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整理笔记.docx(8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卫生学整理笔记绪 论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卫生学定义卫生学()是以“环境及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及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及环境因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卫生工作战略方针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级预防策略病因预防 ( )临床前期预防 ( )临床预防 ( )疾病的三级预防定义 : 公共卫生措施通过不同级别的预防在全体居民中实施,统称为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 也称病因预
2、防,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 重要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合理营养、体质锻炼、计划免疫、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以及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改造等。 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个体的措施 环境的措施第二级预防: 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对于传染病,早期发现和诊断有助于病人得到隔离、治疗,防止和减少周围人受感染的可能性。传染病
3、诊断确定(或疑似诊断)后,迅速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站)作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这也是第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 早期发现的具体办法有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 临床前期措施: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预防); 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第三级预防 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对慢性病患者则通过医学监护,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使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措施有专科治疗或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针对临床病人措施: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
4、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废者,主要促使功能指导,尽量恢复身心康复。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卫生学的主要内容:环境及健康、预防保健策略及措施、医学统计学方法学习卫生学的必要性和目的必要性:适应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弥合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之间裂痕;参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及控制;应对当前卫生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学习目的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解和掌握;学会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并能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医疗保健服务中的有关问题;掌握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及控制有害环境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了解我国卫生改革及发展中有关防病和保健的政策和措施。复习题:卫生学定义健康定
5、义我国卫生工作成就战略方针三级预防策略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医学生学习卫生学的必要性和目的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二、生态系统及生态平衡( & )通常把地球环境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一)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构成 1、生物圈:地球表面是由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构成的,这三圈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称生物圈()。范围大约从海平面以上1020的高度到海平面以下12的深度。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的所组成的自然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是组成生物圈的基本单位。生物圈大体上可分三大生态系统,即陆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环境中某些污染
6、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人类健康的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生态平衡,基本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平衡 功能平衡 输入、输出物质数量的平衡 (三)食物链及生物放大作用2.生物富集作用及生物放大作用生物富集作用():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
7、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污染物发生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的条件: 该污染物易于为各种生物所吸收 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排泄 该污染物逐渐积累时,对生物体不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存在食物链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 ) 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公害( )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即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以及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的情况,其突出的标志是许多人因此出现急、慢性中毒或死亡。公害病( ) 因
