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优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优选.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优选【精品文档】第 30 页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优选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父铁君先生事略(清)贺涛 先生讳锡珊,姓贺氏。 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喜读书,通其大指,曰:“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于世儒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一不厝意,至论古今世运兴坏之由、贤不肖之别,抉幽觑微,剽剥剖攻,杂以恢诡偏宕之词,云幻波激,莫测所来,虽善辨者莫能穷也。所为文闳奇肆,不中有司度程(格式,标准)。以诸生应乡试,连不得志,乃益厌薄举业,并力于所谓经世之学,性刚直
2、,不谐于俗,既不得志,愈抑郁不能平,并世人少当意者。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以为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众骇怪,莫敢置对,则又发怒骂之日:“君辈庸下,非解此者。”吾父尝戒之,以为非处世之道。先生语人曰:“吾兄之言是也,然吾性实然,吾制之不能克也。” 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无所籍以泽斯世,苟可为于乡里者无不为,以谓吾期于济人而已,远近大小一也。同治初,土匪滋事,先生略仿戚氏练兵之法,编乡落以守,境赖以安,光绪三年,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广立章约,纤曲悉当,
3、邻境咸取以为法。经营奔走,无间寒暑昼夜,惫心疲力,至辍餐寝。长老叹嗟曰:“自吾所闻见,百年来未尝有也”未几,大疫,人多死。先生慨然复思有以拯之,而先生亦竟染疫以卒,时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也,春秋四十有二.以是年十二月某日葬,会葬者千余人争挽柩车,道路阗塞至不得行。(选自桐域派名家文集第15卷,有删改)(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不厝意 厝:安放B.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 岁:每年C.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 刺:指责D.不縻官一钱 縻:消耗(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锡珊稟赋与众不同,行事方式也与其他人全不一样,比如读书,他只求
4、了解大意,不求甚解。B.贺锡珊批评人不留情面,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人,弄得人家十分狼狈,他还不肯罢休。C.闹土匪时,贺锡珊效法威继光,把乡民组织起来进行训练,结果真的保境安民,这是他学以济世的一次成功实践。D.贺锡珊造福乡梓,闹灾荒时购粮济民,还用自家的钱贴补,一年四季为乡里奔走,最后在想办法解除流疫的时候不幸染疾身死。(3)把文中画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贺锡珊为人的特点。 【答案】 (1)B(2)A(3)这些人供养于富贵之中(用高官厚禄供养着)却让时局败坏到这种程度,罪责将推诿给谁? 他
5、(曾在乡里)大量制订规章制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把它拿来以之为标准。(4)学识过人,富有材略;厌薄功名,学以济世;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孤高傲世,刚正耿介(愤世嫉俗,疾恶如仇)。 【解析】【分析】(1)B项,“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中的“岁”应是“年景”的意思。故选B。 (2)A项,“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甚解”表述错误,原文有喜读书,通其大指,曰:“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意思是:他喜欢读书,却只了解其大意,他说:“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由此可见,先生不轻易随众,而不是“不求甚解”。故选A。 (3)本题中,第一句中,“若辈
6、”,这些人;“令时”, 时局;“豢养”,供养;“咎”, 罪责;第二句中,“章约”,规章制度;“纤”, 细微;“当”, 恰到好处;“法”, 标准。 (4)本题中,原文有“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意思是:先生天生禀赋与众不同,行事不轻易随俗。可见先生学识过人。原文有“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意思是:先生身怀雄才大略。可见先生富有才略。原文有“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意思是: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可见先生厌薄功名、学以济世。原文有“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意思是:先生自己从数百里外买来粮食,从冬到夏,来往
7、多次。运输费和饮食用度都从自己家里拿,不耗费公家一个钱。可见先生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原文有“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意思是:他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那人羞愧脸红,呼吸粗重,汗都出来了,他还是痛加针砭,不肯罢休。对于达官贵人,攻击得尤其厉害。可见先生孤高傲世,刚正耿介。 故答案为:B;A; 这些人供养于富贵之中(用高官厚禄供养着)却让时局败坏到这种程度,罪责将推诿给谁? 他(曾在乡里)大量制订规章制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把它拿来以之为标准。 学识过人,富有材略;厌薄功名,学以济世;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孤高傲
