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苏轼作品专练渔家傲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
2、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
3、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下片通过自己想象友人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来喻指友人高洁的品性。这是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尾句“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是说这里
4、虽好,却不是久居的理想之地。结合注解可知,此时友人要调离金陵,这里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劝勉。答案:(1)C(2)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上片以斜风细雨渲染离情别绪,以江南父老留友人侧面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江南父老留友人,赞美其执官为民;以乘鸾车、凌彩雾,赞美友人品性高洁;对友人的宽慰之情,金陵虽为形胜之地,但“非吾侣”说明此地不算友人的理想居地,以此宽慰友人。2 译文:“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难得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斜风渺,细雨蒙蒙,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穿越多
5、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出去。赏析: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过拍两句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最后以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在这首词中,词人送别酬唱的生活实景以及情感体验成为词作着力表现的主题。词人个体的生活体验进入词作表现的领域。与此同时,景物在词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显弱化。一方面,词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词中泛化、类型化
6、的水乡风物,而是词人身之所历、眼之所见的现实的风景;另一方面,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导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带有鲜明的人物活动的印记和影响。从苏轼开始的以词作抒写主体独特的生命历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创作方向,为后世众多的词人继承和沿袭。随着创作的不断丰富,词作中也融入了更复杂、多元的情感内涵。其中最集中、最响亮的声音是对功名的否定和对沉溺于功名之中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如3 “功名薄似风前絮”“守定微官真个错”“世上功名翻覆手”“名利场中空扰扰”等,便属此类歌咏。其次,与薄宦功名相伴而来的是对羁旅之愁和思家之念的倾诉,以及亲友离别的悲伤,如“征尘万里
7、伤怀抱”“故园凝望空流泪”“那堪送客江头路”“忆昔故人为侣伴,而今怎奈成疏间”等,便属这类情怀的抒发。此外,归隐之愿的表达亦屡屡见诸笔端,如“从今莫负云山约”“此身甘被烟霞锢”“林泉况味终须好”等。【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
8、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 李思训 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 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
9、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 前年嫁彭郎 。注释: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搀:刺,直刺。低昂:高低起伏不定。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勾勒了一幅山水苍茫、浩淼空阔的画面,高度概括了长江绝岛图的内容。B.“崖崩”写出山的险峻,“搀”写出乔木的气势,两个词语都赋予了诗歌动态美。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一叶不知何处来的扁舟,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D.“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秀美丽。4.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形象鲜明、直观,这是诗歌不能与之相比的,但诗歌却
10、可通过语言调动多种感官,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想象,这也是绘画所不能相比的。试从诗中找出三个例子,分析诗歌语言的优势。5 【分析】(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又叫“诗家语”,为了表情达意、韵律和谐的需要,诗歌语言往往会出
11、现倒装、省略、联想、象征等句子,需要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和句子本身仔细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诗歌后引发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中的句子,分析其描写、联想、抒情等方面的妙处。【解答】(3)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错误,诗歌题目是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说明这首诗重点是描写“长江绝岛”的风景,结合“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等句可知,画中的主体应是“山水”。故选 C。(4)“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意思是: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描写绝岛山势险峻,因此猿猴、飞鸟难以飞越,只好飞入参天乔木林中的情景。这种丰富的想象只需通过“绝”“去”“搀”就可以实现。“山苍苍,水
12、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意思是: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在茫茫山水之中,在空旷的天地之间,大小孤山如同两位绝世美女,傲然耸立于江水之中,仿佛正对水梳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则用戏谑的语言劝告舟上商贾休要轻狂,因为小姑已经嫁于彭郎,“罗敷自有夫”,富有生活情趣。“棹歌中流声抑扬”意思是: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这句诗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江水流逝,棹声袅袅,从听觉角度描写。“江平风软”用一个“软”字形容江风,风“软”即为风小,而“软”字却给人以轻风拂面的感觉。6 答案:(3)C(4)诗人写“猿鸟去”,仿佛亲眼看见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的过程,这是
