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施工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工程施工测量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铁路工程施工测量方案目录1、施工测量31. 1施工测量方案31. 1. 1测量组织管理形式及规模32测量人员及仪器的配置和原那么31.1. 3平面控制测量 31. 1.4高程控制测量51. 2线下工程测量52. 1一般构造物及路基的控制测量51.1. 2复杂特大桥及大桥的控制测量63隧道控制测量71.2. 4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75线下工程的施工测量71.3. 6线下工程贯通测量71. 3线下构筑物变形测量81. 3. 1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变形观测点布置82变形观测方案101.3. 3变形监测观测成果的整理10降观测111.4. 1路基沉降观测 111.4. 2桥涵沉降观测121.4. 3过渡段
2、沉降观测151.4. 4隧道沉降观测 15L4. 5沉降观测资料161.4. 6各种构造物沉降限差171. 3. 2变形观测方案观测精度与仪器,水平变形观测仪器测量精度必须不低于1、2mm+2ppnio沉降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观测时间及观测频次:一般为1次 /天。沉降量突变时23次/天。水平位移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1)采用前方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60-120之间,宜采用三点交 会;(2)采用经纬仪投点法和小角法时,对经纬仪的垂直轴倾斜误差,应 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3范围时,应进行垂直轴倾斜改正;(3)采用极坐标法时,其边长应采用全站仪测定,当采用钢尺丈量时, 不宜超过一尺段,并应进行尺长
3、、拉力、温度和高差等项改正;(4)采用视准线法时,其测点埋设偏离基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2cm; 对活动觇标的零位差,应进行测定;(5)垂直位移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垂直位移观测点的精度和观测方法应符合表1. 3-3的规定。表L3-3垂直位移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况。等级高程中误 亲(mm)相邻点高差 中误亲(mm)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 合歪一等0.30. 10除宜按国家一等精笛水准测量外,尚而 设双转点,视线W15m,前后视视距差 0. 3m,视距累积差5m;W0. 15 /二等0.50.3宜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W0. 30 b n三等1.00.5宜按本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w
4、o. 60 yLn四等C2.09垂直位71.00核观测的3宜按本暂行规定三等水准测量;bw己求,必须汪明观测时的七WL40 厂 二家和荷教父化情1. 3. 3变形监测观测成果的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本细那么要求。各种观测数据 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进行整理,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变形异常情况及时通知 工程部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资料经整理汇总后按有关规定汇编成册报请监 理单位审核并存档。最后形成的变形监测资料应当包括: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观测记录手簿;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变形
5、分析成果资料;变形测量技术报告。1.4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分为路基沉降观测、桥涵沉降观测和过渡段沉降观测三个部 分,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标注进行布点及测量。1.4. 1路基沉降观测路基沉降观测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质条件,主要内容有路 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观测频 次见表1.4-lo路基基底沉降:观测每100150m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预 埋一个沉降板。在路堤填筑以前在线路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观 测,在桥涵过渡段根据设计图纸和测量规范要求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观测:路堤地段一般每550nl或每个过渡段设一个观测 断面,共三个观测点,分别位于路基