8、世,刚正耿介(愤世嫉俗,疾恶如仇)。【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9、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译文】 先生名叫锡珊,姓贺。 先生天生禀赋与众不同,行事不轻易随俗。他喜欢读书,却只了解其大意,他说:“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对一般学者所谈的义
10、理、考据、词意之类的学问,完全不放在心上。至于谈论古往今来世间盛衰治乱的缘由,有才德者与无才德者的差别,探幽察微,批驳剖析,穿插着怪诞偏激之词,如云彩之变换,如波涛之激荡,无人能探知其由来,即使是善辩者也无人能令其词穷。他所写的文章,雄辩滔滔,纵横新奇,不符合官方标准。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于是越发厌倦科举,而致力于他所认为的治国的学问。先生生性刚直,与世俗不合,不得志之后,愈发心中抑郁,无法平静,而世间人士也少有他中意的。他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那人羞愧脸红,呼吸粗重,汗都出来了,他还是痛加针砭,不肯罢休。对于达官贵人,攻击得尤其厉害,他认为这些年供养于富贵之中却让时局败坏到
11、这种程度,罪责将推给谁?大家惊骇诧异,无人敢于应对,他又怒骂道:“你们这些人平庸无能,这些都不懂。”我父亲曾告诫他,认为这不是处事之道。他也曾对人说:“我兄长的话是对的,但是我生性确是如此,我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先生身怀雄才大略,却没办法用来造福社会,只要能够为家乡做事,他无所不做,他认为我是希望对世人有所帮助罢了,远近大小没有区别。同治初年,土匪生事,先生大致效仿戚继光训练乡兵的办法,把乡民组织起来进行防守,家乡靠此举得以免遭匪患。光绪三年,是个大荒年,官府出钱买粮食来赈济灾民。先生自己从数百里外买来粮食,从冬到夏,来往多次。运输费和饮食用度都从自己家里拿,不耗费公家一个钱。他曾在乡里制定
12、大量的规章条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向这里学习。他苦心谋划,四方奔波,冬夏昼夜没有停过,心力交瘁,乃至废寝忘食。乡里长着慨叹道“从我有见闻以来,百年以内不曾有过。”不久,疫疾大流行,很多人死了。先生情绪激动,还想有办法来救助百姓,可他自己也终究染病而亡,当时是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享年四十二岁。在这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安葬,聚集前来送葬者过千,人们争着为他扶柩,道路为之堵塞,不能通行。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
13、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集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
14、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15、/B.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C.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D.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的称谓。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一直沿用到清朝。B.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唐朝以后泛指山西。C.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源于东
16、胡,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朝末年,迭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建立辽国。D.日昃,亦称“日仄”“日侧”等,为天色纪时法。“昃”意为太阳偏向西方,“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六时前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师孟有担当重实干,讲求功效。任职夔州时为了便于治理,提出搬迁治所,设置常平仓的建议,并坚持立即开仓发粮赈灾。B.程师孟重视水利建设,造福百姓。在任所根据地貌特点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加固河堤,疏通河道,使百姓不再受洪水祸害。C.程师孟捍卫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他坚决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面对契丹的指责和傲慢无礼,他义正辞严地进行有力回击。D.程师孟为官能
17、力突出,政绩卓著。历任各种职务,他都能注重实际,结合实情,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政绩在同列中堪称第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答案】 (1)B(2)D(3)D(4)白沟地区应当属于两国,现在宋朝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里捕鱼有罪,难道合理吗?州城被贼寇毁坏,后来有警报,百姓惊惶逃窜,地方官相继来到,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不可以筑城。 【解析】【分析】(1) “渝”是“渝州”的意思,作“于”的宾语,所以在“渝”后断句;“建请置仓”是完整的动宾结构
