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散文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散文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散文类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三年真题】 一、【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
2、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
3、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
4、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耕战而贱儒生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 D薄夫敦,鄙夫宽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下乱而阴阳谬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 D人民为善开不为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名而俗行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
5、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答案】1C2B3B4D 5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方才能成为路。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
6、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 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防:防备”错误。本句意为: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防:名词,堤防。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两个“以”均为动词,认为。 C.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 D.动词,变得;副词,被。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B.“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错误。本句意为
7、:不追求爵位、俸禄。徇:追求。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错误,根据“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可见,认为他们对保全国家没用处的是韩非子,而作者认为“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魏文侯能够通过尊重段干木而保全国家,显然他们对国家是有功的,而且批评韩非子“不赏功、尊有益”。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的“相反相成”思想,主要通过举例论证来体现。如“旧防”看似平时无益,去掉却不能防范谁在;“犹足
8、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看似相反的事物实则相互补充、依赖。从而得出结论“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即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礼义而成”,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参考译文: 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饭吃。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
9、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
10、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 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
11、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 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必败,三军即使苦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强大的秦国军队退却,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有比他更大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 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谲和华士。二人是兄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的意志,
12、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为君主效劳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赏这种做法,认为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其实,狂谲、华士、段干木这类人,姜太公杀了他们,并没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扶轼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对的;狂谲、华士的节操与段干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赞姜太公杀了他们,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好处,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
