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一 教学 目标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卓有成效的新制(1)推行均田制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2、制定官吏傣禄制,整顿吏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2、迁都洛阳原因:(1)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4)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1)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
3、较大。(2)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3、革除旧俗 移风易俗(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等等级;通婚姻;改籍贯;(3)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2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重难点突破】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知识表解】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
5、融合趋势加强冯太后掌权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阶级矛盾尖锐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 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民族矛盾激化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时间 471-499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
6、展生产,巩固统治过程及内容前期 时间: 471-490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主持:冯太后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7、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后期 时间:490-499 主持:孝文帝重点:汉化措施 迁都洛阳原因: 1、在政治上,平
8、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影响: 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 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移风易俗易服装
9、、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原因: 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3、水利设施的兴修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
10、,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影响: 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政权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
11、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 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性质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补充知识】1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
12、合,它是民族间经济、 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2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 汉化 ” 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13、观点分析,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 文化知识所同化。 (马克思的观点 ) 第二, 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3、 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
14、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阶级因素: 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经济因素: 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4、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15、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第三, 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经济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化交流频繁,融合加速。第四, 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第五, “ 和亲 ” 、“ 册封 ” 促进民族融合。641 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
16、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 和同为一家 ” 。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 “ 怀仁可汗 ” 封号。713 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5、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意义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是鲜卑、女真、蒙古,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
17、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历史、 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或主导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6、关于均田制:(1)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多事,无宁日,农民离散,田地荒芜。这时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增多。推行均田制不仅必要,而且也有可能。(2)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对土地、劳动力的有效控制,这也就保证了政
18、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地主则根据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官吏还可以受公田,他们的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不准买卖土地的规定,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政府公开颁布均田令,公开授田,确定租调的数额,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些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这也促使他们转为农耕定居,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三【能力训练】1、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均田制迁都尊儒崇经恢复汉族礼乐制度A、B、CD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
19、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3、下列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生产生活比较稳定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整顿吏治实行府兵制汉化政策颁布均田令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7、孝文帝改革对汉族文明的影响不包括A 恢复和发展经济B 汉人胡食C 士族制度形成D 汉人胡装8、北
20、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A封建王室B汉族地主C鲜卑贵族D广大农民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10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生产生活比较稳定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11 、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12 、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
21、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改革都取得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的进展很顺利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13 、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B鲜卑贵族C汉族地主D封建国家1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整顿史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ABCD15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1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
22、制度17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8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9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
23、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20 、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二、非选择题2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 富强者并兼山泽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 ?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
24、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 ?食货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2)它能抑制 “ 富强者并兼山泽” 吗?为什么?(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22 、有人认为: “ 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25、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D A B D D C C A B C C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D A B A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二、非选择题21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
26、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22 、不同意这一观点。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进步为标准。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跋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