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文本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文本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文本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 考点09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文本 【三年真题】 一、【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
2、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
3、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
4、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必及韩、魏矣难:难免 B而二子无喜志志:心思 C智伯不悛悛:悔改 D晋绝不祀绝:灭亡 2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以伐四卿以:凭借 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以:用 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将 D子何以知之以:依据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为之期日而遣之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
5、他 D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絺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 6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 【答案】 1A2B3D4B 5(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
6、赵氏的地盘为利(吗?) 6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难必及韩、魏矣,意思是“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难:灾难。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B项,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意思是“因为汾河可以灌魏国的安邑”。以:因为。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句子翻译的判断能力。 D项,襄子将卒犯其前,意思是“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其中“将”是动词,“率领”。 故选D。4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B项,“只好求救于齐国”错。原文是“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不是向齐国求救,而是出使齐国。 故选B。 5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
7、力。 得分点有:岂,难道;利,意动用法,以为利;田,地盘。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本题要求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我心知其然也”的动作描写语句。相关描写在第三段,“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从“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的动作可以看出二子“我心知其然也”。 参考译文: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为自己的采邑。晋出公非常愤怒,通告齐国和鲁国,想要讨伐智、赵、韩、魏四卿。四卿恐惧,于是反过头去攻打晋出公。出公战败,逃向齐国的
8、时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那时候,晋国的政事都由智伯决定。 智伯愈加骄横,向韩国和魏国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就划分了土地给他。又向赵国要土地,而赵国没给。智伯愤怒,于是就率领韩国和魏国攻打赵国。赵襄子害怕,于是就逃到晋阳退守。 三国围困晋阳,一年多之后,后来引汾河的水灌晋阳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锅挂起来做饭,呼唤子女吃掉充饥,但百姓都没有反叛之心。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做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呀。”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因为汾河可以灌魏国的安邑,绛河可以灌韩
