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总结(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14429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总结(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总结(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总结(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总结(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2.3.4.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总结-第 5 页5. 教育: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这一规定把教育与其它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别了开来。 3.教育学: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4.教师: 广义: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传递,施行思想道德教育、影响或者培养受教育者成为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专门职业或人员 。 5.教师

2、专业化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6.学生: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7.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会对待的态度等。8.教育影响: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和桥梁,教育领域内除教师和学生之外一切因素的总和。9.教育内容:是一种特定的、具有教育性的人类文化成果;是人类文化再生产的结果;具有简洁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征;是师生活动共同的客体。 10.教育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教育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是一

3、种创造性的活动11.教育技术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所应用的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它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12.教育情境:广义:教学活动的场景。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狭义:指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分为物质情景(实在、符号、图像)和精神情境。13.人的发展:是个体发展, 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15.发展的稳定性: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相同,具有相对的稳定

4、性。16.发展的可变性: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发生变化的。1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18.环境因素:影响个体发展可能性的第二大项,也是人借以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19人的主观能动性:指人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20.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个体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知识、经验、能力、习惯和个性品质等。21.自我意识:人对自我的认识22.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学、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23.人口质量:指人口身

5、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24.人口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25.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劳动技术水平26.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等27.自然结构:人口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结构: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29.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标准)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30.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31.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

6、、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32.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33.课程:广义: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34.地方课程: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35.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来说,它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

7、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6.必修课程: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选修)37.显性课程: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隐性)38.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9.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

8、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40.内容标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是以“标准”的形式提供的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组织框架和范围界线,从而为教材编写和课程实施提供了基本依据和主要标准。41.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广义: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4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就

9、是教科书。43.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44.教学过程:指教学的实施过程,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共同努力以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对学生进行教导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则是一个自觉地、积极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接受教育的过程。45.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46.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

10、一。47.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较稳定的教学行为。48.教学评价: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价值判断。49.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的结构50.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也叫课堂教学。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51.课的结构: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环节、阶段、程序、步骤)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选用的教学方法确定课堂教学的结构 。52.课的类型:上课具体形式的种类。它一

11、般是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类型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53.备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54.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评价标准,对一节课中教与学活动和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55.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56.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

12、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57.德育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德育的规律特点与内容等提出来的,也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58.班主任: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教师。59.班集体:由整个班级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

13、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2.老师上课应注意: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性好5积极性高 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规律: (一)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教学中应遵循的基

14、本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启发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六)巩固性原则(七)可接受性原则八)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方法的类型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实验法8、练习法9、实习作业法4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2、道尔顿制3、分组教学4、班级上课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的内容:1.

15、教学结果。2.教师的教学行为。3.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评价的形式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现代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趋势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把评价范围扩大到与学生发展紧密相连的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重视形成性评价,力求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及时调节教学行为方式在教学评价的技术和方法上力求科学化。教学的辅助形式:1.作业2.参观3.讲座4.辅导.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坚持正确指导思想原则。 3、学习教育学与学习教育学相关学科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育学研究的具体

16、方法1、历史法2、调查法3、实验法3.师范类学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总之,教育学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4.教师职业角色从不同角度的定位:(一)社会义务: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二)教学与管理: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3.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4.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三)心理定向:教师是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四)自我实现:从自我实现的层面来看,教

17、师是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5.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6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育教学权2.科研学术活动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 5.参与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7.其他权利1.遵纪守法义务2.教育教学义务 3.教书育人的义务4.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5.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6.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义务7.教师的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1、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2、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3、教师的道德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二)教师的知识结构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有效履行教师

18、职责的基本2、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四)教师的身心健康。7.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1.心理能力因素2.心理动力因素3.适应性因素4.创造性因素。8.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一是条件性知识。二是本体性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1)设计教学的能力(2)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教学交往能力,(5)教育教学机智(6)反思评价的能力(7)教育教学研究能力(8)创新能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1.社会环境2.学校文化3

19、.个人经历4.自我更新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成长的途径:1.专业学习2.专家引领3.同伴互助4.个人反思10.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1、存在意义上的依存关系2、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关系3、过程意义上的互动关系4、情感意义上的相融关系5、发展意义上的相长关系6、内容上的授受关系11.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一)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2.在课外活动中建立3.在校外活动中建立(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1.转变学生角色2.转变教师角色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12.教师、学生与知识的关