13、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的人。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安定先生胡瑗,字翼之,世居安定,流寓陵州。少以圣贤自期许,专意经学,兼通音律之法,以经术教授吴中。范文正爱而敬之,聘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景祐初,更定雅乐,文正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丹州军事推官、保宁节度推官,后治湖州学。 庆历中,天子诏下苏、湖,取先生之法,著为令于太学。寻为太子中舍,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仍与议乐。乐成,迁大理寺丞,赐绯鱼(注)。既而疾作,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弟子祖帐百里不绝,时以为荣。卒,年六十七。 先生在学时,每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
14、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先生教人之法,科条纤悉具备。初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徐积从安定先生学,潜心力行,其学以志诚为本,思六经而喜为文词,老而不衰。自言初见先生,头容少偏。先生厉声云:“头容直!”积猛然自省,不特头容要直,心亦要直,自是不敢有邪心。先生善甄别人物,使之以类群讲习。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则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兵、水利、算数之类。 先生尝曰:“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居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尝自吴兴率弟子游关中,至潼关,路峻隘,
15、舍车而步。既上至关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势雄张。慨然曰:“此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神宗题赞先生像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任而尊,如泰山屹峙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经义治事以适士用,议礼定乐以迪朕躬;倡明正道,开来学之颛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 (取材于宋元学案安定言行录) (注)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宋沿袭唐制,五品以上佩绯衣、银鱼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身先之先:给作表率 B不特头容要直特:特意 C辟
16、居太学辟:征召授官 D开来学之颛蒙颛:蒙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兼通音律之法如治兵、水利、算数之类 B其学以志诚为本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C以广其闻见经义治事以适士用 D舍车而步法严而信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祖帐百里不绝 弟子设帷帐为他送别,绵延百里不绝 B科条纤悉具备 规章制度细致详尽 C经义则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 “经义”就选择通达且有格局的人来此学习 D不远千里而翕从 先生从千里之外而来,紧紧跟从我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由范仲淹引荐,胡瑗以平民的身份参与了国政。 B兴办“太学”借鉴了胡瑗在苏州、湖州治学
17、的经验。 C自胡瑗教导后,徐积改邪归正,一生都以志诚为本。 D胡瑗严于律己,勤于治学,皇帝称赞他为后世楷模。 5综合全文,概括胡瑗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并简要说明,任写三点即可。 【答案】1B2C3D4C 5因材施教,实行分斋法教学。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反对闭户读书,主张接触实践,了解社会,浏览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视野,让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特:仅仅。句意为:不仅仅是头要端正。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的/代词,这些。 B.其,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语
18、气,怎么,难道。 C.以,两句中都是介词,用来。 D.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不远千里而翕从”的意思是:天下的学子不远千里从全国各处赶来跟随(胡瑗)先生学习。 故选D。 4C.“徐积改邪归正”错误,徐积原来并没有邪心或错误的行为,只是在受到胡瑗的教育后不再产生错误的想法。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胡瑗的教育主张,可以从文章中总结概括。如第三段中“每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严条约,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
