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9课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9课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单元怡情养性9桃花源记1 .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认识。2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皆、具、妻子、交 通”等。3 .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手法。1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2 .查阅有关资料,初步疏通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进一 步品味语言。3 .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清楚,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1 .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2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现实 生活中的存在价值。一、导入新课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
2、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 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一一世外桃源。在 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 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 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二、教学新课【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参考译文:1 .(地上)芳香的野草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2
3、.(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3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4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5 .(那里的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1 .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 .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4、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4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5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 活而叹惋。6 .“缺乏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搅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7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 示桃源是虚构的。【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个局部的内容?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1 .按渔人行
5、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第一局部(1):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第二局部(2、3):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局部(4、5):渔人离开桃源以及再次探访桃源未果。【课堂讨论,拓展延伸】.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地!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 源。读后思考: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解释 “世外桃源”的意思。找不到,虚构的;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 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 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世外桃 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1
6、 .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 (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 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 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 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 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 强烈愿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二、三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气,形
7、象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 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 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 章第一、四、五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 关。1 .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真实的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 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写实结合起 来。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 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 在,东晋统治集团对
8、人民的残酷压榨、刘裕篡权的动乱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 以,读者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受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 意结合现实来虚构故事。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 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 有成功。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呼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 的胜境,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2 .悬念迭起,层次清楚。全文仅用300余字,写出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 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 么样? “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
9、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 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 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了悬念: 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 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 尚。渔人离开时,桃花源人嘱咐“缺乏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 对“外人”说了吗?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桃花源了吗? “不复得路”,留下了 更大的悬念,让人为之迷惑不解,这是
10、第五折。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林景色奇丽环境优美 访问桃花林风俗淳朴安居乐业离开桃花源欲再探访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髯怡然自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再寻桃花再寻桃花似有似无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如真似幻欣然归往未果病终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我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导入新课,并 进行了有创意的教学。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 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 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接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要求同学们凭借下面的注释,结合语境 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自主探究,最后小组提出疑难点,教师在班上引导学生解 决,并把文言实词虚词归类。三、反复诵读,品味佳句,突破重难点。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 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 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 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