6、中心、两侧路肩各一个,在路基成形 以后设置。在桥涵过渡段根据设计图纸加密设置。软土地基地段要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观测断面及观测点。路基沉降观测精度按二级水准测量精度进行控制。沉降变形的水准测 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 1mm;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8mm/30m; 单点沉降计观测精度为0. Olmmo表1.4-1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简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3个月1次/周46个月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首次通过前1次,首次通过后3 天1次/天,以后1次、周。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
7、2周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1. 4. 2桥涵沉降观测桥涵沉降观测主要包括墩台沉降变形观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观测、涵洞沉降观测等。沉降观测原件埋设在墩身侧面居中位置,预埋高度以便于观测为准。前期沉降观测元件可埋设在承台定面,后转移到墩身侧面。墩台施工阶段应该分阶段对沉降差进行调整,以设计理论值控制标 高,以分时段消除施工阶段的结构沉降值。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 主。桥梁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按规范为准。(1)沉降监测使用的高程控制沉降监测使用的基准点利用线路控制测量中布设的精密高程控制网 中的控制点,控制点间距约为200mo
8、在进行沉降测量前对相邻的高程控 制点进行检测;如果相邻控制点检测的高差超限,再检测邻近的高程控制 点。(2)沉降观测标的布置每个桥墩设置2个沉降观测标,对称布置(实际施工时应根据设计要 求布设)。为确保观测点刚度,沉降观测标采用铸钢制作,在墩身混凝土 浇筑时预埋。墩身沉降观测点布置详见图沉降观测精度采用二等水准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高精度锢合金水准尺。图1.4-1墩身沉降观测标布置图(3)沉降观测频次不均匀沉降观测主要观测墩台身工后沉降,故正式的工后沉降观测应 在铺轨完成时开始。为获得完整的墩台身沉降数据,首次沉降观测安排在 墩台身拆模养护结束后,其余分别在梁架设前、桥梁架设后均采集一次原 始
9、数据,铺轨结束后开始进行定期观测,定期观测不得漏测或补测。沉降 观测周期为:施工期间每天观测一次,施工结束后23个月5d一次,3 个月后715d一次,6个月后30d观测一次,工程移交同时移交观测记 录。(4)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 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 统计表,进行汇总。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根据下沉曲线计算全桥沉 降值及相邻墩台身不均匀沉降差。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缺乏或 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桥梁的墩台观测 点设置在墩顶、墩身或承台
10、上,每个墩台上的测点总数不能少于4个。涵 洞的观测点布置在涵洞边墙两侧,观测点总数不得少于4个。表1. 4-2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1. 4-3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表1. 4-4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表1.4-2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架桥机通过全程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 后每1次/天,连续2次, 其后1次/3天,连续3次, 以后1次/周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 的观测涵洞完工一轨道 铺设前2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 不宜少于2个月注:测
11、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表1.4-3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率备注观测期限观测频次墩台施工到一定高度1次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1 1 1土程完成后1次相应墩台口制如游前全程1次/月相应墩台饮木刖拓南1滋力叫它全程刖后各一次桥位施 工桥梁J贝市少、以1 % /日市朱刖上部结构施工中至寺王全程1 (A/J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荷载变 化后3天1次/天,以后1次/ 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首次通过前1次,首次通过后 前3不1冷/不 以后1冲/周相应墩台桥梁主体工程完工.第1-3个月一 第个B1次固6个日IH后*j /AJ1加/日轨道铺设完成后第1个月1
12、rA/ 六11次” 周工后沉降长期观测力 J A 1 / J 第2-2个月1次/月4-1 2个目1次/2目12个月以后1次二月注:观测墩台沉降后,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表L4-4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詈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一轨道张拉完成后第1天1次观测阶段辅设前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张拉完成后第3天1次张拉完成后第5天1次张拉完成后一3个月1次/周轨道铺设期间/铺设前后各1次轨道铺设完成后0-3个月1次/月剩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2个月以后1