9、国的平阳。疵对智伯说:“韩国和魏国一定会反叛的。”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说:“我是根据人之常情判断的。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地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说:“这是小人想为赵国游说,让您怀疑我们,从而放松攻打赵国。不是这样的话,我们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而要去做那些危险苦难不可能成功并的事吗?”二人走后,疵进来问智伯:“主公怎么能把我
10、的话告诉那两个人呢?”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答道:“刚才我见他们一见到我就匆匆离开了,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伯没有改变。疵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去见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和魏国来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就该轮到韩国和魏国了。”二人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是担心事情没有完成而计划先泄露,那么灾祸立即就会到了。”张孟谈说:“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二人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让他回城了。 赵襄子派人在夜里杀了守堤的官吏,决开堤口,用水灌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乱作一团,韩国和魏国从侧
11、面攻打,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又将智伯的家族全部诛杀。赵、韩、魏三国分割了智伯的土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赵、韩、魏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掉晋国,瓜分其土地。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国灭亡。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李于鳞先生传 (明)王世贞 李于鳞者,讳攀龙,其家近东海,因自号沧溟云。当其业成时,海内学士大夫无不知有沧溟先生者。 于鳞九岁而孤,其母张(1)影相吊也。家无余资,捕鲈不足以资脩脯,而自其挟册请益,塾师为之逊席者数矣。晋江王慎中来督山东学,奇于鳞文,擢诸首。然于鳞益厌时师训诂学,间侧弁而哦若古文辞,诸弟子不
12、晓何语,咸相指于鳞“狂生狂生”,于鳞夷然不屑也,曰:“吾而不狂,谁当狂者?” 于鳞既以古文辞创起齐鲁间,意不可一世学,而属居曹无事,悉取诸名家言读之,以为纪述之文厄于宋,班氏姑其佼佼者耳。不以规矩不能方圆,拟议成变,日新富有。今夫尚书庄左氏檀弓考工,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于鳞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 俄出守顺德(2),问所以守顺德者,于鳞曰:“晨兴坐堂,属吏考计,延见乡老,问疾苦,为兴除,脱若承蜩矣。”于鳞皓皓自濯洗,勤于大要。居久之,政声流通三辅。于鳞尝蠲马牧地(3)垂三千金,留永济仓粟,毋灌输京师,以饷戍卒。于鳞又谓:“京师仰东南饷,不时至,而燕、齐、
13、汴、赵边河百里而近者,毋出赋钱,皆赋菽粟,浮于河,达京师,缓急一策也。”时颇是之。 寻擢陕西按察副使,视其学政。于鳞谓:“陕,古西京也。先朝士大夫北地外,多阳浮慕古文辞,而时离之。”亡何,其乡人殷中丞来督抚,以檄致于鳞,使属文。于鳞不怿曰:“文可檄致耶?”会其地多震动,念太恭人老家居,遂上疏乞骸骨,拂衣东归。 于鳞归,则构一楼田居,东眺华不注,西揖鲍山,曰:“它无所溷吾目也。”无何而太恭人捐馆,匍匐还里,不胜毁,病困。久之,小间,寻暴心痛,一日卒。年五十七。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 王子曰:世能名于鳞,莫能名于鳞所以其旁睨(4)千古。或谓其声不畅,实位不配望,寿不竟志,以为恨。夫漆园、玄亭(
14、5),杜门著书而生,寥寥者岂一于鳞也?呜呼!何恨哉? (取材于沧溟先生集) 注释:(1)李于鳞母亲张氏,被尊为“太恭人”。(2)顺德:河北顺德府。(3)马牧地:地名。(4)旁睨:傲视。(5)漆园,战国时庄周为吏之处,这里代指庄子。玄亭,汉代文学家扬雄的住所,这里代指扬雄。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鳞摭其华而裁其衷摭:选取 B鳞尝蠲马牧地垂三千金蠲:免除 C寻擢陕西按察副使擢:提拔 D于鳞不怿曰怿:生气 2下列对句中“于”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纪述之文厄于宋于:从 B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于:被 C勤于大要于:对于 D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于:在 3下列
