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资料.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档案事业史】一.原始记事的形式(传说记事实物记事图画记事)(作用:保存传递备忘信约凭证)二.档案产生的条件1.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文明的诞生和国家的诞生是同步的)2.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商朝 神权政治一.商朝的宗教官员又称神职官员,是殷代最显赫的执政官员。这类人后世称为史官,也是商朝掌管档案工作的官员。二.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巫侧重占卜,史侧重记事三.甲骨文书形成过程取材整治凿钻灼兆刻辞四.甲骨档案的内容1.占卜刻辞(卜辞)2.卜事刻辞(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3.记事刻辞(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4.表谱刻辞(干支表祀谱家谱)以上四类甲骨刻辞
2、的内容是商王朝统治活动的原始记录,比较确切而详细地反映了商朝国家活动,社会生产及其阶级关系。五.甲骨档案的存贮1.集中保管(在宗庙里)2.大体上有朝代可循3.有集中归档的做法4.有初步的整理方法5.有专门经管人员商朝甲骨档案的保管工作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六.商朝应有简册档案,而且是重要的公文档案。 西周一.西周中央政府部门1.卿士寮为军事司法部门,要保管本职任内形成的各种档案。2.太史寮(西周史官)起草文书保管典籍 记载史事 掌管天文,历法,祭祀,教育等事务。西周史官比殷代史官地位有所下降,但还是周王朝中职权显赫的重要官职。(大史小史掌王朝全局档案,内史掌王朝中央档案,御史掌王世档案,外史
3、掌地方档案)我国历史上的史官记注制度奠定于西周。二.史官身份1.重要执政官员2.档案保管者3.高级知识分子(当时的知识中枢)4.历史记录者5.贵族子弟老师三.除太史寮外,王室事务总管的“冢宰”也掌管王室档案,周公曾任此职。六官皆总属于冢宰,在冢宰下主管档案事务的是宰夫 司会 司书等官员。四.西周进行分封的同时,把先进的文化和典章制度推行到各诸侯国。地方也建立有相应的档案工作 和 丁籍收藏制度。五.西周王朝文书书写材料西周政府文书简称简牍和简策1.简,狭长的竹片和木片(简与策用于国家重大政事,书写典籍)2.牍,方形的木片(用于一般公文书)3.策(册),若干简片编在一起六.西周王朝主要文书种类。1
4、.王命文书(诰 誓 命)(诰和命:是王和诸侯为赏赐 任命和训诫臣数之用,誓:用于对军旅的告诫)2.各级官府政务文书(版图:记载王朝是领土和人口的重要材料,盟约:盟书和约剂的统称,人事文书,邢律)3.谱牒(周王室和贵族的世系记载)4.史官对统治者及国政大事的记注七.西周王朝档案的管理1.登于天府天府(宗庙收藏机构)是西周王朝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处所。“祖庙之收藏”包括王室权利象征的镇国宝器,王室权利凭证的文书典册。这些档案的正本均需上呈天府以祭告神灵被神祖考察,祈求庇佑赐福;其作为统治者处理正事,稽查官员,统治臣民的凭证和依据,直接维护了周统治者的利益。2.制作副本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这类副
5、本由各类文书的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保存。3.藏于金匮金匮:用金属封缄的匣子西周王朝重要档案是藏于金匮的八.西周金文档案,青铜器铭文1.第一阶段自青铜器铭刻出现到西周早期为铭文初起阶段。器物特点,花纹复杂,气魄宏伟,艺术性强,文字少2.第二阶段随着青铜器的发展,铭文起了变化。是铭文的发展阶段,特点,字数增多,记事范围广泛。(从这一阶段开始称为金文档案。)3.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为铭文终结时期。特点书史性质逐渐消失,铭文变成了一种纹饰。4.金文档案产生原因:政治 经济的必然,重要事件需要物件长期保存和纪念。5.毛公鼎(铭文最长),史墙盘(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利簋铭(发现西周最早)春秋战国一.春秋战
