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科:无机及分析化学章节: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Collective State of Matter” (3课时)基本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熟悉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其聚沉作用,了解高分子溶液与乳状液。本章讲授要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道尔顿分压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其聚沉作用,高分子溶液与乳状液。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稀溶液的依数特性,胶团结构和影响溶胶稳定性和聚沉性的因素。难点:引起稀溶液依数性的原因;胶团结构。教学内容: 1.1 分散系 *1.2 气体 1.3 溶液浓度的
2、表示方法 1.4 稀溶液的通性 1.5 胶体溶液 1.6 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导课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因此学习化学的前提是对物质有所了解。当物质处于不同的聚集状态时,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不同的。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虽然是物理变化,但常与化学反应相伴而发生,所以了解和掌握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的知识对解决各种化学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让我们学习物质的存在形式-聚集状态。一、 分散系1.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外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体系叫分散体系,简称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相):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处于分割成粒子的不连续状态;分散剂(分散介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处于连续的状态。例如 小
3、水滴+空气=云雾 二氧化碳+水=汽水1.2 分类: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9种 由于大部分的化学反应、生命行为都是在液体介质中进行的,故本章主要讨论分散介质是液体的液态分散系的一些基本性质。按分散粒子的大小分为:粗分散系、胶体分散系、低分子或离子分散系。系统中任何一个均匀的(组成均一)部分称为一个相。在同一相内,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界面分隔。只有一个相的系统称为单相系统或均相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系统称为多相系统。二、 气体*2.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是一假想的气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在研究真实气体性质时提出的物理模型。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
4、态方程式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全可以忽略。条件:当压力不太高(小于101.325 KPa),温度不太低(大于273.15 K);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时:p:气体压强 , 单位: PaV:气体体积, 单位: m3n:气体物质的量, 单位: molR:摩尔气体常数, R=8.314 Pam3mol-1K-1T : 气体温度, 单位:K2.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计算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气体密度的计算2. 3 道尔顿分压定律组分气体: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分气体
5、。分压(Pi):组分气体i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分气体i的分压。分压定律:气体常以混合物形式存在,当几种气体混合在同一容器中后,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力之和。P总= P1+ P2+ P3+=PiXi = ni / n总, 是摩尔分数。应当指出,只有理想气体才适合道尔顿分压定律。【例】: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收集的气体总含有饱和水蒸气,在这种情况下:P= P气体 + P水蒸气三、溶液浓度的表示方式溶液:由两种或多种组分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所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液相体系。广义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均匀混合而且彼此呈现分子(或离子)状态分布者均称为溶