8、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称作公害病 。严重的公害可引起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称为公害事件( )。 如:光化学烟雾事件 水俣病 痛痛病 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粪尿中的有机物、合成洗涤剂、氯化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等,进入水体不仅可使水质恶化,而且还会传播疾病。四、 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 通常把环境中存在的毒物称为环境毒物(一)致死剂量 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毒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称致死剂量( )。1. 绝对致死剂量( , 100) 即毒物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2.最小致死剂量( , 01) 指毒物引起一组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
9、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会出现死亡。3.最大非致死剂量( ,或0) 指毒物不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出现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实际上应称为最大非致死剂量; 4.半数致死剂量( ,50) 指毒物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又称致死中量。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计算所得到的数值,是估计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组的基础标准。毒物的急性毒性及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50的值就越小。(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 ,)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可以观察到某种毒物引起机体出某种有害效应的最低剂量。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
10、到的,所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及正常(对照)间有统计学显著意义。(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 ,) 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某种毒物引起机体出现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又称最大无作用剂量(0)也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的,可能检测到某些改变,但被判断为非有害作用。三、 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 s )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 环境污染影响范围大,涉及人口多,对象广泛(老、弱、 病、幼、胎儿等)。2多样性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特异性、非特异性;局部、全身;急性、慢性; 近期、远期,因此需要全面调查,进行综合评价。 3复杂性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以多种同时共存,作为
11、环境致病因素造成人类健康损害属多因多果性,关系复杂,故要特别注意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4长期性 环境污染物可长时间作用于人群,甚至终生。(三)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作用的表现形式(简要说明)1. 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3.致癌作用4.遗传毒性5.生殖毒性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7.干扰内分泌功能1. 急性危害 急性危害是指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致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有害效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等。 环境污染引起的急性危害常见于:发生严重的生产及核泄漏事故;环境条件急剧恶化,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环境生物性污染引起急性传染病 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甲基异氰酸酯)等
12、都属污染物引起的急性中毒2. 慢性危害 环境中有害物质低浓度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而引起的危害称慢性危害。它是毒物对机体微小的损伤蓄积或毒物在人体内的物质蓄积所致。 慢性中毒的基础:物质蓄积或功能蓄积慢性损害主要有:(1)非特异性损害:(2)慢性疾患:(3)持续性蓄积危害:(1)慢性中毒慢性危害的主要类型 水俣病公害病(汞和甲机汞) 痛痛病(镉)(2)非特异性损害 低浓度环境污染物长期作用,使人群中相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环境污染的非特异损害还表现为一般疾病的发病率增高。例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上升;接触粉尘工人慢性鼻炎发病率增高。 3. 致癌作用: 估计
13、80%90%的肿瘤及环境因素有关,其中90由化学因素引起。在所有的癌症中有19%由包括工作环境在内的环境因素直接引起。4. 遗传毒性: 指环境中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过程的改变。5. 生殖毒性 (1)生殖毒性 指外源性化学物对雄性或雌性动物生殖功能或生殖能力造成损害的能力。其毒性作用可发生于雄性、雌性的任何时期。表现为性功能障碍、不育、不孕、性发育异常、生殖器官和内分泌功能异常、不良妊娠结局等。 (2)发育毒性 指外源性化学物能导致机体发育异常的有害作用。包括孕前、孕期、产后直至性成熟期暴露于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个体发育损害效应。发育毒性主要表现为:发育个体
