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数与形》听课反思(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数与形》听课反思(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数学数与形听课反思-第 4 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数与形听课反思本学期听了叶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数与形一课后,感到受益匪浅,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借助形理解数的运算,运用数解决形中的问题。叶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小组讨论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重、难点的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叶老师上课教态大方,表述清楚,没有绚丽的语言,没有多彩的外衣,简简单单的教学,却令我深刻难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数与形的思想就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说过
2、去数形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课的一开始,叶老师就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等知识,以旧知识作为桥梁,让学生感受“形与形”、“数与数”知识的联系,从而引出“数与形”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虽然是新课,可是这种隐藏在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感受过,领悟过,本节课再次把这类知识整合,在课的总结环节,通过举例数形互助的例子中,如:利用实物图理解计算,利用平面图形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理解问题解
3、决的数量关系等,有意唤醒学生相关活动经验的记忆,沟通本节课与过去学习经验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原来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不陌生,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强化了对数形结合思想价值的体验,加深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魅力感。二、环节清晰突破重难点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数”和“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环节一:以形助数叶老师出示例1的四个图形后,
4、让学生观察并试着用数来表示,叶老师在巡视中挑选三种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反馈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三个学生说说每个数是怎样得到的?生1:用数一数的方法得到1,4,9,16。生2:用边长边长的方法,即第几幅图里正方形的个数=正方形每边个数的平方,得到1,2,3,4。生3:从左下角到右上角,每个“”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加得到的,即1,1+3,1+3+5,1+3+5+7。(利用摆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这时,叶老师不急于得出规律,而是让学生再次观察两种方法,提问: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轻松地发现:每个图中都“隐藏”着一个等式,从图形的角度直观理解“正方形数”或“平方数”的特点。显然,使学生通过数与形的对照,利
5、用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得到关于数的规律: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数量的平方。通过运用规律巩固练习进一步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凸显出以形助数的优越性。环节二:以数辅形出示例2:,叶老师提了两个问题,这串数字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和等于几?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很统一: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而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们陷入了茫然的状态,紧接着叶老师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正方形、圆、线段)进行画一画的学习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学生们出现了两种答案:有的等于1,也有的接近1,到这个环节,学生从茫然到结果好像
6、与1有关时,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时叶老师恰到好处地呈现课件,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最后还用数再次验证为什么等于1,再次抓住本节课的“数形结合”关键点,教学效果显著。借用华罗庚教授的一段话:“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好,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总之,在叶老师的引领下,整堂课学生们乐学善思,思维的提升有目共睹,数学课渗透数学方法和思想尤为重要,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陈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