18、,所以在“建”前断句,在“仓”后断句;“凶岁”是“适”的宾语,所以在“岁”后断句;“即”是“就”的意思,一般表承接,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所以在“即”前断句;“他储”是“其他储粮”的意思,作“发”的宾语,所以在“他储”后断句;“吏惧”是完整的主谓结构,所以在“惧”后断句。译文:程师孟上奏把治所迁移到渝州。夔州没有常平仓储粮,他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逢灾年,赈济灾民的仓粮不够,立即假托命令发放其他储粮,不等待回复。官吏害怕,告诉他不可以这样。故选B。 (2)D项,“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六时前后”错误,“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二时前后。故选D。 (3)D项,曲解文意,“政绩在同列中堪称第一”错
19、误,依据原文“治行最东南”可知,程师孟任福州知州时,政绩在东南地区堪称第一,并非在同列中堪称第一。故选D。 (4)赋分点: “两属”:属于两国;“渔”:动词,捕鱼;“岂”:副词,难道;“理”:名词作动词,符合情理。“为所”:被动句;“骇”:惊惶;“相踵”:相继。 故答案为:B;D;D; 白沟地区应当属于两国,现在宋朝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里捕鱼有罪,难道合理吗?州城被贼寇毁坏,后来有警报,百姓惊惶逃窜,地方官相继来到,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不可以筑城。【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
20、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21、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附参考译文】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考中进士甲科。历任南康军知军、楚州知州,提点夔州路刑狱。泸戎多次侵犯渝州,边境使者的治所在万州,与渝州相距遥远,有警报常常十天才能传到,程师孟上奏把治所迁移到渝州。夔州没有常平仓储粮,他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逢灾年,赈济灾民的仓粮不够,立即假托命令发放其他储粮,不等待回复。官吏害怕,告诉他不可以这样。程师孟说:“如果一定要等到回复后才发放,挨饿的人都死了。”最终将这些储粮发放下去。调任河东路。山西地区土山很多,山旁连接着河流,春夏大雨,水像黄河一样混浊,俗称“天河”,可以用来灌溉。程师孟出钱开渠筑堤,用河水中的淤
22、泥改造出一万八千顷良田,并把这些事情聚集起来写了水利图经,颁发给州县。程师孟担任洪州知州时,聚积石块修筑江堤,疏通章沟,揭开北闸来调节水位升降,此后就没有发生水灾。程师孟兼任三司都磨勘司。迎接陪同契丹使者,萧惟辅说:“白沟地区应当属于两国,现在宋朝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里捕鱼有罪,难道合理吗?”程师孟说:“两国都应当信守誓约,涿郡有档案可供审查,您不管双方誓书,空口乱说,难道是想滋生事端吗?”萧惟辅惭愧道歉。出任江西转运使。袁州出现盗贼,州中官吏充当内应,所以很长时间抓不到盗贼。程师孟给几名奸吏戴上镣铐送进监狱,盗贼立即被擒获。加封直昭文馆、福州知州。他修筑内城,兴建学校,治理
23、成绩在东南地区堪称第一。调任广州。州城被贼寇毁坏,后来有警报,百姓惊惶逃窜,地方官相继来到,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不可以筑城。程师孟在广州六年,修筑了西城。等到交阯攻陷邕管,听说广州守备坚固,不敢再向东。当时程师孟已经被召回朝廷,朝廷顾念他以前的功劳,让他担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程师孟奉命前去祝贺契丹国君生日,到了涿州,契丹设宴,迎接的人面向正南坐,涿州官员面向西坐,宋朝使者和副使者面向东坐。程师孟说:“这是轻视我们宋朝。”不肯就位。从下午争到傍晚,随从的人惊恐失色,程师孟说话的口气更加严厉,呵斥契丹迎接的人更换位置,于是改为参加迎接的人东西相向。第二天,涿州人在郊外为他饯行,程师孟骑
24、马疾驰而过,不予理睬;涿州人移文到雄州,以此上告,程师孟因此被罢官。后又起任越州、青州知州,于是退休,以光禄大夫的头衔去世,终年七十八岁。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四叔父文(明末清初)张煌言 呜呼!叔父其死狱中矣!其得疾而殒耶?抑感愤引决耶?侄自丁国难,倡义辞家,迄今十有七载。吾父见背,路隔华夷,奔丧无所,至今抱恨终天。嗣是门衰祚薄,犹幸叔父支持。岁时伏腊,祖宗血食,不绝如线,今则已矣。 春仲侄提师北还,始知叔父于正月下浣,被虏拘禁,业赴省狱矣。侄闻之,痛心疾首。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吾弟昌言,以虏网四张,幸而得脱。潜鳞戢羽,将母芦中,既不能橐鱣相救,
25、亦不能含敛躬亲,故叔父易箦之期,竟不可闻。而讣音亦得之友朋之书。及六月三日弟来,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始敢为位而哭。 叔父年已逾耄,因侄抗节,遂以瘐死。是叔父因侄而亡,侄宁不痛心乎!古来教子弟者,动以忠义为训,岂意忠义可为而不可为耶!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今逆虏弃天经,致人彝,株连波系,致叔父毕命圜扉,侄独无心,能不肝肠寸裂耶? 侄自倡义以来,屡蹶屡奋,几于啮雪吞毡,卧薪尝胆,虏招之不应,购之不克,始逮及妻孥。故新妇与祺儿,锢狱已经十载,侄义不返顾。自分为刘琨、为卞壶矣。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及已
26、亥侄入长江,连下名城数十,虏遂恨侄畏侄且忌侄,而诛求不遗余力。即我姊与姊夫及二三故交,亦在不免,而况叔父乎?呜呼痛哉! 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止生侄一人。二叔早亡无嗣。三叔以考终,生从兄弟三人。长嘉言,次昌言,次德言。叔父无所出,昌言遂为承祧。然初无家人产,今叔父既逝,侄与嘉言皆在军次,归里无期,德言尚稚弱,恐不任箕装,则高曾之不祀忽诸,是侄未能报国,先已亡家矣。呜呼痛哉! 近者闹共主蒙尘,而侄且重遘家难,天道其果有知耶?其果无知耶?岂春秋大义,徒虚语耶?侄不能为复楚申胥,必须为奔鬲臣靡矣。但既无秦庭可哭,又鲜有高可奔,恐终当为伏柱豫让耳。呜呼,归榇何时,拊棺莫望,徒有泣血而巳。呜呼痛哉!