14、的死亡。胎儿的组织、形态、结构异常。子代发育迟缓。子代器官或/和系统的功能缺陷。(3)致畸作用 环境因素对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对胚胎发育过程的干扰和对胚胎的直接损害,使人类发生出生缺陷形成先天畸形的过程。是生殖和(或)发育毒物的共同或单一作用的表现形式。反应停事件 (海豹肢畸形)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某些环境污染物可使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发生障碍而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包括对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对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环境化学物主要是多卤代芳香烃类及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金属类毒物、某些农药、某些药物等。 (2)引起机体变
15、态反应: 化学物作为致敏原进入体内可及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抗原),然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在机体再次接触到致敏原时,则发生超敏反应。环境化学物可以引起型超敏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 少数环境化学物可引起免疫系统的细胞或产物及机体自身抗原发生反应。过度的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慢性炎症、组织破坏和(或)功能紊乱,即自身免疫性疾病。 氯乙烯、二噁英()、六氯苯、二氧化硅、某些金属等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日本四日市哮喘空气中的重金属微粒及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被人吸入肺里以后,使人患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统称四日市哮喘病7.干扰内分泌功能 某些
16、环境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及其后代引起健康效应,这类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职业病:苯中毒、矽肺传染病:伤寒、霍乱、痢疾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1.公害病: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共同的病因、相同的症状和体征。 须得到法律、医学和有关政府部门认可 一旦确定,有关部门应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公害病的特点:1)人为活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所引起。2)多数为连续性的环境污染。3)有一定患者数,且往往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4)可能流行时间长,还可能累及胎儿;也可以是急性
17、中毒性疾病。5)患同一公害病的个体其症状及体征相似。6)开始发病时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2.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的疾病。职业性铅中毒 职业性苯中毒 职业性噪声聋 3、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可在人及人之间、人及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环境污染也可引起介水传染病:伤寒、霍乱、痢疾4、 食源性疾病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成食品摄入后引起的急性、亚急性中毒性疾病。有机磷农药污染蔬菜复习题何为环境,分类和构成何为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生态平衡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人类及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公害、公害病、公害事件水体的富
18、营养化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及自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点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作用的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的防治第二章 生活环境及健康 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一)空气的化学组成: 混合气体、水汽和气溶胶(二)空气的物理性状1.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是产生各种复杂天气现象的原因。太阳发出的各种辐射线在穿透大气层时,由于大气中的灰尘、水蒸气等的吸收,只有43的能量到达地面。将这些辐射线按其波长由长到短进行排列如表所示。(1)紫外线: 根据对组织的电离效应,可将广谱的紫外线区分为两大类
19、:波长短于100的部分属于电离辐射,波长大于100的部分属非电离辐射。波长小于290的紫外线已被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全部吸收。 太阳辐射的射线及其生物学作用 射线 波长 生物学作用红外线 7601 使机体产生热效应可见光 400760 提高机体的视觉功能紫外线A 320400 色素沉着()(晒黑作用)B 275320 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C 200275 杀菌作用(但损伤细胞)(杀伤作用)(2)可视线: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其波长范围在400760之间,辐射波长的不同决定了光具有不同的颜色。(3)红外线:红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因此又称为热射线,是波长范围在7601的电磁波。 机
20、体通过皮肤吸收红外线后,可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引起照射部位或全身温度升高,促进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具有消炎、镇痛作用。 晶状体对红外线较为敏感,由于晶状体无神经末梢,对红外线热效应不易察觉,以致损伤可在没有任何察觉中发生,严重时可引起红外线性白内障( )。2空气离子 空气离子是指空气中带有阳电荷或阴电荷的离子。组成空气的各种气体的分子或原子,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电、人工电场等的作用下,其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及气体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 )或空气电离。 空气离子的形成是阴、阳离子成对出现的。一
21、部分离子可以把周围1015个中性分子吸附在一起,形成质量较轻、直径较大的离子,称为轻离子(n、)。一部分轻离子及空气中的灰尘、烟雾等结合,形成重离子(N、)。因而重、轻离子的比例,可以反映空气清洁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大气中轻离子总数为每立方厘米1000个,重、轻离子的比值不能过高,当比值大于50时,说明空气比较混浊;反之,说明空气比较清洁。 在空气中重、轻离子数的比值应小于50。空气离子浓度可作为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3气象因素 包括气温、气湿、气压、气流等。4.室内小气候: 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温度()2228(夏季)、1624(冬季) 相对湿度(
