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doc(1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单元是在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个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既是对以前学习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一级运算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学生在之前都已经学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次着重学习运算中的竖式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继续应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计算,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1. 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用竖式计
2、算的书写方法。2. 会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4.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连加、连减1课时2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新| 3练习一1课时4解决问题1课时5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1课时6练习二1课时连加、连减。(教材第1、第2页的内容)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2. 让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3. 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竖式的写法。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课件。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吗?老师告诉你
3、们这有三个好朋友在折纸船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情景图。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生:他们三个人折的数目不一样多,最左边的小朋友折了19只,中间的小朋友折了27只,最右边的小朋友折了26只。 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不少。【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折纸船)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教学例1。师: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对于学生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就当场解决,如果学生能提出“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的问题就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就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师: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谁能列出算式?生:19+27+26师:想一
4、想,先算什么,再接着算什么?自己试一试怎样列竖式计算。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3)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2. 教学试一试。w 师:同学们,学习了连加竖式的计算,你能试试用竖式计算90-25-28吗?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了解情况。组织交流,展
5、示学生的方法:(1)(2)(3)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2)种算法,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3)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连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htt p:/ 连加、连减19+27+26=72(
6、只)(1)(2)(3)90-25-28=37(1)(2)(3)h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计算教学于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2. 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选择优化,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进而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A类1. 填空。2. 笔算下面各题。(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7、)B类有85个西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 7899784370B类:85-40-27=18(个)教材习题第2页“想想做做”1. (1)5976(2)35182. 868925018963. 37+48+14=994. (1)38+46=84(个)(2)84-60=24(个)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3、第4页的内容)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w 3.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
8、计算加减混合式题。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课件。师:同学们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看着情景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情景图)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男生一共折了38只小纸船,女生一共折了42只小纸船,送给幼儿园33只。师:谁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如果学生能提出“还剩多少只”的问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数学信息,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1. 教学题2。师:要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算式?在学生
9、列出38+42-33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男生折了38只,加上女生折的42只,就是一共折的只数,送给幼儿园33只,就是减少33只,所以要从总只数里面减去33。如果有学生列出两个算式:38+42=80(只),80-33=47(只),教师也给予肯定,师生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38+42-33,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w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师: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又
10、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一般方法是:先算38加42,再减33,结果等于47。如果出现先算42-33,再加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主动介绍。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设计意图: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视指导】2. 教学试一试。师: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怎么样。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
11、试一试”。 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你有什么收获呢? X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体会收获的成功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减混合运算38+42-33=47(只)(1)(2)60-38+40=62(1)(2)1. 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
12、,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重新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A类在里填上正确的数。(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B类1. 2. 操场上有26名同学在跳绳,36名同学在拍球。刚刚走了45名同学,还剩多少名同学?(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84261164 B类