6、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造成档案的散失与破坏。旧势力权利凭证的档案在政治斗争中不断被毁弃。阶级斗争也导致档案被销毁。二.新文书档案产生1.刑书(律法档案)这时期的刑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2.计书(赋税档案)与版图作用相似3.盟书(在西周就已产生,是维系王和诸侯国关系的重要档案。)4.玺书(用印文书)5.符、节(用于传达命令和征调兵将的凭证文书)6.移书(遗书)各国之间的公务往来文书。7.上书(臣下向君王陈述政治见解和主张的文书。)8.檄文(用于征召 晓谕或声讨的文书。)9.券(反映借贷关系的凭证,又称债券)三.新的文书制度1.出现文书用印制度。印章称为“玺”始于西周,至春秋后期才开始印封文书。2.文书
7、的拟制有很大进步。文书要经过拟制 修饰 润色三道手续。四.档案官员的变化随着神权的下降封建君权的确立,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为一批专掌文书档案的官员所掌理。由奴隶社会的高级执政官员所主管,退居为专掌记注和典守档案的专职官员所主掌。是世卿制度瓦解官僚制度产生天道观念变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职官分工的历史进步。五.档案的利用1.档案的流失为士的需要提供了利用的可能。2.学在官府学下私人3.孔子收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4.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文件的汇编。5.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秦朝一秦朝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地方设郡县二秦的文书档案制度(在统一文字的
8、基础上制定的)秦为封建专制官僚制度的初创者,建立了一套尊君抑臣并注重政务效能的文书档案制度(君臣专用文书是秦首创)1. 皇帝专用文书制:皇帝颁布重大制度时的命令性文书,也用于诰谕和何责让官吏诏:皇帝颁布命令的文书2. 臣僚专用文书奏:臣僚向皇帝进言陈事的文书议:群臣讨论未决政事的文书3. 专门文书档案:律法、户籍、舆图等三秦的文书体式的制定1.抬头制度 (文中有需要表示尊敬的字样,要回行顶格书写)2.避讳制度(在文书书写中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3.皇帝的玺印制度(皇帝印称“玺”,其他人为“印or章”4.文书用语(群臣对皇帝称“陛下”等)四秦朝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注重封建 政务 效率五秦注重律法档案
9、的保管1.秦律法档案,出了正本外还有副本多份,其中一份收藏在殿中的中央禁室,封以禁印不准私启,由少府派遣尚书专司管理,随时准备皇帝审阅,中央政府丞相和御史大夫公府都各保有副本。2.档案库保管有严格规定(不准带火进入、有人值夜看守等)六秦“以法为教”“以法治国”“以吏为师”1.秦制定了以律法档案为教育内容的制度2.秦以法为教,决定了其重吏轻儒的统治政策,焚书坑儒七石刻档案的兴起1.铁制品的发展2.比青铜器更好保存3.取材容易4.可刻字数增多八石刻档案的内容1.公犊刻石:皇帝或地方需要百姓周知的告示一般都以刻石公布(公务文书性质)2.记事刻石:歌功颂德、颁布宪令、外交征伐等重大事件。(原始记事性质