15、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侧弁而哦若古文辞有时歪戴着帽子像吟咏古文辞 B班氏姑其佼佼者耳(汉代)班氏姑且算是写这类文章的优秀人物了 C脱若承蜩矣像蝉一样脱身而去 D它无所溷吾目也它不会使我的眼睛混浊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于鳞幼年时家贫交不起学费,但他读书认真勤奋,痴迷古文辞。 B李于鳞感慨先朝北地外的文人士大夫,多数只是表面仰慕古文辞。 C文章记述李于鳞对母亲情感深厚,母亲逝后他伤痛过度抱病而终。 D文章结尾作者对李于鳞在世没有真正完成大志,深表遗憾和痛心。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吾而不狂,谁当狂者? 6作者说李于鳞“旁睨千古”。请结合文章内容,概
16、括作者这样评价的依据。 【答案】1D2B3C4D 5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 6文风上主张学古复古,古文辞创作颇有成就,有著作流传于世。 处理政事应对自如,治绩突出,为人推崇。 性情狂放,品性高洁,不屈从权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怿:生气”错误。“于鳞不怿曰”意思是:于鳞不高兴地说。“怿”,高兴。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于:被”错误。“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意思是:来追求和古代作者相匹配罢了。“于”,介词,和,与。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像蝉一样脱身而去”错误。“脱若
17、承蜩矣”意思是:轻松洒脱,如同以竿取蝉。“脱”洒脱;“承蜩”,以竿取蝉。“承”,通“拯”。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文章结尾作者对李于鳞在世没有真正完成大志,深表遗憾和痛心”错误。“呜呼!何恨哉?”意思是:唉!有什么遗憾的呢?故“深表遗憾和痛心”错误。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而”,表假设关系,如果;第一个“狂”,形容词,狂放;第二个“狂”,形容词用作名词,狂放的人。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于鳞既以古文辞创起齐鲁间,意不可一世学”“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可知:文风上主张学古复古,古
18、文辞创作颇有成就,有著作流传于世。 由“晨兴坐堂,属吏考计,延见乡老,问疾苦,为兴除,脱若承蜩矣”“于鳞皓皓自濯洗,勤于大要。居久之,政声流通三辅”可知:处理政事应对自如,治绩突出,为人推崇。 由“亡何,其乡人殷中丞来督抚,以檄致于鳞,使属文。于鳞不怿曰:文可檄致耶?”“念太恭人老家居,遂上疏乞骸骨,拂衣东归”可知:性情狂放,品性高洁,不屈从权贵。 参考译文: 李于鳞,讳名攀龙,他的家临近东海,于是自号沧溟。当李于鳞事业有成时,海内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沧溟先生。 于鳞九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张氏相依为命。(他)家里没有多余的资产,捕的鱼(指收入)不够用来交学费,可是自己携带书籍(向老师)请教,老师
19、多次替他留出座位。晋江的王慎中到山东来督学,对于鳞的文章感到惊奇,把它列为第一名。然而于鳞渐渐不喜欢学习训诂,有时歪戴着帽子像吟咏古文辞,弟子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话,都指着于鳞说:“狂生狂生”,于鳞平静而不屑地说:“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 于鳞凭借古文辞创作在齐鲁间有了名声后,想着不能够一生(只)学习它,而(现在)身居官位,清闲无事,就把各名家的书籍全都拿来阅读,他认为纪述类的文章从宋代就困厄不前了,(汉代)班氏姑且算是写这类文章的优秀人物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计划地改变,(才能)一天天地革新文风,(好文章)越来越多。现在尚书庄子左传檀弓考工等文章,它们的语言已经(好得)不能再好
20、了,章法严谨。于鳞选取它们中的精华,裁夺它们的思想情感,琢磨字成为辞,再把辞连成篇,来追求和古代作者相匹配罢了。 不久李于鳞出守顺德,问他靠什么镇守顺德,于鳞说:“早上起来坐在公堂上,考核下属官吏,接见乡村父老,慰问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兴利除弊,轻松洒脱,如同以竿取蝉。”于鳞高洁自清,勤于治理要务。在顺德居官久了,(他的)政绩声望流传到了京城附近的地区。他曾经免除马牧地的赋税接近三千金,把粮食留在永济仓,不运到京师,以作为戍卒的粮饷。于鳞又说:“京师依靠东南地区的粮饷,(往往)不能按时到,而燕、齐、汴、赵离河百里的地方,不用出税钱,都用粮食代替赋税,放在河面漂浮运到京师,作为一种缓解急困的方法。