13、:1. 64-7+15=72(人)2. 26+36-45=17(名)教材习题第3页“想想做做”1. 735959832. 6761514545393. 615581244. (1)45-37=8(棵)(2)8+28=36(棵)5. (1)36+28=64(棵)(2)64-31=33(棵)练习一。(教材第5页的内容)1.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及加减混合运算。2.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及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课件。师:同学们,100以内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你们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
14、?【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开始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师: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意见梳理好后请一个代表汇报,与大家分享。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组织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生1: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生2:连加竖式计算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师: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有时候却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师:说得非常好,就应该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咱们就试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思考题)师:同学们,仔细看看,你了解了什么?生:
15、第1辆车上的三筐苹果分别是26个、30个、28个;第2辆车上的三筐苹果分别是24个、22个、26个。 师:要咱们解决什么问题呢?生: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师:是啊,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呢?用你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吧。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学生可能有如下情况: 第1辆车上苹果的总个数是26+30+28=84(个);第2辆车上苹果的总个数是24+22+26=72(个)。第1辆车上的苹果比第2辆车上的苹果多84-72=12(个)。那么就要给第2辆车6个才能使两车上的苹果个数相同,所以应该把第1辆车上有28个苹
16、果那一筐跟第2辆车上有22个苹果那一筐交换。 我是一筐一筐作比较的:26个比24个多2个;30个比22个多8个;28个比26个多2个,这样第1辆车上的苹果就比第2辆车上的苹果多2+8+2=12(个),要想两辆车上的苹果同样多就要把第1辆车上的苹果给第2辆车6个,这样28个就正好比22个多6个,交换这两筐就相当于是给了第2辆车6个苹果,所以两辆车上的苹果个数就相等了。 我觉得我的做法更简单。因为第1辆车上的26个与第2辆车上的26个相等,我们不用考虑这两筐了,第1辆车上的30个比第2辆车上的24个多6个,第1辆车上的28个比第2辆车上的22个多6个,这样只要把它们相应的交换一组就可以使两辆车上的
17、苹果个数相等了。学生讲解后,教师要适当给予表扬。【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得出规律后,要适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练习一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1. 悟,应当是一个过程。我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悟”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己领悟数学,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充满灵性,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数学将心怀向往。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
18、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新 A类星期日同学们帮助农民伯伯摘南瓜,他们的劳动成果记录如下: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B类100元钱去买一套衣服,可以怎样买?应付多少钱?(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28+34+23=85(个)B类:可以买:+或+或+或+或+教材习题第5页“练习一”1. 3028412577622. 84487848X| 3. 左90右90下90左87右86上95下944. 28+25+37=90(个)思考题:方法一第1辆
19、车上的28个换第2辆车上的22个。方法二第1辆车上的30个换第2辆车上的24个。解决问题。(教材第68页的内容)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 引导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件、圆片。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穿珠子吗?瞧,小军和芳芳在聊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3情景图。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小军穿了8
20、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穿彩珠活动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师: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学生动手摆圆片,交流自己的办法。组织学生交流做法,重点说清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我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观察后我发现,如果再让小军穿4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但是我是想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4个,这样他们穿的彩珠个数也就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
21、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别的彩珠,就可以把芳芳穿的2个彩珠拿给小军,这样他们穿的彩珠个数也可以相等。X 师:同学们,你们的办法都很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生1:我觉得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生2: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设计意图: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体会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 决 问 题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
2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X A类小东家有母鸡22只,公鸡比母鸡少9只,小东家公鸡有多少只?(考查知识点: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B类妈妈买来一些铅笔,小明拿了其中的11支,妹妹只有7支。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铅笔支数相同呢?(考查知识点: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2-9=13(只)B类:小明给妹妹2支铅笔。(答案不唯一)教材习题第7页“想想做做”1. (1)6(2)6(3)32. (1)77
23、7(2)2010 新| 3. (1)18+35=53(只)(2)53-26=27(只)4. (1)25-17=8(盆)(2)略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材第810页的内容)1. 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课件、圆片。师:同学们,你们会做小红花吗?看,这有三个小朋友正做小红花呢!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情景图。师: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生:我知道小英做了1
24、1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师:观察得很细心,说得很棒!【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手工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说: 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 小华做了多少朵? 小平做了多少朵?师:谁愿意告诉大家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小华做的花最多,小平做的花最少。因为他们都是在跟小英作比较,小华比小英做的花多,小平比小英做的花少,这样就说明小华做的花最多,小平做的花最少。师:说得很有条理,特别棒。可是小华到底做了多少朵?我们先用圆片摆一摆,想想该怎么解答呢? X| 学生自己摆圆片,尝试独立
25、解答;教师巡视,单独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结果告诉大家?生:我在第一行摆了11个圆片表示小英做的11朵花,在第二行又多摆了3个圆片表示小华比小英多做的3朵花,这样小华做的花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跟小英同样多的11朵,一部分是多出来的3朵,所以计算小华做了多少朵,要用加法11+3=14(朵)。师:说得真棒!根据解答的结果再算一算,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呢?生:小华做了14朵,小英做了11朵,14-11=3(朵),小华就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师:检查后发现与之前的题中条件说法一致,就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可见在计算“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就要用加法计算。师:你能
