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关于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全章共包括三节: 161分式 162分式的运算 163分式方程 其中,161节引进分式的概念,讨论分式的基本性质及约分、通分等分式变形,
2、是全章的理论基础部分。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这是全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也是本章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必要的练习掌握分式的各种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在这一节中对指数概念的限制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这给运算带来便利。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方程中要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且出现了必须检验(验根)的环节,这是不同于解以前学习的方程的新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是本章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克服它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相应地,分式方程是
3、一类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的过程比解整式方程更复杂些。然而,分式或分式方程更适合作为某些类型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借助对分数的认识学习分式的内容,是一种类比的认识方法,这在本章学习中经常使用。解分式方程时,化归思想很有用,分式方程一般要先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并且要注意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说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式的有关概念,相关性质及运算法则,分式方程的解法。 2.会利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熟练的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分式的运算。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了解产生增根的原因。 3、会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疑难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在自主梳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课堂上展示交流以下问题: 概念部分: 举例说明什么是分式、分式方程、分式的约分、通分和最简分式 分式: 分式方程: 分式的约分: 分式的通分: 最简分式: 性质部分 (1)什么是分式的基本性质?本章哪些内容用到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2)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有哪些? 3法则部分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分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及乘方的运算法则(各举一例说明这些法则)。 这部分内容由每个小组完成。目的是培
5、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更好的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学生完全可独立完成。这些基础知识也为分式的运算、化简、解方程奠定基础的所以学生必须学会这部分内容。为此让学生举例说明就更有必要了。 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1.在式子,中 整式有;分式有。 2.若分式:有意义,则,x;若分式无意义,则x;若分式的值为零,则x=。 3.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方程,其步骤为: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方程。 (2)解这个方程。 (3)检验,检验的方法是。 4.约分=,5.将5.62 5、10用小数表示为() A.0.00000000562B.0.0000000562 C.0.0
6、00000562D.0.000000000562 6.下列式子从左到右变形一定正确的是() A.B.C.D.= 7.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A.3a=B.C.D. 8.通分(1),(2) 9.(1)计算(2)解方程 10.计算 11.先化简:。再任选一个适当的x值代入求值。. 12已知:,试求A、B的值。 13.已知:求的值. 14.已知,求的值. 15.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有增根,求m的值. 16某工程队承接了3000米的修路任务,在修好600米后,引进了新设备,工作效率是原来的2倍,一共用30天完成了任务,求引进新设备前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17.学校要举行跳遗绳比赛,同学们都积极练习,甲同学
7、跳180个所用时间,乙同学可以跳240个,又知甲每分钟比乙少跳5个,求每人每分钟各跳多少个? 18.探究题:探索规律:,个位数字是3;,个位数字是9;个位数字是7;,个位数字是1;,个位数字是3;,个位数字是9;的个位数字是;的个位数字是。 19.根据所给方程,联系生活实际编写一道应用题(要求:题目完整,题意清楚,不要求解方程.) 这部分编写的目的是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纲下发全体学生都做,然后针对检查情况把典型题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讲解,教师适时补充。最后19题是开放试题但教师要总结规律和方法,工程问题怎样编,行程问题怎样编,教给学生方法是关键。 六、教学反思:
8、自从实行学、教、测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本章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分数来学习分式效果非常好。本节复习课让学生归纳知识体系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复习课注重习题方法的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类型题的规律的探究。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还可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效果还能好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今后的备课中还应注意时间的分配和重点问题的处理。同时数学课上应该多交给学生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规律探索、思维能力的训练等。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现在给大家说一说当初我是如何跟学生一起学习这节内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导!我
9、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详细介绍: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2节第2课时,就是课本115到116页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紧密联系,是本章中的重点。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10、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数学思考: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
11、究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因此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做为
12、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止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本着这样的原则,课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应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分析材料。培养观察总结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观察: 展示学生作图作品(书P28例2),强调列表及图象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课前一两分钟对学生上交的作图作品进行快速筛选,进量多选出一部分,课上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再从中选取一两幅优秀的作品上课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都具有强烈的表现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学生盼望在课上教师能展示自己的
13、作品,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作图会比平时更规范更准确;也可以说完成了变教师课上被动讲为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的所获更多,印象更深; 2、课上展示学生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肯定,这又恰好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这便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乐意学习数学,激发了学习热情,听课更加专心。 3、学生经历画图象进而感悟它的形状及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异同,为后面的发现规律作了准备。 4、令教师对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课堂。 (二)尝试探索、体验新知: 活动1、观察探索: 比较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步;根据你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书
14、中原问题1、2、3) 目的:这样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通过对应描点法来画出了图象,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学生作出的两条平行直线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情况,引用两点法(两点确定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直线y=-6x+5与坐标轴交点”并思考:一次函数y=-6x+5又如何作出图象? 目的:这样通过启发学生视觉见到的两点,即与坐标轴的交点(0,b),和(-b/k,0)两点;此交点的求法(学生易从填表中的数据发现),再反之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点画图象。就此题体验一次函数图象的两点确定
