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x(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
2、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
3、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用筛选法排除。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后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习题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5)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在自然数中,有无限多个质数,没有最大的质数。( ) 板书 一
4、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八十二到八十三页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杜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
5、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上课了,我们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到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见包装的作用很大,那在包装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先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的学
6、问(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生本交流)。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1)国家很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实,施了蛋奶工程,那奶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表面积有多大呢?接口处不计 (2)如果要将两盒奶包成一包,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208平方厘米,两个就是需要416平方厘米)。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合起来包装,就不是416平方厘米了)。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416平方厘米的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同桌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明展示。(展示结束,课件
7、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时。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小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大面。)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问:第三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
8、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呢?(指名回答)。 三、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如果要把三盒奶包装起来,需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三个盒子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有几种包法呢?(接口处不计)。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看一下要求:电脑演示学习要求。利用盒子摆一摆,能找
9、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有关数据填到统计表中。哪种拼法最节省包装材料?找一找有什么发现?填好研究过程记录表。 再请小组代表展示包装的方法。(学生上讲台展示) 四、质疑拓展阶段,师生交流。 1、师反问为什么不包装成不规则立体图形的方式呢?总结:不美观也不节约,所以我们包装长方体物体的时候一般还是包装成长方体形式的。 2、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怎样节约包装纸了,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如果要包装四盒奶,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 3、六人小组活动要求,拿出四个盒子摆一摆,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观察比较哪种包装最节省纸张,细心观察,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最
10、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摆法。 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可以问他。师:用你们的慧眼观察一下,这六种摆法里了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第几种方法最节约?师设疑:刚才我们发现“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是不是有错呢?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有疑问,下面我们在用手中的学具演示演示一次他们不同的拼接过程。 4、总结: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这句话有没有错?其实有时最大是会发生变化的,此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始终使重叠的面积是最大的面积就可以了。 五、总结回顾,梳理经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请说一说,这一类题该怎样计算呢? 包装虽小,里面的学问却不少,适当的包装是对自身的有效补充。但没有充实的内在素养,包装只
11、能投有其表,让我们每个人都用智慧和勇气包装自己! 六 、作业设计 1、包装时不仅要考虑节约,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到超市中调查,看看哪种商品的包装不够节约包装纸,为它设计一个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并思考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包装? 2、你为灾区的小朋友准备了什么礼物?老师帮他们挑了一套分别为1、2、3、4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老师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我设计一个装饰方案。要求:设计一种最省的包装方法,并想一想,除了节省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七、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重叠的面积越大,露出的面积就越小,就越节约纸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12、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13、,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
14、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
15、.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7、8、10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
16、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
17、xx20xx20xx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
18、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平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
19、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
20、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
21、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
22、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
23、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24、,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
25、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一、教材说明: 武汉教科院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10课数学问题巧解答 二、教学目标: 1、掌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2、结合以前所学,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3、分层目标:(1)编程实现教材中的实例;(2)更多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难点: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三个实例程序。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问题导入(2分钟) 教师活动:复习上节课内容,演示取整的功
26、能。 学生活动:观察体验。 过程 师:前一课我们学习了PR和TYPE命令,也学会了怎样指挥小海龟来做数学题。今天老师要向小海龟提一个小问题,那就是“10/3=”,看它是怎样解答的。 (演示:(PR 10/3=10/3),观察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3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省略了,它只保留了2位小数。 师:如果连小数都不需要呢?只需要返回3,该怎样办?我们可以用INT取整函数来实现。 (演示:(PR 10/3= INT 10/3),观察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都省略了。 师:大家不要以为小海龟出错了,而是我们指令小海龟,故意去掉小数
27、。这个取整的功能,很多地方可以利用。用好取整功能,可以让我们的程序实现很多不同的功能。 2、学习新知,感悟方法(20分钟) 教师活动:演示完整例子程序,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实践例子程序。 过程 师:演示例子程序,观察效果。 生:测试不同的数。 师:观察完整的程序,逐句解释。 TO Z;主过程 MAKE “X READ;读第一个数给X MAKE “Y READ;读第二个数给Y MAKE “G :X;将第一个数放到G中 IF :Y:X MAKE “G :Y;如果第二个数小于第一个数,则将第二个数放到G中 ZS :X :Y :G;调用ZS过程 END TO ZS :X :Y :G;子
28、过程 IF AND :X/:G=INT :X/:G :Y/:G=INT :Y/:G PR :G STOP;关键,用到取整功能,判断能否整除,如果都可以整除,则表示找到最大公约数,输出结果,结束程序。 ZS :X :Y :G-1;自身调用,让G减一。 END (重点讲解关键语句,将之分解,逐一分析) :X/:G=INT :X/:G;判断变量:X是否被:G整除 :Y/:G=INT :Y/:G;判断变量:Y是否被:G整除 AND;“并且”的意思,如果没有这句,则表示上面两个条件,有一个满足,就会使程序结束,显然是错误的。 PR :G;用到了前课的知识,输出显示变量:G,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大公约数。 生
29、:上机实践 3、自行探究,拓展运用(15分钟) 教师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上机实践教材中第二和第三个实例程序。 学生活动:动手实践,感悟实例程序,体会取整函数的应用。 4、反馈展示,自我评价(3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优秀学生成果,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学生活动:填写P54页评价表格。 延伸拓展:你还能想到更多的取整应用吗?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实践尝试。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
30、价值观: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看了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得的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这节课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再学3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我们已经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同学们猜测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 你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2、圈数探索
31、:(下面请大家拿出百数表,在百数表中圈3的倍数。快速浏览一遍所圈的数,说说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哪些数字? 3、提问:像判断2和5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3的倍数,行不行? 4、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1)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百数表中有些数,比如27和72,都是3的倍数,像这样的数你还能说出几对来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调换各个数位上数的顺序,同样还是3的倍数。) (2)再出示几个3的倍数(三位数),交换各数位上数的顺序,让学生检验是不是还是3的倍数。 到底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3)观察百数图3的倍数的特点,斜着看,你有什么发现? (
32、4)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斜着看,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5)看书验证(师:看书,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一边看书一边划出关键的词语。) 5、教师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微练习题讲练。 四、巩固练习 1、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使这个数有因数3,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4 35 12 76 198 2、能力练习 判断下面的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33336669999 12345678987654321 3、把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并思考: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反过来呢? 五、全课小结,延伸新知。 1同学们通过昨天微课视频的
33、学习和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收获? 2请大家应用今天的探究方法,课后研究其它整数的特征。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微视频,能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能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4、 教学准备:微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请来一位新老师来给大家上课。 二、新课教学 1、播放微视频。 (1)2、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2)你发现了什么? (3)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4)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5)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先尝试独立思考,用列举法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微视频介绍筛选法。 (6)小组合作完成后做一做,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2、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今天你
35、学会了什么,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你学会了有关公倍数的哪些内容?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汇报结果: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板书)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2、找一找。 3、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口答) 4、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5、练习十七第7题。 6、练习十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36、两个数成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
37、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
38、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
39、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
40、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
41、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