26、用刚才摆圆片的方法算出小平做了多少朵吗? 学生自己摆圆片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来把自己的做法跟大家说一说?生:现在第一行摆了11个圆片表示小英做的11朵花,然后又在第二行摆了11个圆片,因为题中说“小平做的花比小英少3朵”,所以我在第二行拿走3个圆片,这样小平做的花就是11-3=8(朵)。师:是啊,小平做的花比小英少3朵,就要在跟小英同样多的基础上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说想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收获?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27、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或减法来解决【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1)小华做了多少朵?小英 小华 11+3=14(朵)(2)小平做了多少朵? 小英 小平 11-3=8(朵)1.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解答这类问题时,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但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解摆圆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
28、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2. 给学生足够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结合动手操作的经验,总结规律,既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中整体提高。A类想一想,算一算。小东家有母鸡22只,公鸡比母鸡少9只,小东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会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B类猜猜我是多少?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
29、要求:会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22-9+22=35(只)B类:58-29=2978-59=1965-26=39教材习题第9页“想想做做”1. (1)画图略75+2=7(2)画图略35-2=32. 19+8=27(棵)3. 32-6=26(格) w 4. 25+7=32(个)5. 36-12=24(盆)练习二。(教材第11页的内容) X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活动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过程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30、力。课件。师:同学们,学过“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点明本节课的主旨,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散漫性】师:请大家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组织学生交流: 我觉得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时,最主要的就是分析题意,知道究竟是哪个数多,哪个数少。 在分析题意时,动手摆一摆花片、小棒之类的东西,就能很直观地看出谁多谁少,计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经过几次的动手操作我找到了一条规律: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既然比这个已知数多,就说明比这个
31、已知数大,是大数就用加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既然比已知数少,就说明比这个已知数小,是小数就用减法解决。 我也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师:同学们总结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怎么样?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第4题。X 师:认真看题再解答,重点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生1:我们已经知道小芳拍了20下,小军比小芳拍的少,那么小军拍的最多的时候也会比小芳少,至少是少拍1下,所以20-1=19(下),小军最多拍了19下。生2:小强拍的比小芳拍的多,至少会多1下
32、,所以小强最少也是拍了20+1=21(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系统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经过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呢?(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是求较大的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就是求较小的数,用减法计算)【设计意图:经过一节课的练习提高,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再次回顾知识重点,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X 练习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1. 启发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
33、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教学要遵循“生活数学生活”的规律,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在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整理之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A类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多少岁?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能正确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B类猜一猜,算一算。(1)小明买两样玩具,刚好50元。他买的是哪两种玩具?(2)小刚花的钱比小明多10元。小刚买的是哪两种玩具?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堂作业新设
34、计A类:9+28=37(岁) B类:(1)坦克和机器人,27+23=50(元)(2)坦克和火车,27+33=60(元)教材习题第11页“练习二”1. 8944872. 273645546335282114760555045403. 30+26=56(面)30-14=16(面)4. 20-1=19(下)20+1=21(下)5. (1)32+40+25=97(人)(2)参加跳绳的比参加游泳的多多少人?40-32=8(人)(答案不唯一)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类,知道多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具体感知平行四边形。最后借助认识七巧板,玩七巧板的活
35、动,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本单元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因此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本单元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在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等活动中,促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1. 使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知道多边形的形状和名称。2.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辨认和区别多边形。3.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正确辨别平行四边形。4. 启发学生认识七巧板,会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形。1初步认识多边形1课时2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1课时3练习三1
36、课时4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初步认识多边形。(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1. 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掌握判断这些图形的方法。2. 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正确区分多边形。根据图形的边来判断多边形的方法。 课件。师:同学们,不知道你在参观古建筑或看古装剧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我国古代建筑上的窗格图案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欣赏老师带来的这幅窗格图案吧!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1图。学生欣赏窗格图案。师:教材第12页,就是这幅图案,你能从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在图中描一描。学生自己描
