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最新版)王欣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田园诗情诵读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3有意识地积累美丽词语,进展自主阅读实力的诊断与矫治。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说话首先,我们接着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日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理解的国家状况。二、揭题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讲解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夫、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三、新授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
2、们听着如诗的讲解词一起去巡游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2荷兰有哪些漂亮的风光?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宠爱的方式来读自己宠爱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漂亮的风光。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憧憬赞美)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憧憬,谁能不赞美呢?今日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情愿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情愿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四、总结今日,我
3、们一起去巡游了一个漂亮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板书田园诗请水之国 花之国荷兰牧场之国 憧憬赞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宠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沉情意、离别心情,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教学过程: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1.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
4、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2 .学生背。3 .评点:确实,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挚友,他能告知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情,告知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供应应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供应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教师供应应同学们一首喜闻乐见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渴望大家宠爱。(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络,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
5、。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知别人)。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沟通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沟通。(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化研读的爱好和欲望。)二、初读课文。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接着探讨。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根底,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三
6、、解读古诗。1各小组沟通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刚所提的问题。2集体沟通问题的答案。3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互相合作的实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情深意重。1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A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B有感情地练读。C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D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涯”,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E自由沟通“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
7、段。A相机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B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C相机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情。(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相机插入相关古诗扶植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大,尽展我国古诗文的奇妙魅力。)六诵读古诗,背诵古诗。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来本体,落实目的。)七扩展阅读。1举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2学生自由诵读。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4激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
8、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九寨沟诵读教案教学目的:1.诵读文章,抓住文眼“灵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体会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学习文章的铺排、渲染的写作手法。3.诵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培育爱惜自然、敬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良好的品德。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唤醒学生敬重自然、爱惜自然的意识教学难点:如何领悟散文美丽的意境,品尝散文的意境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爱好二、介绍地理位置供应九寨沟在中国的地理图,进一步让学生口述其地理位置。三、图片观赏通过图文视音效果,将学生从视角饱览,情感的释放,带入到九寨沟美丽的意境,增
9、加学生的感性相识,和直观教学效果。四、朗读1.师配乐诵读课文2.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尝散文的语言。3.全班朗读,总结朗读方法。4.结合第二自然段说说世人为何称它为九寨沟?5.请依据课文概括九寨沟水的特点。五、归纳课文主旨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凉州词诵读教案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绽开丰富的想象的,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
10、热忱、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许多,这节课我们要观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读。)二、初读古诗。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识,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情愿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三、感悟诗意(一)整体感知。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11、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1播放黄河课件。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概来?(指多个学生读)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好像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概宏伟,意境开阔。在苍茫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特别孤独而孤独。请同学们再读诗句。(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2怨杨柳,即抱怨。抱怨杨柳什么?(不发芽)3为什么没有必要抱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渴望
12、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芜,渴望充溢朝气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场了,回家的渴望又增加了。)5过渡:回家真的有渴望吗?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最终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抱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抱怨什么呢?抱怨朝廷。读出这种抱怨的情感来指责和憎恨。抱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抱怨杨柳,读师:所以战士们抱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切。(四)整体读古诗。师:茫茫的戈
13、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苦痛。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四、结课升华拓展延长。1连年的斗争,常年的戍边,毁掉了本来华蜜美满的家庭。斗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斗争,维护和平,让天下全部的家庭拥有华蜜的生活!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许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沟通饮湖上初晴后雨诵读教案教学目的: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
14、情境,定向导入。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细致倾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沟通)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须要我们专心去想象、感受、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观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指名沟通,教师小结学习方法。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1.学生自学。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沟通,师小结)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1刚刚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假如我们想领会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方法吗2指
15、名学生说,教师小结。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拟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漫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假如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生沟通并朗读诗句)(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家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4)齐读全诗。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1、学生自背。2、全班沟通,多种形式背诵。清平乐村居诵读教案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安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的欢乐
16、、满意、悠然、和谐。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理解“词”。1背诵学生熟识的古诗。2提醒板书课题。(1)师:诗词是我国古代绚丽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明丽的奇葩。今日我们一起学习闻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和刚刚背诵的古诗相比拟,你发觉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介绍词牌及题目)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音韵。1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哪些农村的图景出如今你的眼前?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共同走近“村居”。2提出初读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依据以往读诗的阅历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察指导)3.指导学生初步读
17、出词的节奏和韵味。三、二读课文,初步感知“村居”画面。1过渡、引导: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轻轻地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透过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你会读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咱们走进“村居”2学生读课文,教师行间视察理解学生读书所得。四、三读课文,体会“村居”意境,体会农家生活的美妙。1师:刚刚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实、很简洁、很清爽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没幅画里面浓缩着更多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再次走进“村居”画卷,细细地读,专心的品,你会体会到更多的情趣,获得更多的理解。2学生再次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学生。3沟通并指导朗读,读出词
