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7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7篇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树立如
2、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
3、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
4、。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
5、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
6、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
7、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篇
8、2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
9、,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一)过敏反应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相似于
10、型、型、型过敏反应。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的物
11、质就叫过敏原,由于I型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比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易理解,即: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
12、)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
13、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举例 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总结这些病的共同特
14、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了由于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B细胞,引发糖尿病。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白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种徽生物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馒
15、性活动性肝炎。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拟的方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个问题,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因免疫反应过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
16、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应该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对于先天性
17、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素非常关注,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的
18、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对课本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疑问。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
19、忆力丧失等症状。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始,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基本原
20、理。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什么叫免疫预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预防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 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
21、什么? 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酞胺就常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 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种移植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
22、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条措施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热门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 要点提示 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举的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一)过敏反应 (
23、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举例和类型 1概念和举例 1概念和特点 1免疫预防:方法意义 2概念和特点 2.发病机理 2种类 2.免疫治疗:方法举例 3发病机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成败关键 4防治措施 高中生物教案篇3 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这的运用。 1、重点: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渗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根; 根尖的结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 吸水
24、最活跃的部位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图) 2、吸水方式: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 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茎叶细胞、根冠细胞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 如:干燥的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胀吸水的原理:亲水性物质与水发生结合(结合水) (2)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渗透作用 A、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如:课本P59图) B、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理由是:细胞壁全透性,水和溶质都可以透过。 原生
25、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间的细胞质 选择透过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通常具有浓度差。 所以: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细胞图分析、讲述实验) 1)30%的蔗糖溶液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清水或低液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所以: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可用质壁分离实验验证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可用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验证 4)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的内
26、因:细胞壁伸缩性 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作用: 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证明细胞是否具有活性; 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请设计实验测细胞液浓度大小) 5、巩固练习:课本P62:一、二、四学案P1、2、3、4 新学案P116:例6、11、12P120:16、914、16P124:8 课练P48:19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1、运输:结构导管, 从细胞外导管的途径: 土壤溶液成熟区表皮细胞导管(通过渗透作用) 土壤溶液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
27、的间隙导管(通过扩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 3、散失:途径:主要通过蒸腾作用 意义: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动力 三、合理灌溉:(详见课本P61内容) 1、概念: 2、原理: 3、意义: 4、巩固练习:课本P62:三 1下列某同学画的几个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的结构名称: 1细胞壁2细胞膜 3液泡膜4细胞核 5细胞质6细胞液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原生质层。 (2)ABC,说明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结构基础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生质层和一定浓度的细
28、胞液、以及全透性的细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在原因细胞壁伸缩性 (3)若将C细胞放进清水中,将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不发生, 则说明细胞已死亡。 (4)AC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变大,吸水能力变强。 2、用2摩尔/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尔/升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分离现象,得到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细胞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细胞渗出,细胞液浓度变大。 (2)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浓度将不变,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2mol/l的蔗糖溶液。要使该细胞复原,将其置于清水中。 (3
29、)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是由于乙二醇 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变大而吸水。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大液泡(原生质层)。 3、下面是用新鲜的洋葱表皮进行的一些实验与结果。请分析回答: 组别处理结果 a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 然后将材料移到蒸馏水中质壁分离复原 b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然后移到蒸馏水中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c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开始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d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分钟后取出重复(a)组实验未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a、b
30、、c三组实验中均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构基础是同题1(2) (2)a组实验可以说明新鲜洋葱表皮细胞具有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3)出现b、d组实验共同现象的原因是原生质层受破坏,细胞死亡。 (4)c组实验结果说明K+、NO3-可以被主动力运输进入细胞内。 4、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度而死亡。 5、在移栽花木时常常剪去部分枝叶,这是为了(D) A、减少叶的呼吸作用B、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进植物体的根的吸水D、维持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 植物对水的代谢中的运输、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补课上详细讲过,高中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放在水的
31、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两种方式、场所,以及两种吸收方式CELL的特点,其中以渗透作用最为重要。这里包括渗透作用的原理、条件和植物的渗透作用以及质壁分离实验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案篇4 其他植物激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
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
33、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
34、。第二部分内容“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采用“提供资料、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策略。讨论可以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对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深入理解,并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最后,将“膨大剂增产之谜”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切身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四、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
35、 (3)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展示资料)20xx年6月1日,记者在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猕猴桃的嫩果进行蘸泡(图),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用膨大剂增产,以保丰收。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 生长素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受激素调节,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剂是不是一种激素?它的作 用过程是不是激素调节?本节
36、课的学习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分析,完成相关问题。请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答案。资料分析 提示: 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 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4页的图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内容,最后,同桌互相检查。 (二)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然后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
37、充和修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学生阅读教材54-55页,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特点,区别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对“膨大剂是不是植物激素”进行分析。 2、讨论课本55页“资料分析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请学生代表举例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教师提示:通过以上讨论,大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意识到
38、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应当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那么,我们应如何保证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发生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剂展开研究性学习。 (见板书设计) 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花的脱落 C乙烯能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 2、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 A细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霉素类物质 答案:1B2D八、作业布置 1、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
39、种植物激素都有明显变化。在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生长素赤霉素乙烯D.生长素类似物 细胞分裂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细胞伸长成熟衰老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其原因是。 (2)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其主要合成部位是。 (3)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主要作用是 高中生物教案篇5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40、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
41、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
42、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
43、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 高中生物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