6、液。溶液的浓度: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溶液的浓度。化学上用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等来表示溶液的浓度。3.1、物质的量浓度cB物质的量及其单位1)物质的量是表示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数目的多少的物理量。物体所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12 kg C12的原子数目相等 (6.0231023阿伏加德罗常数L),则为1mol。 nB=mB/MB ( mol)2)基本单元:系统中组成物质的基本组分,可以是分子、离子、电子等及其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如O2、(H2SO4)、(H2+ O2)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一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称为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mol/L。c
7、(B) = nB/V【例】:已知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ml,其质量分数为95.6%,一升浓硫酸中含有的n(H2SO4)、n(1/2H2SO4)、c(H2SO4)、c(1/2 H2SO4)各为多少?解: n(H2SO4) = 1.8410000.956/98.08 = 17.9 mol n(1/2H2SO4) = 1.8410000.956/49.04 = 35.9 molc(H2SO4)= 17.9/1 = 17.9 mol/Lc(1/2 H2SO4) = 35.9/1 = 35.9 mol/L3.2 质量摩尔浓度定义:指1 k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为质量摩尔浓度,符号b(B),
8、单位为:mol/kgb(B) = nBmA=mB/(MB mA)【例】:250克溶液中含有40克NaCl,计算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解: 水的质量250-40 = 210(克) b(NaCl) = 40/(58.5210) 1000 = 3.26 mol/kg3.3、质量分数溶质(B)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3.4 物质的量分数 (简称摩尔分数)定义: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量之比称为物质的量分数,符号,量纲为1。 nBXB = nB + nAxB = nB/n nB:溶质的物质的量nA:溶剂的物质的量【例】:将10克NaOH溶于90克水中,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分数浓度。解: n(Na
9、OH) =10/40 = 0.25 (mol) n(H2O) = 90/18 = 5 (mol) X (NaOH) = 0.25 /(0.25+5) = 0.048 【例】:在100 ml水中溶解17.1g蔗糖(C12H22O11),溶液的密度为1.0638 g/ml,求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分数浓度。解:(1) M蔗糖342 (g/mol) n蔗糖=17.1/342=0.05 (mol) V = (100+17.1)/1.0638 = 110.0 (ml)= 0.11 (L)(1) c(蔗糖) = 0.05/0.11 = 0.454 (mol/L) (2) b(蔗糖) =
10、 0.05/0.1 = 0.5 (mol/kg) (3) n水 100/18.02 = 5.55 (mol) X(蔗糖) = 0.05/(0.05+5.55) = 0.00893.5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B = mB/v (g/L or g/mL)3.6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1.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CB 溶质B的量浓度;r 溶液的密度;溶质B的质量分数;MB 溶质B的摩尔质量2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摩尔浓度 CB 溶质B的量浓度;r 溶液的密度;m 溶液的质量;nB 溶质B的物质的量。若该系统是一个两组分系统,且B组分的含量较少,则溶液的质量m 近似等于溶剂的质量 mA,上
11、式可近似成为:若该溶液是稀的水溶液,则: 引入 把等体积的水和糖水放入密闭容器中,过一段时间糖水体积增大,而纯水体积减小了,为什么?1.2.夏天腌黄瓜为什么“出汤”?(渗透压)3.结冰的路面撒盐的原因是什么?(凝固点下降) 四、稀溶液的通性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溶液的性质已不同于原来的溶质和溶剂,这种性质上的变化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由溶质本性不同所引起。如酸碱性、导电性颜色、味道等。 第二类由溶质数量不同所引起。如蒸气压、沸点、凝固点、渗透压等。稀溶液的依数性: 稀溶液的某些性质只与溶质的粒子数目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这一类性质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依数性是指(与纯溶剂比较):溶液的蒸