18、的韵味和情感。总结:是啊!“沉醉不知归路”,看到眼前的一切,一般的村居生活,平凡的一户农家,辛弃疾却满腔感慨,挥笔写下这首词,传唱至今。赠刘景文诵读教案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宠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挚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消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主动乐观精神品质。教学打算: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
19、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状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闻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挚友刘景文。2简介苏轼。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出示课件:北宋闻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二、初读古诗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2 .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答复。4 .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三、感受诗意。过渡:在苏轼笔下
20、、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1 .学生读诗,答复。抓住:荷尽:荷花枯萎。菊残:菊花凋谢。(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季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绽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挚友呢?简介刘景文生平: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挚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答复。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5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四、诵读古诗1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3.总结。三字
21、经教案教学目的1.正确、流畅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2.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渴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化孩子呢?今日,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困难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状况。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殊留意自己不同的字词。三、诵读感悟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留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
22、音。提示孩子要留意自己读不好的音。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到达读得快、读得准。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调。子不学诵读教案一、教材解读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2)字句梳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愿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
23、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说明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途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方君子所应当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需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需经过商讨琢磨的过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当特殊留意学习礼貌,懂规则。假如懂得礼节,一言一行符合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黄香,东
24、汉湖北安陆人。“九”,九岁。“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当过尚书令。皇帝赞美:“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重哥哥,名词当动词用。“长”,兄长。“知”,明白。“宜先知”,应当早早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3)全文翻译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当的。假如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致的玉器。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
25、道理。为人子弟,正值年少的时候,应当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暖和被褥。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当实行和效仿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敬重兄长,是从小就应当明白的道理。二、诵读感悟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到达读得快、读得准。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调。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之间的深沉友情。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
26、地朗读课文。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殊的难受。今日,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沉的友情吧。4师板书课题。(20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当怎么说明?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挚友使:出访安西:安西都护府(2)齐读课题。(3)师:王维的好挚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
27、孟浩然)(4)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如今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闻名诗人。(5)四人小组合作学习。2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师:刚刚我们学习了古诗,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师:学完古诗,应当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2)如今,就请你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3)汇报:哪个小组情愿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8、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三、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渴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心教学目的:1.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殊是文中的排比句。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须要留意“忿懥”、“恐惊”、“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3.可以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可以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 状态。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
29、态确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特别重要。今日我们就来探讨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着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爱好。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经常说:“心态确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高校“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示学生要留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示学生要留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惊,则不得其正;有所
30、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忿”和“懥”都有愤怒 、生气的意思;“恐”和“惧”都有胆怯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宠爱、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一样的构词法则。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一样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
31、调了正心的重要性。(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事实上表达了比照论证的思路。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经在比照中显示出来了:“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齐家教学目的: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留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须要留意那些难度较大简洁念错的字,如“偾”“中”等。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方孝、悌、慈的详细内涵,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方义,并可以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相识,能依据课文说明“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
32、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方孝、悌、慈的详细内涵,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方义,并可以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相识,能依据课文说明“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教学过程:1.诵读感悟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拟简洁,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1)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育诵读爱好。问题一: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古人也是这样。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
33、那么,什么是“齐家”?如何“齐家”呢?课文中供应了这样的答案。问题二: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可以使一个家和谐,使一个国安静。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到课文中找寻答案吧。(2)读通课文,解除诵读障碍。首先,教师要提示学生留意这些语句:“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3)读熟课文首先,支配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示他们要留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其次,支配学生自由读,揣摩句意。最终,支配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实行分组读,竞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识课文。子路问强
34、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沟通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3.结合生活相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分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缘由。教学过程:一、 导入揭题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答复。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化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今日我们学习这个故事。1、 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二、文中人物简介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洁介绍一下他们。明确:子路、孔子。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衰败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他
35、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三、诵其文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试读。留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2.指名读自己宠爱的句子。(边读边指正)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4.齐读。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四、晓其义 1.学问抢答。所以君子与人和谐相处,但并不随意附和流俗。中立而不倚2.这才是真强啊!强哉矫3.用宽容敦厚去教化别人,能忍受无理的羞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5.国家政治清明,不变更贫困时的操守国有道,不变塞焉。玩完嬉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子路最终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需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五、深化探究,分析讲解课文。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指责子路。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干脆答复,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答复。六、 板书 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 国有道,不变塞焉 国无道,至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