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昌市第二次模拟、宜春市5月模拟、临川一中5月模拟、南昌二中5月模拟、红色七校5月第二次联考、赣州市5月高三适应性考试、上饶市三模、赣州市(抚州、吉安)十六县(市)期中联考、九江市十校第二次联考、南昌市一模、赣州市四校4月联考)语文试卷汇编而成南昌市第二次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其四)金元好问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本诗写于一次狩猎之后,抒写了诗
2、人如苏轼密州出猎时“老夫聊发少年狂”般的豪情。B.首联概括烽火连天、战尘遍野的局势。烽烟与榛莽交织为一幅残酷凄凉的图景。C.颔联“蛟龙”比喻当时的皇帝,作者希望皇帝如蛟龙般重振威雄,表达对皇帝的期望之情。D.颈联“乔木”暗示昔日都城的繁盛,“野烟”写出了今日京城的荒凉。昔盛今衰,对比强烈。15.尾联中的”华发”和“沧海横流”各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14.(3分)A(题目中的“车驾东狩”指的是金末皇帝北渡黄河,与元军交战,战败后向东奔逃,而不是“打猎”。)15.(6分)“华发”指作者自己的花白头发。(2分)“沧海横流”指当时翻天覆地的动
3、乱时代。(2分)表达了诗人誓死爱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2分)宜春市5月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喜晴谢薖十日江村烟雨蒙,晓来初快日升东。挼莎蕉叶展新绿,纵臾榴花开晚红。得句又从山色里,发机浑在鸟声中。披衣出户眄四野,好在良苗怀晚风。注谢薖(k):自号竹友居士,北宋诗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挼(ru)莎:揉搓、抚摸的意思。纵臾:怂恿、诱惑的意思。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第一句写江村烟雨经旬,先抑后扬,为下文写一朝日出带来的喜悦蓄势。B.第二句中快字,写东升的旭日转瞬即逝,流露出久雨后难以很好欣赏
4、日出的遗憾。C.颈联写自己从山色中觅得诗情涌现出好诗句,又因听到鸟鸣声而悟道,充满雅趣。D.尾联和陶渊明诗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风格旨趣相同,清新自然。15.本诗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
5、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解答】(1)B“快”,为快意之意,一朝日出,心情大爽,照应题目。(2)“挼莎和纵臾”两个词将阳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强大作用。颔联中一个“展”一个“开”选用的极妙,让读者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两种植物的形态,这也能体现出作者在作诗时观察之细腻。颔联描绘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喜悦。答案:(1)B(2)拟人手法。“挼莎”、“纵臾”这两个词语将初晴日光人格化,形象地展示了初晴日光的魔力。炼字平实且充满动感。一个“展”字和一个“开”字就将芭蕉新叶舒展、石榴花绽放之况呈现在读者眼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细腻的
6、视觉感受。寓情于景。通过绿的蕉叶和红的榴花,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清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出诗人久雨初晴后的喜悦之情。【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战争或边塞类。闲适类。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爱情类。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
7、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
8、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临川一中5月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榆河晓发谢榛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注: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中“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B颔联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C颔联所写的云是朝
9、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D颈联从景过渡到情。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1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单,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不对,语言的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仔细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然后从题目和注释入手,分析作者情感倾向。然后抓住核心意象,通过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找到情感的指向
10、,归纳出诗人的情感。最后结合情景关系,情理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解答】(1)C“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说法有误,在别的早行诗里,大多表现凄清的境界。此联却别出心裁,用它们创造出豪雄气象。故选C。(2)“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这句诗用“云出”“风生”象征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这句诗运用了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事业未成、年华老去的惭愧之情。解答本题还要结合注释,进行解答。答案:(1)C(2)“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
11、边患的隐忧。第五句以“征尘”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南昌二中5月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
12、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行朝:迁徒不定的朝廷。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之说。B颔联融情于景,境界开阔,情感悲壮。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沉郁悲抑之情难以排遣。C颈联含蓄蕴藉。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D尾联由个人身
13、世之忧写到家国之愁。“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5后人评价本诗颔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的颔联在写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景手法的能力。常见的写景手法有: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14、点面结合、远近结合;4、远近、高低、视听、俯仰等写景角度。【解答】(1)C“含蓄蕴藉”错,颈联用“客泪”“愁”“惊”等词鲜明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故选C。(2)周诗颔联前一句“斗柄阑干洞庭野”,望天无语,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后一句写听觉(动景),写的是视觉所见;“角声凄断岳阳城”,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是从听觉来写,这两句视听结合,诗人立于洞庭之野,仰望北斗横斜,耳闻凄凉角声,意境苍凉,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李诗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