20、系:对教师、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不同关系的认识随着教育思想的演进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新进展,呈现出不同的构型,也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追求。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知识通过教师让学生学习。知识通过教师让学生学习。.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起源:1.生物起源论(法国 勒图尔诺)2.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3.劳动起源论(恩格斯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发展:1.原始教育: 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 原始教育特点与方法:水平低、内容贫乏、无阶级性;口耳相传、模仿。2.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的等级性;工具性;专制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产生,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有相对稳定

21、的、 丰富的教育内容。3.近代教育:特点:教育事务在国家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公共教育事业受到政府的重视; 国家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获得发展;新型大学纷纷建立,高等教育职能发生变化;学校教育朝着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4.现代教育:特征: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地发展;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12.哪些因素影响人的发展?1.生物因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非遗传的先天因素,健康状况,后天的生理损伤)。2.社会因素是人的发展的

22、必要条件。(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环境与教育。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以培养人为目的;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偶然的还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的。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可能性的提供,表现为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机遇,也表现为在生存空间中出现的事物)3.主体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3.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A.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B.学

23、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都比较科学地遵循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C.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D.学校教育可以自觉地调控环境的影响14.学校教育如何起作用?引导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人的发展动力,唤醒人的发展意识,挖掘人的发展潜力,张扬人的个性16.如何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的辨证关系?(社会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 1.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和目的2.政治制度影响部分课程和教育内容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4.政治制度对受教育权的影响5.政治制度决定着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政治所需的人才,维系和巩固原有的政治制度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24、的功能3.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思想,制造社会舆论,发挥政治功能17.如何理解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辨证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决定和制约着教育,教育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培养规格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潜在的劳动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高校的两大职能:

25、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18.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如何?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从形式上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2、从影响范围看,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不仅反映在教育价值观和内容上,也渗透在教育体制、课程教材、道德教育以及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中,具有广泛性特点。3、从影响的方式和途径看,既有社会意识、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有个人深层心理结构的影响。1.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2.文化观念制约人的教育观念3.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 教育的文化功能 :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3、教育对文化的融合功能1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

26、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20.教育目的(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的意义: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2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2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三)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23.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1

27、、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24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文化传统)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发展成人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一)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三)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四)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五)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28、 25.义务教育的特点:免费性、强制性(法律性)2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 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7:必修课程所具有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选择传递主流文化;帮助儿童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能力和态度;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帮助儿童获取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促进一部分儿童的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28.现代选修课程的蓬勃发展和不断繁荣,有四个基本依据:社会需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儿童发展需要的差异;知识经验增长的无限性;学习时间的有限性。 29.课程计划的基

29、本内容:1、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30.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 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31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1.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1)统一性(2)普遍性(3)强制性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 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课程标准则为教科书编写提供一种弹性空间。具有充分的收缩与扩展,预制与生成,变化、改造、再造与创造的余地; 又是共性与个性、规范与解放、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

30、了保障。32.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课程资源的“客观状态”、课程资源人为命定的结果、课程资源的功能)2. 价值潜在性3.多质性,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 分类:1.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根据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3.根据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3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35:教科书的作用:1、根据

31、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呈现,利于学生掌握。2、反映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内容的结构、教学阶段的安排。3、学生学习的依据4、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36.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效用性的统一 2.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37.国内外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内: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

32、果,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外课程改革趋势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4.重视个别差异47: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

33、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48.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班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

34、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50. 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54.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结构教师的教学素质课堂教学效果56.德育的功能: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

35、.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57.德育的任务(培养措施):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体方法:1.说服。2.榜样3.锻炼4.修养5.陶冶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58.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6.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7.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59.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德育影响

36、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要2.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四)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五)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的过程。60.中学主要的德育原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二)疏导原则(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四)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五)因材施教的原则(六)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

37、性原则 61.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 2.各科教学-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3.班主任工作 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活动5 .劳动与社会实践 6.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7.家庭教育8.社会教育62.班主任的地位:是学生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 ,事情多任务重。64.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领域)思想、学习、健康、生活等。(目标)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65.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研究学生。(了解个体:自然情况、社会情况。和了解全体:基本情况