19、堂上,严师弟子之礼”,从中可见其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第三段中“立经义治事二斋”可总结出其因材施教,实行分斋法教学。从“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居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可总结出胡瑗反对闭户读书,主张接触实践,了解社会,浏览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视野,让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参考译文: 安定先生胡瑗,字翼之,世代居住在安定县,后来他辗转到陵州居住。少年的时候,胡瑗就自我期许成为圣贤,专心攻读经学,同时通晓音律知识。在吴中以教授学生们经学为生。范仲淹对胡瑗非常喜爱和敬重,聘任他为苏州教授,还让自己的儿子们跟随他学习。景祐初年,重新胡瑗定正朝廷典礼使用
20、的乐曲。于是范仲淹向朝廷推荐他,胡瑗以平民的身份在崇政殿受到皇帝的接见。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历任丹州军事推官、保宁节度推官,后来管理湖州的教育。 庆历年间,皇帝下诏苏州、湖州等地,要求整理出胡瑗管理教育的方法,将之作为太学的管理办法。不久,胡瑗担任太子中舍,一年多后,又被授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仍然参与对雅乐的讨论。雅乐修改完成后,改任大理寺丞,被赐予佩戴绯衣、银鱼袋。此后不久,胡瑗因为病情发作,以太常博士的官衔退休。在他回乡的那天,弟子设帷帐为他送别,绵延百里不绝,当时都认为这是一件荣幸的事情。在六十七那年去世。 胡瑗先生在作学官时,每当结束考试,都会作为仪式的主持人率领学生们到肯善
21、堂去合着雅乐歌唱诗经,一直到夜晚大家才解散回家。有时候也自己弹奏歌唱诗经,琴瑟的声音在屋外都可以听到。先生的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细致详尽,当初作为苏湖二州的教授时,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规则。即使是夏天最热的饿时候,也一定穿着官服坐在大堂上,严格遵守师生的礼节。徐积跟随先生学习的时候,用心努力学习,他学习以心思诚恳为本,研究六经而且喜好文学,到老也不减弱。徐积自己说第一次见到胡瑗先生时,头稍稍偏向一边,先生厉声说到:“头要挺直!”徐积于是猛然醒悟,不仅头要挺直,心也要方正,从此不敢有邪心。胡瑗善于识人,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他建立了“经义”“治事”两处建筑,“经义”就选择通达且有格局的人来
22、此学习,“治事”则是每个人管理一件事,然后再每人兼任像治兵、水利、算数这些事中的一件事。 先生曾经说:“如果一个学者只困守与一个地方,那么见识就狭隘,必须要游览四方,对天下的人情物态有充分的了解,对各地的风俗地理有所了解以曾广自己的见识。胡瑗先生曾经亲自带领弟子们游学关中,到达潼关时,道路险峻狭窄,于是先生放弃乘车而改为步行,当登上关口看到黄河环绕潼关,黄河水流汹涌澎湃,华山、中条山环绕着潼关,举目能看出数千里,潼关的形势壮丽雄伟,(胡瑗)于是感慨的说:“这就是所说的山川啊。学者怎么能不看这样的景色呢!” 宋神宗给胡瑗画像题词中说到:“先生您所遵从的道,是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传统;先生所行的教化
23、,在苏、湖之间实行。老师尽力教授并得到尊重,就像泰山屹立于诸峰之间;规则严格而讲信用,就像四季在无穷的宇宙中循环往复,当您执掌太学时,让全国都感到欢欣倾慕,学生不远千里来跟随您学习;您所讲解的经义鹤治理国家的方法正好适合于天下士人的使用,您所确定的礼乐能给予我所启迪;您让正直之道畅行于天下,让后辈人得益于您的教化。对您表示敬仰,有谁不思念您呢?”您就是斯文的模范,为后世所钦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贵忠篇 东汉.王符 夫帝王之所尊敬者,天也;皇天之所爱育者,人也。今人臣受君之重位,牧天之所爱,焉可以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是以君子任职则思利人,达上则思进贤,故居上而下不怨,在
24、前而后不恨也。书称“天工人其代之”,王者法天而建官,故明主不敢以私授,忠臣不敢以虚受,窃人之财犹谓之盛,况偷天官以私已乎!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夫五代之臣,以道事君,泽及草木,仁被率土,是以福祚流衍,本支百世。季世之臣,以谄媚主,不思顺天,专杖杀伐,白起、蒙恬,秦以为功,天以为贼;息夫,董贤,主以为忠,天以为盗,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是故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夫窃位之人,天夺其鉴。虽有明察之资,仁义之志,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疏骨肉而亲便辟,薄知友而厚犬马,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贷人一钱,情知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骨肉怨望于家,
25、细人谤讟于道,前人以败,后争袭之,诚可伤也。 历观前政贵人之用心也,与婴儿子其何异哉?婴儿有常病,贵臣有常祸,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过。婴儿常病,伤于饱也;贵臣常祸,伤于宠也。哺乳多则生痫病,富贵盛而致骄疾。爱子而贼之,骄臣而灭之者,非一也。极其罚者,乃有仆死深牢,衔刀都市,岂非无功于天,有害于人者乎?夫鸟以山为埤而增巢其上,鱼以泉为浅而穿穴其中,卒所以得者饵也。贵戚愿其宅吉而制为令名,欲其门坚而造作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耳。 不上顺天心,下育人物,而欲任其私智,窃弄君威,反戾天地,欺诬神明。居累卵之危,而图太山之安;为朝露之行,而思传世之功,岂不惑哉!岂不