12、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上升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具有渗透压粒子: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分子、离子等。4.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蒸发:分子冲破表面张力进入空间成为蒸汽分子的现象。凝聚:液面上的蒸汽分子受到表面水分子的吸引或外界压力重新进入液体的现象。饱和蒸气压(saturated vapor pressure),简称蒸气压(po) :将一种纯液体(纯溶剂)置于一个密封容器中,当蒸发为气态的溶剂粒子数目与气态粒子凝聚成液态的溶剂粒子数目相等时,这时液体上方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 或:在一定的温度下,当蒸发的速度等于凝聚的速度,液态水与它的蒸气处于动态平衡,这时的蒸气压称为水在此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13、用符号 p 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溶剂的饱和蒸气所产生的压力称为该温度下溶剂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每一种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都一定的蒸气压。而且,液体的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蒸气压大的物质称为易挥发性物质;蒸气压小的物质称为难挥发性物质。对同一溶剂蒸气压越大,其能量越高。能量高的状态会自动变化为能量低的状态H2O(100,101kPa) H2O(25,3.17kPa)冰(0,0.6105kPa) 水(-4, 0.4373 kPa)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物质以后,达平衡时,p溶液总是小于同 T 下的p纯溶剂 ,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p=p纯p液蒸汽压下降的原因:纯溶剂的表面少量地被加入非挥发性
14、溶质粒子所占据,使溶剂的表面积相对减小,单位时间内逸出液面的溶剂分子数相对比纯溶剂要少。达到平衡时溶液的蒸气压就要比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低。当向溶剂中加入一定量难挥发非电解质时,溶剂的表面有一部分被溶质粒子所占据。所以相同温度下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液面上逸出溶剂分子数相对减少,平衡时溶液的蒸汽压比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低。p液nB, nA + nB nA, 因此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近似地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无关。这是拉乌尔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4.2 溶液沸点的升高和凝固点降低沸点:溶液的蒸气压(p溶液)与外压(p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溶液的沸点。
15、 纯水:p外 = 101.3 kPa,t纯水 = 100 . 实验证明:难挥发物质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凝固点:在一定的外压下,溶液与纯溶剂固体具有相同的蒸气压时的温度,称为该溶液的凝固点。(固液两相平衡时的温度) 溶液的凝固点T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Tf*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图3条曲线:AB(水的蒸气压曲线),AB(溶液的蒸气压曲线),AA(冰的蒸气压曲线)沸点上升的原因:由于难挥发非电解质溶液的蒸气压要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所以温度达到纯溶剂的沸点时,溶液不能沸腾。为了使溶液在此压力下沸腾,就必须使溶液温度升高,增加溶液的蒸气压。或:溶液蒸气压较纯溶剂低。某温度下,纯
16、溶剂开始沸腾,而溶液因蒸气压低未能沸腾,需加热以增加溶液的蒸气压,直至达外界压力,溶液开始沸腾,此时溶液的温度势必大于纯溶剂的温度。利用溶液的沸点上升,可以测定溶液的摩尔质量。在实验工作中利用沸点上升现象,使用较浓的盐溶液来做高温热浴。凝固点下降的定义: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非电解质后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的现象。 溶液的凝固点是物质的液相和固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以水为例,0度时溶液的蒸汽压小于冰的蒸汽压则冰融化,吸热从而降低体系的温度直至冰与溶液蒸汽压相等,此时对应的温度即为溶液的凝固点。冰、水相互转化的条件:向蒸汽压小的一方变化。 溶液凝固点下降原因: 溶剂的蒸气压下降使原来固态
17、纯溶剂和液态溶剂共存的平衡受到破坏,固态纯溶剂需通过融化成液态溶剂来增加溶液的蒸气压,从而使体系重新达到平衡。在固相融化过程中,要吸收体系的热量,因此在新平衡点的温度就要比原平衡点温度低。植物的抗旱性和抗寒性与溶液蒸气压下降和凝固点下降规律有关:当植物所处环境温度发生较大改变时,植物细胞中的有机体会产生大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来提高细胞液浓度,细胞液浓度越大,其凝固点下降越大,使细胞液能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中不结冻,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寒能力。同样,由于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液蒸气压下降较大,使得细胞的水份蒸发减少,因此表现出植物的抗旱能力。【例】: 将2.6g尿素CO(NH2)2溶于100.0g水中,计
18、算此溶液在标准压力下的沸点和凝固点?(M CO(NH2)2=60.0gmol-1)【例】:取0.749g某氨基酸溶于50.0g水中,测得其凝固点为-0.188,试求该氨基酸的摩尔质量。【例】:为了防止汽车水箱中的水在266 K时凝固,以无水乙醇(=0.803 g/ml)做防冻剂,问每升水须加若干 ml乙醇?(假设溶液服从拉乌尔定律)解:已知水的凝固点为273 K,Kf =1.86Tf = 273-266 = 7 (K) Tf = Kf b (B)b(B) = Tf/Kf = 7/1.86 = 3.76 (mol/kg)即每升水加3.76mol乙醇,已知M乙醇 = 46,=0.803。应加入乙醇