22、%)4080(夏季)、3060(冬季) 空气流速()0.3(夏季)、 0.2 (冬季)二、大气污染及疾病 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了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称为大气污染( )。(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被肺泡吸收,并经血液送至全身,危害较大。大气污染物也可沉降到食物、水体或土壤中,通过饮食和饮水,经消化道进入机体,造成危害。脂溶性有毒物质还可通过完整的皮肤而进入体内。(1) 急性中毒一定范围内大气
23、污染物浓度急剧增高,当地居民在短期内吸入大量污染物可造成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可按生成的原因分成烟雾事件: 煤烟型烟雾事件 特点:呼吸道刺激症状 光化学烟雾事件 特点:以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为主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要污染物为2,和氟化物)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2和可吸入颗粒物)生产事故 生产性事故造成急性中毒的事件虽并不经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其危害极为严重。如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2)慢性危害(3)变态反应(4)致癌作用(5)降低机体免疫力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1、 产生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2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
24、地球表面变热起来,称为温室效应。2、 形成酸雨: 酸雨是指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2、等污染物的含量过高,2、溶于水汽中,经过氧化、凝结形成酸雨。酸雨可使土壤酸化,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溶解性增加,有毒金属进入农作物的量增加,从而导致人体摄入量增加。酸雨还可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并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 3、 破坏臭氧层:制冷剂和雾化剂的氯氟烃 氯氟烃也称氟利昂。超音速飞机和核试验产生的氮氧化物以及氮肥使用的增加也可以破坏臭氧层。4、形成大气棕色云团(三)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1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2)又称亚硫酸酐,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属中等毒性物
25、质,它及水分结合形成亚硫酸,具有腐蚀性。2的危害:(1)对眼睛、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2)刺激上呼吸道平滑肌内的末梢神经感受器而产生反射性收缩,使呼吸道管腔变窄、发生炎症。(3)2及烟尘产生联合作用,毒性增加。2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 ,)是、N2O、2、3、N2O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2),后者毒性比前者大45倍。(俗称硝烟) 红棕色气体 难溶于水 属无色气体,可在氧的作用下生成红褐色的2。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存在着微量的,这是生理活动所必需。但接触过量的,则可对人体造成危害。 对眼和上呼吸道刺激较小,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 当氮氧化物是以
26、2为主时,对机体的损伤主要是引起肺水肿,也可引起;2还可促使苯并(a)芘诱发的支气管鳞状上皮癌发病率增加; 而则主要使机体内高铁血红蛋白量增加,降低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能力,引起组织缺氧。 另外还可及其他污染物产生联合作用,如2及O3共存时,可产生协同作用,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氧化物。3.颗粒物分类:(1)总悬浮颗粒物()粒径为0.1100m(2)可吸入颗粒物()粒径10m,又称10。 5m滞留在上呼吸道; 5m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3)细颗粒物( )粒径2.5m,又称2.5 2.5悬浮时间长,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且表面积大,更易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的危害更
27、大。颗粒物的危害:(1)大量的颗粒物进入肺部对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可使呼吸道防御机能受到损害,发生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2)颗粒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诱发血栓的形成;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并释放促炎症因子,后者通过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栓形成等机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有害影响。(3)颗粒物的有机提取物有遗传毒性,颗粒物中还含有多种致癌物和促癌物。2.5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加重病和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其结构;改变免疫功能;患癌率增加。颗粒物引起的三类疾病值得重视: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和肺炎等;过敏:包括由自然过敏源引起的哮喘和肺泡炎肺癌4 光化
28、学烟雾:混合物 和碳氢化合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很强刺激性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 主要成分是臭氧(85)、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均为强氧化剂 化学烟雾为浅蓝色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对眼睛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过氧酰基硝酸酯()是极强的催泪剂,可引起头痛、肺气肿、肺水肿的发生。 对全身的影响可引起组织缺氧,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早期钙化,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加速人体衰老。5.铅来源:汽车尾气、铅锌矿开采冶炼、铅冶炼厂、蓄电池厂等的含铅废气的排放。危害:对儿童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低于同龄儿童;多动、易激怒;腹隐痛