10、)九秦不注重史官记注(不符合专制独裁统治),焚烧六国典籍两汉一官员选拔方式1.察举制 2.考试 3.由主官自行辟除二汉代重视知识分子改造政权的作用,重视儒生,儒家学说独裁。三汉代的文书档案官吏少数地位高;多数沦为具体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吏,作用&地位下降,逐渐从官员群体分离,成为不入流的胥吏四汉代文书档案种类1.皇帝用文书策书(册书):皇帝用来册封或罢免诸侯、大臣的王命文书,一般写在两片相连的竹简上。戒书:皇帝教诲训诫地方军政长官的文书。对京外各官的诏谕也用戒书。、2.群臣上呈皇帝的公务文书章(谢章):臣僚感谢君主的恩赐、封赏表: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疏(上疏):官员对政事的建议、弹劾官员,特点为分条
11、陈述驳议:臣向皇帝陈述不同意见状:臣向皇帝分条陈事书:官吏向皇帝报告情况封事:密封的奏章(防止事情泄露)铁券:皇帝给臣授予优遇和免罪特权的凭证文书,由“丹书”演变而来露布:不缄封的文书、古代用称 捷报 紧急文书3.各级官府下行文令:命令性教:诰谕性敕:官员向下属发出的文书4.各级官府的平行文移文、檄移、品约5.证明身份的文书符、传过所:发给官吏、平民外出办公私事务的证明文书棨:身份较高者持有的证明文书繻:丝织品制成的证明文书,身份高者持有6.专门档案在内容和数量上有发展五文书处理1.下行文书处理(起草、判行、邮递、执行)2.对上行文的处理已相当制度化六文书邮递制度1.汉代负责文书及书信邮递的机
12、构是设于全国各地的亭,公文书信也可由亭直接传送官府,故称“邮亭”2.驿马、驿使、驿路(以首都为中心向四面放射、道路宽广可通车马、有植树。3.安全措施:有封泥盖章、注明发信人物时间;有严格收发手续;有严明的纪律和检查程序。七汉统治者注重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秦的经验),大量收集档案八汉对档案的保管(建立藏书之所)1.石渠阁:由萧何建造,收集秦朝的图籍档案,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引水围绕四周保护。2.兰台:汉代中央档案典籍库,位于宫中,隶属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兰台典藏档案最初为检查弹劾百官之用,故后世有御史台称为兰台。)3.东观:东汉王朝收贮档案典籍的处所,位于洛阳南宫。(是当时收藏档案典
13、籍最集中的处所,成为汉代文化学术活动和作者荟萃之地)4.汉代档案处了部分集中以外,其他都是分属各衙署部门保管。九汉对档案的利用1.对施政的利用查考(前人档案 借鉴经验 分封参考 论功行赏褒奖依据等)2.编撰史书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传说黄帝至汉武帝前后三千年历史。(通史)班固汉书专撰西汉一代(断代史初创)4. 当时档案利用的范围十分狭窄,可见封建专制制度下档案利用工作上的御用性和封锁性十分明显。十近代出土的汉历史档案1.汉代简策档案2.缣帛档案3.汉代帛地图魏晋一魏晋社会动荡导致档案工作的变动1.形成三省制(中书省始设于魏晋),建立了中央文书档案工作的系统。2.档案人员增多3.各国重视档案典籍的
14、收藏4.社会动乱对各国档案造成破坏二魏晋文书制成材料的变革1.东汉蔡伦 造纸术,纸代替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2.黄纸:黄蘖树皮的汁液做染料浸染而成,黄色象征尊贵,只有皇帝颁下的文书才能使用三魏晋文书档案工作制度的变革1.文书的装订形式普遍采用“卷轴式”2.随着纸张的使用,用印制度也有了变化3.文书处理程序更严密健全四魏晋文书档案的名称种类1.诏敕文书(诏、制、策、戒敕),皇太子颁下的文书称“令书”2.上奏文书(沿袭汉的章、奏、表、笺、状、疏、驳议、封事、露布等,又新增“启、贺表”3.官府行移文书(各国官府不同,关系复杂种类繁多)4.官府上行文(牒、详、签、关、解等)5.平行文(移、刺、