19、体积为V=3.7646/0.803=215.6(ml)4.3 溶液的渗透压产生渗透压示意图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作用。或:由物质粒子通过半透膜单向扩散的现象。渗透压:为了保持渗透平衡,液柱所产生的静水压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单位:Pa或kPa。或:在一定的温度下,恰能阻止渗透发生所需施加的外压力,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用符号表示。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单向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当v纯水 = v糖水渗透停止。糖水溶液增高的这部分水的静压力就是糖水溶液的渗透压。半透膜 (semipermeable membrane):在两个不同浓度的溶液之间,存在一种能有选择地通过或阻止某些
20、粒子的物质。 半透膜的作用:只许溶剂分子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半透膜存在;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实验证明:1、同一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成正比。2、相同浓度时,渗透压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渗透现象在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 1、医学上输液必需输等渗溶液。 2、动物体内水份的输送。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和营养。4、求算溶质的分子量。渗透压的应用:将淡水鱼放人海水中由于其细胞液浓度较低,因而渗透压较小。它在海水中就会因细胞大量失去水分而死亡。人体发高烧时,需要及时喝水或通过静脉注射与细胞液等渗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以补充水分 。反渗透:在渗透压较大的溶液
21、一边加上比其渗透压还要大的压力,迫使溶剂从高浓度溶液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从而达到浓缩溶液的目的。(1)通过测定估算溶质的相对分子量=CART=nA/V,RT=mA/(MAV),RT MA=mA/(V) RT(2)淡水鱼和海水鱼不能互换生存环境(3)农作物施完化肥应及时浇水。(4)等渗、低渗、高渗溶液(输水)0.9%生理盐水;5%葡萄糖(5)工业上反渗透技术的应用很广,如果汁、速溶咖啡、速溶茶的生产、海水淡化等。 【例】:20 时,将1.00 g血红素溶于水中,配制成100 mL溶液,测得其渗透压为0.366 Kpa,求血红素的摩尔质量.稀溶液的定理: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某些性质(蒸气压下降、
22、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与一定量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注意:稀溶液的各项通性,不适用于浓溶液和电解质。(为什么?) 五、胶体溶液基本概念 1.相体系中具有相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均匀部分。以分子和离子状态分散 2相的特点: (1)任何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同。 (2)一个相并不一定是一种物质,如食盐溶液(NaCl和H2O)。 (3)单相体系 如饱和食盐水、糖水等。特点 溶质与溶剂已成一体,组分间没有界面 (4)多相体系: 如不溶于水的盐溶液;水与油组成的体系及憎液溶胶等。特点 各组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同,并具有明显的界面。 (5)分散相(分散质)(
23、6)分散剂(分散介质)连续相(7)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5.1 胶体溶液制备5.1.1 分散法研磨法:用胶体磨将粗颗粒研细。超声波法:用超声波震荡分散。电弧法:放电时金属原子蒸发,随即又被溶液冷却而凝聚。胶溶法:使暂时凝聚起来的分散相又重新分散。 5.1.2.凝聚法 物理凝聚法:利用适当的物理过程凝聚成胶粒般大小的粒子。如:汞蒸气进入冷水生成汞溶胶化学凝聚法:使能生成难溶物质的反应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使所得产物处于胶体状态。如:3 H3AsO3 + 3 H2S=As2S3(溶胶) + 6 H2O 5.2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物质分子自动聚集到界面的过程,称为吸附。被吸附的粒子由于自身的热运动,有些
24、可能脱离固体表面重新回到周围的介质中去,此过程叫做解吸。处在物质表面的质点受力情况与处在物质内部质点所受力情况不相同。对于内部质点来说,由于同时受到各个方向并且大小相近的作用力,它所受到的总的作用力为零。而处在物质表面的质点,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的合力就不等于零。表面能:l 物质表面的质点自身相对不稳定:物质表面的质点处在一种力不稳定状态,它有要减小自身所受作用力的趋势。l 表面质点进入物质内部就要释放出部分能量,使其变得相对稳定。而内部质点要迁移到物质表面则就需要吸收能量,因而具有表面能。l 表面能:表面质点比内部质点所多余的能量。被固体表面所吸住的分子或离子称为吸附质,具有吸附能力的
25、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越大,则吸附作用越显著。吸附和解吸的关系: 动态平衡A、分子吸附:是指固体吸附剂对溶液中的非电解质或弱电解质分子的吸附。这类吸附与溶质、溶剂及固体吸附剂三者的性质都有关。遵循的原则是所谓的“相似相吸原理”。即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极性的溶质或溶剂;非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非极性的溶质或溶剂。B、离子吸附:固体吸附剂对强电解质溶液的吸附主要是离子吸附。 离子选择性吸附制备As2S3溶胶: 2 H3AsO3 + 3 H2S As2S3 + 6 H2OH2S发生电离: H2S H+ + HS- As2S3 选择吸附HS- 而带负电荷。 离子交换吸附:当固体从溶液中吸附