15、;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 活动2:知识再体验: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四个K值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并观察分析。 目的:进一步巩固两点作图法,为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活动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决象限问题。(多媒体展示) 目的:让学生触发漫画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导思考k、b对图象的影响设置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学生对这种直观的知识易接受,易理解,记忆深刻。从而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 活动4:师生互动(师生角色互换),提高拓展。(多媒体展出内容) 目的:通过这种师生互动角色转换形式,不但能尽快烘起课堂气愤,而且复习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的更透彻
16、。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什么启示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目的:总结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刚刚理解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作业布置 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与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采用了如下板书,要点突出,简明清晰。 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确定两点为(0,0)和(1,K)一次函数选择的两点为:(0,k)和(-bk,0) 五、说课后小结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支撑着整个教
17、学过程,令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上,能愉快地接受知识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菱形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2。2的内容,“菱形”是继“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四边形既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平面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学好四边形的内容,尤其是特殊的四边形,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实际应用都是很重要的。同
18、时通过探索和证明菱形的特殊性质可以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且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
19、能力。通过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一般与特殊”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验证,进而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
20、点,我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动手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提示启发下,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勤动手,勤钻研的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可活动的衣帽架、收缩门、防护栏等),提问是什么图形,由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 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美丽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新
21、知识的需求。 (二)新知探索 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边行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板书定义):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板书) 利用自制教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义,同时加强了与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对比性。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菱形的动画制作过程。 出示问题 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 总结学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以及菱形的性质:
22、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并进一步追问: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出示求证: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证明,并请学生进行板演。 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例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性质是()。 A。对角相等B。对角线互相平分 C。
23、对边相等D。对角线互相垂直 例2: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菱形衣架,它的边长为16cm,如果墙上钉子间的距离AB=BC=16cm, 则图中的1=_。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定理与性质。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求菱形面积。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分式”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后面分式变形、通分、约分及四则运算的理论基础,掌握本节内容对于学好本章及以后学习方程、函数等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
24、式化简、变形 3教材的处理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由内向外的生长,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本节课中,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这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我构建新知识。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性质”的运用,再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其掌握“性质”的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 二、目标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
25、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能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变形 2、数学思考: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情感态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
26、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索精神。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问题情境,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在感知识
27、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程序分析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出问题,下列分数是否相等?可以进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想出分工有什么性质吗?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得较好;(2)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是否有深厚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样安排,首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我生成的过程。
28、活动2类比联想,探究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样安排,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活动3例题分析运用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分式变形。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灵活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学生能否紧扣
29、“性质”进行分析思考;(2)学生能否逐步领会分式的恒等变形依据。(3)学生是否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活动4练习巩固拓展训练 教师出示问题训练单。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并安排三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大部分学生能否准确、熟练完成任务;(2)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3)学生在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否积极。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第二个问题指明了分式的变号法则。 活动5小结评价布置作业 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
30、下整理知识、理顺思维。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否理解;(2)学生能否从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活动涉及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过程和语言表述进行反思;等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积累学习经验。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在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学习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线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样的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操作活动回顾旧知识,并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
31、言表达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思考的内化,避免了传统的问答式回顾、参与人数少、顾及不到各层面学生、用时较多等问题。 猜想发现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拼图实验,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范图(1)的拼法,分析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第二步: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在拼角时,如果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内角,学生很可能会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块,虽然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了平角,但从这种拼法中寻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取了先示范图(1)的拼法(即剪下