29、、便秘、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6. 多环芳烃 大气中多环芳烃类( ,)化合物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并以稠环形式连接的芳香烃类化合物,脂溶性强,易在体内蓄积。 易吸附在上,进入肺部。含有300多种化合物,其中有一部分有致癌性。如苯并(a)芘可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等。三、 室内空气污染及健康 室内空气污染( )是指住宅、学校、办公室、公共建筑物以及各种公共场所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污染,不包括工厂和车间内的生产污染。(一)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室外来源1、大气2、 房基地 3、质量不合格的生活用水4、 人为带入室内 5、邻居家传来室内来源1.人类活动 2.建筑装饰材料3烹调及燃料燃烧 4.生物性污
30、染 (二)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对健康的影响1、二氧化碳 浓度升高时,会降低空气质量,影响人类呼吸。20.07%,人体感觉良好;2达到0.1%,个别敏感者有不舒适感;2达到0.15%,不舒适感明显;2达到3%,呼吸加深;2达到4%,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血压上升;2达到8%,呼吸困难、脉搏加快、全是无力等2达到30%,死亡; 2.燃烧产物 (1)燃料产物中的多环芳烃可致癌;(2)燃烧氟、砷含量高的煤,可造成室内空气氟、砷污染,引起氟中毒、砷中毒;(3)燃烧产物2、可对机体皮肤、黏膜产生刺激作用; (4)烟草烟雾是引起肺癌的主要原因 。3.烹调油烟 烹调油烟是一种混合性污染物,约有200余种成分
31、。 烹调油烟有遗传毒性并且是肺癌的危险因素。 油烟中的遗传毒物来源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温氧化和聚合反应。 4.甲醛来源:来自于做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等人造板材。危害:甲醛有强烈的刺激性,主要表现为眼结膜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2006年确认甲醛是人类致癌物,可引起人的鼻咽癌。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来源: 建筑材料中的人造板、泡沫隔热材料、油漆、涂料、粘合剂、壁纸、地毯化妆品、洗涤剂等。危害: 有臭味和刺激作用,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严重时甚至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等。 6.一氧化碳 来源: 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和人群
32、吸烟等。危害: 及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病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7.氡及其子体 来源: 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是土壤和建筑材料中含有的镭,氡是由铀、镭等衰变所产生的。危害: 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潜伏期约为1540年。8.病原微生物 病人或病原携带者通过呼吸、排泄等途径把病原微生物排放至室内环境中。 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及肺结核等,均可经空气传播。 复习题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太阳辐射、空气离子、气象因素、室内小气候大气污染、污染主要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间接大气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2、 、颗粒物、光化学烟
33、雾、铅、多环芳烃室内空气污染、污染主要来源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对健康的影响:2、燃烧产物、烹调油烟、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氡及其子体、病原微生物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第二节 水一、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1. 降水( )是指雨雪雹水。 降水的特点是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但在收集及保存过程中易被污染,且水量没有保证。 2. 地表水( )是降水的地表径流和降水汇集后形成,包括江河水、湖泊水、塘水、水库水等。地表水以降水为主要来源,及地下水也有互补关系。特点: 因主要来自降水,地面水水质一般较软,含盐量较少。 江、河水卫生特征:在涨水期或暴雨后,水中常含有大量泥沙及其他杂质
34、,使水浑浊或带色,细菌含量增高,但盐类含量较低。 湖水卫生特征:由于流动较慢,湖岸冲刷较少,水中杂质沉淀较完全,因此水质一般较清。但往往有大量浮游生物生长、繁殖,使水着色并带有臭味。 塘水卫生特征: 塘水容量较小,自净能力差,受地表生活性污物污染的机会多,因而是地面水中水质较差的水源。 3. 地下水( )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地层是由透水性不同的黏土、砂石、岩石等构成。根据它和地壳不透水层的关系及流动情况,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三种。 浅层地下水 是指潜藏在地表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上的地下水,浅井是我国广大农村最常用的水源。卫生特征:因经地层的渗滤,其
35、中大部分悬浮物和微生物已被阻留,致使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物理感官性状较好,细菌含量较少,但可溶解土壤中各种矿物盐类使水质硬度增加,水中溶解氧因被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消耗而减少。 深层地下水 是指在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地下水。往往潜藏在两个不透水层之间。常作为城镇集中式供水的水源之一。卫生特征:因距地表较深,覆盖的地层厚,不易受到地面的污染,水质及水量都比较稳定,其水质透明无色,水温恒定,细菌数很少,但盐类含量高,硬度大。 泉水 是通过地表缝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因地质构造不同,泉水分为靠重力流出的和靠压力流出的两种。卫生特征:前者多来自浅层地下水,故水质及浅层地下水相似,较易受污染,水量不稳定。后者来
36、自深层地下水,水质及深层地下水相似。泉水在农村常用作分散式给水的水源。(一)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四项基本要求) 1. 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2. 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反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 水的感官性状良好4. 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常规指标分为4组:微生物指标(保证水质在流行病学上的安全性)毒理指标(保证水质对健康不产生毒性和潜在危害)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保证水的感官性状良好)放射性指标(保证水质对健康不产生毒性和潜在危害)非常规指标分为3组:微生物指标毒理
