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功能及其生态屏障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功能及其生态屏障建设.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特征及其生态屏障建设邓玲(四川高校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地区,也是全 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屏障。现代经 济意义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在新的进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 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要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 社会、生态协调进展。这是一项简单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 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
2、系来实现。关键词:长江上游 生态屏障 建设体系 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进展的基本条件。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长江流域经 济与社会可持续进展的前提,对于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中华民族和亚太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都 具有重要意义。一、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特征长江上游是指从长江发源地到长江干流宜昌段,全长4511km,干流和支流流经青海、 甘肃、陕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九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面积 105.9万kn?,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8.9%,全国陆地面积的1L1%。截至2000年底流域总人 口 2.62亿,占整个长江流域总人口的40%以上,该区域是我们我国藏、羌、彝等少数民族
3、 的重要群居区,也是我们我国重要的农牧区。长江流域因其自然资源富集、经济势能集聚、 区位优势显著、进展潜力巨大等优势,成为推动东西经济的“大动脉”和21世纪中国经济 进展的“驱动轴”,也是全国经济布局与资源配置的“核心区”和改革开放纵深推动的“传 输带二长江流域的稳定和进展,对于推动西部开发、实现东西共富、促进民族团结与富强 和维护我国稳定与平安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长江上游地区素有绿色生态屏障之称,是长江水资源的根基和命脉所在。这是由于长 江上游地处我们我国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简单,地貌类型多样,生态 环境简单,生物多样性丰富,长江上游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给予了长江
4、上游特 殊的生态环境功能。首先,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河川径流量分别占全流域48% 和全国17%,在全流域和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打算着长江水资源的变化情势,左右着全 国水资源采用战略的决策,是长江和全国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地区。其次,长江上游是全流域 生态最脆弱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山地占4/5,地势陡峭,山高谷深,土层浅薄,森林一旦破 坏很难恢复,特殊是金沙江等干热河谷,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很低,水土流失相当严峻。因 此,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整个流域生态保护与重建的攻坚地段。再次,长江上游是全 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长江上游地区特殊是长江源区的大局部处在青藏高原东南的延长部 分,是对全球气候变
5、化较敏感的区域。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变化,意味全球气候变化,其影响 作用显著、征兆突出,是指示全球将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晴雨表”,因此,长江上游生态环 境讨论与保护为世界所关注。最终,长江上游是生物多样性宝库。长江上游地域宽阔,跨高 原、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大气候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土壤条件,该区汇聚了 我们我国西南、青藏高原和华中三大动植物区系的繁多种类,是我们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宝 库、物种资源宝库和基因宝库。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是全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和生态环 境脆弱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物多样性宝库,因而成为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 基础和抵挡自然灾难的自然 屏障。然而由于在过
6、去的经济建设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长期的乱砍乱伐、坡地垦殖,使得长江上游生态平衡遭到严峻破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冰 川退缩、湖泊干枯、草地沙化、森林掩盖率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淤积、生物物种 削减、自然灾难频繁发生,严峻的制约了本地区及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进展。1、森林资源锐减,草地退化严峻,自然灾难频发长江上游森林资源特别丰富,是我们我国仅次于东北的其次大林区,也是长江水土资 源保护的重要屏障。但多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森林植被锐减。据估量,从50年月到90 年月,长江上游森林破坏相当于毁弃约60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长江上游地区由于过度放 牧,加上鼠虫害猖獗,草地暴露面积增大,使得
7、草地退化严峻,导致区域小气候变化,致使 干旱频繁,霜雪增多,暴雨洪涝、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倒塌及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等 多种自然灾难常有发生。据统计,自汉至今的2000年间,长江流域共约发生洪水灾难200 屡次,平均10年一次。2、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湿地生态退化,荒漠化、石漠化现象突出长江上游地区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生态系统自 我调整力量低,水土流失严峻。据1999年遥感调查结果,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5 万km2,占流域总水土流失面积的63%;长江上游面积65%的地区为微度和轻度水土流失区, 长江上游年土壤侵蚀总量达16亿3占全流域的66.7%
