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及反思.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支配一、 教学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相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视察物体和简洁的对称现象,简洁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理论活动等。二、教学目的 1驾驭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可以正确地进展计算。初步驾驭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娴熟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
2、识。 4初步相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相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推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分辨从不同位置视察到的简洁物体的形态;初步相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相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描绘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洁的方法搜集和整理数据。初步相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洁的问题。 7通过视察、揣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洁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分析及推理实力,初步形成有依次地、全面地思索问题的意识。 8体
3、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进步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9养成细致作业、书写整齐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理论活动,体验数学及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三、 教学重难点重点:驾驭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可以正确地进展计算。熟记全部乘法口诀,娴熟地口算表内乘法。 难点:角的初步相识和数学广角中的相关学问。四、教具打算: 乘法口诀表、钉子板、口算练习表等五、全册课时支配:(约60课时)(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 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
4、右(三)、角的初步相识(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相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五)、视察物体(4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七)、相识时间(3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的:1结合实际问题,经验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
5、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2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实力。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育学生对数学的新奇心,增加及别人合作沟通的意愿,感受数学及生活的亲密联络。教学重点: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打算:课件、尺子、小棒等。教学过程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样吗?2教师示范1拃(
6、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三)汇报沟通。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觉?2探讨: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2)当测量一样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1学生汇报小组探讨的结果。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当选用一样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
7、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二、理论中相识厘米(一)相识尺子。平常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运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细致视察,你能在直尺上发觉什么?结合课件进展说明。1刻度线。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匀称。2数字。(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场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
8、“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二)相识厘米。1提醒课题,板书课题:相识厘米。2相识1厘米。(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答复时结合课件进展。(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间隔 都是1厘米。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拟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1测量纸条的长度。(1)学生探
9、讨沟通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察,订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留意什么?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边演示边说明: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三、练习中稳固新知(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4读小棒
10、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展测量物体的长度。(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四、小结中谈收获今日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反思:本课在引入时,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理论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古代人的聪慧才智。接着再通过视察、比拟、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扶植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展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根底。值得留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
11、的长度作为标准,确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再通过学生探讨沟通,让学生在亲身经验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驾驭测量物体的方法。并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稳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实力,留意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当怎样求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的: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相识长度单位米,相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育学生动手理论的实力以及激发学习爱好
12、。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教学打算: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1测量铅笔的长度须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教师手中铅笔的长度。(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须要留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课件出示:(二)引入新课。 1竞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教师测量上沿长度。)(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竞赛公允吗?为什么?(教师的尺子长,便利测量。)【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
13、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主动主动相识米。】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教师手中的尺子测量便利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相识米。(板书:相识米)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一)相识米。1视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打算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沟通)(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留意学生身高的差异)通常状况下,我们不行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
14、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6量比拟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m)(二)相识米和厘米的关系。11厘米究竟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别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觉: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干脆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
15、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拿出打算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本题须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也许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相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铅笔的
16、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运用方法及留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根底。接着通过视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相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再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测,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主动性,让他们经验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探讨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索,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嬉戏、视察、理论等活动,学生初步相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觉的学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4体会数学及生活的联络,感受、观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17、。目的解析: 创设好玩的嬉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学问及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教学打算: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嬉戏导入(一)嬉戏名称:玩绳子。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态。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态,特点。(假如有学生摆出直的,则干脆导入新课。假如没有,教师可以干脆展示直的,
18、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二)板书:直的(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相识线段。(板书课题:相识线段)(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五)板书: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找寻生活中的线段。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2全班汇报。(留意订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精确性。)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4学生边答复,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6观赏生活中的线段。
19、(课件演示)(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小组探究,全班沟通。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4你们真是好视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5独立完成,小组沟通。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留意什么。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款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
20、,从尺的刻度0开场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管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7(教师巡察,刚好订正学生画法的错误。)三、稳固深化,应用拓展(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分线段。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推断的缘由。(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兴趣性,吸引学生的留意力。2学生答复: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浸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学问。(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1小组沟通,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2全班汇
21、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留意什么?(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1学生细致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2画花在间隔 旗子3厘米的地方。3画树在间隔 旗子5厘米的地方。4画气球在间隔 旗子10厘米的地方。5展示学生的作业。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1)花在间隔 气球()厘米的地方。(2)气球在间隔 树()厘米的地方。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五、课外延长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处,丰富课外学问。)反思: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留意力集中的慢。设置课前的摆绳子嬉戏,难度不大,可以快速
22、地将学生的留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育学生主动参及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及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相识到线段是直的。强调“看成、作为”,留意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时,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觉数学及现实生活是密不行分的。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扶植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观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小组合作时,带动全体学生参及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
23、内化成抽象的概念。而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并紧紧围绕课本,从曲、直来区分线段,从过两点画一条线段等学问设计练习,不同的题型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在好玩的情境中稳固了新知,检测了教学效果。最终展示学生的作品,适当的赞许,扶植学生树立自信念。假如时间足够还可以让他们用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线段设计更困难的图案。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4课时)教学目的 :1通过推想、比拟,学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绘物体的长度。2稳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育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及生活的亲密联络,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教学重点:会
24、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绘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索,比拟。教学打算: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一)说一说前几节课我们相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二)比一比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三)提醒课题大家都相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挚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二、探究新课(一)引出问题。1学生揣测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