32、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拼在第三个内角的两旁),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下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一旁。 在本环节中,我还有一点困惑:如果在图(1)把B拼在A的右边,把C拼在A的左边;或者在图(2)中把B拼在中间,能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吗? 逻辑证明 从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 小组活动流程: 1.先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你的证明思路; 3.选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第一,通过作平行线“搬两个角”,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启发学生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BC,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规范证明格式;第二,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搬两个角”来说理。如果
33、只“搬一个角”行吗?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的第六节内容。在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无理数,了解了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认识进一步深入。中学阶段有关数的问题多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同时实数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数学思考:(1)经历对
34、实数进行分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 (2)经历从有理数逐步扩充到实数的过程,了解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解决问题:通过无理数的引入,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 情感态度:(1)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2)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实数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明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并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难点: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对一个非负数开平方和对一个数开立方运算。课本对学生掌握实数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
35、数的意义。但实数的知识却贯穿中学数学始终,所以我们只能逐步加深学生对实数的认识。本节主要引导学生熟知实数的概念和意义,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类比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创设出思维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教具:三角板、圆规、多媒体。 学法分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
36、,让他们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看、动脑想、多交流、勤练习”的学习,增强参与意识,让他们体验获取知识的历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会观察”、“会类比”、“会分析”、“会归纳”的能力。 四、教程分析: 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出实数的概念 内容:问题:(1)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怎样分类? (2)什么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吗? 意图: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引入无理数后数的范围的扩充作准备. 学生回答: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 3、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
37、内。有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 ,0,0.xxxx(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 意图:通过将以上各数填入有理数集合和无理数集合,建立实数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实数概述并板书: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realnumber)。教师点明:实数可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最后多媒体展示具体分类,并对有理数和无理数从小数的角度进行说明。 二、议一议, 1、在实数概念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分类。 无理数与有理数一样,也有正负之分,如是正的,是负的。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你能把,0,0.xxxx(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等各数填入下面相应的集合中?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2)0
38、属于正数吗?0属于负数吗? (3)实数除了可以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外,实数还可怎样分? 意图:在实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的分类.上面的数中有0,0不能放入上面的任何一个集合中,学生容易遗漏,强调0也是实数,但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单独作一类.提醒学生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 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2、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 在有理数中,有理数a的的相反数是什么,不为0的数a的倒数是什么。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例如,和
39、是互为相反数,和互为倒数。 三、想一想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a是一个实数,它的相反数为,绝对值为; 2、如果,那么它的倒数为。 意图:从复习入手,类比有理数中的相关概念,建立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等概念,它们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是一致的 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实数a的相反数为,绝对值为,若它的倒数为(教师指明:0没有倒数) 增加练习:(多媒体展示)第一组1.的绝对值是 2、a是一个实数,它的绝对值是 第二组:1、的相反数是,绝对值是 2、绝对值等于的数是,3、的绝对值是 4、正实数的绝对值是,0的绝对值是,负实数的绝对值是 例题: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1)(
40、2)(3)学生上黑板完成,教师巡视学生如何书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最后与学生共同纠正。 明晰:实数和有理数一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而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对实数仍然适用。(媒体展示两个举例) 四、议一议。 探索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1、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那么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和这样的无理数的点吗? 2、多媒体展示的做法和和的做法 如图OA=OB,数轴上A点对应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引导学生达成以下共识: 探讨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将数和图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数轴也
41、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1)A点对应的数等于,它介于1与2之间。 (2)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4)每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4)和有理数一样,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五、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第一组:判断题: 实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一定都带根号.两个无理数之积不一定是无理数.两个无理数之和一定是无理数.数轴上的任何
42、一点都可以表示实数. 第二组: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3)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 (1)(2)(3) 3、在数轴上作出对应的点。 意图:通过以上练习,检测学生对实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小结 1、实数的概念 2、实数可以怎样分类 3、实数a的相反数为,绝对值,若,它的倒数为。 4、数轴上的点和实数一一对应。 七、作业 课本习题2.81、2、3题 结束语:多媒体展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八、板书设计: 实数 1、实数的概念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2、实数的分类5、例题 3、实数a的相反数为,6、学生练习 绝对值,若,它的倒数为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7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金分割,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第2节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七个方面阐述我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图形本章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拓广与发展。学习相似图形,离不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