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 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考试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 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考试知识点归纳.doc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生指导2.2.1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能设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方案。2.2.2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2.3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地学习。2.3.4了解小学生日常卫生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掌握面临特殊情况时保护学生的基本方法。心理学与个体身心发展心理学诞生: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
2、(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是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二,观察法。指在教育过程
3、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三,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四,个案法。指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五,测验法。是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六,经验总结法。是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理论的一种科研方法。七,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
4、分析和作品分析法。是研究者通过对学生的作业、作品、日记、手工制作、生产成品等的分析,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前提条件。2,教育性原则。基本伦理道德原则。3,发展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系统性原则。小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教育1,小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发育特征。从时间看,女生身高生长、体重增加的高峰期比男生提早1-2年。2,小学生身体各系统的发育特征与教育。各系统发育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次之,生殖系统最晚成熟。心理发展1,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
5、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3,不平衡性奥地利劳伦兹提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
6、能力。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4,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教育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声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
7、和思维的基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儿童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的过程,即儿童的认知实在已有图示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图式:指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如吸吮反射、定向反射等。3,同化,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4,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结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5,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主要特征:1,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客体永久性”(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的形成。3,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4,延迟模仿的产生。二,前运算阶段 2-7.思维特征主要表现:1,早期的信号功能。2,自我中心性(中心化)。3,不可逆运算。4,不能够推断事实。5,泛灵论。6,不合逻辑的推理。7,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8,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四位运算。三,具体运算阶段7-11,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必须依赖于实
9、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不能够进行存符号运算。特征:1,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2,可逆性。3,守恒(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4,分类。5,序列化。四,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思维特征:1,命题之间的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4,抽象逻辑思维。5,可逆与补偿。6,反思能力。7,思维的灵活性。8,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2,维果茨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
10、果。二,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话说”他提出心里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三,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四,“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包含的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他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五,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支架的应用。维果
11、茨基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够独立完成任务。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的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二,自主感对羞耻感2-3,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5,发展任务
12、是培养主动性。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小学生个体差异知觉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总类一,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3,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分为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二,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
13、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它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三部分。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几种偏差:1,社会刻板印象。2,晕轮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征或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发展特征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的提高。3,知觉的策略性逐渐提高。4,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的能力有了较好发展。观察概念: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全面性。4,观察的深刻性。
14、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2,观察缺乏精确性。3,观察缺乏顺序性。4,观察缺乏深刻性和概括性。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过程1,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2,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3,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
15、体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包括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2,充分利用多种感官,提高其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3,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4,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尽可能的运用言语。注意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16、,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2,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3,小学生注意的品质逐渐提高。4,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实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的方法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的方法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具体做法:预先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
17、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记忆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过程: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分类:1,根据识记的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实际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的有意识记明显增强。2,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1,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识记的培养。2,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的培养。3,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4,及时复习,防止遗忘。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思
18、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过程:1,分析与综合。2,抽象与概括。3,比较与分类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1,小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逐步提高。2,小学生抽象与概括的能力稳步发展。3,小学生比较与分类的能力明显加强。小学生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1,小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渐趋丰富、精确和系统。2,小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1,思维的敏捷性。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创性。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1,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2,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4
19、,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5,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6,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一般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法:头脑风暴法。戈登的分合法。清单法。想象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分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理想、幻想、空想。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分为再造想想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小学生想象的发展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3
20、,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储备。2,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3,发展小学生的言语。4,在各科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5,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6,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鼓励。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要求儿童发音准确,及时纠正不正确发音。加强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加强朗读训练,课堂提问和练习。纠正小学生口头言语中的不良现象。2,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培养。3,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培养。智力概念和结构:是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
21、和思维力等成分,思维力是核心。智力的测量:法国,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后改名为 斯坦福-比纳量表。 智商=智龄/实龄。 后来发展起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IQ=100+15Z,Z=(X-X平均)/SD评定测量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1,信度。可靠程度。2,效度。有效性与准确程度。3,标准化。最基本的要求。智力差异主要表现1,智力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智力类型差异一般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只影响人们学习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经验的方式。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指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IQ超过140的是天才,13
22、0的是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后。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早熟;大器晚成。4,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性别差异表现在: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其性别差异主要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主要包括数学能力、言语能力和空间能力。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分类如下:一,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二,冲动型和沉思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三,具体型和抽象型。四,辐合型与发散型。五,整体型与系列
23、型。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情感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1,情感体验的内容日益丰富。2,情感表现的深刻性逐步增强。3,友谊感逐渐发展。4,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5,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6,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明显增强。7,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断增强。意志概念: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解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和意志的