26、某种离子后,同时它本身又向溶液排放出等电量的同种电荷离子,这种过程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能进行离子交换的物质为离子交换剂。如;NaR(磺化媒),阴、阳离子交换树脂。2 NaR + Ca2+ 2 Na+ + CaR22 R-SO3H+Ca2+ (R-SO3)2 + 2 H+2 R-N(CH3)3OH+SO42- R-N(CH3)32SO4+ 2OH-2 H+ + 2 OH- H2O各种不同的离子其交换吸附能力是不同的:当 c 一定时,离子在交换剂上的交换吸附程度与离子的价数和它的水合离子半径有关。一般来说,离子价数越高,交换能力越强;同价离子中,水合离子半径越小,离子交换能力越强。交换能力:Al3
27、+ Ca2+ Cs+ Rb+ K+ Na+ Li+Cl- Br- NO3- I-离子交换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离子在交换剂上交换的吸附量,还与进行交换的离子浓度有关。应用:土壤保肥,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分离提纯物质、用离子交换树脂来净化水等。(HA表示酸性物质)5.3 胶团结构Fe(OH)3mnFeO+ (n-x)Cl-x+ xCl-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胶体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分散质为固相 (1100nm);分散剂为液相憎液溶胶:如金溶胶、氢氧化铁溶胶;亲液溶胶: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单相体系)(无相界面)。5.4 胶体溶液的性质丁达尔现象:将盛有溶胶的试管放在暗箱中,电灯的光从
28、洞口投射到溶胶的粒子上,在与光路垂直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条发亮的光柱。布朗运动:溶胶中分散质的颗粒在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溶胶粒子定向地移动称为电泳。聚沉 。5.4.1 光学性质(Tyndall现象) 粒子粒径大于照射光的波长时,粒子表面反射光;粒径略小于波长时,发生散射成光柱。 光学原理:强光照到分散质粒子上,若粒子直径大于入射光 波长,则发 生反射或折射。若粒子直径与入 射光波长相比拟,则发生散射。 散射光称为乳光。在真溶液中,溶质颗粒太小(二价离子一价离子聚沉值与反离子所带电荷的关系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电解质,会中和掉胶粒表面的电荷,造成聚沉。与相反电荷溶胶混合。
29、聚沉能力:正离子:价态越高,体积越大,聚沉能力越大。负离子:价态越高,体积越小,聚沉能力越大。5.6 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5.6.1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特性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可达几百万,长度可达几百纳米,但截面积只 相当于一个普通分子大小。 2、是单个分子分散的单相体系,是真溶液,溶解过程是自动的,也是可逆的,是热力学的稳定体系。3、无丁达尔效应因为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OH,-COOH、-NH2 ),溶剂化作用强,溶质与溶剂间无界面。盐析作用原因:大量的亲水基团与水有强烈的溶剂化作用,在水中形成很厚的水化膜。对高分子化合物要加入大量的电解质,才能破坏其水化膜而使之凝结出
30、来。定义:盐析是可逆的,当加入大量水以后,沉淀将溶解。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例】:Fe(OH)3溶胶,加入白明胶(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后再加电解质不易聚沉。敏化作用:在溶胶中加入极少量的某种高分子化合物,可使溶胶产生絮状沉淀,此现象称为敏化作用。5.6.2 乳状液定义: 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 其中一种液体通常是水,另一种则称为油(一切不溶于水的有机液体统称为油。)。液液粗分散体系。类型:1. 水包油(O/W):水是分散剂,油是分散质。如:牛奶、油包水(W/O):油是分散剂,水是分散质。如:原油乳化剂决定乳浊液的类型。乳化剂(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性
31、质:当它被加入到某一物质中后, 能够显著降低其表面张力,从而使一些极性相差较大的物质也能相互均匀分散、稳定存在。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能(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 :由极性基团(亲水)(通常是一OH、一COOH、一NH2,=NH、一NH3+等基团构成)和非极性基团(疏水)(主要是由碳氢组成的长链或芳香基团所构成)两大部分构成。从分子结构来看,其特点是具有双亲基团的物质:亲水基:如-OH,-COOH,-NH2,-SO3H等,是极性部分,溶于水;憎水基(亲油性)如烷基、苯基等,是非极性部分,溶于油。2. 水分散在“油”中形成的水油型乳浊液,例如石油。许多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物剂。因此,表面活性剂有时也称为乳化剂。可根据其亲和能力的差别分为亲水性乳化剂和亲油性乳化剂常用的亲水性乳化剂有:钾肥皂、钠肥皂、蛋白质、动物胶等。 常用亲油性乳化剂有钙肥皂、高级醇类、高级酸类、石墨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演示作业:P22: 1-3, 1-8, 1-13, 1-14,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