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创两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创新的发展三、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 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2、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
3、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观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学生是的责权主体三、 学生观在教学中的应用 全面发展尊重个性 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认识学生,尊重学生 关爱包容,悦纳学生。四、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
5、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作用:灵魂与统帅。智育: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智力。作用:前提和支持体育:发展学生的体力。作用:基础作用。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作用:动力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其他四育教师观一、 教师的任务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2要教好书,即搞好教学3做好思想品德教育4关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5关心学生的生活二、 教师劳动的特点(1) 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付出,还有脑力付出,是复杂的脑力付出。复杂性体现在:首先,教育目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
6、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 (2)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3) 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影响据有滞后性。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4) 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5) 教师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和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三、教师的职业素养(一) 职业道德素养(三爱两人一终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二) 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三) 教师的能力素养(1
7、) 对学生分析指导的能力(2) 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 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5) 组织管理能力(6) 较高的教育机智(7) 自我反思能力(8) 教育科研能力(四) 身心素养1. 心理素养: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2. 身体素养新课改一、简述现代学生观(已考)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应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2.学生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做到乐观估计学生天性,多看优点多赞美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学生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二、简述现代教师观1. 教师与
8、学生的关系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社区型开放教师三、 教学行为转变:1.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民主、互动和教学相长2.教学关系上强调课程帮助引导启发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四、简述现代创新观1.破除知识中心,敢质疑,培养创新意识2.破除教师权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3.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态度比答案更重要,多赞赏4.破除智力中心的观念五、简述现代教学观(已考)人生教程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
9、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科学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三维目标观,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综合课程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内容联系观: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 发展评价观: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校本发展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七、简述
10、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评价功能: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3.评价观念: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综合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6.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确立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
11、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有效形式 (3)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两圈一亩地)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
12、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的基础,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据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1)国家有设有学校以及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 (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的义务 (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
13、碍的义务。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二、小学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里素养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背(背过)(1) 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2) 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内容。(3) 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14、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 开展微格教学,(3) 进行专门训练(4) 反思教学经验 五、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3)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六、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 2、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断地向
15、小学生提出要求并即使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调节3激励作用 4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已考)(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
1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三、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学小要衔接,义务要延长,普通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加强学前教育,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四、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 社会政治制度(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课程一、课程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生儿童身心发展的
17、特点。二、简述课程的类型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要求,以及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按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5.按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6.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三、简述泰勒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过程)?1.学校应努力达成哪些目标2.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四、简述我国新课程改
18、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小学以综合课程为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五、课程开发的模式(1) 目标模式,泰勒(2)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 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情景模式的可操作性程序五步骤:情境分析,目标表达,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六、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已考)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提出研究假设3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4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5做出结论6撰写成文七、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 教育观
19、察法(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法 (6)个案法(7)历史法(8)比较法学生指导一、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已考)1遗传(提供可能)2环境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4学校教育(主导)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没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启示 个体发展的不
20、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克服困难。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规范性)塑(加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
21、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的。1 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 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 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作用;4 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儿童的学习一、注意
22、的发展特点(1) 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2) 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8)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一)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二)教师如何扩大小学生注意的范围(1) 引导学生对材料有很好地理解(2) 理解时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23、(3) 有条理地组织学习材料(4) 知觉对象离学生近一些。二、学习中思维的指导(1) 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精神(2)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各种思维方法(3) 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思维活动(4) 对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三、记忆的指导1、记忆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2、如何培养好的记忆力(一增强二掌握三减少四培养) 增强记忆的目的性。提高识记的自觉性,积极的进行有意记忆 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形象记忆法、图形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 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 培养良好的记忆规律3、记忆规律
24、在教学中的应用 (理解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1)明确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1)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减少机械记忆(2) 对材料今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3)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4)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5) 重视复习方式,防止知识遗忘。四、 遗忘的指导1、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知识容易遗忘。(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
25、响。2、影响遗忘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系列位置效应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持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五、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1、情绪情感的指导,教师要善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可采用:(1) 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2)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情绪情感(3) 使学生理解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状态(4)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独立性 2、意志指导,对小学生意志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学习方法加指导)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给学生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
26、性 加强学习意志的指导,培养意志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3、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1. 确立合理的智力原型: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2. 有效分阶段的练习,正确使用语言3. 在练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六、创造性的指导 影响创造性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的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地思维活动6灵感作用 如何进行创造性培养(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维持好奇心2、消除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励独
27、立性和创新精神4、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4) 培养创造性的思维。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学习动机一、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 建立积极的心里准备状态(2) 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创设问题情境,大面激发发学生学习兴趣(4)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 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二、学习动机的培养(马里奥班委)(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马斯洛)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2) 重视立志教育(立志)(3) 帮助学生确
28、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班杜拉)(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5) 培养学生对你学习的兴趣(6)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三、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上课)(2) 维持好奇心,设置合适的目标。(目标)(3)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4) 表达明确具体的期望,提供准确、及时、经常性的反馈。(学习反馈)(5) 合理利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奖惩)(6) 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7)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
29、力。(努力)四、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课堂引导表扬活动,家长分层评价)(1)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 课堂中正确的引导(3) 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 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1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了的持久的学习行动方式,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2学习习惯包括动作性学习习惯和智慧性学习习惯小学德育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
30、养提高过程(2) 德育教育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 德育教育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过程(4)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二、小学德育的原则(陶行知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1) 导向性原则,在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2) 疏导原则(3) 尊重学生以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 因材施教原则(6) 知行统一原则(7)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8)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一)简述贯彻德育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
31、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二)简述贯彻德育中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包括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等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面貌的培养,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来实现的。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三)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1.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32、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四)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贯彻要求(一分为二创条件提高自我扬优点)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三、小学德育途径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四、 小学德育的方法:(已考)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
33、、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学一、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它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上课,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作业布置与反馈,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4.课外辅导,它是上课的必要补充。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二、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结构合理 4.方法得当 5.板书艺术 6.组织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8.态度从容9气氛激烈三、教学过程的阶段:一动机四知识1.激发学习的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四、课外作业布置的要求 符课程 中难度 助启发1.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3.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心理指导一、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