15、牒)6.专门文书(户籍、计帐、诉状等)五魏晋谱牒档案兴盛六魏晋利用档案编史修志1.各国重视利用档案修史(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手段,总结借鉴经验,争取民心),因此各国重视对国家大事的记录和对档案的收集保管。2.私家修史盛行(魏晋频繁的战争导致大量档案流散社会,为档案的广泛利用提供了条件)后汉史三国史晋史,陈寿三国志,王沈魏书隋唐一三省分权制(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1.中书省下设的文书档案官员:中书舍人:侍奉进奏、参议表章起居舍人:记录皇帝的言论、起居、上呈奏章、下发诏令等右补阙: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封事2.符宝郎: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3.翰林院:除三省外的文书档案工作机构,做为皇帝顾
16、问,从朝官中选人4.宦官机构5.六部:各项事务的执行机构二文书档案“官”“吏”分离(隋以后)1.高级文书档案官员(官):地位高,能参政议政2.一般文档工作人员(吏):地位低3.分离原因:随着制度的发展变化,国家机构的完备和职官分工的发展文书档案数量增多,分工愈益专职化4.“记注”和“典守”职掌的分离。三.高级文档官员的选拔任用途径1.科举考试2.名士征召3.低级提拔(定期考课,合格)4.父祖门荫5.任用宦官四文书档案名称1.下行文:(制、敕、册,皇帝专用)、令、教、符2.上行文:表、状、启、辞、牒3.平行文:关、刺、移五唐朝专门档案1.记注档案:记载封建统治者言行的文字材料2.起居注:古代记载
17、帝王言行的册籍3.时政记:皇帝和宰相的议政记录4.甲历档案:官员人事档案5.赋役档案:即手实(户基本)、计帐(第二年的预算)6.舆图:地图六文书档案工作制度1.“四禁”制度:禁止泄露、稽缓、违失、忘误2.用纸制度:不同纸的种类给不同种类文书使用(黄纸给中书舍人起草诏令文书,白麻纸给翰林学士起草文书等)3.贴黄制度(唐代首创):公文有错贴黄纸修改4.一文一事制度5.公文签押、判署制度(公文制作完毕后,文书制作人及主管要签字画押,交给监印官审阅盖印)6.文书邮递制度(水、陆、水陆兼有,共三种驿)7.文书归档制度8.档案统计制度9.档案鉴定销毁制度(三年一检除)10.档案移交制度七文书档案工作律令1
18、.律:处理刑事犯罪的法律条文2.令: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设立废除更改的诏令3.格:国家机关行政法规4.式:国家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古代文书档案制度发展的特点是与古代封建国家律法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八唐朝文书档案监督检查制度1.勾检制度:检查文书的处理有无办错、办迟的事,检查依据是文书处理规定的时日。2.勾检官吏:中央机关处门下省、中书省外(即尚书省)均有设置。3.勾检制度的特点:按制度检查,而不是看其个人品质能力勾检官吏普遍存在勾检方法是本官府内部勾检和上下级勾检相结合九唐朝甲历和甲库(专门性质的档案库)1.甲历档案主要由吏部形成2.吏部铨选:科举考试、父祖门荫、考试提拔(“身 言 书 判”即“办
19、文办事能力”的考试)、原官起复3.甲历:唐代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官员人事档案4.甲库:是甲历的主要收藏机构,处保存本机关的甲历档案,还保存其他机关的甲历档案5.随着封建官僚政治的腐败,铨选制度和甲库档案管理逐渐弊端丛生十唐朝史官对档案的收集利用1.官修史书(东汉明帝任班固为兰台令史开始,只修本朝史书;正式官修史书始于唐太宗李世民,修本朝+前朝)2.随着历史发展,历史档案材料增多,单凭私家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修史,但纸的发明为编史提供便利。3.为保证修史的基本材料,唐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这是唐代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4.日历:根据每月封送史馆的起居注和时政记修撰的。大唐创始起居注5.实
