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34311486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

2、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

3、,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

4、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分析: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

5、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

6、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讲读第1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环滁皆山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讲读第2、3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

7、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讲读第4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五)讨论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

8、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鲁昌乐) 醉翁亭记复习题解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_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文言词语1.一词多义【秀】(1)秀丽;(2)发荣滋长的意思。谓(1)称作,叫作;(2)是。2.词类活用【名】起名字,命名。3.古今异义【提携】古义:搀扶,带领。今义:多指提拔。 4.成语【醉翁之意

9、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觥(gng)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常规词语环围绕。尤尤其。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回曲折、迂回。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开这里指消散。辄(zh)就。意情趣。寓寄托。霏(fi)雾气。归聚拢。暝(mng)晦昏暗。芳香花。发生长、开放。时季节。负背。伛(y)偻(l)驼背。洌清澈。肴(yo)荤菜。蔌(s)菜蔬。杂然纷纷地。陈陈列,摆放。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指音乐。弈下棋。酣尽兴地喝酒。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

10、的样子。已而不久。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述记述。二、阅读探究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5. 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

11、情基调。8. 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 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4. 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15.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

12、什么好处?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16.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17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临

13、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

14、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乐。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三、拓展延伸 34.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

15、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3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的为官原则,请联系本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我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像欧阳修那样,把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巩固我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执政地位。郑培民同志就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

16、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36.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17、,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

18、。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研读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比教师泛泛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学生在共同的研读修改中,把技巧固化为了能力。为以后的分析研读打下了基础。 对目标2的完成,是紧接着目标1而来的。学生从文章的线索“乐”字入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的处境,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可谓是水到渠成。从而也受到了有关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对待得失的人生教育。 对目标3的研读,与教师备课时的准备有出入。对本

19、文语言特色的赏析,备课时是着重从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入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但学生一开始就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直接从修辞、炼字、感情的表达等方面评析的。学生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比较到位,表现了较好的赏析能力。这一点说明以前进行的方法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种基本技能的训练,确实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捷径。这决非是投机取巧,也并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把语文中常规的赏析思路、赏析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用“内行”的眼光去读、去想,让学生从对语文漫无边际的无奈中挣脱出来,一开始就把握准思考的方向,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回答。并在后来的学习中,逐步的提高完善这种的能力。 至于学生没

20、有意识到文中的“也”字和“而”字的作用,正说明此处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因而,此时我临时设置了一个启发式的题目: 请同学们以第一二两段为例,去掉文中的“也”字和“而”字,品读一下,与原文有何不同? 以前曾接触过比较阅读的题目,应该说解决比较阅读这样的问题,学生并无困难。果然,经教师提示后,学生马上就从好几个角度对去掉“也”“而”后与原文进行了对比评析,分析比较准确到位。如: 从语感上,“不如原文流畅。”“没有原文的味儿了”; 从语言的表达上,认为“像诗”; 从文章的感情色彩上看,“得意之情表现的不如原文强烈了。” 在此基础上,就较顺利的把本文语言的特色总结出来: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了文章的美感。确实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美文。 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的感知文章的特色。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