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限时练--高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4638838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0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限时练--高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限时练--高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限时练--高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限时练--高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B.实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C.表明了中国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标志着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诞生2.下图体现了史记所载的黄帝世系。这一记载( )A.出现时间较晚,其真实性不可考证B.标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反映出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D.表明西汉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3.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周

2、文王、周武王的诗歌为最多。这说明( )A.嫡系血缘关系受到重视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5.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110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

3、乘五大夫左庶长1120级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6.在选人任官方面,孔子提出“举贤才”,认为贤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主张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让他们“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孔子( )A.对西周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B.批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C.为诸侯国选拔了适用的人才D.建立了任人唯贤选举制度7.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

4、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8.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朝和汉朝(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9.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

5、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10.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官吏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以上者,要被免职;病愈后,要被任命为新地吏(原来秦国以外的新占领地区的官吏)或被派去戍边,同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而任新地吏的官吏一样。这种做法( )A.意在解决官吏渎职的问题B.促进了中央集权统治形成C.给秦朝地方治理埋下隐患D.表明秦朝重视疆域的治理11.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A.贯

6、彻了“推恩令”政策B.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12.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见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于区域文明交流13.如图为出土于四川省的东汉酿酒画像砖。对于此画像,有一种解读为:右侧为一酒肆,一妇人在酿酒缸旁右手持量器做取酒状,其右一妇人协助。酒肆外一人作观看状,为沽酒者。左侧一人手推独轮车,一人肩荷二壶,朝店外走去。据此可推知东汉蜀地(

7、)A.商品经济较为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C.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14.东汉人崔在写给葛元甫的信中说:“送给你许子十卷,“贫不及素(贫穷用不起吊),但以纸耳。”据此判断,当时( )A.活字印剧术已经普及B.纸张的推广推动文化发展C.民间出版业非常盛行D.纸作为书写材料较为常见15.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名作迭出,使得汉赋成为汉朝时代背景的一个重要缩影。汉赋最能体现时代特点的是( )A.铺陈排比,气势恢弘B.意境深沉,寓意深刻C.巧文多智,灵活多变D.清新活泼,不拘一格16.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

8、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材料二 我国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

9、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

10、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史料价值。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

11、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

12、,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

13、体系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14、(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可以看出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它的考古发现论证了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古代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诞生,排除C项。故选B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大一统”观念。史记所载黄帝世系说明黄帝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祖先,这是中国

15、人的“大一统”观念的反映,故C项正确;出现时间越晚的史实越容易考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排除B项;西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表述错误,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统治特点。“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均表明血缘关系受到重视,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祭祀西周的周文王、周武王的诗歌为最多,进一步表明嫡系血缘关系尤其受到重视,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的对象,故排除B项;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更不可能“得以强化”,故排除C项;祭祀制度与王位继承制度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4.答

16、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材料中“富民思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故D项正确;“富民思想”不等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各学派的思想主张,无法证明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表格所示即二十等爵制的爵级,人们可根据军功的大小获得不同级别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等级并不高,这有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阶

17、级地位,进而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A项;二十等爵制相当于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属于基层控制机制,故排除B项;二十等爵制所确定的是政治地位,而不是经济地位,故排除C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选拔文化修养高的人才为官,这是对以血缘关系为选官标准的世卿世禄制的批判,故选B项;西周的世卿世禄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所以不能说孔子肯定西周的制度,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了孔子在选人任官方面的主张,并没有提到孔子为诸侯国选拔人才,排除C项;题干仅反映了孔子的主张,并没有提到其建立了确切的选举制度,排除D项。7.答案:B解析:题干所列的思想家都反

18、对政府过度剥削百姓,体现了这些思想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各家学说的融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道家学说和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朝和汉朝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出现并逐步推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未体现“汉朝”,故排除C项

19、;秦朝郡县制确立标志着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未体现“汉朝”,故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兵马俑。材料“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说明了秦兵马俑从个体上来说注重写实,从总体上看,体现的是秦统一天下的磅礴气势,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实用性的特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民本意识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10.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在秦朝败亡的过程中,有不少基层官吏加入反秦斗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材料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现象,C项正确;“意在”错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

20、反映中央集权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疆域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B解析:“易侯邑”政策、“令列侯之国”诏都是分离诸侯国内部力量,打击诸侯国,以削弱诸侯国实力,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排除A项;打击诸侯国会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汉初边境形势无关,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陆上丝绸之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是小篆,故排除A项;出土的丝织品不能说明丝绸为新疆本地物产,故排除B项;该文物不能说明中央管辖新疆地区,故排除C项;新疆、织锦、汉字等信息,可以反映出丝绸之路促进区域文明交流,故选D项。13.答案:A解析:材料“右侧为一酒肆,一妇

21、人在酿酒缸旁右手持量器做取酒状,其右一妇人协助。酒肆外一人作观看状,为沽酒者。左侧一人手推独轮车,一人肩荷二壶,朝店外走去”强调的是店铺卖酒和客人买酒的情形,根据酒店、酒的买卖可推知东汉蜀地商品经济较为繁荣,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没有废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D解析:材料“贫不及素(穷用不起缣帛),但以纸耳”表明当时纸作为书写材料较为常见,D项正确。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术,排除A项;材料中崔瑷给葛元甫写信解释用纸的原因,与文化发展无关,排除B项;C项所述信息与史实不符,排

22、除。1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的特点是散文韵文并用,铺陈排比,气势恢弘,A项正确。BCD与汉赋无关,排除。16.答案:(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青铜礼器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3)文字:商为甲骨文;西周为金文。价值:甲骨文和金文是商周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是研究商周历史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商周汉字演变、书法、文学和医学发展的一手资料。解析:(1)根据材料“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

23、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可以得出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根据材料“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得出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据材料“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得出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以臻于成熟”得出历史悠久;据“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

24、展”得出冶铸技术不断进步;据“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配置不同比例”得出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商为甲骨文;西周为金文。第二小问,据“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得出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据“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得出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17.答案:(1)政治实践: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

25、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2)特征:“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3)意义: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解析:(1)政治实践: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可以得出,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另根据材料“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通过

26、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2)特征:根据材料“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可以归纳出,“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根据材料“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可以归纳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根据材料“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可以归纳出,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3)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首先受到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影响,进而有

27、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其次,秦汉开创的国家治理体系,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18.答案:(1)文化现象:百家争鸣。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私学兴起。(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认识: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解析:(1)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上的变革是百家争鸣。时代背景: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可归纳出社会大变革;根据材料“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可归纳出士阶层崛起;根据材料“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可归纳出私学兴起。(2)特征:根据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可归纳出强调“大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解析: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笔记-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笔记-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 -- 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 -- 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评--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评--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评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评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