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上语文《带刺的朋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三上语文《带刺的朋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带刺的朋友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正确朗读课文,准确书写生字“枣”和“刺”。(二)聚焦三个“爬”,通过听、读、演、写、复述等多种方式积累文中富有变化的语言。(三)补充原文片段,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对带刺的朋友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二、教学准备课件,语文作业本,表示刺猬动作的词卡。三、教学过程(一)名字比较,引发期待1.读题质疑。出示本课课题和课外书带刺的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带刺的朋友。老师手里有一本书,书的题目是带刺的朋友。你有什么想说的?2.简介作者。课文和这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宗介华。宗爷爷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还担任过小学老师呢!你猜猜,他当过什么学科的老师?
2、教过音乐的宗爷爷喜欢写故事给孩子们读。他写了很多儿童故事,编成了一本故事集。让我们打开这本书,看看目录。这么多故事,第一篇就是带刺的朋友。因为孩子们都喜欢这个故事,宗爷爷就把故事集的名字也定为带刺的朋友。3.齐读课题。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故事,我们再来读读故事的题目。(二)整体把握,积累词语1.自由读课文,思考:带刺的朋友是谁,它又干了什么呢?2.词语归类学习。哗 哗 噼里啪啦 噗的一声树 枝 红 枣 刺猬(1)认读第一排拟声词,想一想:这些声音分别是谁发出来的?(2)引出第二排词语并认读。(聚焦生字“枣”和“刺”)预设: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的部件“束”。不同的地方:“枣”第三笔是横折,第六笔是捺
3、;“刺”的第三笔是横折钩,第六笔是点。(教师范写,学生学写“枣”和“刺”)3.借助词语“刺猬”“红枣”和插图,说一说:什么时间,在哪里,“我”看到小刺猬在干什么。(预设:一天晚上,我躲在院子的墙角边,看到刺猬偷枣)(三)比读变化,积累语句1.默读课文,思考:刺猬是怎么偷枣的?一边读一边把写刺猬偷枣的句子画下来。大家见过刺猬偷枣吗?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肯定没看过,可是曾经生活在农村的宗爷爷看到过,而且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还很完整。2.交流语句。(板贴词卡,预设:爬、停、摇晃、掉、爬来爬去、归拢、打了一个滚儿、扎、驮、跑)3.聚焦比较“爬”。(1)读一读刺猬的这些动作,作者写到的最多的动作是“爬”。
4、一个爬,两个爬,三个爬。同样是爬,每一处有什么不一样呢?(默读课文,发现不一样的地方,用笔圈出来)(2)(出示:“缓慢地爬”“诡秘地爬”“匆匆地爬来爬去”)读一读,进行积累。(3)学习“诡秘”一词。出示句子:“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学生听两段音乐,选择背景音乐。“诡秘”是一种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宗爷爷是音乐老师,他也常常用音乐来表达感受。如果我们给这句话配一段音乐,你觉得选哪段音乐更合适?预设:“诡秘”带有神秘,鬼鬼祟祟,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感觉。指导朗读句子。(指名学生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4)比较“缓慢地爬”“匆匆地爬来爬去”。出示句子:我
5、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发现其中的一对反义词。(缓慢、匆匆)朗读指导。“缓慢”和“匆匆”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由练习,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指名朗读并点评)(5)动作演示。“匆匆地爬来爬去”这句比较难读。让我们把小刺猬请到课堂上来,请它演给我们看。小刺猬在哪儿?让我们的手代替小刺猬来做一做吧。“匆匆地爬来爬去”怎么用手演出来?(全体学生演一演)小刺猬还做了不少事,指导一生表演以下动作:归拢、打滚、扎、驮、跑。4.师生演读。(1)教师读,学生表演刺猬偷枣的
6、过程。(2)聚焦“跑”的语句。理解“急火火”。刺猬跑掉了吗?跑那么快,想什么呢?(预设:跑得很快,而且心里很着急,这就叫作急火火)(3)指导朗读句子。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个别读,集体读)5.小结。同一个“爬”,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当刺猬往树上爬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缓慢的;当刺猬往树枝上爬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诡秘的;当枣子被摇晃到地上了,刺猬便匆匆地爬来爬去。就这样,从树上到树下,从缓慢到匆匆,故事在变化,作者的语言也在变化。(四)拓展阅读,积累语段1.出示带刺的朋友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1)其实宗爷爷写的故事还没有完呢。课文是带刺的朋友里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这样开头的:
7、“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把小刺猬偷枣儿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2)相机引导。什么叫一五一十?如果你就是故事里的“我”,你会怎么一五一十地说?可以这样开头:“爸爸,昨天晚上,我看到刺猬偷枣了。”用上三个“爬”,把刺猬从树上到树下的过程先简单说一说。引导学生用上“摇晃、掉”这两个动词,把从树上到树下的过程说连贯。指导学生练习。(复述的时候,可以靠手势记一记关键的步骤,教师带学生复习刺猬动作的手势)指名学生复述。2.出示作业纸,完成练习。带刺的朋友这个故事除了有第二部分,还有第三、第四部分,想不想接着往下听故事?第二天晚上,月亮在云缝里缓缓地游动着,时隐时现,像是在捉迷藏。我
8、吃完饭,刚从屋里取出备好的食品,准备送到草棚前。几个圆乎乎的东西,正从草棚里( )地爬出来。那是啊?刺猬!一家子出来散步了!一只、两只整整六只。我高兴得一撩竹帘子,蹿出门外。刺猬们惊恐了,掉过头来就要往回跑。突然,我想起手里拿着吃的,赶忙扔过去。兴许它们猜到我就是每天供应食品的人吧,大刺猬不动了,孩子们不跑了。慢慢地,它们( )地爬来爬去寻吃的去了。(1)大家又看到哪个熟悉的动作了?(预设:爬)(2)两处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你在作业纸上填一填。(3)交流,体会刺猬和“我”感情的变化。3.结课。在第四部分刺猬和“我”才成为真正的朋友。那么故事的第一部分,也就是课文里又有什么蛛丝马迹呢?下节课