21、”时人很赞同他的观点。 不久于鳞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副使,视察那里的学政。于鳞说:“陕西是古代的西京,先朝北地之外的士大夫,大多表面上仰慕古文辞,可往往背离它。”不久,他的同乡殷中丞来督抚,用檄文招于鳞来,让他写文章。于鳞不高兴地说:“文章可以用下檄文的方式得到的吗?”正赶上这个地方多次地震,于鳞挂念年迈在家的母亲,于是以年老为由请求退职,拂衣归去。 于鳞归乡后,就建了一处房子在田园居住,向东可远眺华不注山,向西揖拜鲍山,他说:“它不会使我的眼睛混浊。”不久,于鳞母亲去世,他一路匍匐回到家乡,极度悲哀,得了重病。过了很久,病稍愈,不久突发心痛,一天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七岁。于鳞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流
22、传于世。 我认为:世人能够知道于鳞,没有人能知道于鳞傲视千古的原因。有人认为于鳞的名声不畅达,实际地位配不上他的名望,在世时也没有完成他的志向,以此为憾事。像庄子和扬雄那样,关门著书而活着,难道仅仅只有于鳞一个人寂寥吗?唉!有什么遗憾的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胡综字伟则,汝南固始人也。少孤,母将避难江东。孙策领会稽太守,综年十四,留吴与孙权共读书。策薨,权为讨虏将军,以综为金曹从事。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吴将晋宗叛归魏,魏以宗为蕲春太守,去江数百里,数为寇害。权使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
23、,加建武中郎将。 黄武八年夏,黄龙见夏口,于是权称尊号,因瑞改元。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其所向,命综作赋。 蜀闻权践阼,遣使重申前好。综为盟文,文义甚美,语在权传。 权下都建业,详、综并为侍中,进封乡侯,兼左右领军。时魏降人或云魏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颇见猜疑,综乃伪为质作降文三条此文既流行,而质已入为侍中矣。 二年,青州人隐蕃归吴,上书曰:“臣闻纣为无道,微子先出;高祖宽明,陈平先入。臣年二十二,委弃封域,归命有道,赖蒙天灵,得自全致。臣至止有曰,而主者同之降人,未见精别,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于邑三叹,曷惟其已。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权即召入。蕃谢答问,及陈时务,甚有辞观
24、。综时侍坐,权问何如,综对曰:“蕃上书,大语有似东方朔,巧捷诡辩有似祢衡,而才皆不及。”权又问可堪何官?综对曰:“未可以治民,且试以都辇小职。”权以蕃盛论刑狱,用为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與郝普称蕃有王佐之才,普尤与之亲善,常怨叹其屈。后蕃谋叛,事觉伏诛,普见责自杀。据禁止,历时乃解。拜综偏将军。辽东之事,辅吴将军张昭以谏权言辞切至,权亦大怒,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综有力焉。 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或推引杯觞,搏击左右。权爱其才,弗之责也。 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初以内外多事,特立科,长吏遭丧,皆不得去,而数有犯者。权患之,使朝臣下议。综议以为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行之
25、一人,其后必绝。遂用综言,由是奔丧乃断。 赤乌六年卒。 (取材于陈寿三国志)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典:掌管 B蜀闻权践阼践:登临 C权又问可堪何官堪:可以 D事觉伏诛。觉:败露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综为金曹从事综为盟文 B视其所向其后必绝 C综乃伪为质作降文三条历时乃解 D而主者同之降人而才皆不及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龙见夏口,于是权称尊号 从黄龙能够看到夏口,在这个时候孙权被人们称尊号。 B赖蒙天灵,得自全致 幸亏受天灵保佑,自己才能够安然到来。 C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
26、谨此前来拜求,呈递奏章,请求能蒙您引见。 D且试以都辇小职 姑且试着在京都安置一个小职务。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综在父亲去世后,跟从母亲避难江东,在孙策府中陪同孙权读书,受到孙权的重视。 B胡综以文才见称,亦有武略,在现有兵员不多时,能征集士兵,后又与贺齐生擒叛将。 C胡综在吴定都建业后,因假托吴质之名而写的三篇投降书广为流传后,被授予侍中。 D胡综能够客观评价他人的才能,能制定并严格执行律令,不足是性嗜酒,且酒后打人。 1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 12陈寿评价胡综“文采才用,各见信任”,结合全文,概述胡综的“文采”和“才用”。 【