27、(选自张忠烈公集,有刪减)【注释】橐鱣(tu zhn):指衣食。易箦(z):指病危将死。(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是门衰祚薄 祚:愧怍。B.被虏拘絷,业赴省狱矣 业:已经。C.叔父雁行有四人 雁行:兄弟。D.而侄且重遘家难 遘:遭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B.虏招之不应 不知东方之既白C.侄与嘉言皆在军次 鸟兽不可与同群D.其果无知耶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煌言“倡义辞家”坚持抗清斗争,“屡蹶屡奋”,清廷“
28、招之”又“购之”,然而无论怎样都无法动摇他报国的忠义之心。B.张煌言“义不返顾”的斗争,“连下名城数十”之后,清廷对他“恨”“畏”“忌”,却又无奈,便将其四叔、妻儿等拘捕。C.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江山易主而自己“未能报国”的“愤”,以及“因侄抗节”使亲人遭受“株连波累”的“亡家”之“痛”。D.本文情感真挚,“肝肠寸裂”“泣血”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四叔因己而逝的痛心;“呜呼哀哉”的反复使用,令人唏嘘不已。(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 古 何 代 无 废 兴 其 间 必 有 忠 臣 义 士 仗 节 抗 旌 思 扶 王 室因以 倾 家 者 往 往 有 之 若 尊 行 受 祸 亦 不 少 概 见(
29、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答案】 (1)A(2)D(3)B(4)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5)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解析】【分析】(1)A项,祚:福分;嗣是门衰祚薄,译为:我们家族门庭衰微,福祚浅薄。 故选A。 (2)A项,介词,在/介词,到。B项,代词,我/助词,取消句子
30、独立性。C项,连词,和/介词,跟。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译为“还是”。故选D。 (3)B项,“妻儿”被“拘捕”是在“连下名城数十”之前。故选B。 (4)这段话的大意是: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他们手执符节举起旗帜,想扶起将倒的王室,因为这而倾家荡产的,到处都有,因为高尚的品行而遭受祸患的大概也不少见。画线句子中,“无”和“有”很明显做句子的谓语,“废兴”“忠臣义士”分别做它们的宾语,意思是“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故从宾语之后断开;“仗节”“抗旌”两个并列的短语构成一个句子,“仗节抗旌”的意思是手执符节举起旗帜;“王室”是
31、名词短语,做“思扶”的宾语;“者”往往表示停顿,“若”“亦”常常放在句首;并且,从结构对称的角度看,“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与“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内容相关,结构相近,故从中间断开。根据以上分析,所给句子断句如下: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5)第一句得分点:计,想,考虑;龙钟,形容老态;其,怎么;未几,没多久。 译为: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第二句得分点:期,想到,料到;贻,遗留。译为: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32、 故答案为:A;D;B 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
33、能力。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
34、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哎!我的叔父死在监狱中了!他是生病而死的吗,还是由于愤慨而自杀的呢?我自从遭逢国难,倡导大义辞别家乡,到现在有十七年了。父亲离开我时(去世),因道路阻隔,奔丧无所,到现在我还感到特别遗憾。我们家族门庭衰微,福祚浅薄,还幸亏有叔父在支撑。每年到伏日和腊日时,祖宗都能享受祭品,不绝如线,现在也要终止了。 仲春时我率师北还,才知道叔父在正月下旬,被虏去囚禁,已经送到省狱了。我听说这个消息后,痛心疾首。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我的弟弟昌言,清虏的罗网四处张开,然而他却
35、侥幸得以脱身。隐藏形迹,带领母亲躲到草野之中,我既不能衣食相救,也不能含敛躬亲,因此叔父病危将死之时,竟然没有听说。而叔父去世的消息我也是从朋友书信中得知的。等到六月三日弟弟前来,得知叔父在四月十三日死去,才为他设置灵位放声痛哭。 叔父年已过了八十,因我坚守节操,连累在狱中病死。叔父是因我而死,我怎能不痛心呢!自古以来人们教育子弟,用忠义的故事感动他们,他们又怎能料想忠义之事有时可做而有时又不可做呀!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他们手执符节举起旗帜,想扶起将倒的王室,因为这而倾家荡产的,到处都有,因为高尚的品行遭受祸患的大概也不少见。现在叛逆的清虏放弃天道,违背人
36、伦,株连他人,致使叔父死于狱中,我怎能无心,怎能不肝肠寸裂呢? 我自宣扬大义以来,屡次失败屡次振奋,几乎到在啮雪吞毡、卧薪尝胆的地步,敌虏招我投降我没有答应,悬赏捉拿我也没有成功,开始气急败坏逮捕了我的妻儿。因此我的妻子和孩子,被困在监狱已经十多年了,然而我还是义不返顾。我把自己归为刘琨、卞壶一类明大义之人了。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等到已亥年我打到长江,连续攻下数十座名城,清虏于是恨我害怕且顾忌我,于是开始不遗余力地诛杀我。即使我的姐姐和姐夫以及两三个朋友,也没能幸免,更何况我的叔父呢?哎,悲痛啊! 叔父兄弟有四人,我的父亲排行老大,他只生下我
