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状况-中国中学生能力发展状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状况-中国中学生能力发展状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状况:中国中学生能力发展状况 目的 分析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供应依据。方法 利用2005年18省市青少年健康危急行为调查资料,共分析177 115名城市中学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结果 男、女生7项不健康饮食行为检出率分别为:频繁喝软饮料2.7%和1.5%;频繁吃甜点心9.4%和14.0%;频繁吃西式快餐1.6%和1.2%;偏食37.1%和39.8%;不喝牛奶17.5%和17.0%;不吃早餐8.6%和7.8%;不健康减肥行为10.1%和23.1%。各种行为检出率及其聚集有明显的地区、性别、年级差异。结论 应重视青少年不健康饮食
2、相关行为预防,通过建立健康促进学校、开展生活技能教化等措施实施。 饮食习惯;饮料;乳;学生;市区人口 R 179 R 153.2 R 155.1 A 1000-9817(2009)02-0118-04 不健康饮食相关行为由导致高能量高脂食物过多摄入、养分食品(牛奶、蔬菜、水果)摄入过少、不良饮食习惯(偏食、过多零食、不吃早餐)、不健康减肥行为等构成,是青少年健康危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对儿童饮食行为的监测,因为这些行为和养分摄入(能量、养分素的质和量)、不良生活方式等,都是导致儿童少年肥胖、养分不良的干脆缘由2;通常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行为因素在青少年养分
3、问题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愈大3。2005年我国对18个省市进行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急行为调研”吸取美国YRBSS问卷内容,增加了有国情针对性的指标,组成基本完善的指标体系,取得大量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信息。本文据此对城市青少年进行分析,首要目的是比较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中各类不健康饮食行为的流行现状;其次,通过分析这些行为在学生群体内的性别、年级特征及其个体聚集性,为各级卫生、教化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供应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北京等18个省市的城市中学生群体。对象从初一至高三年级分6组,年龄1218岁;91.7%为汉族,民族学生随校自然参加。在知情同意基础上
4、,匿名填写问卷;现场质控达到要求。受试者共177 115人(男86 522人,女90 593人)4,初一至高三年级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3 345,14 401,9 729,20 406,18 014,10 627和12 114,13 608,9 990,23 445,18 873,12 563人。 1.2 方法与指标 省级样本包括好、中、差3个社会经济片区。各省疾病预防限制中心组成测试队,按中国青少年健康危急行为调研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广泛动员,获得学校主动协作。由7项指标组成体系, 各按程度分3等(除、以“过去30 d”为时段外,其余指标均以“过去7 d”为限):喝软饮料,1次/d,
5、很少喝;23次/d,时常喝;4次/d,频繁喝。吃甜点心,1次/周,很少吃;27次/周,时常吃;2次/d,频繁吃。吃西式快餐,0次/周,不吃;14次/周,时常吃;57次/周,频繁吃。偏食,回答“是”者。不喝牛奶(/酸奶/豆奶/豆浆),67 d/周,每天喝;15 d/周,有时喝;0 d/周,不喝。不吃早餐,7 d/周,每天吃;36 d/周,有时不吃;02 d/周,不吃/少吃。不健康减肥行为,实行“限制某类食物”、“有意呕吐”、“长时间禁食”、“擅吃减肥药”4种行为之一。最终,依据上述定义确定频繁喝软饮料、频繁吃甜点心、频繁吃西式快餐、偏食、不喝牛奶、不吃早餐、不健康减肥等7项为不健康饮食行为。 2
6、 结果 2.1 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检出状况 表1显示,各饮食行为随年级的程度分布。男、女各年级“时常”和“频繁”喝软饮料者都占2/3,但其中后者分别仅占2.7%和1.5%;年级越低,报告率越高。女生“时常”、“频繁”吃甜点心者都显著超过男生,而初中生显著高于中学生。女生“频繁”吃西式快餐率低于男生,但其“时常”吃者比例更高,故两者相加略高于男生。男初中生高于中学生,而女生随年级增高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女生偏食者(39.8%)高于男生(37.1%);男女都随年级增高而上升。男、女生“不喝牛奶”率接近,但女生“每天”喝者较多;男女都表现为中学生“不喝”、“有时喝”者较初中生更多。有8
7、.6%和7.8%的男、女生“不吃/少吃”早餐;男女都在初三、高一出现一个小高峰。女生中有不健康减肥行为者(24.2%)显著超过男生(10.1%),年级越高,差异越大。高一、二年级女生该行为检出率28%,是女中学生最常见的饮食危急因素。 2.2 不同经济片区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比较 表2对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分片比较结果多样。仅“不喝牛奶”一项好片检出率低于中、差片,而频繁喝软饮料、频繁吃西式快餐都显现为好片中片差片,梯次下降(图1为不同年级不同经济片区男生频繁喝软饮料检出率。女生略)。偏食、不健康减肥行为检出率好片都显著高于中、差片;频繁吃甜点心、不吃早餐则好、中片显著高于差片。 2.3 不健康饮
