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案(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南录后序》教案(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指南录后序教案-第 - 9 - 页后序预习题(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三)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分析:第
2、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译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四)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
3、了)?分析:“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五)第3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强表现力?分析: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
4、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六)第4段如何划分层次?分析: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第二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第三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
5、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分析: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八)结集的目的是什么?分析: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九)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分析: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
6、国之情。(十)本文是什么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分析: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指南录后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序言的写法。2、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3、理解本文在叙述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7、。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
8、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三、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1)为什么称后序;(2)诗集的命名由来;(3)课
9、文的主要内容(书序的一般格式);(4)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色。根据要点让学生:1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10、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第三
11、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记叙抒情部分);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部分)。2细读(或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进行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实词(课本已有注释的除外):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搢”,插。绅,
12、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萃:聚集。会使辙交驰:使,使者。名词。奉使往来:使,使命。名词。意使遇哨:使,假使。连词。使北营:使,出使。动词。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觇:窥视、观测。遽):匆忙。自度:度,估计,忖度。付之度外:度,所考虑的、所打算的。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无聊:无所依托。迥:远。靡:无。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呼应,表
13、示被动。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四、文本研读。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1第1段。萃集。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杨应奎等人。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觇()偷偷地察看。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
14、意图。2第2段。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3第3段。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
15、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4第4段。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层见(xi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
16、的目的。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五、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1用提问导入。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前四段跟这两段有
17、怎样的联系?小结: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六、布置作业。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2诵读第4段。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1复述的准备。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
18、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第1段应注意的是: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作者任职及官衔。第2段应注意的是: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第3段应注意的是: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2学生分段复述。(略)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二、诵读第4段。1诵读的准备
19、。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航海南归:以小舟
20、涉鲸波。2诵读练习。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
21、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三、归纳中心思想。1讨论问题。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
22、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2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英雄壮、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四、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23、表现在: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
24、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附录】(一)作者。文天祥 (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
25、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二)后序编入课本,在第5段“悲予志焉”后面删去一段文字: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谬;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
26、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惧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三)有关文天祥的祠联。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花外予规燕市冷;柳边精卫浙江潮。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海丰县方饭享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注
27、释:文信国:文天祥曾被封为信国公。龟鉴:龟,龟卜;鉴,镜子。龟鉴,借鉴。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子规:鸟名。又名杜鹃,鸣声悲切,从夜鸣叫到天明,声似“不如归去”。有“杜鹃啼血”之说。李白蜀道难:“又见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燕市:元大都,今北京。精卫:神话中的鸟。“精卫填海”,常指按照已定目标,奋斗不止。禋:祭祀。(四)补充注释。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月”应是“一月”之误。根据:1“序自吴门被命入卫,乃王正(正月)二日十九日,
28、太皇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自序)2“德祐二年春正月乙酉(十九日),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丙戌(二十日),命天祥同吴坚使大元军。”(宋史卷47瀛国公本纪)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陈)宜中乃白太皇太后,泰表求封为小国,太后从之。”“以贾余庆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刘岊(ji8)同签枢密院事,与吴坚、谢堂、家铉翁并充祈请使,诣元大都。”续资治通鉴卷182)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将以有为也”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南霁云与张巡俱系唐朝抗安禄山叛乱的名将。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29、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五)文中涉及的一些史料。1吕师孟构恶于前:吕师孟是汉奸吕文焕(本是宋朝守襄阳的主将,后投降元朝)的侄子,他是宋朝兵部侍郎,曾在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军,求称侄纳市,以成和议,元人不许。“构恶”系指他所做的坏事。后面的斥骂吕师孟“叔侄为逆”与此处相呼应。2贾余庆献谄于后: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文天祥辞相印后作右丞相。德祐二年二月元使者入临安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使元。指南录?纪事诗序说:“及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而国事遂不可收拾。”又则堂诗序说:“北入京城,贾余庆迎逢卖国,即令学士降诏俾天下州郡归附之”这就是所指“献谄于后”的事实。3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李庭芝驻维扬(扬州),故称他为维扬帅。李庭芝误信情报,以为文天祥到真州说降,派人令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假意请文天祥出城看城垒,及至出城,拿出李庭芝的命令给他看,把他关在城外。文天祥仍想见李庭芝,奔扬州,走到城下,听守门人谈话,说“制署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他于是变姓名为刘洙,东行准备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