37、一个人。二叔早死没有子嗣。三叔尽享天年,长寿而亡,生下我的堂兄堂弟三人。最大的叫嘉言,老二叫昌言,最小的叫德言。叔父没有自己的孩子,昌言于是过继给他做后嗣。然而当初没有家产,现在叔父已经过世,我与嘉言又都在军队,回家无期,德言还很小,恐怕不能继承家业,则祖宗一下子不能得到祭祀,这样我还没能报国,却已亡家了。哎,悲痛啊! 最近朝廷蒙尘,而我又遭遇家难,天道真的果真有知吗?还是果真无知呢?难道春秋大义,只是一句虚妄的言语吗?我不能为复仇楚国的伍子胥,必须做奔向鬲国的夏臣伯靡了。只是既无秦庭可哭,又没有鬲国可以逃奔,恐怕最终只能做刺客豫让罢了。哎,何时才能把叔父的棺木送回家中,抚摸着他的棺木恐怕已经
38、没有什么希望,只有泣血罢了。哎,痛心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颗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
39、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热麦约食菱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 , 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
40、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B.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C.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
41、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D.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B.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C.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
42、画”,有时也喻指“俭朴”。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D.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彧富有才学,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颙见到他,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他投奔曹操,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B.荀彧胸有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怀有匡正之心,选择英明的人去辅助;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胁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C.荀彧敏于决断,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顿军队做好防备,避免了变乱发
43、生;官渡之战,他建议用奇计破敌,助曹操取得了胜利。D.荀彧性格刚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从忠贞德义出发,不支持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看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答案】 (1)A(2)A(3)B(4)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
44、代词“将军”“兖州”“首事”“山东”“此”“天下”“要地”“虏”“熟麦”“食”“谷”“吕布”,虚词“以”“之”“也”“其”“而”“则”,“熟麦”意思是“成熟的麦子”,作“收”的宾语,意思是“抢收成熟的麦子”,为完整动宾结构,其后断开,排除C项;“约”的意思是“节约”,“蓄”的意思是“储存”,“食”和“谷”都是粮食的意思,分别作“约”和“蓄”的宾语,意思是“节食蓄粮”,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资”的意思是“帮助,资助”,“一举”指“军事行动”,“一举”作“资”的宾语,意思是“助军事行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
45、!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句子可以断开为: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故选A。 (2)A项,“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说法错误,上宾之礼用于接待宾客,九宾礼是接待外交使者,两者不同。故选A。 (3)B项,“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说法错误,原文为“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由此可以看出迎皇帝到许都是曹操的想法,荀彧表示支持。故选B。 (
46、4)中“因”,趁着;“奉”,奉迎;“以”,连词,表目的;“从”,顺应;“从人望”,顺应百姓(万民)心愿;“秉”,秉持,执;“至”,最大的;“服”,使动用法,使信服;“致”,招致,网罗;“英俊”,指英才;“致英俊”,网罗英才。中的“见”,同“现”,显现,败露;“情见”,情形败露;“竭”,衰竭;“势竭”,声势衰竭;“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判断句,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乃”,于是,就;“坚壁”,指坚守壁垒;“持”;相持(对抗);“之”,代词,代指袁绍;“操乃坚壁持之”,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故答案为:A;A;B; 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