13、次/6个月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1.4. 3过渡段沉降观测过渡段沉降观测主要包括路桥、路涵、路隧过渡段沉降观测。过渡断沉降观测应以路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 路基相同。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limn,读数取位至0. Imm。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路基沉降观测频次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 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1.5. 4隧道沉降观测隧道变形测量应在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进行,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 于3个月。观测数据缺乏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 长观测期。观测断面的布设应符合以下规定:隧道洞门结构范围内应
14、布设一个观测断面。隧道内围岩变化处应布设一个观测断面。隧道内一般地段观测断面的布设应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地应力 较大、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应适当加密布设。隧道洞口、明暗分界处和变形缝处均应进行沉降观测。每个观测断面在仰拱填充面距离水沟电缆槽侧壁10cm处埋设一对 沉降观测点。变形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埋设位置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 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隧道变形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 每次测量宜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 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隧道沉降观测点按三等垂
15、直位移精度要求施测,读数取位至0. 1mm。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表1. 4-5的规定,沉降稳定后可不 再进行观测。表1.4-5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12个月以后.口久/6月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仰拱(底板)施工完成 后观测周期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无昨轨道铺设完成后3个月后i次/月第13个月1次/月412个月1次/3月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与评估方法可采用路基沉降预测的曲线回归法, 且应满足以下要求:根据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 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
16、次预测最终 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nim。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设计要求。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并应满足无昨轨道有 关设计要求。1.4. 5沉降观测资料最后形成的沉降观测资料应该包括: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位布置表;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一时间一沉降量曲线;绘制路基面沉降时间一沉降曲线;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观测资料汇总表;涵洞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过渡段沉降观测汇总表;隧道沉降观测汇总表。1.4. 6各种构造物沉降限差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限值:设计行车速度350km/h路基工后
17、沉降一 般地段不应大于15mm,过渡段沉降差异不应大于5mmo隧道工后沉降W 15mm; 一般的桥梁其墩台工后沉降W20mni,相邻墩台的沉降差W5nm1。在对路基、桥梁和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变形预测评估完成 后,绘制区段或全线的沉降预测变形曲线,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满足铺 轨的要求。1. 5基桩控制网(CPIII)的布设及测量1CPIII点的布设CPHI控制网布网要求:自由测站边角交会5070m 一对,最大不大 于80nl横向点间距1020m。隧道段CPIIL点成对布设在电缆槽顶面以上30cm的边墙内衬上。隧道 段相邻两对CPIH点纵向距离约60moCPHI控制点应设置在稳固、可靠、