8、;四川省水土流失面积22. 27万平方 公里,占幅员面积45.9%,年土地侵蚀总量9. 5亿吨,流入长江6亿吨,全省还有4000万 亩宜林荒地,1050万亩沙质荒漠化土地亟待治理。潜在荒漠化土地面积达62. 5万平方公 里,而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进展很快,年递增率达0.6虬 岷江上游荒漠化和半荒漠化干旱河 谷由50年月到80年月间沿干流上下各延长近10公里,金沙江、大渡河、雅碧江等干旱河 谷也有扩展趋势,一些地方沙化状况更加严峻。3、珍稀物种削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长江上游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特殊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近几年来经济的高 速进展,加大了对资源的需求,对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开发,致
9、使很多动植物濒临危机。由 于森林面积的削减,长江上游地区内原有的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羊、白唇鹿、以及琪桐、 水青树、连香树、金钱械等重点保护动植物正失去其生存基础,数量日趋削减。4、工业污染严峻,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随着长江上游人口的急剧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生产规模和交通运输的 不断扩大,大量城市污水、垃圾和工业三废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 极大的破坏,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和大气污染日趋严峻。据1998年统计, 长江沿岸积累的固体废弃物堆存总量高达2170万吨。2002年1月5日科技日报报道称 “无边污水纷纷下,不尽垃圾滚滚来。大量的废污水排放江中,使长
10、江成了下水道。长 江上游的大气污染也特别严峻,重庆、贵阳、宜宾三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长期位于全国 前三名。据环保部门估算,工业污染给长江流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达150亿元以上。而 其整体的平均废水处理投资率、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及烟尘处理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人为的破坏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严峻损毁,使得长江上游地区灾难 频繁,生态屏障功能日渐衰退,这不仅影响长江上游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进展,更直接威 逼着长江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平安。西部大开发中,中心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 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恢复和重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之一被提出四川省省长张中伟
11、在全省自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8月27日来。四川省95%的幅员面积属长江上游范围,占长江上游地区的一半以上,生态区位独特, 但目前四川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由于四川在长江上游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生态环境治理 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成败,因此,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建设长 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跨越式进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正式提上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日程。二、现代经济意义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长江上游目前令人堪忧的生态环境,从外表上看是生态环境问题,而实际上是经济社会 问题。传统概念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指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其生态屏障功能主
12、要由自 然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过程完成。现代经济条件下,长江上游地区已经不是一个以自然区为主 要特征的区域,而是一个以经济区为重要特征的,自然区和经济区重叠的区域。客观上存在 着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他们相互进行着物质的、 能量的、信息的交换。两个系统又都有自身的再生产过程:经济系统的再生产过程是生产、 流通、安排、消费;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过程是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和物质循环。自然生 态系统由生物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无机环境(自然界的土地、空气、水、热、 光以及各种元素所构成的空间)组成。在没有人类干扰或干扰很少的状况下,自然生态系统 通常保持着一种动态
13、的平衡状态。生态系统是从强调增长的开拓性的、不成熟状态开头, 经过几个中间阶段,直到进化成保护资源、高效的成熟系统。成熟的顶峰系统是由到达一种 平衡状态,其栖息地一年又一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的一群有机体组成的。通过它们对养分、 气体和信息的简单交换,成熟的系统用最少的资源产生了最大的生物量。” I这就是我们通常 说的生态平衡。然而环境是可变的,当环境变化超过生态系统的适应力时,平衡打破了,假设 靠自然系统自身恢复平衡,需要经过假设干年。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 济系统互为环境。即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包括自然界的无机环境和人类主宰着的经济社会环 境。人类向自然系统索取物质,并排弃废
14、物。当人类的经济活动超过了自然承载力与适应力 时,环境问题产生了,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猎取的资源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补给和再生产 力量,使其资源锐减,生态功能下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活动排入环境的废弃物,造成环 境污染,又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使生态功能进一步下降。由此可见,环境 问题是随经济活动绽开而产生的。上世纪50年月到90年月,长江上游地区由于人口急剧膨胀,掠夺性开采资源,生产力 布局不合理,产业选择失误,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造成严峻的环境污染,加上少数民族群 居,社会发育缓慢,生产方式低下等因素,严峻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物质循环。建 国以来,川南、攀西、六盘水等地区都