37、图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生1:我找出的图形都有3条边,是三角形。生2:我找出的图形都有4条边。生3:我找出的图形都有5条边。师:像这样有4条边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四边形。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几边形呢?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所以也是四边形。师: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最下面的图形。 生:这两个图形各有5条边,是五边形。师:这两个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最上面的图形。生:这两个图形各有6条边,是六边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感知中认识多边形,了解多边形形状和名称之间的关系,掌握根据图形的边来判断多边形的方法】师:如果我们画出的图形有7条
38、边,又是几边形呢?课下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说一说。初步认识多边形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1.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实际体验,知道用边的数量来分类、命名多边形。2. 学生对于多边形的概念能够理解,但是对于画图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今后要多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A类写出下面多边形的名称。(考查知识点:多边形的认识;能力要求:正确识别多边形)B类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出三个你喜欢的多边形,并写出它们各自的名称。(考查知识点:多边形的认识;能力要求:会画多边形)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四边形五边形八边形六边形B类:略教材习题第13页“想想做做”1. 第1、2、4个下面画。ht 2. 四边形、
39、五边形、六边形。3. 写数略四边形4个五边形3个六边形2个4. (1)(答案不唯一)(2)剩下的部分可能是五边形,也可能是四边形,还可能是三角形。5. 9个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材第14、第15页的内容) 1. 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无处不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平行四边形。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htt 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边形以及它的特点,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你们见过它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师
40、: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四边形吗?在哪见过?学生回答。师:看,这是老师在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图。生1:第一幅图是挂衣服的架子。 生2:第二幅图是围起来的篱笆墙。生3:第三幅图是楼梯的扶手栏杆。师: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它们的对边都是一样长的。生2: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生3: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师:像这样的四边形是平
41、行四边形。教师边画平行四边形边讲解。师:第一幅图中挂衣服的架子,大家应该都见过,跟其他挂衣服用的架子相比,它有什么特点呢? w 生:推拉架子可以改变形状。师:课下同学们自己动手用小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推一推,拉一拉,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具体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逐步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为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奠定基础】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不同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边形,由于同学们见得比较少,所以这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比较,才能掌握它的特征,从而知道它的应用。这节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体会数学
42、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A类在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下面画“”。(考查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能力要求:能识别平行四边形)B类在下面的点子图中画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考查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能力要求:会画平行四边形)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第1、3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B类:略教材习题第15页“想想做做”1. 第2、3、5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2. 略3. 略4. 5. 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练习三。(教材第16页、17页的内容)1. 使学生认识多边形的形状,了解多边形的名称与边数的关系。2.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ht 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动手操作活动中,
43、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课件、长方形纸、剪刀。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吧!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吗?【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梳理知识结构】 师:今天,我们首先回忆所学知识,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其他人,好吗?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多边形的名称和边数有关,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 我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我知道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师:多边形的名称和边数有关,几条边围成的就是几边形,那么多边形的边和角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请看下面的题,通
44、过解答,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第2题。 生: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我发现几边形就有几个角,角的个数与边数相同。师:我们已经知道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可以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吗?拿出你准备的长方形和剪刀,在小组里自己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互相看一看。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结果。只要合理就给予表扬肯定。【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自己学会梳理知识,逐步建构知识网络,为今后“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师:想想自己的收获有这么多吗?不足之处就要抓紧时间,勤奋刻苦地努力学习,才能赶上来。练习三1. 在整理单元知识点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回忆复习,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训练。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观察、思考、讨论中逐渐认识图形,总结数学知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进而认识图形。A类请在右边画一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考查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能力要求:会画平行四边形)B类下图中有几个四边形?其中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