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

上传人:黄****学 文档编号:2951100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根据(保定市二模、石家庄市下学期第二次模拟、邯郸市二模、张家口市一模、唐山市一模、衡水中学第一次模拟、衡水中学第十次调研、衡水中学第九次调研、保定市一模、邯郸市一模、石家庄二中4月模拟)语文试卷汇编而成保定市二模(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海,然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照搬传统工业化老路,简单把乡村变城市,把农民变工人,引发了许多问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不仅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也为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城镇化面对的客体主要是7亿农民、200多万个自然村。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乡土社会内生的多样性来加强生态建设,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把投资重点转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维持过剩的城市产业,通过生态恢复和乡土社会重建来改善地方治理,农民就不至于背井离乡,农村也能增强吸引力。这种城乡一体化当是未来方向。客观上看,城镇化确实有利于化解产业资本过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产过剩压力。一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五通(电、水、路、电话、网络),给中小投资者和城乡劳

3、动者提供“搭便车”的机会,为内需型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有约3000个县级单位坐落在县级中心镇,还有约2万个建制镇,只需选择部分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就足以打造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还可巩固农村作为传统“劳动力池”的作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但并不意味着就得继续以产业促进城镇化,更不能延续单纯追求GDP时期的亲资本政策。某种程度上,利益结构固化使我们对化解产能过剩的关注超过了对城镇化自身规律的考量,这是深化改革的障碍。近代城市化本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催生的劳动力规模化需要,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内在特性,决定了产业集群要和城市带

4、叠加在一起。而农村本来“十里不通风”,农业本身是个自然过程,因此,强行把农村和农业拽入工业化车道,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训就是“双重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等自然界对产业集中的大城市的反抗,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事实上,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产业资本过剩。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将更加受制于资源高度短缺、环境日趋恶化,尤其要注意汲取其他国家的重大教训。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之路,其特征是“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各地农村贫困人口移入大城市,造成贫民窟中的黄赌毒泛滥。比如巴西,虽然实现了80%以上的城市化率,但大多数是在贫民窟中受黑社会控制,危害极大。因此,给农民

5、以平等待遇,绝非简单看城市增加多少人口。国家更不能任由短视的城市资本下乡去占领作为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载体的农村。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给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原则:按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以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城乡居民在城镇创业,更加强调乡村可持续发展,把提高农民组织化作为改善地方治理的基础等。请牢记,改革,而不是资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摘编自温铁军的城镇化不是产业化,人民日报2014年1月20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立足于将村镇人口转化为城市

6、人口。B.城乡一体化要面对7亿农民、200 多万个自然村,因此基建投资重点是村镇。C.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为内需型发展打下基础,给投资者和劳动者带来了便利。D.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问题是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论点即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B.第五段先承接上文,肯定了城镇化的作用,然后指出应避免的问题以引出下文。C.第六段和第七段通过列举中国和巴西、印度两国的例子说明传统城镇化的危害。D.文章开篇明义,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再次申明主旨,收束全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7、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未来数十年,中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城镇化战略更要重视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可持续性发展。B.因为农村是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的载体,所以它有可能成为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和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池”。C.城镇化不是产业化。面对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改革,以人为本,避免短视的城市资本占领农村。D.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走城乡融合的道路,依据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比如打破户籍壁垒,实现“人的城镇化”。1C(3分)A“新型城镇化,应立足于将村镇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错误,原文是“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照搬传统工业化老路,简单把乡村变城市,

8、把农民变工人,引发了许多问题”;B“基建投资重点是村镇”错误,基建投资重点是部分中心镇;D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是“产业资本过剩”。2C(3分)没有举中国的例子,只提到中国面临困难,要汲取教训。3B(3分)因果不当;“有可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池”也不对,农村本来就是传统“劳动力池”,原文说加强投资可以巩固“劳动力池”作用。石家庄市下学期第二次模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些年,“水墨热”正成为一种惹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不久前,“回顾40年来中国画发展变革的大展”以两个思路进行梳理,分“新水墨”与“新中国画”两大板块展出,引起学界

9、关注。传统的中国画,包括水墨与丹青。中晚唐以来,水墨画日渐成为主流,几乎成了传统中国画的代称。但丹青同样是值得发扬的传统,把它纳入水墨,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在古代,中国画就叫“画”。近代有了来自西方的“西画”,才有了“中国画”之称。有人说,“水墨画”是画种称谓,“中国画”是文化称谓,确有一定道理。20世纪以来,东方国家面临西学东渐,既接受了来自西方的绘画,使之本土化;又继续发展传统绘画,使之现代化。遍观近代东方美术史,各国走向现代的传统绘画,名称大体接近,如“中国画”“日本画”“朝鲜画”。之所以把实现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绘画如此命名,是重视了民族性与民族身份,强调了现代化进程中坚守艺术的民族根脉,在