13、诗人无中生有的妙笔。诗人把大小孤山比作美人,仿佛看见她们在照着镜子进行梳妆,还劝船上的商人不该轻佻,因为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了彭郎。饶有情趣。“棹歌中流声抑扬”,诗人仿佛听到了江水声、棹歌声,那声音在耳边萦绕回荡。“江平风软”,诗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徐徐微风。译文: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赏析: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开
14、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苏轼说“大孤小孤”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7 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
15、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搀”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客舟何处来”以下四句是第二段,写画中小船。这不起眼的一叶小舟,在苏轼的笔下占据了诗的中心。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客舟”两句说,
16、这只客船从哪里来?船工划桨时唱的歌声在江心水上忽抑忽扬。南朝梁代诗人丘迟发渔浦诗有“棹歌发中流”句,苏轼去掉“发”字添加了“声抑扬”三字,这抑扬的棹歌声便在读者的耳际萦绕回荡。“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沙岸平旷,江风轻柔,江上远景望无际。江波一起一伏,诗人观看江中孤山,也随船一起忽高忽低,时俯时仰。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写了首拗体七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第四句是“青山久与船低昂”,第七句是“波平风软望不到”。苏轼这首题画诗又重复用了这两句,上下只换了“沙”、“孤”二字。可见,这是诗人船上观山亲身体会而获的得意之句,表现出人们乘船时都8 有所感受却从
17、未有人用诗句传达写出来的情景兴味。人、船、山一起低昂,而且是持续地长久地低昂。这种动态多么新鲜美妙,有旋律节奏感,充满逸趣,苏轼仅用“孤山久与船低昂”七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真是才华横溢,大家手笔。绘画是视觉艺术,画家用颜色、水墨、线条在纸上描画出的景象,读者的眼睛直接看得见,因此,绘画形象的鲜明性、直观性,是用语言符号作为表现媒介的诗歌比不上的。但人有多种感觉最主要的审美感觉是视觉和听觉。绘画只能够表现视觉,而无法表现听觉,还有触觉、味觉、嗅觉。绘画是空间艺术,一幅画只能描绘在一个空间中的瞬息情景。诗歌却是灵活地结合着空间的时间艺术,它不宜于描绘静物,却可以自由地用语言表现在时间上先后
18、承续的动作。在这一段诗中,读者见识了苏轼精通诗画艺术奥秘的本领。他先用“棹歌中流声抑扬”添加了画上没有的悦耳歌声,再以“孤山久与船低昂”表现长久持续的动态,从而在再现画境中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画面上的景物已写完,无声的静态画境己转化为有声的动态诗境。按照一般题画诗的作法,诗人或对画中情景加以赞美,或对画家与画作发表评论,诗即可完满收结。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他利用有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疑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
19、也。”这四句诗说: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看,她们在早晨照着明净如镜的江面梳理新妆呢。船上的客商,你的举止不要太轻狂了,美丽的小姑早就心有所属,她在前年己嫁给了英俊的彭郎。前二句,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结尾两句,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于是,诗人对祖国如画江山的深清赞美,9 对李思训绘画作品的高度评价,也就含蓄风趣地自然流露出来。从诗歌意境创造的角度来看,诗的第三段是从前二段写实的基础上恣发奇想、凭虚营构的。“峨峨两烟鬟”与“小姑”,同“大孤小孤”首尾呼
20、应:“舟中贾客”也与“客舟”上下承接,使诗的意境完整浑成。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全篇十三句,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五言句,两个三言句。开篇是两个三言句,以下两段以一个五言句或两个五言句起头,这使诗歌具有活泼的民间歌谣风味,又是七言歌行以七言句为主,交织穿插三、五言句的常见体式。通首押声音清亮的下平声阳韵。诗人有意运用“苍苍”、“茫茫”、“峨峨”等叠字词,“抑扬”、“低昂”、“漫狂”等连绵词,还有“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句中对仗,又重复“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形成了流丽圆转、回环往复、舒缓起伏、悠扬和谐的声韵节奏。这恰好与客舟摇漾、山船俯仰的情景相
21、适应,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
22、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10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醉落魄离京口作苏轼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5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5 分)6 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用“朦胧”一词概括,请加以赏析。(6 分)答案:5.(5
23、 分)【参考答案】手法不同:柳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诉说的内容不同:柳永是向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轼是向朋友和亲人倾诉羁旅之“梦”。(手法 3 分、内容 2 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11 【解题思路】首先要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其次要掌握诗歌鉴赏的比较角度。6.(6 分)【参考答案】词人酒醒之后,眼前景色朦胧:月色微微,云彩轻轻。此时词人意识朦胧:记得饮酒高歌,怎么又到船上了呢?词作营造的意境朦胧:回望烟雾迷蒙的京口,仿佛梦之初醒,巧妙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每个要点2 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
24、理解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理解与概括。【词作赏析】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
25、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12 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13【解题思路】首先要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其次要掌握诗歌鉴赏的比较角度。6.(6 分)【参考答案】词人酒醒之后,眼前景色朦胧:月色微
26、微,云彩轻轻。此时词人意识朦胧:记得饮酒高歌,怎么又到船上了呢?词作营造的意境朦胧:回望烟雾迷蒙的京口,仿佛梦之初醒,巧妙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每个要点2 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理解与概括。【词作赏析】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
27、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12 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