9、,继续读故事,继续来发现故事中语言的变化。附板书和结构图:带刺的朋友爸爸,昨天晚上,我看到刺猬偷枣了。父亲、树林和鸟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黎”“瞬”等5个生字,会写“蒙”字,能读出修饰语连用词组的节奏。(二)通过品读父亲的话,认识父亲能看叶知鸟,闻味知鸟,听声知鸟,感受父亲观察细致,体会他对鸟的了解和喜爱。(三)能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大致说出自己对“幽深”“雾蒙蒙”等词语的感受,初步体会修饰性词语连用在表现事物特点,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并尝试着写一写。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PPT,写话练习纸。三、教学过程(一)串题连句,切入中心1.板书词语:父亲、树林、
10、鸟。2.补充课题。引导学生发现,在三个词语之间加上顿号与“和”字,这三个孤立的词就联系在一起了。3.由词读文,找出中心句。找出文中写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关系的句子。(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2.生字、生词教学。(1)第一组:猎 人 黎 明 瞬 间(读准音)(2)第二组:张开的喙 惊愕地问 舒畅地呼吸(“de”字读得轻快,强调前面的修饰语)(3)第三组: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发现词组特点。(用了两个修饰语)朗读
11、指导:读这一类词语,需要在第一个修饰语后面稍作停顿,第二个修饰语要连着后面的词语读。(借助停顿线,学生练习读)3.随文写字。仔细观察“蒙”,注意中间的“横”不要忽略。(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4.了解作者。(1)出示“滹沱河”。(2)说说对“滹沱河”的了解。滹沱河是作者牛汉家乡的一条河,他曾经写过不少发生在滹沱河边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滹沱河畔。(三)梳理对话,读懂父亲知鸟、爱鸟1.找表示时间的词语,厘清脉络。(1)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春天的黎明,过了几天)(2)厘清脉络。(一个春天的黎明:第二至十九自然段;过了几天:第二十至二十三自然段)2.聚焦第二至十九自然段,找出父亲的
12、话。(1)把父亲的话用“( )”标一标。(2)引导学生关注第十三至十六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说明话没有说完。如果连续用好几个自然段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那么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3.提取父亲话中的信息。(1)“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预设:父亲看到叶子动,知道里面藏着不少鸟。(板书:看叶知鸟)(2)“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预设:父亲闻到鸟味知道有鸟。追问:闻到了什么气味?(热腾腾的,带着露水和湿气,带着舒畅的心情)(板书:闻味知鸟)(3)“鸟要准备歌唱了
13、。”“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预设:父亲听鸟儿发出的声音知道它们准备唱歌了,听鸟儿唱歌知道它们很快活。(板书:听声知鸟)4.师生合作朗读。(朗读二至十九自然段,对比描写父子的句子,感受二人不同发现)质疑:父亲能看叶、闻味,听声知鸟,甚至能听出它们歌声里的快乐,为什么我却什么都不知晓?出示: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四)聚焦修饰语,深入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1.思考:一同走过滹沱河岸边的这片树林,为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而父亲却了解到了那么多关于鸟的信息呢?2.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1)
14、出示: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关注动作: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上上下下父亲观察仔细。关注修饰词:如此认真地、反复地去看,用鼻子去闻,表现了父亲对鸟的特殊情感。(2)再出示改动后的句子,对比:父亲突然站定,朝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看图说感受)理解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就写出了树林的幽静、茂密、雾气缭绕、朦朦胧胧的特点。(板书:修饰语连用写出特点)(结合板书说)父亲就是透过这样的树林,看到叶动,闻到鸟味,知道有鸟,听到鸟声,感受到快乐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预设:对鸟非常了解,懂鸟,爱鸟)(
15、3)小结:作者连用两个形容树林的词语,不仅清楚地写出了树林的特点,还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爱鸟、懂鸟。(板书:表达情感)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修饰词连用的?请快速用横线画出来。(交流)第一句: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透过“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换词比较:我茫茫然地望着笔直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战士一般兀立的父亲。预设:改写后的句子意思重复,没能体现出父亲和树林融为一体的感觉。第二句: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浓浓的”“苦苦的”写出了程度和味道。我只闻到草木气息,而父亲却透过这浓浓的苦苦的
16、草木气息闻到了(学生答)鸟的气味,可见父亲(学生答)观察细致,对鸟十分了解和喜爱。4.体会修饰语连用的作用。(1)同时出示三句话。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2)朗读后小结:借助两个连用的修饰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父亲知鸟、爱鸟。(五)一课一得,学法迁移修饰语连用,能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人物情感,我们也来试着用一用。1.学生拿出作业纸写话练习。鸟真的唱了起来,我们听到了_;雾气散去,透过绿叶,我们看到了_。2.交流,评价。(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修饰语的连用,它不仅能写出事物的特点,还能表达人物的情感,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效果,从而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关注它,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附板书:父亲、树林和鸟看叶 修饰语连用闻味 知鸟爱鸟 写清特点听声 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