26、惑哉! 选自潜夫论 注释:讟:怨恨。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臣受君之重位,牧天之所爱。牧:治理。 B王者法天而建官。法:效法。 C贵戚愿其宅吉而制为令名。令:美好的。 D岂不惑哉。惑:危险。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帝王之所尊敬者,天也。诚可伤也。 B故明主不敢以私授。况偷天官以私己乎。 C前人以败,后争袭之。历观前政贵人之用心也。 D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贷人一钱。居累卵之危,而图太山之安。 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可以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 怎么能不让他们平安而顺利地得到养育和救济呢? B故居上而下不怨,
27、在前而后不恨也。 所以居上位而下面不怨恨,以前的事情以后不会遗憾。 C是故德不称,其祸必酷。 因此,品德不相称,灾祸必严酷。 D爱子而贼之,骄臣而灭之者,非一也。 爱儿子变为害儿子,骄宠臣子而让他们走向灭亡的,不止一两人。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白起、蒙恬、息夫、董贤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国君和上天对他们的评价是不同的。 B对于窃位之人,作者既否定他们的才华,也否定他们的德行。 C作者认为人们常常犯错的原因在于得到过多的爱护和宠溺。 D想要谋图安定、建立传世之功,需要顺应天地人心。 10王符在这篇文章中对如何做一名忠臣提出了要求,请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解说如何做一名忠臣。
28、【答案】6D7D8B9B 10(1)对上,忠臣要顺从天意,忠于君王,认真履行职责,安守本分,要真诚善良,不阿谀奉承虚情假意。(2)对下,要有原则和底线,实施恩泽,坚守道义。总之为臣子不仅要有才智,还要有德行,本心不改,善始善终,不以权谋私,善良、正直、仁义、诚信;爱护百姓,一心为民,不能有自私自利的欲望杂念,不欺骗君王,要居安思危心存敬畏。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为:难道不糊涂吗!可见“惑:危险”错误,应该是“糊涂”。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构成“者也”句式,“也”表判断,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表达
29、感叹语气,可译为“呀”。 B.介词,因为;目的连词,来。 C.代词,它(老路);结构助词,的。 D.均为转折连词,却。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B.“以前的事情以后不会遗憾”错误。对“恨”的理解有误,“在前而后不恨也”的意思是:位在前列而后面的不会违迕。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既否定他们的才华,也否定他们的德行”错误。“夫窃位之人,天夺其鉴。虽有明察之资,仁义之志,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意思是说“那些窃官位的人,老天爷早就夺去了他照自己的镜子。即使有敏锐的观察力,行仁义的志向,一旦有钱有势了,就背离亲属抛弃故旧,失掉
30、了本心”,可见否定的是失去了本心,而本心指的是德行。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今人臣受君之重位,牧天之所爱,焉可以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忠臣不敢以虚受”分析,忠臣需要认真履行职责,治理上天所爱的百姓,让他们平安而顺利地得到养育和救济,要诚心诚意地做好本职。 结合“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夫五代之臣,以道事君,泽及草木,仁被率土,是以福祚流衍,本支百世。季世之臣,以谄媚主,不思顺天,专杖杀伐”分析,忠诚要用恩泽和道义对待百姓和君王。 结合“是故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夫窃位之人,天夺其鉴。虽有明察之资,仁义之志,一旦富贵,则背亲
31、捐旧,丧其本心”分析,忠臣除了要有才智,还要有德行,初心不改善始善终,不以权谋私,善良、正直、仁义。 结合“不上顺天心,下育人物,而欲任其私智,窃弄君威,反戾天地,欺诬神明。居累卵之危,而图太山之安;为朝露之行,而思传世之功,岂不惑哉!岂不惑哉”分析,得出做一名忠臣应该顺从天意,忠臣君王,爱护百姓,一心为民,不能有自私自利的欲望杂念,欺骗君王,要居安思危心存敬畏。 参考译文: 帝王最尊敬的是上天,上天最慈爱的是人。现在人臣受君王的重托,治理上天所爱的百姓,怎么能不让他们平安而顺利地得到养育和救济呢?因此君子在职位时就应想到如何利人,在上面的就应想到如何引进贤人,所以居上位而下面不怨恨,位在前列
32、而后面的不会违迕。书经上讲的“天工可用人力来代替”,就是这个意思。君王取法天上星宿的排列而建立大大小小的官制,所以明主不敢因偏私而随便授官,忠臣也不敢虚心假意地接受官职。偷人家的钱财还叫作强盗,何况偷天官来谋一己的私利呢!犯了罪,一定受惩罚,何况犯了天条,能够不承认罪过吗?唐、虞、夏、商、周五代之臣,用正道侍奉国君,恩泽达到草木,仁慈遍及全国土地,所以他们的福祚流传很广,本支百代历久不衰。末代的臣子,用谄媚的态度讨好国君,不想到如何顺从天意,专靠杀伐来压迫百姓,像白起、蒙恬,秦朝认为他们功劳很大,上天却认为他们是杀人的魔鬼;息夫、董贤,君主认为是忠臣,上天却认为是盗贼。易经上说过:“道德很差而
33、居高位,智力很小而想干大事,这就少有成功的了。”因此,品德不相称,灾祸必严酷;能力不相称,灾殃必扩大。那些窃官位的人,老天爷早就夺去了他照自己的镜子。即使有敏锐的观察力,行仁义的志向,一旦有钱有势了,就背离亲属抛弃故旧,失掉了本心,疏远骨肉之亲而接近宠幸的小人,对亲友很淡薄,对犬马却很优厚,宁可让千万贯钱串子发霉而不肯借一文钱给别人,明明知道粮食在仓库霉烂而不肯借贷给别人一斗,因此骨肉之亲在家中埋怨,老百姓在路上咒骂。前人已经失败,后面的人仍照老路走,真可叫人叹息呀! 看看前朝那些贵人治国之用心,与对待婴儿有什么区别?婴儿有常见病,贵臣有常见错误,父母有常见过失,人君有常见过错。婴儿的常见病,是吃得过多,消化不良;贵臣常见的错误,是宠信不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