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庆阳第六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卷)高二历史班级:姓名:第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商鞅最终在秦国通过变法革新实现其政治抱负,对其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始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A.诸侯国的国君B.新兴地主C.奴隶主贵族D.士人.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日:大臣太重者国 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D.富裕农民1 .认
2、为商鞅变法是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分封,行县制D.重农抑商2 .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经济方面大都执行()A.重商主义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自由放任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3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 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商鞅认为民贫才会求“赏”,而国富才能给“赏”,两者皆备那么朝廷便能以“重赏”驱民去干任何 事情,因此国家“利出一孔”而人民“家不积粟
3、”是最理想的。这说明商鞅意在()A.强调“国富民贫”的治国之术B.打着平均主义旗号扩充国库C.通过经济的垄断以增加国力D.强调治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4 .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B.改汉姓C.通婚姻D.改籍贯5 .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 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 规定表达了( )A.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C.表达了礼法结合的特点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观察右图,与图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公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北魏
4、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鲜卑贵族时百姓巧取豪夺都城偏远南朝政权的威胁A.B.C.D.以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表达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对孝文帝 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这说明()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一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融合B.汉胡文化交流有利于隋唐文化包容性的开展C.国家分裂严垂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开展进程D.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
5、 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4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 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以下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15.有观点认为,历史上以三长制“治民”的措施,实质上是重新调节君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 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长远之计。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厘清宗族脉络B.促进民族交
6、融C.保障财税征收D.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黑船事件”翻开日本国门的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 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的因素。”材料所指时间为()A.德川幕府时代B.孝德天皇时期C.大化改新时期D.中国秦汉之际.明治维新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在于()A.建立天皇的专制统治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需要C.废除旧的封建体制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16 .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确立牢不可破的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 教育而己。”材料反映出明治政府“文明开化”的重
7、点是()A.教育改革B.军事改革C.培养出国人才D.社会生活习俗改革【解析】【详解】“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内涵是扩展疆域,实行对外扩张,D正 确;A属于经济、B属于军事;C是民族危机,不符合题意。22. 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此时为明治维新期间,其次根据工厂数量和蒸汽机数量 的迅猛增加,说明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正是 明治维新的重要举措一一“殖产兴业”政策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 这些工厂和蒸汽机主要为军事工业服务,也无法表达军国主义色彩,排除B 项;1889年宪法确立了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与工厂和蒸汽机数量增加没有 直接关系
8、,排除C项;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应选A项。23. 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身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寄意逃亡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 “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 是因为两人在主张上是一致的,即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材料 未说明君主立宪是中国开展的方向,排除B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官僚,不会 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抵抗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排 除D项。应选A项。24. 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的亚洲政策发生彻底转变,从坚持“亚 洲主义”到彻底否认“亚洲主义”,甚至积
9、极参与瓜分中国,由此可见,材料 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影响了日本对外战略的调整,应选D;明治维新后,日10 本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该政策的制定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无关, 故排除A; 一战前美国在中国不断扩张,推动了日俄同盟关系的形成,与中国 戊戌变法无关,故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 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排除C。25. 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不欲为亡国之民”,出现了 “振兴 之自上”的“自强之举”即戊戌变法,爆发了 “奋起自下”反对“外族之凭 陵”的义和团运动等,说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D项正确;甲午战争 引发了戊