18、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 防冻、防沉降、防震动和抗移动。预埋件横向埋设时,首先在选定位置水平并略微上倾钻孔,采用30mm 左右直径钻头,钻深110mm。埋设时应注意预埋件应尽量水平并略微上倾, 采用速凝水泥或锚固剂填充孔位,然后安放预埋件。调整预埋件使其管口 平行于水泥面且外露出3nmi左右,速凝水泥或锚固剂沿预埋件外壁四周被 挤出。待速凝水泥或锚固剂凝固后进行复核,预埋件须稳固,不可晃动, 标志内及标志顶面须无任何异物,并检查保护盖是否正常。预埋件竖向埋设时,首先在选定位置大致竖立钻孔,采用30mm左右 直径钻头,钻深110mm。埋设时应注意预埋件应尽量竖直,采用速凝水泥 或锚固剂填充
19、孔位,然后安放预埋件。调整预埋件使其管口平行于水泥面 且高于防撞墙顶面3mm左右,速凝水泥或锚固剂沿预埋件外壁四周被挤 出。待速凝水泥或锚固剂凝固后进行复核,预埋件须稳固,不可晃动,标 志内及标志顶面须无任何异物,并检查保护盖是否正常。预埋件埋设完成及不使用时,一定加设保护盖,以防止异物进入预埋 件内影响预埋件使用及其精度。1. 5. 2CPIII控制网测量仪器设备cpni网测量使用的全站仪标称精度必须满足以下要求:角度测量精 度:Wl、距离测量精度:lmm+2ppmo全站仪应使用具有自动目 标搜索、自动照准(ATR)、自动观测、自动记录功能智能型全站仪。观测 前需按要求对全站仪及其棱镜进行检
20、校,作业期间仪器须在有效检定期 内。CPIII测量棱镜采用Leica GPR121高精度金属外壳棱镜,棱镜相位中 心稳定。每台全站仪应配13个棱镜,使用前应对棱镜进行必要的重复性 和互换性检核。控制网平面测量CPIII控制网平面测量应在线下工程竣工且通过沉降变形评估后施测。 施测前应对全线的CPI、CPII控制网进行复测和加密,并采用复测后合 格的CP I、CPII成果进行CPIH控制网测设。cpni控制网采用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的方法测量,每个自由测站观测 12个CPHI点。自由测站间距一般约为120m,观测CPIII点的最远距离不应 大于180m。每个CPIH点至少应保证有三个自由测站的方向和
21、距离观测量, 具体测量方法如图L5T所示。图L5T CPin网平面测量网形示意图受施工影响通视条件困难时,CPIII平面控制网的外业观测可采用图 1.5-2所示的网形进行。此时自由测站间距约为60ni,每个测站应该观测 8个CPHI点,每个CPHI点至少应保证有四个方向和四个距离的交会。图1. 5-2测站间距为60m的C司II网平面测量网形示意图CPHI网平面测量水平方向应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距离观测 采用多测回距离观测法。边长观测应实时地在全站仪中输入温度和气压进 行气象元素改正,温度读数精确至0.2,气压读数精确至0. 5hPa。CPIH网平面测应在气象条件相比照拟稳定的天气(温差
22、变化较小,湿 度较小)下进行,尽量选择无风的阴天或夜晚无风的时段施测。应完全避 开日出、日落、日中天的前后1个小时的时段观测。夜间观测应注意避开 强光源对观测的影响。cpin网平面测量可根据施工需要分段测量,分段测 量的区段长度不宜小于4km,区段间重复观测不应少于6对CPHI点。区段 接头不应位于车站范围内。1. 5. 4与CP I、CPH控制点的联测CPHI控制网平面测量时应每隔600m左右联测一个CP I或CPH控 制点。与CPI、CPU控制点联测时,应至少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测 站进行联测,如图1.5-3所示。联测CPI、CPII控制点时观测视距不宜 大于300m。1.5基桩控制网(
23、CPHD的布设及测量171CPIH点的布设17控制网测量仪器设备181.5. 3CPIH控制网平面测量181. 5. 4-CP I CPU控制点的联测196竣工测量201.6. 1线路中线测量202路基横断面测量201.7. 3桥涵竣工测量214隧道竣工测量21图1. 5-3与CP I、CPII控制点联测示意图(2)联测CP I、CPII控制点时也可采取如图1. 5-4所示的测量网形, 即在CPI或者CPII点上设站,尽可能多地观测控制网中的CPIII点,至少 应联测三个以上的CPHI网点,观测视距不应大于300m。图1. 5-4 CP I或者CPII点上设站联测的CPIII测量网形示意图1.
24、6竣工测量竣工测量主要为线下工程阶段性竣工测量,线下工程完工后,由工程 部测量工程师组织牵头,相应管段的精测队立即展开竣工测量,各项数据 合格时形成正式的竣工测量文件报请监理单位审核并归档保存。1.1 .1线路中线测量根据线路贯通测量的结果布设线路中桩,直线上每50m一个,曲线上 每20m一个,并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在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 终点、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每跨梁端部、车站中心、支挡工程 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等处设置加桩。线路中线加桩利用CPH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 S/20000+0.005(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横向 10mm的要求。 线路中线加
25、桩高程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中桩高程限差为 10mm。在加 设中线加桩的同时测量路基、桥梁是否满足限界要求。1.6 . 2路基横断面测量在路基沉降稳定以后要进行路基横断面测量,直线地段横断面间距为50m,曲线地段为20m,其测点包括线路中心线、股道中心、路基面高程 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内容。路基面范围各测点高程测量中误差为5nim。1.6. 3桥涵竣工测量桥梁墩台施工完成后在梁部架设以前要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 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 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交付铺架单 位。桥梁墩台允许偏差见表1.6-1。表1.6T