24、坚韧性。气质概念: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类型:1,胆汁质: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2,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为特征。3,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4,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气质与教育/根据气质不同,可以从几方面做好教育工作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5,组建学生干部队
25、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的特征差异1,奥尔波特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2,卡特尔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3,苏联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核心意义。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她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良好性格的培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的自我
26、教育能力。自我意识概念: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通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志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1,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之间发展的速度格外迅速,是主要发展期。2,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发展相对平衡,年级间无显著差异。3,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出现加速现象,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期。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在自我概念方面。小学生能够形成自我概念,小学高年级学
27、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存在性别差异。2,在自我评价方面。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3,在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方面。有很高的一致性。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表现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优缺点进行评价。3,开始具有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倾向。4,自我评价的抽象概括性有了提高。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1,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2,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3,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小学生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
28、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即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的看待问题。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4,从弥散性的、间接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1,进入小学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发生某些变化。双方交往时间减少;发生冲突的数量也减少,并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多种不同的方式;父母对儿童的关注也有所减少;对儿童的控制由直接控制逐步转变为引导、教育儿童自我控制、自我监督。2,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特点体现在: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29、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3,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学习概述学习概念: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实质: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3,促进学
30、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4,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习的分类一,从学习主体,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二,按学习结果,加涅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三,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四,按学习的意识水平,阿瑟雷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五,按学习的性质与形成,奥苏泊尔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六,按学习内容,分为知识
31、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发射学说。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发射学说1,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研究狗进食的实验中,作为中心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S-R公式。二,学习的过程-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三,桑代客认为,学习要遵循
32、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四,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对教育的意义具体: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4,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果(效果律)。五,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三,斯
33、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斯金纳把任何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映原则。3,自定步调原则。4,及时反馈原则。5,低错误率原则。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有其明显的特点: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二,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三,对强化的重新解释。1,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
34、看到榜样的行为而被强化而受到强化。3,自我强化。指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认知派学习理论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实验)1,学习的实质-形成新的完形。2,学习的过程-顿悟过程。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主要观点: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S-O-R公式。实验:动物学习实验有位置学习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
35、理论一,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教学论或认知-发现学习说。二,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三,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奇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
36、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四,发现学习。四个方面的作用和优点:1,能提高智慧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2,有助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培养其发现的技巧。4,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和提取。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一,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练习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一,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是指
37、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2,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就只是发生相互作用。三,接受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出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四,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组织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和作用。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
38、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和反馈阶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的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围,包括: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指导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1,低年级
39、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2,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比较广泛。对不同学科的分化性兴趣是逐渐产生的,而且容易偏科,不稳定。3,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4,在整个小学时期,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1,小学生学习习惯具有广泛性。2,小学生学习习惯具有实践性。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3,小学生学习习惯具有阶段
40、性。4,小学生学习习惯具有模仿性。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一,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三,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四,学习策略的指导。五,学习方法的指导。一,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1,内部学习动机激发的主要方法: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设置适当的目标导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自我强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2,外部学习动机激发的主要方法:提供学习结果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反馈信息。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营造适当紧张的竞赛或竞赛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3,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如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先
41、让学生明确预定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利用以前所获得的成功感进行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满足学习需要和引起学习兴趣。,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3,学习兴趣的培养。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方法有:认知法、强化法、榜样示范法、集体熏陶法。具体
42、培养方法:1,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知识观,形成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的态度和习惯。2,教育小学生认真对待课堂数学、课外作业、课外科技活动、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3,教育小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分数,既不能为分数而学,又不能不考虑分数的激励价值,有效地运用分数的评价作用和反馈信息促进自己主动学习。三,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1,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要求:从低年级抓起,越早越好。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严格要求,多方密切配合。树立榜样,启发自觉。整体发展,互相促进。2,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与方法。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中正确引导。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
43、正强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四,学习策略的指导一,迈克卡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二,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1,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的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在复述的方法上,包括运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2,精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北京知
44、识,练习客观实际。常用的记忆术有: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3,组织策略分为归类策略和纲要策略。纲要策略方法有:主题纲要法。符号纲要法。三,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整策略。四,资源管理策略。分为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策略、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1,时间管理策略。在时间管理上应做到: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有效运用教学反馈。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五,学习方法的指导1,学法指导的原则。针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原则。2,小学生学法
45、指导的内容与方法。学习计划的指导。第一,设立目标和安排时间,都要力求具体化;第二,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第三,要留有余地,使计划富有弹性,便于执行;第四,要结合实践,及时调整。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的作用:第一,扫除课堂的知识障碍;第二,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三,提高听课的实际效果;第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步骤:浏览内容,了解基本情况;初步思考,发现问题;圈记重点、难点和疑点,为听课做好准备。听课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注意:认真听、注意看、多动脑、主动练、做笔记、善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课后复习的方法有:第一,回顾讲授内容及
46、重点,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第二,复习课本,目的在于深化;第三,整理笔记,便与复习;第四,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书,求助教师或同学力求解除疑难。写作业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掌握写作业的正确方法:先复习后写作业、仔细审题、认真表述、细心检查。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指导一,小学生学习疲劳的预防和指导。二,小学生学业不良的鉴别、指导。一,小学生学习疲劳的预防和指导教师应注意:1,合理安排学习的课程。2,在课堂教学诸环节上,也应注意疲劳的预防。3,确保小学生的休息、睡眠。4,要注意小学生的营养问题。二,小学生学业不良的鉴别、指导。1,应指导教师注重各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尤其应抓好读写算基本技能的训练。2,教师和学生应注意端正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3,切实加强对经常缺课或新转学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4,恰当创造条件,多给学业不良学生一些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