10、戌变法运动只是一局部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当时中国社 会政局比拟动乱与材料主题思想不符,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 争只是材料局部内容,不是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C项错误。26. 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闭塞的乡村,戊戌政变不为人知,但是皇帝和皇太后“驾 崩”却是“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C 正确;“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百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不等于百姓忠 君思想浓厚,排除A; B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 D不符合史实,排除D。27. 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 求,以救空
11、疏迁谬之弊”可以看出光绪帝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学习西方科 技,说明他坚守中体西用思想,A正确;戊戌变法并未挽救民族危亡,B排除; 戊戌变法之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C排除;材料与思想启 蒙无关,D排除。应选A。28. A【解析】11【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开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 从此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1895年11月,公车上书失 败后成立了强学会,故B项错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故C项错误;定国是诏公布于1898年,故D项错误。29. 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联系康有为等人的主要活动可知,资产
12、阶级维新派宣传方式主要 有:兴办学堂,招徒讲学;著书立说,阐发理论;创办报刊,宣传主张;成立 维新团体,推动思想传播;给朝廷上书;所以兴办学堂成立学会办报纸 著书立说都正确,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维新派宣传变法理论的方式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 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 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认形式,可 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认的一个组介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 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
13、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 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 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30. C【解析】【详解】康有为采用“托古改制”借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资产阶级进化论和改革思想,提 出改革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形成和奠定了他变革社会的政治理论基础。在封 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接受。这 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精神,主张变法,开展资本主义的愿 望,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康有为是 “跪着造反”的。故排除ABD,选C。12(1)措施: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14、;普遍推行郡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 定了基础。内容:学习汉族的礼仪;仿照汉人建立的官制;继承并推广儒学。【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封建土 地私有制;普遍推行郡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2)根据材料二“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可知, 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礼仪;根据材料二“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 郡官吏”可知,孝文帝改革仿照汉人建立的官制;根据材料二“依据儒家六 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可知,孝文帝改革继承并推广儒
15、学。31. (1)吸取中国失败的教训I;进行明治维新;有利的开展环境;巨额赔款提供资 本原始积累。依据: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政治权力斗争激烈;贫困、资金匮乏;人才缺 失。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详解】(1)根据“中国失败的消息传到日本使它不吃大亏就能学乖”得出吸取中国失 败的教训;根据“日本的变法,是在没有多少战争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得出 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有利的开展环境;根据“地与金钱(相当于清朝两年多的 岁入)恰是廉价了日本,本该近代起步(原始积累)的资本变成了负值”得出 清朝的巨额赔款给日本提供资本原始积累。(2)依据:根据“遭受西方的侵略要比日本早”得出外敌入侵,民族危机
16、严 重;根据“经过太平天国之后几十年汉族官僚的势力上升,能力虽差但心气颇 高的旗人开始出现反弹,至少在中央政府,他们加强了自己的声音”得出政治 权力斗争激烈;根据“贫困和资金严重匮乏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瓶颈”得出贫 困、资金匮乏;根据“因为长期养尊处优的旗人确实拿不出太多的人才”得出 人才缺失。根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根源在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3原发型英国。总观点:英国的现代化完全是由自身因素引发。分观点:经济的工业化源于工场手工业的积累、商品经济的开展,导致工业革 命率先在英国爆发。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源于君主专制统治与商品经济的矛盾与冲突(即导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冲突的结果是君主立宪制度
17、确实立,开始从专制走向民 主,权利法案的公布标志法制化的启动。文化的科学化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传导型日本。总观点:日本的现代化是因外力的影响,促进日本借鉴和学习他国的现代化。 分观点: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外在侵略的影响下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但具体经济措施如殖产兴业等,就 借鉴了西方已经成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本的文化开化就是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技术。日本的政治民主化那么是在二战后 由于美国的占领与改造才完成的,更是由外力而引发。【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原发型现代化,现代化完全是由自身因素引发。政 治层面: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层面:工业革命,文化层面:科学