8、食行为的聚集状况 表3显示,男、女生有1项以上不健康行为者分别占53.2%和62.4%,反映出这类行为普遍存在的现实。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且随年级增长而上升,与女中学生“频繁吃甜点心”、“偏食”、“不健康减肥行为”等交叉发生率较高有关。构成比分析提示,男生个体行为聚集程度较低(仅1项者占74.6%);相反, 27.8%和5.6%的女生同时有2,3项,显著高于男生的20.7%和3.6%。男女生同时具备7项不健康饮食行为中的4项以上者都不足1%。 2.4 不健康减肥行为的聚集状况 表4示,大多数实行不健康减肥行为者(男86.7%,女87.9%)倾向于运用单项方式;女生实行23项者多于男生,但4项同
9、时采纳者较男生少。 3 探讨 本探讨所设立的指标体系基本上概括了我国青少年人群较普遍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同时针对饮食行为的多样化特征,对这些行为的群体分布和个体聚集性进行综合分析5。多数指标引自美国YRBSS监测内容,如频繁喝软饮料,吃甜点心、快餐,不健康减肥行为等。来自欧美国家的大量探讨提示,这些行为的发生频度和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存在较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6-7,这就为本探讨采纳同样的量化方式供应了依据。本探讨还针对中国的详细国情,增加了偏食、不吃早餐等指标,因为这些不良饮食行为不仅导致对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的摄入不足,引发养分不良(迄今仍普遍存在于我国青少年),同样也不利于对肥胖的防治8。
10、学生们对问卷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喝软饮料,从“ 本探讨从地区、年级、性别差异等角度分析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的群体、个体集聚性。理论依据是:这些集聚性和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身心发育特征亲密关联,通常集聚性越高,健康危害越大12。对地区差异的分析在不同社会经济片间进行,多数不健康饮食行为有明显的“好”“中”“差”的趋势,尤以频繁喝软饮料、吃西式快餐、不健康减肥行为(检出率高)等指标敏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差异,通过生活水平(家庭收入、可支配性支出)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可及性等)等发挥作用,社会文化(都市化、生活现代化、信息多元化等对生活观念和方式改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特
11、征是易受大众媒体、流行时尚等影响13。今后我国学生中的不健康饮食相关行为将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持续上升。相比之下,不吃早餐、偏食等行为受环境的影响相对小,但它们在反映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个体聚集性方面同样发挥主动作用。 分析性别差异的实际意义表现在:(1)很多不健康饮食行为有性别差异,如男生频繁喝软饮料、吃西式快餐等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频繁吃甜点心、不健康减肥等行为显著高于男生。这些都与其生理特征、特性爱好、食欲食量等亲密相关。若在干预过程中对这些差异应用得当,可适时、适度发挥爱护作用。(2)性别差异对个体集聚性有重要影响。较多男生集中表现出1种行为,多为频繁喝软饮料、吃西式快餐、不吃早餐等,女生则
12、主要由频繁吃甜点心、偏食、不吃早餐和不健康减肥行为等组成,个体集聚性更强。和其他类健康危急行为(暴力、成瘾行为等)明显不同的是,女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表现更具多重性,须从更广泛的角度供应干预。 本次选择年级而非年龄为分析参数,因为它比年龄更准确反映个体的认知水平兼顾生物学特征。无论男女,频繁喝软饮料、吃甜点心、吃西式快餐、不吃早餐等不健康饮食行为都表现为年级越低,发生率越高;相反,偏食、不喝牛奶者的比例中学大于初中。提示认知的影响作用具双向性。前者提示预防肥胖的养分教化重点宜放在青春早期,后者提示中学的养分教化应更多实行启发式,帮助学生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基础上培育、巩固良好的生活行为。对不健康
13、减肥行为的个体集聚性分析从另一角度揭示认知对行为的很大影响。较早的探讨发觉,绝大多数男生、多数女生试图采纳长期限制某类食物的方式(如不吃肉)来“减肥”,不过女生中也不乏长时间(24 h以上)禁食,服减肥药(茶)甚至呕吐腹泻等方式者4。初一男生同时实行4种不健康减肥行为者较高,因为他们对肥胖的成因和科学减肥的原则(合理膳食+有氧熬炼+生活方式变更)缺乏正确认知,误听人言,胡乱减肥;甚至一边“减肥”一边大喝软饮料,或饿上几天即去快餐店饱餐一顿。如此减肥确定不能奏效,更无法长久。与减肥男生(大多属真正的肥胖)不同的是,实行不健康减肥行为的女生属真正肥胖者不足1/4,其余则仅为超重、正常体重甚至低体重
14、。换言之,后者的减肥行为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其动机(如“以瘦为美”,或将青春期正常的皮下脂肪分布误认为是“发胖”)也属认知缺陷的范畴。盲目的、不健康的减肥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造成严峻危害。因此,凡已开展青少年健康危急行为调研的发达国家都将其列为对“不健康饮食行为”的重点监测内容14。 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今后我国学校卫生领域将逐步把预防“不健康饮食行为”提上议事日程。为使防治措施更具针对性,宜实行以下策略:(1)采纳知-信-行模式,通过传授正确学问(如平衡膳食、科学膳食制度、肥胖和养分不良的成因、什么是科学减肥等),树立健康养分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培育良好的饮食行为。(2)通过