26、桥梁墩台允许偏差梁部架设完成后对全桥中线贯通测量并在梁面上标出桥梁工作线位 置。检查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完成后将 测量结果交付架梁铺架单位。工程偏差(mm)墩台纵、横向中心线距设计中心的距离20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商程差4支承垫石顶面局程0, 4涵洞主体工程施工完成后,涵顶、涵侧填土前,对涵长、孔径、板顶 高程进行测量。1.6. 4隧道竣工测量铺设无昨轨道的隧道竣工后,应在贯通误差调整基础上,依据洞内导 线或施工中线,测设永久线路中线点,作为铺轨控制基桩(CPHI)。永久中 线点直线上可以每200250nl设一个,缓和曲线起终点各设一个,圆曲线 地段根据通视条件适当
27、加设。永久中线点应埋设混凝土包金属标志,并标 示于边墙上。铺设无昨轨道的CPIII控制点应布设在线路两侧边墙或排水沟上,每 隔60nl左右设一对,控制点埋设应符合本铁路测量规范附录A的规定。净空断面测量应优先采用自动断面测量仪或全站仪。直线地段每 50m、曲线地段每20m,以及其它需要的地方均应测量净空断面。净空断面测量以线路中线为准,测量内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以及轨顶以上Im、3m、5. 8m 处的宽度。洞内高程点应每千米埋设一个,小于1千米的隧道可设置一个,并应 在边墙上标不。竣工测量后应提交净空断面测量成果和永久中线点、高程点成果及示 意图。1、铁路工程施工测量方案施工测量方案1.1.1
28、 测量组织管理形式及规模测量组织机构本着人尽其责、物尽其力的原那么,从上到下建立一支精 干高效、组织纪律严明的管理队伍来进行全工程的测量管理工作。工程经理部的测量工作由工程部总工程师总负责,由工程部下设的测 量工程师具体负责,工程部测量工程师和工程部长统一组织和协调标段内 的测量工作。下属各工程工区设立精测队,负责各自施工范围内的控制测 量和大型贯通测量,精测队进行测量方案设计、测量成果的整理以及测量 放样资料的计算等工作并将成果报请各自工区精测队长和工程部长复核, 复核合格后报总工程师审核,最后报工程部测量工程师和总工程师核准后 报请监理单位审批,各种测量资料须经监理单位审批后方可使用。1.
29、1. 2测量人员及仪器的配置和原那么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我们准备投入精度高,性 能可靠的测量仪器和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人员组建精干高效的测量管理 队伍参与建设,以保证测量的精度和要求。本标段工程部拟投入高级工程师、测量工程师及测量员组成精测队负 责全标段的测量工作,并在工程部设测量负责人全面负责对外的联系沟通 和内部的测量组织协调工作。本次拟投入测量设备见附表6-3o1. 1. 3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和加密本标段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和加密分为三局部:基础平面控制网(CP I) 的复测、线路平面控制网(CPII)的复测、布设及加密。在交接桩完成后,工程部立即组织测量人员展开
30、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工 作。平面控制网的复测由工程部总工程师总负责,由测量工程师牵头并负 责组织各工区精测队实施。本标段的平面控制网分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 I )和线路平面控制网 (CP II),由设计单位提供,测量精度要求高。基础平面控制网(CPI)和线 路平面控制网(CPH)通常采用GPS B级和GPS C级(或四等导线网)进行控 制测量。在控制点移交以后,根据设计院的交桩资料,制定测量计划书, 采用双频静态接收机对所有CPI、CPU控制点进行同精度复测,各种限 差和精度要求以此为准。CPI、CPII控制点复测结束后,上报或保存外业 观测记录、原始观测数据、所采用的设计院所交原始资料以及复测
31、精度分 析和技术报告。CPI控制网采用基线双差固定解,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CPH控制网与CP I联测构成附和网,通过联测的CP I控制网进行约束平 差和坐标转化。对大桥、特大桥和复杂特大桥进行加密控制点选点和埋设,桩的材料 与设计院的桩一致,点位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 站等),其距离不小于4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路,其距离应不少于200米, 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避开大面积水域和树林,选定 点位后,应绘制点的示意图和作好点之记,且在1: 2000图上标出其位置。观测数据依外业实测为准,不加入人工干预,对未到达的计算精度要 求的点,一律返工重测;各项精度检查
32、应符合规范要求,不符合那么重测。 复测工作结束且数据合格后,应当出具正式的书面复测报告报请监理单位 批复并报送建设单位存档。复测工作结束后立即对设计院所交的控制点踏勘一遍,对不稳定的桩 或可能被破坏的桩进行加固。平面控制网的复测成果确实认当复测结果与设计单位勘测成果的不符值满足以下要求时,应采用设 计单位勘测成果:CP I控制点的复测应满足X、Y坐标差值不大于2cni的要求。CPH控制点的复测应满足表1. 1T要求。表LIT CPH控制网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51.881 / 550003.6 n附合长度 (km)边长(m)测距中误差 (mm)测角中误差相邻点的相对中3呈 (mm)导线长度闭 合
