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考试知识点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考试知识点归纳.doc(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3.1 了解教学情景创设的基本方法,能采取多种方法和策略,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3.3.2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3.3.3 掌握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能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注意与学生互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3.3.4掌握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合理布置作业。3.3.5 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实施教学1,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育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2,特点:教学以培养
2、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具体如下: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
3、安排”的原则。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上述五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证,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教学过程1,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
4、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2,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时间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1,公元前6世纪,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学-思-习-行)”的统一过程。2,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的学习过程。3,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4,19世纪德国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这一理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5,19世纪末,美国杜威认为,教学过
6、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加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6,10世纪40年代,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7,20世纪50年代依赖,学者们强调师生交往、认识结构的构建、信息加工等不同观点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8,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赞课辅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一,间接经验
7、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
8、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第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及人格;第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应有的肯定,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保证。 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教学中一切不民主的强迫灌输和独断专横的做法,都算不上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2,
9、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与否直接受学生本人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所左右。第二,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因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过程收到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制约。需要指出的是,尊重儿童并非放任儿童,听任课堂自发的发展,放弃教师的职责与主导作用;恰好相反,而是提高了对教师教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责任和工作量。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0、是相互促进的。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主张在教学中“教师中心”和以杜威为代表主张的在教学中的“学生中心”这两种倾向,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或者忽视教师主导作用,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行不通的。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
11、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从传授知识的内容来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从知识传授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正如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2,思
12、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必须注意的问题。要防止两种倾向: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我国目前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
13、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一,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1,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
14、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基本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三,直观性原则。1,含义
15、: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也是由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2,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言语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进行的。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四,启发性原则。1,含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6、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于实际。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而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等。五,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在西方常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
17、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六,巩固性原则。1,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七,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
18、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制约。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八,量力性原则。1,含义: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了应对突飞猛进
19、的社会发展的挑战,现代教学注重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改称发展性原则更能反映其实质。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教学方法概念: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2,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
20、习的方法。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
21、种。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效果。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2,谈话法: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优点: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22、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使教师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基本要求: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作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与经验,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要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步的去获得新知。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问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3,讨论法: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
23、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优点: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专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手机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育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4,读书指导法: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4、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1,演示法: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所用工具可分为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片、电影、录像的演示。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基本要求: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
25、力和观察力。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2,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能够使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基本要求: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三,以实际训练为主
26、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分类:1,练习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是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种类:说话的练习,解答问题的练习,绘画、制图的练习,作文和创作的练习,运动与文娱技能、技巧的练习。基本步骤: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出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作出示范。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优点: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作用。基本要求: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
27、目的和要求。练习的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教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联系方式要多样化。2,实验法: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优点: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作风。基本要求:认真编写实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做好实验总结。3,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
28、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实习作业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出实习报告或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4,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1,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在教师的
29、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以及学生的阅读、练习服务与独立探究。优点:能够使学生的独立性、探索能力、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索解决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步骤: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其中的矛盾,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根据试验获得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基本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
30、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1,欣赏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2,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
31、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的要求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学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一,钻研教材1,教材处理的基本要求包括:目的适宜。全面统筹,确定重点。化难为易,分散难点。拾遗补缺,消除盲点。适当增删,权衡轻重得失。安排要有序,教学要独具匠心。2,如何处理:精巧处理教材内容。(确定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取舍
32、、补充、及安简化以及前后顺序调整等处理,既要紧扣教材,又不照本宣科)全面安排教材。精雕细镂重点难点。3,处理教材是时要注意:确定教学目的。明确各部分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重点,分析难点,抓住关键。二,了解学生1,备学生的措施主要包括:深入研究学习,找准教学起点。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要求。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了解思想状态。2,被学生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谈话法。资料分析法。课的类型1,根据教学的任务: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2,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3,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
33、、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上好一节课的标准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8,态度从容自如。布置作业的形式1,阅读作业,如复习、预习教科书,阅读人文和科学读物。2,口头作业,如口头回答、朗诵、复述、背诵。3,书面作业,如演算习题、作文、绘图。4,实践作业,如
34、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分量适宜、难度适度。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课外辅导1,课外辅导的内容: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为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做个别辅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辅导。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2,
35、课外辅导的要求:从辅导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明确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得失,进一步研究改进教学。学校领导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的情况,加强管理,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矫正性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学生家长也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配合学校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平时考试:主要方式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
36、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方法要灵活多样。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小学课堂教学导入教学导入的作用1,引起注意。2,激发动机。3,渗透主题。4,带入情境。课堂教学导入的类型1,直接导入。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把教学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的导入形式。2,经验导入。是通过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氛围的导
37、入形式。3,故事导入。是教师通过讲解所要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趣事,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导入形式。4,直观导入。教师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5,设疑导入(悬念导入)。是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导入形式。6,活动导入。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操作、游戏等活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类教学导入形式。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一般原则1,紧扣学习目标和内容重点。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3,从课型需要入手,凸显教学导入的针对性和有效
38、性。4,用语要短小精悍,活动组织要任务明确、步骤清晰、事项清楚。5,形式要新颖多样。小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概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顺利、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迅速准确的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价值1,从教学理论上分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首先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客观要求。2,从方法论上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运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学生主观意
39、识的作用进行的。3,从教学实际来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也具有重大意义:能够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全面、透彻、快捷的感知、理解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准确、快捷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1,故事化情境。2,活动化情境。3,生活化情境。4,问题化情境。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1,实验法。2,演示法。3,表演法。4,游戏法。5,故事法。6,比喻法。7,形象渲染法。8,介绍困惑材料法。9,提问法。10,有意错误法。11,生动讲述法。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1,情境作用的全
40、面性。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4,情境的真实性。5,情境的可接受性。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1,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2,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3,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严谨、无科学性错误。5,课课堂教学要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境。6,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小学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概念: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
41、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5,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泊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且稳定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取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
42、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学习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功能(强化功能)。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总体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
43、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动机争斗1,双趋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2,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
44、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3,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4,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有关学习动机的基本看法是,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育上广为流行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早期,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
45、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里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即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2,安全需要。是指希求收到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3,归属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4,尊重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
46、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需要。5,求知需要。又称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马斯洛将其看成克服障碍的工具,当人只需要受挫时,其他需要的满足也会受到威胁。6,审美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位于需求层次底部的四中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他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
47、,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教育的启示: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归属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尊重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要是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它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求知需要就是学习动机,审美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他们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