15、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两首诗都运用了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手法。答案:(1)C(2)两首诗都运用了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手法。周诗颔联前一句写视觉(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听觉(动景),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李诗颔联前一句从听觉描写,在深秋死寂中满城响起角声;后一句从视觉描写,晚霞映照战场,胭脂般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呈现一片紫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渲染出战地的悲壮气
16、氛和战争的残酷。译文:可惜江中的明月在战乱中仍然明亮,它应该还了解为逃避战乱而客居他乡的病人的情感。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凄凉的角声隔断了岳阳城。酒杯中再落上漂泊他乡的游子眼泪,思乡之愁溅起,洞庭湖中浪涛卷着归心暗暗吃惊。想问问迁移不定的朝廷的消息,但是那些盗贼仍然横行在中原故土之上。赏析:这首诗题目表明诗人漂泊无归之感,着眼“野泊”二字。“可怜江月乱中明”破空而来,忧愤无端,领起全篇。时荒世乱,万物失色,而江月不管兴亡,在乱中依旧光耀如昔,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怜惜,这一句实际已交代了题目,“江月”点“野泊对月”,而“乱”字点明时世感慨,“可怜”二字已透露情怀。“应识逋逃病客情”对江月抒情。
17、江月之明,应知诗人的难言之隐。“逋逃”是愤激之词,言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病客”引起五六句的怀归之感。诗人原可继续抒情,却用广阔的背景作一顿挫。“斗柄阑干洞庭野”,望天无语,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点明“野”字,亦见望久,始见斗柄横斜;“角声凄断岳阳城”,听角伤怀,角声暗寓兵乱,岳阳城在泊舟近处,凄断写角声,亦写听到角声的感受。这两句都是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乍看气象开阔,细思情绪深沉,在写景中抒情。“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承第二句来,以酒浇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
18、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这两句表面对仗,意实相连而下,“酒添客泪”和“浪卷归心”互为表里,而“浪卷”字又扣“野泊”字。“愁”“惊”两字引出尾联。若至五六为止,只见作客野泊思归,所感只在一家。尾联忽然推开,遥应第一句的“乱”字。而两句亦有顿挫。“欲问行朝近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杜甫登岳阳楼结句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由一身漂泊写到国家战乱。而这首诗结句更甚于“戎马关山北”,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也。诗人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总之,全诗一结有茫茫
19、无尽之感,而中间两联情景交融,思想感情沉郁,表现手法沉着含蓄,颇有杜甫的气骨。诗中虽重一“客”字,不足为病。【点评】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红色七校5月第二次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伤春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注)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
20、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B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C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D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点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改编)15后人评价本诗“此诗真有杜忠,其已经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本诗在诗风与杜甫之诗风“沉郁顿挫“具有极大的相似点。请结合作品从情感与表达两方面简要分析。(6分)【分析】
21、(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鉴赏评价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1)C“虽
22、睹烟花燃放之美景”表述错误,结合语境,颈联中的“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烟花燃放之美景”。故选C。(2)考生应了解,杜甫的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是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厚。所谓“顿挫”,主要指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由“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可见:南未朝廷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作者表现出极大的不满,类似杜甫之诗中的忧患意识。“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两句,诗人讴歌了向子湮等爱国人士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与杜甫之诗的家国情怀极为相近。本诗一共四联,在行文思路方面跌宕起伏,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
23、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颔联“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春天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尾联“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点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大有“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之势。答案:(1)C(2)后人之所以评说“此诗真有杜忠,其已经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是因为本诗在诗风方面与杜甫之诗风“沉郁顿挫”具有极大的相似点,具体在情感与表达方面表现如下:诗人对南未朝廷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一味