20、录:历代皇帝的编年大事记顺宗实录6.典章制度、政书的崛起兴盛是唐代利用档案编撰的一大发展7.唐代利用谱牒修撰也很盛行。宋朝一宋朝文书档案官员1.继承前代,新增押司和贴司2.押司:中央和地方官府中设置的负责办理案牍事务的吏员3.贴司:在押司之下,承担文书书写、誊清等事务4.宋代文书档案官员,尽管职位不高,但在政权机关中的作用却比唐朝重要(宋朝腐败,胥吏盛行)二宋朝文书档案种类(宋朝文书总称“文卷”or“案卷”)三宋朝文书工作制度1.用纸制度2.贴黄制度,创新引黄制度(要将内容要点、日月、道里写在文书的封面或文首,提高办事效率)3.一文一事制度4.严格了公文签押、用印、判署制度5.沿袭公文邮递制度
21、6.继承发展公文移交制度(以下为新增)7.公文的装封、编号制度8.公文折叠制度9.加强公文收发登记和催办制度10.补充公文拟写制度11.强化保密制度四宋朝注重集中收集保管各国档案五.王朝中央档案库和皇帝档案库的建立1.王朝中央档案库:崇文院、秘阁2.皇帝档案库:龙图阁六架阁库(保管装具方面的大变革)1.架阁库:以架阁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2.架阁:由数阁构成,多层放置,平面排列,分门别类(充分利用空间,便于查找利用,增加保存数量)3.设置原因: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纸质文书急剧增长需要扩大贮藏的要求4.架阁库管理:守当官、勾当官,为典守档案的吏员(称“官”实为
22、“吏”)5.架阁库有严格详细的管理制度,然而宋朝腐败,不重视档案保存6.架阁库的意义:它开创了广泛范围内普遍保存文书档案的途径,未提供政务利用和日后编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七宋朝档案编史1.宋朝编撰档案文件机构增多2.利用档案编撰史书的范围更加广泛3.宋代有一些重要机构都设有“编修司”,负责本机构档案文献的汇编。4.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5.郑樵通志元朝一元朝吏员出职制度1.元朝官吏相通并无严格界限2.吏员出职制度:是指吏员任职期满,无过错,可以脱离吏职升为官员,由吏升官的制度。3.吏员出职制度是元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30个月为一考,90个月为三考,三考即为考满)4.元朝官员部分不通文墨
23、,吏员出职制度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培养了大量专职文书事务官二元朝文书名称1.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字(仅用于玺书,并要以“畏兀儿”字副之),元朝文书早期主要使用畏兀儿字,世祖以后,主要使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2.新文书种类:省札、札付、咨付等三元朝公文书写特点1.多用简笔字和俗字2.多用赵孟頫的字体3.很少有避讳四元朝文书管理制度1.文卷等级和勾销制度(朱销文簿,把办理完毕的公文用红墨消去)2.行移公事程限和催办制度(限定办事期限,小事7日,中事15日,大事30日办完,又根据路途远近详定催办期限)3.园佥文书制度:一切公务,官员必须圆坐议处,自上而下圆书图押(签字或盖章)4.照刷磨勘文卷制度:对
24、征服问卷的定期检查审核(上下半年各一次),要标注结论(无错“照过”;有错“违错”;超时“稽迟”),对照刷完毕无错的标注“已绝”,有错的标注“未绝”,提高了工作效率5.文书立卷制度(只有照刷“已绝”的文卷才能送交存储)(新旧文卷以“生熟之事”区分)6.公文驿传制度全国驿站由通政院管理职能区分:一普通驿站,传递一般性文书;二急递铺,专门传递中书六部宣慰司及沿边军事文书;三海清站,战时设立,专门传递军事紧急情报,位非常设式军事驿站小回历是公文交接的凭证五元朝档案管理制度1.架阁管理制度2.区别文字分别架阁制度3.当面交卷制度4.制定一系列档案保护措施元朝档案的利用1.修宋辽金三史2.编修实录国史元史
25、元朝秘史3.编撰政书元典章大元通制条格4.私人利用档案修史:元朝档案不准私人查阅,私人修史很少明朝一明朝文书机构权利排行:司礼监(地位最高,和皇帝关系最密切)内阁六科通政使司(一)内阁:1.废除宰相,内阁学士官品不断提升,能参与重大国政的研讨,提出意见供皇帝参考。2.内阁权力提高主要表现在“票拟权”上3.票拟:群臣百官的奏章再呈送皇帝批阅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 (起草处理意见)贴在奏书封面上再交给皇帝。内阁实际权力的大小就在票拟被皇帝采用多少4.明中期后,皇帝宠信宦官,把批红权交给宦官,内阁权利受到宦官限制5.内阁具体负责文书工作机构中书科、诰敕房、制敕房(二)通政使司(又称“银台”
