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物教案7篇.doc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815419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中生物教案7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高中生物教案7篇关于高中生物教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案篇1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设计制作装

2、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

3、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

4、适宜温度是多少? (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 (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 (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形态、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 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菌落: 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

5、白色或粉红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 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反应

6、式如下:酶 C6H1206+6O22+6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O6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 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 (3)发酵 1).发酵概念 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 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 繁殖的最适温度:20; 酒精发酵的最适温

7、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 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 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1

8、、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 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 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自然发酵: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5)菌种来源:? ?人工培养: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

9、:干酵母或酒药)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 (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态 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点是) 2).应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

10、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酶 C6H12O63xxxx(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酶酶2C2H5OH+O22CH3CHO(乙醛)+2H2O2CH3CHO+O22xxxx(醋酸) 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 二、实验设计 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 果酒果醋 阅读教材3-4页,对A、B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A: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

11、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B: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取葡萄500g

12、,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为什么?)讨论: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高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

13、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诉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思考,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

14、式称为脱水缩合。 2.脱水缩合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问题: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过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观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

15、(3;3。) 如果是5位同学呢?(4;4)6位同学呢?(5;5。) 继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三)巩固提高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

16、计 中公讲师解析 高中生物教案篇3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

17、细菌; 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结论:S型菌的

18、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TMVARNA感染TMVA病毒; TMV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TMVBRNA感染TMVB病毒; TMV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TMVARNATMVB蛋白质感染TMVA病毒; TMVBRNATMV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

19、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0、),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篇4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这一节关于蛋白质的功能中提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它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引出酶在细胞代谢中通过

21、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学习。学习控制变量法,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家对发酵现象和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质。这些资料告诉我们,酶的研究经历了近70年的漫长过程,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质。这不只是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科学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酶有关的生活必须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不知道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强;

22、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进消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使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和本质 (2)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 确立依据:酶的作用和本质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因此确定为教学重点。教材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为依托,介绍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这一科学方法将贯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终,因此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确定为本节的第二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2教学难点 (1)酶的作用机理是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 确立依据:活化能是本节新接触到的一个

23、概念,学生在理解了该概念以后,就要用这一概念理解酶的作用原理,这部分内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确立为另一个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本节提出的具体要求是级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学本质;(2)了解科学家研究酶的化学本质的历程; (3)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学习设计实验和亲自进行实验,使学生学会设置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来设计对照组和

24、实验组。进而初步学会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学 会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现象,经过推理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的学习,认识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与争论中前进的,感受科学的严谨性,学习科学家们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2)认识科学实验的价值,养成科学猜测的习惯。四、教学方法 这一节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法,酶的本质放手让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酶的较完整定义,以此促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供给学生实验基本流程,分组探究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并找出变量学会控制变量,同时引入活化能的概念,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

25、分析、探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酶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中生物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

26、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

27、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

28、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哪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

29、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哪么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哪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示课本P3图11)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管这些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由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

30、,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

31、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我们没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哪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

32、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示课本P5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

33、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五课堂作业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

34、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A血红蛋白B尿素 C葡萄糖D二氧化碳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 C.血浆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 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A.2层B.3层 C.4层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ADADC 六板书设计

35、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的生活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的主要成分) (1)水,占90% (2)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钠、氯、钾、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 (4)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氨、尿酸、尿素等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溶液的渗透压:约770kPa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36、 (3)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布置作业: P6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 六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各种结构和成分,为学生更好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内在联系。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以课堂讨论解决知识问题、课后建构模型巩固知识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高中生物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用

37、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分裂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分裂。)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

38、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

39、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

40、整的个体? 高中生物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

41、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