15、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重庆、泸州、自贡、 宜宾、攀枝花等沿江城市进展成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为了支援全国建设,四川林业实 际上就是森林工业,砍多种少;上游少数民族地区近乎原始的生产方式毁林开荒、刀耕火种、 挖沙淘金等等。20世纪90年月,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已到了根基崩溃的边缘,是人类为生存 和进展而从事的这些经济活动,不仅向自然界肆意索取,而且向自然排放大量废弃物,其经 济的外部性造成了该地区生态系统失调,环境质量下降;反过来生态系统失调的外部不经济 性,不仅使该地区患病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进一步制约其经济社会的进展。一是加剧了自然 灾难的发生;二是加剧了经济和社会进展的压力和难度;三是加
16、剧了贫困程度。正如恩格斯 在100多年前告诫我们的一样:“我们不要过于沉醉于对自然界的成功。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成功,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经济活动是与其经济进展指导思想、经济进展目标、开发模式及美国,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一一可持续进展宣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经济政策亲密相关的。几十年来单纯追求增长和忽视环境的经济进展模式,从经济学上探寻 缘由,我们觉察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和对实践的指导结果。传统经济学 讨论如何采用稀缺资源的配置来制造和增加财宝,以满意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 要,努力实现最大满意。这种理论有一种明显的缺陷,即忽视经济活
17、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只 重视内部经济性,“本钱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其推崇的核心。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经 济活动,必定是实行最廉价、最粗放的方式直接开采、最廉价地采用自然资源,以便猎取最 大利润,同时又不负责任地把生产的废弃物抛向自然系统,以节省本钱。掠夺资源和破坏生 态的结果使人类生存环境极度恶化,因此,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要用新的进展理论 来作指导,遵循新的进展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价值观现代经济意义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在可持续进 展理论指导下,在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社会环境破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西部大开 发中,我国不仅把长江上游地区作为生态环境保
18、护的重点区域,也把它列为西部开发的三大 重点区域之一。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富集,匹配天成,综合采用资源,加快进展,富民强区, 不仅是上游地区2.6亿人民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战略调整的重大支配。建设长江上游经济 带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任务同时落在这一区域,因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由长江上 游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根本目 的是要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卫长江,保障长江中下游的平安,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 会、生态的协调进展。其核心仍旧是进展,但这种进展不再是基于传统模式的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俄进展,也不是单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进展,是要走可持续进展的
19、道路,是一种新 的生态经济进展模式。三、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体系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工程,整个体系建设须遵循顾全大局、留意效 益,统筹规划、统一领导,联动开发、联合保护,科技先行、以人为本,依法建设、强化监 督,科学设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那么,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1 .生物措施是指实行生物手段,扩大上游地区植被掩盖,削减病虫鼠害,增加生态调整 功能的整治方式。重点是自然 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长防”、“长治”等我国重点工程。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森林具有蓄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和江河淤积、遏制土地荒漠 化的作用,它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能量和
20、物质交换的重要角色,不仅能有效改善农 业生态环境,而且能保护人类的整个生存空间。森林的保护和建设,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 设至关重要的一环。2工程措施指采用工程手段对山、水、林、田、路进行治理提高上游地区防洪抗旱力量, 实现上游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进展的整治方式。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工程措施主要 是加强水利水电建设。水利建设的生态环境功能便是防洪抗洪,同时还肩负着农田基本建设 和浇灌任务,保障上游地区农业稳产丰收。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加速水电资源开 发,不仅有利于在长江上游地区建成强大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进展西南地区经济和长江 流域经济带,支撑沿海地区加工业的持续进展,而且对我国合
21、理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生产力 布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3 .经济措施是指在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同时充分采用 经济手段和经济政策推动和保障生态屏障建设顺当地持续进行。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要从投 资和进展政策上加大生态屏障建设和扶贫力度,确保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效实施, 着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限制和转移污染产业,乐观经济进展生态经济,要结合长江上 游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靠着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进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这样, 既为当地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当地居民制造就业机会,同时又实现了自然保护和经济的 可持续进展。4 .技术措施是指采用先进有用技术为手段,