33、差方位角闭合限 卸)W5400800注:mD为仪器标称精度。假设在复测过程中发现复测结果与设计单位提供的勘测成果不符时,应 当重新测量。当确认设计单位勘测资料有误或者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 应当书面报告设计及监理单位,以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LL 4高程控制测量水准点的复测根据设计院提交的水准测量资料,必须按二等水准点测量的要求复 测,采用数字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进行全标段的水准复测,水准 测量复测线路应与原先的设计水准路线一致。长度在300m以上桥梁和大 型车站范围内,加设水准点;加密的水准点单独设置,按二等水准测量的 要求施测。当水准点复测限差满足表1.1-2要求时,采用设计单位勘测成
34、果并形 成正式的复测报告报请监理单位批复和建设单位存档。当复测数据与设计 单位的勘测成果的不符值超出限差要求时,重新测量。当确认设计单位资 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限差要求时,以书面形式上报设计及监理单位,以寻 求适当的解决方法。表1. 1-2水准点复测限差要求水准网的加密二等精密水准三等四等2QfRi3QFRi当水准点的密度不能满足施工需要时,加密水准点,加设的水准点一 般距线路中线约100150m为宜,以防止施工干扰破坏,加密水准点应选 在土质坚实、平安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标石埋设可采 用混凝土先行预制、现场埋设或按标石埋设规格及用料数量进行现场浇灌 埋设(参见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
35、范)o二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标尺成像 清晰稳定时进行,假设成像欠佳那么应缩短视线长度。1.2线下工程测量1. 2. 1一般构造物及路基的控制测量复测成果批复以后,根据设计单位所交的GPS点、导线点对控制网进 行加密,以满足路基板桩以及中线、边线和一般构筑物的施工放样的需要。 加密控制点按四等导线测量精度进行控制,采用DJ级全站仪施测,加密 2点起闭于设计单位所交的GPS点、导线点,角度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4 测回,距离对向观测2测回并进行加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和投影改正。 当施测条件困难时可采用跨河水准测量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施测。水准点加密与导线点加密同步进行,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 量
36、施测。当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竖直角中丝法观测3测回,距离对向观测 2测回并进行加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加密水准点起闭于设计水准基点。导线点加密与水准点加密测量采用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1. 2. 2复杂特大桥及大桥的控制测量特大桥及大桥建立独立的的平面、高程控制网,平面控制网采用GPS C级控制网进行施测,控制点与线路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大于150m,控制点 位置选在不受施工干扰并且在施工沉降范围以外的地方,视野开阔,远离 高压线、无线电发射塔,便于GPS接收机接收信号,控制点埋设为混凝土 铁芯桩,控制点间的距离约500600m,并沿桥轴线两侧布设。施工控制网按三角锁或大地四边形形式布设,力求图形结构
37、坚强,采 用4台GPS接收机同时作业,每时段观测时间均,60min。观测严格执行 测量计划,按规定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作业。表L2T为C级GPS控制网观 测基本技术指标。天线的对中精度为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误差不大 于2nim,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表1.2-1 C级GPS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卫星高度角(。)215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4有效时段长度(min)260施测时段数12数据采集间隔(s)10-60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GD0P)W8平面控制网的控制点选在便于施工放样,稳固可靠并且在施工影响范 围以外的地方,图形可形成三角形、闭合或附合导线网。一般大桥按四等 导线网施测
38、,测角中误差为2.5,导线水平角度采用DJ1级全站仪施 测,角度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4测回;一般特大桥(桥长5001000m)按 三等导线网施测,测角中误差为1.8,导线水平角度采用DJ1级全站 仪施测,角度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6测回。导线边长对向观测2测回并进 行、加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和投影改正。所有独立的平面、高程控制网必须定期与CPI、CPII控制点联测,保 证独立控制网的准确性。1. 2. 3隧道控制测量参见“2. 5. 5. 3. 1隧道测量方法”章节。1.2. 4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GPS控制网基线处理、网平差、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坐标转换等 均采用天宝GPS随机处理软件TGOffi
