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说课稿.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3253085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过秦论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说课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过秦论说课稿过秦论说课稿1 一、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过秦论。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

2、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赏析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

3、、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程序 过秦论篇幅较长,

4、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的语言特点。 六、结束: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过秦论说课稿2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

5、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解读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

6、,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

7、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

8、,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 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

9、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六、教学方法 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 七、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两课时教学本文。) 八、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

10、 (一)、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一副对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 :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11、、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 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XX年)的王朝

12、很快结束了。 (设计依据;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三)、老师给学生放过秦论的录音,边听边让他们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听完之后老师提示一些生字的读音并加以强化,尤其提醒学生在通假字的问题上不要出错) 腴(y)轸(zhn)镞(c)笞(ch)恬(tin)藩(fn)瓮(wng)牖(yu) 孝公既没(m)召滑(sho)俯首颈系(x)践华为城(hu)劲弩(jng) 不及中人(zhng)墨翟(d)蹑足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 度长絜大(du)比权量力(ling)万乘之势(shng)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

13、(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设计依据:根据高考对常用字词的要求,注重平时的积累,紧随高考关于字词的脉搏跳动) (四)、疏通文章的前三段,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讨论并提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疏通。(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联系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2、古今意义: 例句古义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席卷

14、、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 c、形容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 4、一词多意 结合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制(例句出处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15、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亡(例句出处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设计依据:阅读水平的提高

16、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归纳总结然后在记忆,把文言文中的若干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归纳起来,进行理解记忆。来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归纳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 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 逡()巡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絮()大 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17、() (设计依据:巩固读音,夯实基础) 2、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十、板书: 始强(内、外) 日强(缔交结盟) 极盛(废道焚书) 通假:衡(通“横”)从(通“纵”)弊(通“敝”) 何(通“呵”)倔(通“崛”)景(通“影”) 古今意义:河山东橹 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 一词多意:制亡 过秦论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

18、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

19、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

20、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从编者编书的意图来看,重在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

21、,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

22、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

23、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

24、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课前请学生复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战国末期的形式地图,再请学生讲述秦灭六国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秦何以灭掉六国?秦国国力的强大。 但是我们又知道,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短(16年)的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贾谊的见解。 (二)第一步:翻译理解。 我设计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解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

25、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内容有一些困难。这样的话,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把一些难点,或是出现词类活用比较多,局势比较特殊的句子,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画出来,存疑,或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

26、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制”“亡”“遗”“利”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三)第二步:梳理文章结构

27、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纵观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全过程从孝公即位到子婴降汉止,长达154年。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学习时要主要是按秦王朝的崛起、扩张、灭亡的时间顺序,借助历史事实,逐层推进,最终以颠扑不破的论辩,水到渠成的点出主题。 (四)第三步:合作探讨 1、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便显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分别是什么? 3、从几个方面突出陈涉其人的?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这样强调的作用是什么? 把握

28、住了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就抓住了文章论证的方法:对比论证。 对于上述问题,答案在袁文中基本都会找到,难度不大。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可以从出身、才能、兵力、助手、武器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学会总结比较的阅读方法。 (五)第四步:写作特色的探究 1、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他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 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叙事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有盛到衰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就是指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期待君王分为四个阶段叙事,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

29、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大的总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本文大量的使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堆砌之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2、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第 22 页 共 2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