25、么?(二)解决问题。1学生思索,小组探讨2全班沟通,说说想法。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比照,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挚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拟,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方,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当是13米。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索多比拟。 (三)运用新知。课件出示小美的新居间里有一张美丽的床。 1学生思索
26、: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沟通想法。3指名答复,说说选择的理由。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想,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适宜。三、稳固新知(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沟通。2全班沟通。(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推断,说明理由。2师生赐予合理评价。四、本课小结(一)学生回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日我们进一步相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推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适宜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适宜的长度单
27、位。反思本节课,通过复惯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视察、分析、沟通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开展合情推理的实力。通过联络生活实际及生活阅历,引导学生选择适宜单位时,不仅要留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应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学问的理解,而且深入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加应用数学的信念。最终通过回忆小结,进一步培育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
28、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根底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理论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相识,稳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欢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稳固对统计学问的驾驭。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
29、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展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可以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留意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单元课时支配: 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 1课时左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不进位加法教学目的: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驾驭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
30、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究活动中浸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胜利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目的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打算,利用学问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验活动的探究,体验胜利的欢乐。教学重点:驾驭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一样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教学打算:课件、小棒、尺子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创设情境。今日可真喧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如今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出示教材1
31、1页情境图2引导学生视察后沟通。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二)提出问题。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教师一共多少人?二、探究新知(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要求一共多少人,须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沟通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1)学生操作摆小棒。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教师,用2根小棒表示。(2)组织学生沟通,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
32、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留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及“2”对齐?(一样计数单位的数)(4)全班沟通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及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4即时练习。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稳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3.引导学生试算35+32。(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留意视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扶植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
33、解。(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沟通板演算法。(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留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留意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4即时练习。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稳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三、稳固练习(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2集体沟通。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留意什么?(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示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四、课堂总结(一)回忆小结,完善课题。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4、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2. 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二)突出重点,完毕新课。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留意什么?反思:借助学生比拟熟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搜集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由于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熟识且感爱好的,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络,又进步了学生参及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结合小棒图自然过渡到列竖式计算,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方法,学生在主动地操作、思索、和沟通的活动中理解“个位和个位对齐”的道理,又清晰地驾驭竖式计算要从个位加起的计算依次。在探究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两个问题时,均设计了即时练习,使新知落实到每一层次中。而课尾的总结再一次呈现教学重点,有利于学
35、生理解学问。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 :进位加法教学目的:1在视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2驾驭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育迁移类比推理的实力。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及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络亲密,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目的解析:本课教学目的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驾驭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根底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绽开探究,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学问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
36、以然”。教学重点:驾驭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教学打算: 课件、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一)复习口算 5+34= 63+7= 9+84= 38+50=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二)复习笔算32+6= 5+43= 24+61= 43+37=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沟通,列竖式时要留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三)提醒课题今日我们就来探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二、合作沟通,探究算理(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
37、的信息。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三)汇报沟通,明确算理预设一:用小棒摆1学生汇报演示。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沟通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预设二:列竖式计算1学生答复,教师板书。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3探讨: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1我们今日学的加法及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留意什么?为什么要
38、这样算?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三、稳固练习,深化理解1教材第14页“做一做”。学生列竖式计算,稳固算法。2教材第15页第5题。推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3教材第15页第3题。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四、课堂小结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须要留意什么?反思课前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为本堂课学习“进位加”做好铺垫。笔算的最终一道题设计让学消费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活动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
39、主探究计算的方法,表达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打算。具体讲解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中“1”的写法。一方面结合摆小棒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竖式中进“1”的写法。最终,通过稳固练习,使学生给稳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不退位减教学目的:1借助圆片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2驾驭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3在情境中体验减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育迁移类比推的实力,同时感受
40、爱国主义教化。目的解析:本课教学目的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驾驭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之上的。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绽开探究,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学问迁移中体会笔算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教学重点:驾驭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打算:课件、圆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1读懂情境图。(1)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谁呀?分别获得多少块金牌呢?(2)谁获
41、得的金牌数最多啊?(中国)2沟通情境图。(二)根据图中信息提醒课题。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减法问题)2提取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提醒课题。(板书课题)课件演示其中的三个不退位减法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二、探究算法,明确算理(一)自选问题,分组探究1各组选题,尝试列式。(选三名学生上台板演)3623= 3616= 1916= 2回忆加法,列出竖式(1)回忆加法笔算方法。(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2)尝试列出竖式。3利用圆片,探究算理(1)理解圆片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例如:在个位和十位各摆放四个圆片,说说这个数是几?这两
42、个圆片代表的含义是否一样?假如教师如今在个位划去一个圆片、十位划去两个圆片,一共划去的数是多少?剩下的数是几?(2)利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4组内沟通,全班反应(1)各组摆好后,组内分别说一说。(2)上台板演,沟通做法。5竖式计算,沟通发觉(1)列竖式计算减法应留意什么?(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2)遇到结果的个位是0时要占位。(3)遇到结果的十位是0时不用写。(二)尝试练习,分组竞赛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根据数位上的圆片计算。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结果中的个位和十位有0时的处理。三、稳固应用,深化理解(一)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留意事项。(二)练习
43、三的第2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减法,进一步稳固新知。(三)练习三的第3题。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四、 全课总结,个人评价(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二)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表现有什么评价?反思情境引入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图中信息,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减法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将其中三个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学生探究的基点。同时在信息的比照中,发觉中国金牌数第一,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教化。学生已有了之前学习列竖式计算加法的根底,因此,本课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做好充分引导。尤其对圆片在数位上的含义做出指引,以扶植学生打破理解笔算减法算理这一难点。在分
44、组合作的同时,设计分组竞赛的环节,活泼课堂,让计算不再枯燥。最终,通过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胜利的欢乐。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4课时) :退位减法教学目的: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驾驭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3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实力,浸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目的解析: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验个位上不够减时应当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沟通、计算中驾驭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教学重点:驾驭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教学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