27、答案】7C8D9A10C 11致使我精微言词中表达的深奥政见,不能向皇上表达出来。 12文采方面:胡综写的外交文书文采斐然;伪作降文广为流传。 才用方面:胡综有军事才干。在孙权尚未做皇帝时就被授予掌管军政密务的要职;征集士兵;生擒叛将。 胡综有为政之才。胡综是孙权朝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的主要撰写者;协调了群臣关系;制定律令,为孙权消除了执行中的痼疾。 胡综有识人之才。看穿了隐蕃的才疏学浅。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权又问可堪何官,意思是“孙权又问可以胜任什么官”。堪:胜任。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担任
28、;动词,拟写。 B.代词,它的;代词,此。 C.副词,就;副词,才。 D.连词,表转折,可是。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孙权被人们称尊号”错。此句意思是,黄龙出现在夏口,因此孙权称帝。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C.“因假托吴质之名而写的三篇投降书广为流传后,被授予侍中”错。原文是“权下都建业,详、综并为侍中综乃伪为质作降文三条此文既流行,而质已入为侍中矣”,可见胡综被授予侍中是在写投降书之前,与写投降书无关。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有:使,致使;微言,精微言词;妙旨,深奥政见;得,能够
29、;上,向皇上(上级),名词作状语。 1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先看胡综的“文采”,原文有“蜀闻权践阼,遣使重申前好。综为盟文,文义甚美,语在权传”,胡综写的外交文书文采斐然;“乃伪为质作降文三条此文既流行,而质已入为侍中矣”,伪作降文广为流传。 再看“才用”,胡综有军事才干。原文有“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在孙权尚未做皇帝时就被授予掌管军政密务的要职;“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权使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征集士兵,生擒叛将。 胡综有为政之才。原文有“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胡综是孙权朝文诰策
30、命、邻国书符的主要撰写者;“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综有力焉”,协调了群臣关系;“综议以为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行之一人,其后必绝。遂用综言,由是奔丧乃断”,制定律令,为孙权消除了执行中的痼疾。 胡综有识人之才。原文有“蕃谢答问,及陈时务,甚有辞观。综时侍坐,权问何如,综对曰:蕃上书,大语有似东方朔,巧捷诡辩有似祢衡,而才皆不及。”看穿了隐蕃的才疏学浅。 参考译文: 胡综字伟则,是汝南郡固始县人。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到江东避难。孙策做会稽太守的时候,胡综十四岁,被留在苏州陪同孙权一起读书。孙策死后,孙权任讨虏将军,安排胡综担任金曹从事。孙权任车骑将军,在镇江建都,召令胡综返回,担任文
31、书工作,与是仪、徐详共同掌管军政机密事务。刘备进驻白帝城,孙权因现有的兵员缺乏,派胡综统计所属各县人口,征到六千人。吴将晋宗反叛归降魏国,魏国任晋宗为蕲春太守,距长江几百里地,屡次侵犯吴国。孙权派遣胡综与贺齐轻装偷袭,活捉了晋宗,加封为建武中郎将。 黄武八年夏天,黄龙出现在夏口,因此孙权称帝,顺着祥瑞之兆更换了年号。又树起黄龙大帅旗,经常立在军营中心,各军营军队进退,都看帅旗移动的方向,并指令胡综作赋。 蜀国听说孙权称帝,派遣使者重申原先建立的友好关系。胡综拟写盟文,辞义十分优美,内容记载在孙权传中。 孙权东迁定都于建业,徐详、胡综同时任职侍中,进封为乡侯,兼任左右领军。当时魏国的投降者中有人
32、说魏国的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很受猜疑,胡综就冒充吴质作了三条叛降的文告这篇文告流传开来以后,可吴质已经入朝担任侍中了。 黄龙二年,青州人隐蕃投奔吴国,呈上书文说:“我听说商纣王暴虐,微子早早地出走;汉高祖宽仁明智,陈平率先投奔。我二十二岁,放弃自己的领地,来投奔有道之君,幸亏受天地神灵保佑,自己才能够安然到来。我来到这里已有一段日子了,可是主管投奔的官员将我等同于投降的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区别,致使我精微言词中表达的深奥政见,不能向皇上表达出来。呜呼叹息,哪里是个尽头!谨此前来拜求,呈递奏章,请求承蒙引见。”孙权就召他入宫。隐蕃致谢并回答孙权提出的问题,趁势陈述政见,很有文采风度。胡综当时陪从
33、,孙权问他有何看法,胡综答道:“隐蕃所呈书文,夸饰的言辞类似东方朔,乖巧敏捷善于诡辩类似祢衡,才质却赶不上这两个人。”孙权又问可以胜任什么官,胡综回答说:“不能让他治理民众,姑且试着在京都安置一个小职务。孙权根据隐蕃畅谈刑狱,任用他为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称赞隐蕃具备辅佐帝王的才干,郝普尤其与他亲善,常常怨叹隐蕃受了委屈。此后隐蕃图谋反叛,事情败露被处死,郝普受责问而自杀。朱据被拘禁,过了一段时日才被释放。孙权任命胡综为偏将军。为了辽东的事,辅吴将军张昭因为劝谏孙权时言辞激越,孙权也发怒了,调和君臣关系,使得二人没存嫌隙,胡综是出了一番力的。 胡综生性喜好饮酒,酒后欢呼纵情,有时举杯碰盏,扑打身边的人。孙权爱惜他的才干,并不责怪他。 总之,自从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