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教案1 设计意图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三脚架”支撑的原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
2、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活动准备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一)出示图片,师:这些图片里有个共同的小秘密,它们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请找一找相互说一说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讨论: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
3、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
4、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 “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活动总结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
5、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
6、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教案2 活动背景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大班的孩子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记录以及合作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巩固和提高的。而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我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设计了合作操作与记录的要求,让幼儿在学习同伴互助、
7、有效利用同伴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木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引导幼儿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通过操作和记录,发现、总结“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稳稳地支撑起物体”的科学规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游戏棒、彩泥、记录纸、笔、玻璃球、垫片等两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话筒架一个、课件一份。 (活动初,“用什么材料作固定”很让我费了一番工夫,经过多次尝试后,我从电线、橡皮筋、彩泥中选择了彩泥,因为它是最便于幼儿操作,也是幼儿最熟悉的一种物品。而活动最后一个环节
8、中所使用的小垫片,则是机缘巧合,在幼儿区域活动操作时偶然发现的,在实践中又非常实用。) 活动过程 一、让彩棒站起来 1出示彩棒:“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谁能让这根彩棒站起来?”(幼儿自由尝试) 2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彩棒站起来的?” (这是一个没有什么悬念的环节,几乎所有的孩子看到桌上的彩泥后,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使用彩泥,并且都获得了成功。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把彩泥顶起来”。) 二、把彩泥顶起来 1尝试一根彩棒。 (1)师:“彩泥也想到上面去看看,试试这根彩棒能不能把彩泥顶起来。”(幼儿尝试) (2)示范记录方法。 “你们用一根彩棒能把彩泥顶起来吗?”(幼
9、:不能) 教师示范在第二列第二行记录方法(根据幼儿的喜好用数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第三列第二行记录结果(根据幼儿的习惯)。 (这里,教师用帮助幼儿记录操作结果的方法进行记录讲解,记录用的又是幼儿喜欢的形式用“”“”符号,或用笑脸、哭脸,或用五角星、三角形等等,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更易让幼儿接受。因此,示范变得很自然顺畅,淡化了“教”的痕迹。) 2尝试多根彩棒。 提出问题:“那两根彩棒(边说边记在第二列第三行)能不能呢?(手指第三列第三行)再多一点呢?” (1)交代操作要求。 “请你们两个好朋友一起来试试,好吗?” “试一次,记一次,把成功的不成功的结果都记下来,看看用几根棒能把彩泥顶起来。”
10、 (操作要求必须简洁明了:“两个好朋友一起来试试”合作;“试一次,记一次”方法,使幼儿不至于漏记;“成功的不成功的结果都记下来”便于发现和总结。两句话,就能把所有的要求都交代清楚了。)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统计操作结果。 “你们用几根棒把彩泥顶起来了?”(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最少要用几根棒?” (在活动中我发现,总有幼儿会把棒都并在一起以至于实验失败的,他们也总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及与同伴的对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为下面的总结打下了基础。) 3小结:小朋友们真棒!都把彩泥顶起来了。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只用三根棒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
11、彩泥顶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们觉得这样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为这样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丰富,他们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贴切,能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脚架”或“三角架”的,这使得“三脚架”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很自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 1?出示话筒架:“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用了,看,这个话筒架就是一个三脚架,有了它,话筒就可以稳稳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着了。” 2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脚架?有什么用?” 3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4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实物话筒的出现,唤醒了孩子们大脑中积存的无意记忆,“
12、晾衣架”“摄像机架”“帐篷”等等,都被一一列举出来,可见,孩子对三脚架的运用已经有了真正的认识。课件演示的则是一些不常见的物品,如求援架、钻井架等,为的是拓宽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了解其更多的用途。) 四、用三脚架把玻璃球架起来 1“现在谁能用三根彩棒、一个垫片把这个玻璃球架起来?”“你们一起来试试吧!” 2请成功的幼儿交流方法。 3再次尝试,感受成功的乐趣。 (这个环节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和提升,是从实验到运用的转换。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虽然材料发生了变化,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快就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心理上获得了很大的满足。) 活动评析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记录操作结果的记录表在幼儿的总结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记录方法的提示还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附:记录表 数量 结果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