24、退却逃跑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现出的忧患意识极为相近。诗人对向子湮等爱国人士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了高度热情地讴歌,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极为相近。本诗在行文思路方面体现了顿挫之美,首联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颔联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出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颈联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金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在忧伤之中给人带米了一点欣慰。译文: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
25、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赏析:首联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不断南侵。国势日衰。颔联举汴京沦陷、飞龙入海两件典型事例,说明投降路线造成的严重后果,既痛心疾首,也隐含讽刺。颈联紧扣诗题写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回的悲痛心情,感人肺腑。尾联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全诗语句明净,音调响亮,用典贴切,形象生动。【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
26、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
27、主旨赣州市5月高三适应性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大风留金山两日苏轼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龙骧万解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无事久留量仆怪,此风聊得妻孥忏。 潜山道人独何事. 半夜不眠听粥鼓。【注】此诗是苏轼由徐州改知湖州赴任途中经镇江金山时作。底:什么,潜山道人:北宋诗僧,与诗人交好,诗人赴任途中与之相会,并载之同行。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叙事,借塔铃自语预告大风将至、船只应当停渡的消息:“颠风”是全诗的诗眼。B.风无形,借浪以状写风大,
28、“打”“射”“飞”三字,把疾风写得有力有形,可触可感。C.五六两句无论是写大船不敢行走还是小舟任随风浪翻腾,都是为了突出风浪的险恶。D.诗分两部分,前六句写“大风”,后六句写人事诗人一行因风浪被迫“留金山两日”15.诗歌最后四句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14A(“颠风”并非全诗诗眼)15 依据中华书局苏轼诗集“忏”勘误为“许”。间接抒情(或“借事抒情”“叙事抒情”)。(2分)通过童仆“怪”、妻孥“许”和道人专心倾听金山寺粥鼓声的衬托,(2分)来表达诗人随缘自适、不以风浪为意的超脱情怀。(2分)评分细则:1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答,应按评分要求对间接抒
29、情的文字给分,其他景情间关系的抒情方式均不给分。2.诗句分析2分中,手法“衬托”1分,相关诗句简析1分;手法作答侧面烘托、设问、人物细节也可酌情给分;作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景情皆不给分。3情感作答积极乐观淡然宁静、遇见意趣相投友人的愉悦、人生的闲适、豁达、悠闲等均可给分。作答无奈漂泊思念、对前途的担忧、被贬的无奈、勇于面对风雨及对友人的担忧皆不给分。附:诗歌译文塔上的一个铃铛在自言自语:“明天有狂风不能渡过江南去。”早晨风吹白浪拍击着青色山崖,又从山崖倒射船窗化作点点飞雨。高大宽阔的楼船不敢航行,一叶小小的渔舟却任随风浪翻舞。细思量奔往湖州又有何事可忙?倒暗笑蛟龙掀起怒涛为了什么缘故。无事久
30、留童仆就会责怪,这场大风使妻儿暂且同意我在此地暂住。潜山道人独自在做些什么,半夜不睡静静地倾听寺中的木鱼梆鼓。上饶市三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夜宿田家戴复古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诗人之困。B.诗人有雨行山路之苦,又有夜宿田家之喜。一苦一喜,对比鲜明。C.庄周化蝶,真实与虚幻难分,诗中运用典故,抒写了诗人迷茫怅惘之感。D.诗歌以景结情,以自飞写大雁,
31、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15.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赏析戴诗和辛词中蛙声运用之精妙。(6分)14.B(夜宿田家之喜错,诗人的情感应是感伤。)15.戴诗中,蛙声嘈杂喧闹,诗人以此衬托四处漂泊的羁旅之苦、久游思归的思乡之愁。辛词中,词人夜行黄沙道中,夜深人静,稻花飘香,一片蛙声,词人以动衬静,以此抒发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中,衬托羁旅之苦思乡之愁各1分;中,以动衬静或反衬喜悦热爱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赣州市(抚州、吉安)十六县(市)期中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2、下面小题。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注】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此处泛指隐居的贤才。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处指綦毋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称颂太平盛世时代人们纷纷出山应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五、六句是诗人安慰綦毋潜:这次虽未中第,但选择科举之路并非错误。C七、八句写诗人劝慰綦毋潜暂时回家,九、十句描述置酒送别友人时的情景。D最后两句告诉綦毋潜这次落第只是偶然现象,
33、意在激励他切勿灰心丧气。(2)诗中划线句子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5、【分析】(1)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1)A“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理解有误。诗歌情感复杂,但主要情感并非“称赞”,而是对綦毋潜科举落榜的劝慰和激励。(2)本题要求理解“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的手法,通过“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可知朋友即将与作者离别,但是“行当浮桂棹,未
34、几拂荆扉”表达的是对朋友离别之后的场景的想象,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中的“远树”“孤城”“行客”“落晖”通过这些景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答案:(1)A(2)“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想象离别后,綦毋潜将驾驶小船南下回到家中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中的“远树”“孤城”“行客”“落晖”等意象,借景抒情,描写远山树木遮盖友人身影,夕阳辉映着孤城艳丽多彩的景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鼓励劝勉之情之情。白话译文: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就连你这个隐居东山的隐者,也
35、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你应试到京城君门遥远难叩,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你将经过江淮去度过寒食节,到东京洛阳时滞留缝制春衣。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知心朋友如今又要与我分离。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诗歌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