39、ce进行计算。导线网、水准网平差计 算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开发的“科傻”地面工程测量内外业一体化软件 包平差模块进行严密平差计算,成果的计算由两组独立计算互相检核。数据处理时,由于控制测量与线路控制测量精度差异之间的连接误差 在构筑物两端的路基段按中线法进行调整。1.3. 5线下工程的施工测量路基、桥梁和涵洞施工时均采用全站仪按极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并 用重复测量或闭合测量的方法进行复核,做到处处有检核。桥梁桩位放样 后可采用置镜不同的控制点放样同一个桩位做检查。由于插点或插网控制点距施工场地较近,容易发生位移,每次桥梁施 工放样前必须对所用控制点进行检核测量,并对施工控制点进行定期或不 定期
40、的复核测量。桥梁施工放样使用的临时水准点应附合至高程控制点上,每次使用都 做检核测量。1.4. 6线下工程贯通测量线下工程完工以后,工程部测量工程师应立即组织各工程工区精测队 进行标段全线的线路中线和高程测量,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并检查线 下工程的准确性。完成后将贯通测量资料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后移交轨道施 工单位,其中墩台和梁部测量结果应分别移交铺架单位。1. 3线下构筑物变形测量1. 3. 1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变形观测点布置变形监测网的建立为确认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为运营养护、维修提供依 据,建立线下构筑物纵横向立体变形监测网。监测网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网、 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平位移
41、监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三等平面监测网建立,并一次布 网完成。不能利用CP I和CPH控制点的监测网时,至少与一个CP I或CP n控制点联测,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相互转 换。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 3-1 o表1. 3-1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 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 (m)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 中误差作业要求一等1.5W3000.7W1/250000七芸 |nr|_ AyVvFitilrf+i vR测2001.0W1/120000宜按国豕一等干面 测 令丘同生一空近击控制测量要求观;快生心imi旦赭士如1二等3.0W400
42、1.01/120000gW2001.8、1/70000且故国豕二寺十匹 测 田土生田/坐5Tz布丘刺测里安本沈/六小心imi且武士。m三等6.0W4501.8W1/70000一、.1 、一 I -f 一、_ mrf 1,,r-* _ I1=1 -r-*、 -tW3502.51/40000且故国豕四寺干uu 测生-比 田 -rm 坐 viz年拴制测重发次观;十六小心imi县武士 am四等12.0W6002.5W1/40000寸 mj j_kpux 7 nc 再 Xn *心-心 FFI库0. o0. 070 1 QS3 n6U.S n差W0.Jill,视距累枳差1.5山,且按国豕 一等水准测量的技
43、术要求施测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一 J二笠1 0U. JL O0 30.6 nV0.8 n术要求施测DS05型或DS1型仪器,宜按暂规二等水准* DL等2 n0 7J 1.4 n30 n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DS1型或DS3型仪器,宜按暂规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木要求施恻变形测量点的设置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三种。每个独立的监 测网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选用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 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 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km。工作基点应 选在比拟稳定的位置。为满足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 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的原那么布设工作基 点。工作基点引出采用附合式或闭合式施测,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 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工作基点采用“ 20nnn长60cm顶端 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对观测 条件较好或观测工程较少的工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 变形观测点。沉降观测过程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 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