顾学习过程:举例猜想验证结论应用。2.总结方法:数形结合。六、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收获吗?我们不但收获了知识的果实,还收获了方法的果实。而且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每个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也愿意与他人一起合作学习。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满载而归,课后把自己的收获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分享。执教的教师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时间的

31、空间。使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如山东的刘万元老师执教的“分数乘分数”一课,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规划研究过程,设计研究方案。按照“规划研究过程-自主研究-交流展示、评价质疑-课件演示、规范过程”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发现、质疑、交流、反思、归纳等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纵观这16节课,教师们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能以生为本,设计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路人,是学生的参谋。学生被充分尊重,这样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32、大大提高,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了精彩。如江苏的吴冬冬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通过切物成形,导入新课。学生动手切土豆,在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每一次的变化,继而认识面、楞、顶点。具体过程为:学生切第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从而认识平面和曲面。切第二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进而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进而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后面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相信通过三次切土豆活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3、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积累了丰富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他的课堂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是刘老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首先,这节课的设计非常巧妙。分数乘分数,从计算法则来看,确实简单得很: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而刘老师却向我们展示了生动而又独具特色的课堂。自然引入、集趣味与探索于一体的画图充分展示了刘老师扎实的数学功底。其次,刘老师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

34、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数与图形的有机结合化抽象为直观,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再次,重视数学语言表达。重视数学语言表达,刘老师语言简洁精炼,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特别是刘万元老师执教的课:整数乘分数“四分之一乘二”的意义是表示四分之一的二倍是多少,学生表达的非常准确清晰;接下来分数乘分数“四分之一乘

35、二分之一”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是这样表达的“四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倍是多少”。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告诉学生什么时候用“倍”字,什么时候不用。三是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分数乘分数的意义非常抽象,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中执教老师都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就是刘老师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索、验证、归纳规律。他们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先引导学生猜测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及练习加以验证。最终一起总结出计算方法和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