18、技术的开展 等。而日本那么是传导型现代化,现代化是内外力的影响,促进日本借鉴和学习 他国的现代化。明治维新大力学习西方,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言之有理即 可。14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第1页共2页20.按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规定,议会的权力包括()批准法律对外宣战、媾和参与制定法律批准财政预算A.B. C.D.21/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 口本明治政府()A.主张求知识于世界,开展资本主义B.主张建立近代化军队C.主张摆脱外来的民族压迫D.欲走对外扩张之路 22.造成右图中1888-1894年H本工厂数量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产兴业”政策B.军国主义色彩浓厚C.1
19、889年国内宪法的公布D.大化改新的推动.李鸿章在戊戌之后,屡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洋务派和维新派有相通之处B.君主立宪是中国开展的方向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D.抵抗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出现了“亚洲主义”复兴的局面,即以日本为盟主,与中、朝等亚洲国家合作 共同抵抗西方列强入侵。戊戌政变后,日本政府彻底否认了“亚洲主义”路线,而将中国视为怀柔与 瓜分对象。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失败()A.推动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B.促进了日俄同盟关系的形成C.掀起了日欧瓜分中国的狂潮D.影响了
20、日本对外战略的调整23 .蔡铸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 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 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 这说明()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拟动乱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写道: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 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那么材料 实质上反映
21、()A.人们封建忠君思想浓厚B.晚清农村交通闭塞,通讯不畅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清政府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27.1898年4月,光绪皇帝公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 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 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A.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B.挽救了民族危亡C.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D.重视思想的启蒙28 .维新思想开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创办 D.定国是诏公布29 .维新派宣传变法理论的主要方式有()兴办学堂成立学会办报纸
22、著书立说A.B.C.D.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指康有为()A.主张维新变法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变法D.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 展铺平/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 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 老:仿
23、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 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及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6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中国人比起东邻日本来,在近代的遭际真可谓是多灾多难,遭受西方的侵略要比日本早, 中国失败的消息传到日本使它不吃大亏就能学乖。日本的变法,是在没有多少战争破坏的情
24、况下进行 的,而中国却只能在割地赔款,最终负债累累、国家残破的情况下开始,而土地与金钱(相当于清朝 两年多的岁入)恰是廉价了日本,本该近代起步(原始积累)的资本变成了负值。从此以后,贫困和 资金严重匮乏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瓶颈。从国内来看,戊成变法也是有点生不逢时,中国真正的铁腕人物慈禧太后恰在变法契机到来前后 面临她在制度和舆论压力下不得不交班交权的局血。在皇权政治中,几乎再没有比这种事更令人难堪 而且难以忍受的了。其次,经过太平天国之后几十年汉族官僚的势力上升,能力虽差但心气颇高的旗 人开始出现反弹,至少在中央政府,他们加强了自己的声音。从政治上说,这种反弹是一种倒退,因 为长期养尊处优的旗
25、人确实拿不出太多的人才。摘编自张鸣再说戊戌变法(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H本近代化成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变法生不逢时的依据,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变法失败的根源。(8分) 三、论述题33/闻道”有先后史学界认为现代化主要有两种模式:种是原发型,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积累而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由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请以英国和日本为例,论证上述观点。(12分)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第2页共2页参考答案1. 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时秉承父志进行社会改革,公布求贤令,商鞅正是 在这个时候进入秦国,且其改革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C正确;AB在位时 商鞅还没
26、在秦朝为官;秦始皇继位时,商鞅已经去世,D不正确。2. 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是新兴地主推动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B正 确;动力主要来源于新兴地主而非诸侯国的国君和土人,AD排除;奴隶主贵族 是变法的阻力,C排除;应选B。3. C【解【详解】通过阅读材料“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 大王更为臣也”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对商鞅、诋毁商鞅的应该是商鞅变法 中利益的损害者一一没落贵族,因为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损害了旧 贵族的利益,C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成认 土地私有,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新兴地主不会反对商鞅,排
27、除A项;立功 将土、富裕农民都是商鞅变法的受益者,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排除B项、D项。应选C项。4. A【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最具革命性的举措就是“废井田,开阡陌”,成认土地私有,从根 本上改革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一井田制,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步建立确立,社会 转型由此实现,故A项正确;BCD三项也是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但不是最根 本实现社会制度改变的措施,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要求“社会制度根本变革”,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 作用分析解答。5. 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经济方面大都执行重农抑 商政策,故B项正确,A项错误;自由放