15、建立健康促进学校,为实施养分教化活动,创建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3)采纳生活技能(尤其是决策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创建性思维技能等)参加式教化,是迄今国内外公认的变更饮食行为的最佳模式15。宜在完善试点工作,总结成果、阅历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急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289-291. 2 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A,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1. J Sch Health, 2002,72(8):3
16、13-328. 3 HILLA J, SPEAR RN, PAMELA A, et al. Adolescent health behaviors and related factors: A Review. Heal Nurs, 2005,18(2):82-93. 4 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急行为.北京:北京高校医学出版社,2007:52-58. 5 CHEN MY, CHOU CC, YANG RJ.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of gender and body weight in the promotion of healthy behavior a
17、mong adolescents. J Nurs Res, 2005,13(3):235-242. 6 NEUMARK-SZTAINER D, STORY M, RESNICK MD, et al. Correlates of inadequate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adolescents. Prev Med, 1996,25:497-505. 7 LIEBMANA M, PELICANA S, MOORE SA, et al. Dietary intake, eating behavior, and physical activity
18、-related determinants of high body mass index in the 2003 Wellness in the Rockies cross-sectional study. Nutr Res, 2006,26:111-117. 8 LIEN N, LYTLE LA, KLEPP KI. Stability in consumption of fruit, vegetables, and sugary foods in a cohort from age 14 to age 21. Prev Med, 2001(4):217-226. 9 VEREECHEN
19、CA, STEFAAN DE, HENAUW S, et al. Adolescents food habits: Results of the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urvey. Brit J Nutr, 2005,94:423-431. 10GERBERDING JL, POPOVIC T, STEPHENS IW,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7. MMWR, 2008,57(4):6-34. 11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养分状况改变和改
20、善策略.北京高校学报:医学版,2002,34(5):525-529. 12HE KA, KRAMER E, HOUSER RF, et al. Defining and understanding healthy lifestyles: Choices for adolescents. J Adoles Health, 2004,35:26-33. 13GILES-CORTI B, MACINTYRE S, CLARKAON JP,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21、 in Perth, Australia. Am J Health Promot, 2003,18(1):93-102. 14NEUMARK-SZTAINER D, STORY M, HANNAN PJ, et al. Weight-related concerns and behaviors among overweight and nonoverweight Adolescents: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ng weight-related disorder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2,156:171-178. 15de BAR LL, RITENBAUGH C, AICKIN M, et al. A Health Plan-Based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creases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Adolescent Girl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6,160:1 269-1 276. (收稿日期:200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