10、欧风美雨中体现其文化自信。按材料为中国画更名,有两种动因:一是改造中国画,大胆吸收西画的造型手段和色彩观念,如1953年院校中以“彩墨画”取代“中国画”之称;二是便于对外交流,使中国画走出去,如1988年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北京国际水墨画展”与研讨会。采用西方通用的方式命名,使中国画与油画、水彩画匹配;把中国画叫“水墨画”,既是对话交流的策略,也有益于从媒材的角度吸取外来经验。在举办国际活动中使用“水墨画”之称,并不等于把“中国画”正式改名为“水墨画”。这是因为,“中国画”之称出现的历史背景表明,它是蕴藏了中国艺术特色又承载着民族文脉的绘画艺术。民族文脉是在传承发展中积淀的稳定因素,具有超越时

11、空的恒定性。中国画无疑要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而不为其他外来画种取代,恰恰表现为民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民族价值观念的民族文脉。那些丢掉了民族文脉的创新艺术,可能是好的外国画,但不是好的中国绘画,也不适于叫做“中国画”。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出了“新国画”的概念,推出了一批面貌全新的中国画,贴近新时代,讴歌新事物,已成为现代中国画的重要部分。也许“新中国画”的名称渊源于此,至于“新水墨”则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被称为“新水墨”的作品,包括了抽象水墨、表现水墨、实验水墨等多种样貌,有些已经在发展中培民族之根、铸中国之魂,成为中国画扩大的版图。观察中国画与“新水墨”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在交融互渗中此消彼长

12、。中国画在守正中延展,领域在缓慢扩大;新水墨画越来越多地摆脱西方的影响,在突破中回归。两者看似简单的名称之异,却连带着艺术观念乃至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如果能够在把控大势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画论者与新水墨画论者之间的张力,当有利于民族艺术的现代发展,在世界格局中复兴伟大的民族文化,丰富人类的视觉体验,为人类的精神归依做出贡献。(摘编自薛永年称“中国画”还是叫“水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中国画包括水墨与丹青,水墨画后来成为主流,就成了传统中国画的代称。B.东方各国将其绘画命名为与“中国画”大体接近的名称,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自信。C.“中国画”可看作一

13、种文化称谓,它对应“西画”而出现,彰显者民族性与民族身份。D.中国画与“新水墨”的交融互渗,构建了我国的艺术观念和新时代的中国美术理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述既结合历史又着眼现代,目的是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文脉的重要性。B.文章由文化现象引入,分析了中国画名称演变的历史渊源和原因,思路清晰。 C.第段列举两个为中国画更名的实例,是为了说明为何会按材料为中国画更 名。D.第段通过比较论述了中国画与“新水墨”的关系,指出了二者交融互渗的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方国家把西来的绘画本土化,把传统绘画现代化,这样做与其要在现代化

14、进程中坚守艺术的民族根脉有着密切关系。B.为了通过对话交流从媒材角度吸取外国经验,并使中国画走出去,中国画研究院曾采用西方通用的方式为中国画命名。C.如果中国人创作的绘画作品缺少了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可能是好的“外国画,但不宜叫“中国画”。D.“新中国画”之名大概源于“新国画”,“新国画”指新中国成立后一批贴近新时代、讴歌新事物的面貌全新之画作。1.C【解析】A项错在“成了传统中国画的代称”,原文在“成了传统中国画的代称”前面有“几乎”的限定。B项“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于文无据;D项无中生有,它们并没有构建我国的艺术观念和新时代的中国美术理论。原文说的是“连带着艺术观念乃

15、至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连带着”说明它们只是有连带关系。2.A【解析】目的不是“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文脉的重要性”,而是梳理两个名称的由来和关系。3.B【解析】错在“为了通过对话交流从媒材角度吸取外国经验”。“对话交流”与“从媒材角度吸取外国经验”是并列的两个目的,前者不是实现后者的手段。邯郸市二模(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不少电视栏目以“快乐”“欢乐”“喜剧

16、”冠名,综艺娱乐节目成为全国各大卫视比拼实力的主战场。喜剧电影日趋繁荣,近年更有电视、电影联姻诞生的“综艺喜剧电影”。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此外,各地方言喜剧市场红火、风格各异的喜剧脱口秀的流行、喜剧小品的持续实践与探索,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愚乐。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

17、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喜剧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

18、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传达民众心声、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有追求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笑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有“巨无霸”式的大制作,却没有灵魂的大震撼。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被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如果将喜剧等同于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那将是喜剧的矮化和异化,是喜剧的悲剧