36、致。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
37、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点评】诗歌的
38、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九江市十校第二次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又送别李峤岐路方为客,芳尊(注)暂解颜。人随转蓬去,春伴落梅还。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离心不可问,宿昔鬓成斑。(注)芳尊,是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中的“又”字加重了离情别绪,读来令人感慨。B首联前句的“歧路”照应诗题“送别”
39、,后句则写以醉酒来释愁,使离愁更进一层。C颈联用地点的转换,从空间上突出了离别后距离的遥远,“度”与“绕”十分贴切。D末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自己旦夕之间鬓发变斑白,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苦。15本诗的颔联富有意蕴,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了赏析诗歌中句子的能力。要看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有没有一些精妙的字,注意点出效果。【解答】(1)D“
40、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苦”错、应该是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写自己旦夕之间鬓发变斑白来写别离之情,表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2)领联下句运用拟人手法。“伴”“还”将“春”人格化。让人联想到春天的生机,增加了别离的愁情。这两句用词贴切。动感十足,一“随”一“去”,一“伴”一“还”。形象地写出朋友远行时的路途景象,有如就在眼前,让人生发无限想象,意蕴无穷。答案:(1)D(2)领联上句将“人“比作“蓬草“,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朋友远离有如随风飘转的蓬草,其漂泊天涯之感不言自明。深切表达出对朋友命运的担忧。领联下句融情于景,诗人将别离的愁情融入”落梅“之中。形象地写出了别离之后无尽的落寞与伤感。
41、【点评】解答赏析句子类题型的方法如下: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一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一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南昌市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
42、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江南弄(唐)李贺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注释:吴歈:吴歌。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天上叠巘红嵯峨”一句以“巘”比喻云霞,“叠”、“红”、“嵯峨”三个词从数量、色彩和形状方面对“巘”作了描绘。B.颔联写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等仿佛从竹林中“生”出,既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又表现 了自然景物的变化。C.颈联的前一句化用晋朝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D.全诗以
43、时间为序,描绘了江边的诸多景物,暗示气温下降、光线变弱的过程,表现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的奇妙景观。15.赏析诗歌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6 分)【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
44、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分析诗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传达的感情。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效果和传达的感情。【解答】(1)C“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分析有误,他没有“想弃官归隐的念头”,这里只是表现此地的美酒佳肴甚好,物阜民丰。(2)尾联“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写的是自己随口唱起吴歌越曲,还没有唱完就看到江月已从东方缓缓升起。这里采用了以景结情和比喻的修辞。将初升的月亮比作美玉,较为委婉地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由衷喜爱之情。答案:(1)C(2)以景结情或比喻。写诗人趁着酒兴不禁唱起了吴越的歌曲,吟唱未终;像玉一样皎洁的月亮已从江面升起。贴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
45、江面上。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译文: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河边的云,水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赏析: 此诗以夕阳黄昏的江天为观察点,敏锐地捕捉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奇妙的景观。诗的一、二两句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图画,此时太阳刚好落山,平静的江面上,水气不断蒸发积聚,飘浮弥漫,使湛绿的江水更绿更暗,加上光线折射,成为一片朦胧的“绿雾”,向远处延伸。天西边,残余的阳光从地平线后面射入室中,将云彩照亮,
46、形状是由宽而窄,向高处耸起,仿佛无数重叠的峰峦;颜色是浓紫鲜红,光怪陆离,大自然在如此广阔的范围急遽地变幻出奇异的景象,场面是伟大而壮观的。红的晚霞与绿的江水分割了整个画面,形成上红下绿异常饱满的两大色块。红与绿是两种互补的色彩,在一幅画面中交相辉映,显得酣畅淋漓。两句诗用了五个形容词,“绿雾”、“凉波”,状物十分形象,尤其第二句,“巘”比喻云霞,又连用“叠”、“红”、“嵯峨”三个形容词对其形状、色彩加以修饰,给人以无比丰富的视觉感受。与此诗相似的,有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吴融江行:“霞低水远碧翻红,一棹无边落照中。”两人写出了江水瞬息变化的奇丽景象,而场面的壮观似
47、均不及李贺此诗。三、四两句,对江上景物作细节的描写。风云随处皆有,因与江水相关,故称“水风浦云”。“生老竹”与前面“起凉波”句子形式完全一样,但前面所写是事实,这儿只是一种印象。李肇国史补下说:“杨子、钱塘二江者,则乘两潮发樛,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傍晚天气转凉,而竹林给人的感觉是清寒的,所以说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仿佛是从竹林里生出来的。天色渐暗,江中小洲笼罩在暮色苍茫之中,远望蒲帆,像是整幅一样。这里,诗人抓住主观感受上的错觉,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的某种变化,笔调相当细腻。五、六两句写江南人民的生活。鲈鱼是江南名产,以产于松江者最佳。吴郡志载:“天下之鲈两腮,惟松江之鲈四腮。”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吹起,想到家乡的菰菜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是有关鲈鱼的著名故事。“鲈鱼千头酒百斛”,凭藉着造物无私的奉献,南人过着富足安稳的日子。薄暮之中,酒半醉卧,苍翠的山峦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