26、)1.职能:收文机关,参预议决大政(各方章奏上书必须通过通政使司),是皇帝与臣民间的联系机构2.因为明朝宦官横行,另一项没实权,所以其主要职掌为授受文书而已。(三)六科1.各科设“给事中”,掌一科事务等2.给事中官品虽小,但实权颇大,六科不仅是皇帝控制六部的工具,还是皇帝打击异己的势力(四)司礼监、文书房(两者都由太监掌管)1.司礼监是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一个,原掌管宫内礼仪、刑名事务。后随着宦官地位提高,太监有能力从事文书工作,明中叶以后,皇帝贪图享乐,把奏章交由宦官代为阅读,阅读奏章便由司礼监承担。2.批红:太监代替皇帝用朱笔批阅奏章,批红之后交给内阁抄录,并颁布施行。3.文书房与司礼监关系
27、密切,为司礼监提供人才4.翰林院为内阁提供人才二明朝建立健全文书工作制度1.用纸制度,公文字体规定:统一规格用纸2.贴黄制度3.文书邮递制度4.文书保密制度5.文书的票拟、批红制度6.照刷磨勘文卷制度(以下为新增)7.禁繁文(即禁废话)8.行移勘合制度9.文书书写制度:写错有处罚,修改符号三明代专用文书1.黄册和鱼鳞图册:黄册是记录土地、人丁和赋役的文书;鱼鳞图册(田亩册、丈量册)是登记土地所有权的文书2.军册:明代控制军土和军户以保障军队兵员补充的文书(明代创立了“卫所制度”。为了保障士兵来源,形成了世代为兵的军户,世袭,并不得改变)3.贴黄(和制度不同):明代的人事文书,随职位变动产生变化
28、。四明朝档案工作的建立1.重视本朝档案的积累2.重视对元朝档案的收集3.重视各级档案机构的建立(朱元璋命令:置天下诸司架阁库)4.明初加强档案工作的措施(加强照刷文卷制度;对元朝原有档案记载进行了考核矫正工作;规定官吏上任必须要对档案进行验点工作。)五明朝档案库王朝中央档案库(一)大本堂:既是皇子读书之处,有时保存前朝典籍图书和本朝档案的地方(二)后湖黄册库:保管全国赋役档案的专门档案库1.明代的黄册制度是在历代管理户籍和赋役办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黄册直接关系明王朝集权统治和经济命脉,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3.后湖黄册库建在湖中岛屿上,便于防火防卫,前后有窗便于通风日晒(有定期晾晒制度、放置规
29、定、查阅严格、保卫严密)4.黄册库的经费是人民沉重负担5.后湖黄册库是一个保管专门档案,有独立经费、人员、制度的档案库。其库房规模之大,贮藏黄册之多,人员之众,管理制度之严是当时罕见的。(三)皇史宬: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1.皇史宬主要收藏皇帝的实录、圣训和玉牒(均收于金匮内)2.建造目的:强化皇权、以适应其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时常有火灾,所以建立了专用砖石垒砌的皇史宬。(四)文渊阁库楼:收藏明王朝中枢机要档案六明朝档案的利用利用档案编撰皇帝实录、大诰、典章制度,在明代较为突出1.实录编撰2.汇编大诰作为教本(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3.汇纂典章制度:明会典清朝一文书档案机构(一)内阁1.辅佐皇帝处理
30、政务,为皇帝办理文书,草拟谕旨,票拟(起草处理意见),内阁事务最繁,内部设置的办事机构多。2.内部办事机构: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批本处、收发红本处、副本库、内阁大库(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保存着内阁和宫廷重要档案文献)、皇史宬(原内存明代档案移到内阁书库,现做为清代实录、圣训、玉牒的贮存之地)(二)军机处1.初为办理军机事务的临时机构,但由于其办事速度秘密,利于皇帝独揽大权,所以其权势逐渐扩大,最终取代内阁权力,成为总揽军国大政的中枢机关。2.具体职掌范围:辅助皇帝处理奏折、撰拟谕旨;审办大狱案件;负责重要文武官员的任免;考察熟悉山川兵马钱粮情况
