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50901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5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虽有佳肴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 ( ),又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

2、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 弗食( ) 不知其旨也( ) 不知其善也( ) 然后能自强也( ) 虽有至道( ) 教学相长(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 然后能自反也( ) 然后能自强( )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4古今异义。 虽 有佳肴 古义:( ) 今义:(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 今义:( ) 学学半 古义:( ) 今义: ( ) 5翻译下列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 2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 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合作探究: 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4、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

5、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ji) ( yo ) 自强( qing ) 兑命( yu ) 学学半( xio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即使 弗食 不 不知其旨也 甘美 不知其善也 好,妙 然后能自强也

6、自我勉励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教学相长 促进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强 勉励 学学半 教 其此之谓乎 大概,表示推测 4、古今异义。 虽 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甘美 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5、 翻译下列句子。 (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

7、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 4 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 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 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 合作探究: 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 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

8、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

9、述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10、 河中石兽出处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1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1 2作者 作者:纪(j)昀(yn) (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著有四库全书。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11、,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1 3文章正文 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作者纪昀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12、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注释 河干(h gn):河岸。干,水边。 山门:寺门。圮(p读第三声):崩塌。 阅:经历。 设帐:讲学,教书。 木柿:木片,木屑。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固:固然。 颠(din读第一声):通“癫”,疯狂。 欤(y读第二声):呢,语气词。 啮(ni读四声):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文章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

13、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

14、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6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

15、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n)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

16、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7字词解释 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临:靠近。 阅:经历;岁:年;余:多。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i):削下的木片。 湮:埋没 颠:通假字,通“癫”。 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激的意思。坎穴:洞坑。 臆断:主观地推断 已:停止 如:按照 设帐:设立学管教学,即教书。 竟:最终 并:一起 临:靠近 圮:倒塌 曳:拖着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但:只,仅仅。 倒掷:倾倒 盖:原来(是)发语词放

17、在句首。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尔辈:你们这些人 干:水边,河岸。 并:一起 焉:于此,在那里。 求:寻找 以为:认为 盖:因为 溯流:逆流。 阅:经历 固:本来 究:推究 颠:通“癫”,疯狂。 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二石兽并沉焉 ;尔辈不能究物理 盖石性坚重 ;求之下流,固颠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 ;问今是何世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 1.一起,都事物的道理连接上句

18、或上段,表原因 本来 ;。 2.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A项第一个“是”意为:这;第二个表判断;B项两个都是“被”之意;C项第一个为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代词,代石兽;D项第一个意为:在;第二个意为:比。只有B符合。) 3.(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4.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8古汉语知识 古今异义 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

19、并列 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距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临: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

20、翁亭记。 又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到,至。 执策而临之。唐韩愈杂说。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而,又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是,就是,原来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竟然。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这样,如此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你,你的 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 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通假字 钯:通“耙”,

21、耕地的农具。 求之下流,固颠 . “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 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2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湮于沙上(湮: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

23、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24、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