37、指标一般化学指标 地面水水质标准: 总大肠菌群:不得检出/100砷:0.01色度:15值:6.58.5总硬度:450总放射性:0.5 水体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有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热污染:工业企业向水体排放高温废水所致,造成水温升高,水中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速度加快,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水中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放射性污染:来自核动力工厂排放的冷
38、却水、向海洋投弃的放射性废物、核爆炸的散落物、核动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等。放射性污染物可附着在生物体表面,也可在生物体内蓄积。 介水传染病( )是指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如霍乱、伤寒、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和血吸虫病、贾第鞭毛虫病等寄生虫病。1)病原体 介水传染病的病原体有三类,即细菌、病毒以及寄生原虫和踊虫。介水传染病2)流行原因 介水传染病流行的原因主要有: 水源被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 处理后的安全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3)流行特点 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发病日期集中
39、在最长和最短潜伏期之间。 病例的分布及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 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对饮水的净化和消毒后,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汞(1)污染来源: 化工、仪表、含汞农药、冶炼、灯泡、氯碱等工厂废水;医院口腔科废水、含汞农药。(2) 健康的危害 1)甲基汞的毒性:甲基汞通过生物体表、呼吸道、消化道吸收,经吸收后进入血液,侵入红细胞并及红细胞硫基结合,随血进入血脑脊液屏障侵入脑组织,可过胎盘。损害不可逆,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2)慢性甲基汞中毒的临床表现:感觉障碍、共济运动失调、视野缩小、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眼球运动异常、智力减退、震颤无力、严重全
40、身瘫痪、精神错乱、甚至死亡。 1. 水源选择 (1)水质良好:感官性状、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反射性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水源水中耗氧量不应超过4;五日生化日需量不应超过3;只经加氯消毒(即供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每100水样中大肠杆菌群的最大可能数()不应超过200;经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供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每100水样中大肠杆菌群的最不应超过2000. (2)水量充分 (3)便于防护 (4)技术和经济上的合理水的净化 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处理 目的:降低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 清除水中可能存在的原虫包囊降低水中微生物含量改善水的感官性状天然水中常含有各种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由于重力作用某
41、些悬浮物可以下沉,使水浑浊程度降低,称为自然沉淀但天然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用自然沉淀的方法加以去除,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才能将细微颗粒凝聚成大颗粒面沉降,叫混凝沉淀过滤()是指浑水通过石英砂等滤料层,以截留水中悬浮杂质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水的消毒: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水各项细菌学指标的要求,确保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水的消毒(),以杀灭病原体。1.氯化消毒 饮水的氯化消毒()是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氯制剂有漂白粉和漂白粉精等,凡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称为有效氯,其具有杀菌作用。许多氯制剂如氯胺、二氧化氯等的消毒也属于氯化消毒,但在公共给水中
42、,氯化消毒一词主要是指用液氯或漂白粉对饮水进行的消毒。 影响氯消毒的因素: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为了保证氯化消毒的效果,必需向水中加入足够量的氯,并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加氯量除满足需氯量外,尚应有一定量的剩余氯。 需氯量是指因杀菌、氧化有机物以及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 余氯是指加氯氧化杀菌后所剩余的氯量。所需余氯量及余氯性质有关。 游离性余氯( )指和1-,要求接触30后有0.3 L0.5 L; 2)水的值:次氯酸是弱电解质,在水中可离解出,其离解程度取决于水温和水的值。的杀菌效力比一高80倍。6.0时,接近100,因此消毒时水的值不宜太高。3)水温:水温低杀菌效果差,水温高杀菌效果好。
43、4)浑浊度:水浑浊时,水中所含的有机物、无机物可消耗一定量的氯,而且悬浮物内都包藏的细菌也不易被杀灭,影响消毒效果。因此,消毒前应先进行净化处理,以降低水的浑浊度。5)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一样,如水中细菌过多,则消毒后水中的细菌就不易达到卫生标准要求。臭氧消毒:臭氧是极强的氧化剂,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比氧大13倍,因其极不稳定,需临时制备立即投入水中。其优点是: 用量少,消毒效果比氯气和二氧化氯好; 接触时间短; 值适应范围宽; 不影响水的感官性状,不产生三卤甲烷;有除臭、色、铁、酚等多种作用。其缺点是:技术要求高,投资费用大;缺乏剩余消毒剂,因而需用第二消毒剂,否则可引起细菌后生长。 目前,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世界许多城市水厂在水处理中采用臭氧消毒的方法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