38、、发展阶段、思想状况、教育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66培养班集体的方法(包括特征):(一)确定班级的奋斗目标(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1)针对性 (2)层次性(3)民主性 (二)培养班级坚强的领导核心(1、设擂台:机会平等和民主选举2、搭擂台:权利和责任下放、服务与关注同在 3、巧补台;以身作则、有的放矢4、立奖台;付出与认可(三)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意义:(1)根本保证(2)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3)管理的重要依据(四)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9、1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1879年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构造主义(冯特),机能主义(詹姆斯),行为主义(华生),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 科夫卡),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心理学的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系统性,道德性 ,发展性。研究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测验法 ,实验法2.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是基础;2.情感过程是动力;3.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2)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40、、理想、世界观)是动力因素;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是个别性集中表现。如何理解?(一)人和动物都有心理现象(二)人的心理比动物更复杂(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所有的心理现象,主要侧重于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四)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而不是心理活动的内容。3.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心脏、脑、其它?)的机能.(首先,从物种的发展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次,从个体发展史来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史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的。最后,生活实践经验和(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元,突触,神经系统)。(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

41、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3、心理活动受社会生活、文化制约4.心理过程:情绪功能有(信号功能)、(动力功能)、(感染功能)、(健康功能)、(迁移功能 )。情绪分类有(心境)、(激情)、(应激)三种分类,情感有(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情绪调节的方法与途径:(1)理智调节(2)转移调节(3)激励调节。良好情绪的标志是(识别情绪)健康情绪的培养:1.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2.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3.情绪反应时间随引起情绪的客观环境的转移而变化;4.反应强度和引起情绪的刺激强度适应;5.情绪反应与年龄阶段相适应认知过程:感觉的反映属性是

42、个别,分析器是单一,影响因素是刺激物。知觉的反映属性是整体,分析器是不限,影响因素是经验态度。同一感觉的规律是感觉对比、感觉适应、感觉后像。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有感觉补偿和联觉。知觉分为错觉和幻觉。知觉的特性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是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期待、刺激物的特点。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是经验 、言语、任务。知觉的恒常性是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分类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根据加工方式存储时间分类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具有敏捷性、准确性、持久性、准备性。记忆过程有识记、保持、忆、遗忘。识记方法与策略

43、:情趣识记法、谐音记忆法 、会意识记法、科学识记法、试图回忆法、过度学习法、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想象分为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创造性思维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1.智力是基础,观察力、注意力是先导;2.记忆力是创造的基本条件;3.想象力为创造开拓前景;4.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5非智力因素直接决定创造活动成功与否。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1.分析放(试误法)2.算法3.启发法4.直觉法(顿悟法)意志行动的动机斗争有双趋、双避、趋避。意志和认识、情感的关系:认识是意志的基础,意志促进认识发展。情感是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控制情感。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

44、质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个性心理:性倾向性:其中,需要: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按产生根源分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对象性质分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 主观差异性、动力发展性、整体关联性。(马斯洛需要层次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动力:引起并维持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产生动力的条件:需要(推力)、诱因(拉力)(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有积极诱因和消极诱因。以下种类: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生物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等。动机与

45、行为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倒u曲线)以及动机强度与效率水平的高低的曲线关系。兴趣与价值观: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指向某种活动叫爱好。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兴趣具有一些个别差异,从类型差异上讲,有持续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多角变化型、游移变化型。从水平差异上讲,有有趣、乐趣、 志趣。个性心理特征分为能力和人格。能力分为种类、结构、能力的测量、能力的个体差异、量的差异(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快慢)。人格分为结构、测评(观察法、实验法、自陈测验、投射测验)、成因(生物 、 家庭、社会 、学校

46、 、个体)。23.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家庭、环境)、主观能动性。应从胎教和早期教育、心理环境、 因材施教 、 实践 、 非智力因素方面发展能力。能力的个体差异:一般能力方面(性别差异、种族差异)特殊能力方面(早晚差异、职业差异) 24.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和特质形式。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其中,气质是指个人与生俱来、在行为中表现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征的综合。具有以下特点:1.气质无好坏之分2.不决定活动的社会价值、成就高低、贡献大小 ,但影响活动效率3.不决定但影响智力水平:普希金胆汁质;赫尔岑多血质;果戈里抑郁质;克雷洛夫粘液质4.影响人对环境的适应及健康 。气质会影响身心健康,其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我们应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方式。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具有以下特征:典型性和个别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与复杂性 。性格和气质具有以下关系:1.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人的性格特征带有各自气质类型的色彩。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在气质基础上形成,一定程度上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4.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气质相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