22、提高生态调整力量和经济进展综合力量的治 理方式。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科技行动方案,推广使用环保技术和设施,进展环保制造业; 乐观运用先进科学的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 系统化;推行环保技术标准(IS014000),实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改造。5 .社会措施是指通过政策、法律、宣扬等手段,提高上游地区生态调整功能手段。要仔 细实行方案生育,保持适度人口负荷,削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加强法律掌握,确保生态屏 障建设和运行平安;加强对环保的宣扬和民众的教育,营造一个具有深厚环境意识的良好人 文气氛和法制气氛。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几个难点问题建设长江上游生态
23、屏障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消失各种冲突,应当引 起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仔细讨论解决。1、资源主导型地区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进展及政府财政收入削减的冲突为防止水土流失,削减泥沙淤积,首要的是实施自然 林禁伐,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森林 资源,以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当进行。但是,自然 林禁伐引致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冲突消 失。自然 林禁伐地区大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始终以来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 济进展主要依靠于资源的开发,多年来都是“木头财政”。自然 林禁伐使这些地区的经济 进展受到抑制,地方财政收入锐减。对于经济进展本就特别滞后的这些地区来说,无疑是雪 上加霜。因此,一些地区
24、消失了禁伐后上山“挖金子”,挖树根等新一轮的山体破坏。退耕 还林也存在着标准对长江上游地区偏低,不能补偿农业收入,难以保证农夫增收,因而消失 边种边耕边毁现象。显而易见,生态屏障建设与地方经济进展的冲突,是一个全局利益与局 部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关到整个长江流域, 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进展的进程。假如不能关心这些地区快速调整产业结构,保证自然 林 禁伐区农牧民的收入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生态屏障的建设和维持是特别困难 的。2.传统产业与绿色生态产业的平稳过渡问题长江上游地区的传统产业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攀枝花、宜宾、自贡、泸州、重 庆等沿江工
25、业城市,冶金、化工、机械、造纸等产业布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甚至 还要扩大和进展。虽然上游地区资源种类较多,某些类别的资源探明储量很大,但却存在着 分布较广,含量低,伴生矿多,不易开采的特点。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高耗资和高污 染的“粗放型”进展模式。在今后的进展中,为保证资源的可持续采用,最大程度地缓解资 源的供需冲突,就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采用率,削减污染,同时要严格限制 污染产业的进展,因此,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环境治理投资大、任务重。另一方面,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进展经济,必定要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进展。绿色经 济包括绿色产业,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绿色经
26、济也并非对环境就没有负 面影响,在绿色产业进展的初期,对生态环境还是有负面影响的,只是这种影响没有超过生 态阈值,并且随着进展进程的深入,这种负面影响越来越小,直至趋于零。因此如何使新旧 产业平稳地过渡,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值得留意的问题。3,重大工程建设与生态屏障建设的关系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必定要实施多项重大工程,如铁路和高等级大路、重大水利设施等 基础设施以及其它能源和重化工产业的布局。这些工程实施都会在肯定时期内带来环境问 题,局部恶化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必需协调好这些重大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西 电东送”中部通道的事实,除了在建的几个水电站外,还将开工溪落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
27、 站。水电站有调蓄洪水、防止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供应清洁能源等功效,但同时不行忽视的 是水电站建设也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如三峡库区移民及相关建设产生的大量弃渣造成长江 河床泥沙淤积,水电建设配套工程带来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因此,要合理协调重大工程 建设与生态屏障建设的关系,努力使重大工程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4、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长江上游所属的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而山区大多是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地带。生 态环境恶化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进展长期滞后、贫困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症结之所在。正 由于贫困问题是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真正长久的环境保护应建立在消退贫困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又多是建设生态屏障的重点区域,假如解决不好贫困问题,生态屏障建 设也就无所适从了。可见,反贫工作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搞不好就 会陷入“越穷越破坏,越破坏越穷”的恶性循环中。参考文献:1、杜受祜 环境经济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122、姚建环境经济学西南财经高校出版社2001.23、邓 玲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讨论主报告(我国社科基金工程)2002.64、翁立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现实挑战与对策思索城市讨论1999.1作者简介:邓 玲,女,四川高校经济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四川高校西部开发讨论院副院长, 主要讨论方向为区域经济进展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