31、,以备皇帝行军狩猎之用;考察大典礼旧案和考证历史事件;稽查各省各部院衙门会奏事件。3.军机处虽然地位显赫,但其本身没有独立性,没有自主权,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没有独立行动的余地。(三)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机关1.通政使司:掌受各省题本,检查审阅其书写格式及到京期限,再送内阁处理2.奏事处:御前呈递文书,传宣谕旨的文书机构2.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专掌稽查各部院衙门所奉谕旨特交事件的办理情况,督其期限。4.中书科:专司缮写册文、诰、敕等事宜(四)官府文移的稽查机构1.六科2.十五道:按省区划分的监察机构(稽查各省刑名案件、衙门事务、主要是注销文卷)(五)中央各部分、地方各级内部文书档案机构清朝地方
32、政府分置“省、道、府、县”四级机关政府二清初文书档案工作特点1.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内阁、军机处的“执宰”职能被淡化,其文书档案工作职能大大加强。2.奏折的产生和广泛使用,改变了自明朝以来的文书处理制度(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3.清初以满族贵族为统治核心,满文为法定文字,满文文书即为国家文书4.清初档案机构纷杂,名目不一,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界限不明确,互有交叉5.书吏危害日趋严重(书吏娴熟政务和文书档案工作,可暗中操作)危害清朝统治,整顿书吏成为重要工作三奏折是清代出现的新的上奏文书,一般一文一事,有事情不需单独奏折,就以夹篇的形式附在奏折中上呈。四幕友和书吏(清代各级官府中的文书档案
33、工作人员)(一)幕友:地方各级官府长官自行延聘的人员1.幕友不是国家正式雇员,不享受政府俸禄,报酬由主官支付。2.幕友和主官处平等关系,只有主宾之分3.幕友不临堂问政,只在幕后出谋划策(主管的左右手)4.幕友需帮主官管束书吏5.雍正以后,幕友可受荐为官(二)书吏:各级衙门科房中专门从事文书处理和收贮档案,是国家机关的正式雇员1.书吏身居文档重地,抱案牍备缮写,收到官府的格外重视,清初曾对书吏的投充实行援纳制度2.书吏把持案卷,暗操权柄 营私舞弊。2.书吏坏手段:一援例假公营私(此为公开手段);二伪造、篡改、抽换、毁坏文档;三伪造文件,侵吞钱粮五雍正对文书档案工作的整顿1.廓清吏治、整顿书吏2.
34、加强文书档案的管理(重申档案移交保管制度;建立了文件的稽查汇奏制度;上缴朱批奏折制度)六清前期档案管理制度1.一案一卷制度2.按照文种、时序(或问题)分类整理的方法3.编目登记制度4.档案汇抄制度(各种诏令谕旨汇抄;题奏汇抄,题本的会抄有“史书”“录书”;专题会抄)5.档案的清查和修缮制度七章学诚的档案学思想1.章学诚重视档案史料在编史修志中的作用2.把六经和三代掌故相提并论,把其看作是三代典章制度等各项活动的记录(提高档案工作地位)3.建议清政府在各州县设立“志科”,专事搜集贮存地方文献,为修志储备史料。(未采纳,但志科具备了当今地方档案馆的部分职能)清朝鸦片战争后一鸦片战争后档案工作的变化1.外交文书档案大量形成2.外文文书档案大量形成3.近代技术档案的诞生4.新技术和新的档案载体的应用(电报、照片、影片等)二清档房:职责是档案汇抄三外国侵掠者直接控制的总税务司署,设置了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文书档案机构四“八千麻袋事件”。192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因经费困难,将放置午门和端午门洞里的八千麻袋档案,以大洋四千元的代价卖给一家纸店五清统治者腐败无能,管理不善,导致大量档案被毁损,清代档案遭到严重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