28、任政策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政 策,故C项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执行的,故D项排除。6. 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这时期规定家里有两个男 人以上而不分家要惩罚,其主要目的在于适应小农经济的开展,确立以小家庭 为单位的农民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促进秦 国的经济开展,因此材料内容表达了当时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C项正 确;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当时为适应小农经济的开展而统治阶级推行小家庭政 策,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当时民 众赋税负担问题,无法得出当时民众赋税沉重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
29、 识可知,材料内容表达了当时商鞅变法时期鼓励的小家庭政策,没有表达集体 劳作,并且这时期应是个体劳作,排除D项。应选C项。7. 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商鞅意在通过“国富民穷”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属于治国之术, 应选A;商鞅没有主张平均主义,没有提出经济的垄断,排除BC;商鞅提出的 是国富民穷,不是富国强兵,排除D。8. 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使得鲜卑人与汉人 之间建立血缘关系,使汉族与鲜卑族联系更“紧密”,故c项正确。;讲汉 话,以汉语为“正音”,但无法表达“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排除A。 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但无法表达
30、“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 起,排除B。改籍贯也无法表达“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排除D。9. 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处分是法的表达,而“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那么是 强调“礼”,因此表达的是礼法结合,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B项太绝对,排除B项;儒学本身就是正统合法的地位,排除D项。应选C 项。10. C【解析】【详解】图片描述的是都城从平城迁移到了洛阳,C项正确;图片内容与均田制、整顿 吏治以及移风易俗无关,排除A、B、D项。应选C项。11. 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 上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从而
31、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故正确; 都城偏远和南朝政权的威胁都和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无关,故错误。所 以此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12. B【解析】【详解】根据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胡文化交 流,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包容性的开展奠定基础,所以B正确;根据图片信息 可知,反映了汉胡文化的双向交融,而非单向,所以A错误;魏晋南北朝时 期,国家分裂严重,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有所开展,所以 C错误;“消失”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所以D错误。13. 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得出,不断是十六国,还是北魏政权,都试图建立统一的王朝,广阔 的疆域,因此表达
32、了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A正确;材料没有表达民族矛盾, 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有统一的思想,并不能说明趋势加强,排除C;材料不能 比拟得出南朝局势稳定,排除D。14. 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俸禄制和实行三长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就 已经实行的措施,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学习汉族文化的表达,发生在孝 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排除。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的内容是 发生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排除C。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 律都是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的限定信息“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 施”,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
33、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 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实质上是重新调节君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为全国统一奠定 基础的长远之计”可以看出以三长制“治民”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 护国家统一,D项;材料没有表达“宗族脉络”、“民族交融”、“财税征 收,排除ABC三项。应选D项。16. C【解析】【详解】黑船事件是指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翻开国门的事件,C正确;英国、法 国、德国不是黑船事件的制造者,排队A、B、Do17. 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实行锁 国政策,A项正确;孝德天皇是七世纪前后主持大化改新的日本统治者,当时 日本尚
34、未建立幕府统治,排除B项;大化改新时期,日本实行开放而非锁国政 策,排除C项;中国秦汉之际日本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更无幕府统治,排除D 项。应选A项。18. B【解析】【详解】明治维新政治改革是废番置县,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需要而建立统 一的市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属于出发点,属于结果,A不符 合题意,排除;废除旧的封建体制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 属于文化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此题选B。19. 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而唯真正在于教育”,说明“文明开化”的重点是教育改革,A 项正确;军事改革无法表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达培养出国人才,排除C 项;材料没有提到社会生活习俗改革,排除D项。应选A项。20. B【解析】【详解】j结合所学可知,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规定,议会的权力有参与制定 法律和批准财政预算,符合题意,B项正确;批准法律和对外宣战、 媾和,属于天皇的权利,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应选B项。21.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