19、。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果戈理曾指出,真正喜剧的笑,“不是那种由轻松的效果、浅薄的俏皮话和滑稽的双关语引起的笑,也不是那种让社会上的俗众开心的笑而是那种像通了电流一样,使人精神焕发的笑,它是情不自禁、毫无拘束、突然间直接从被智慧的强烈闪光触动的心灵里爆发出来的,是由平静的愉悦产生的,只有具备很高的智慧才会发出这种笑”。当代民众所热爱的喜剧正是那种贴近民间、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的喜剧。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会是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摘编自胡德才平庸浅薄的逗乐是“喜剧”的悲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国各大卫视的

20、综艺娱乐节目都以“快乐”“喜剧”等冠名,进行着实力的大比拼。B.剧作家过度追求名利,视各种搞笑、逗乐、嬉闹为喜剧,使喜剧陷入了低俗愚乐。C.使人对自己、对环境保持清醒认识并能乐观地面对生活考验,是喜剧应有的功能。D.真正的喜剧不追求轻松和滑稽,而应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维护正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层层深入地论证了平庸浅薄的逗乐是“喜剧”的悲剧。B.文章第二段陈述电视娱乐化现象,深刻地揭示了当今喜剧文化被严重扭曲的现状。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指出喜剧艺术作品应当高扬喜剧精神。D.文章引果戈理的话解释何为真正

21、喜剧的笑,表明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喜剧文化作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促使综艺喜剧电影、各地方言喜剧等喜剧艺术共同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B.人们看喜剧多是要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但喜剧不能止于逗乐,还须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C.若缺乏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即使巨无霸式的喜剧大制作,也会因没有灵魂而无法被广大观众认可。D.只有高扬起喜剧精神,不让其内涵被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喜剧才能产生一种可以令观众精神焕发的笑。1.答案:C解析:A项,“各大卫视的综艺娱乐节目都以快

22、乐喜剧等冠名”错,是不少电视栏目以“快乐”“欢乐”“喜剧”冠名,而非所有的综艺节目都这样。B项,“剧作家”范围缩小,喜剧陷入低俗愚乐,不只是剧作家的事。D项,“不追求轻松和滑稽”错,是不能一味追求轻松,不能追求浅薄庸俗的滑稽。2.答案:B解析:文章第二段确实陈述了电视娱乐化现象,但是论证的是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当今喜剧文化被严重扭曲,是在后文指出来的。3.答案:A解析:“促使”表示的前后关系不成立;另外,是“日益成为”,而非已经“作为”。张家口市一模(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深度应用。数据已经成为生产经

23、营活动必不可少的新生产要素。如何促进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是信息时代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数据之所以能创造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它能提高经济运行体系中原有要素的价值转化效率,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数据本身就能产生新的价值。比如,数字经济的发展及业态创新本质上就是基于数据信息的价值创造。但数据创造价值的功能并不能直接实现。数据要素也不能直接参与价值分配,而是要经过数据创造、加工并传输给数据要素使用者后,才能创造价值、参与价值分配。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数据资源并将其有效转化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竟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业体系最完

24、备、制造业规模最大、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先的国家,每年创造出巨量的数据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数据资源大国。一些国际数据公司和数据存储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到2025年.全球将有近30%的新增数据资源来自中国。我国也是数据利用强国。2018年底,我国有10家企业名列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30强榜单,在信息产业部分领城实现着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也应认识到,虽然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数据要素在创造价值并参与价值分配方面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短板。比如,数据资源开放程度有限,大量数据资源处于“休眠”状态;信息产业和数据应用部分环节、领城还存在被“卡脖子”风险;数据应用不,广

25、泛、应用程度不深,数据价值衡量缺乏统一标准;等等。这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短板,严重影响了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效率和价值分配的公平性。尽快消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技术短板。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思想,既不能因担恍信息泄露而拒绝数据资源开放和交易。也不能把信息社会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都简单地归答于数据资源的使用。而是要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协调机制,加快实现数据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稳步向社会开放。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千兆网络和IPV6规模部暑,推动5G示范工程和规模化应用,加快行业专用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及相关标准的统一、推广,不断扩大数据

26、创造和采集规模。三是加快数据资源确权立法,加强数据产权保护,打击数据盗用等违法行为,建设线上线下数据市场,促进数据产权交易;研究和执行合理的数据使用规则,夯实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制度基础。四是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在鼓励数据信息公开、共享和交易的同时,严厉打击数据信息的非法收集、储存和交易。五是完善数据创新链、产业链,大力支持数据信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基础统计分析、风险感知和预测等竞争力偏弱的领域。六是加快推进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使其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华就业、创业;同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引才、用才配套措施。(摘编自史丹、邓洲促进

27、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否掌握数据资源并将其有效转化为生产要素,决定企业、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高低。B.数据只有经过了数据创造、加工,并传输给数据要素使用者,才能参与价值分配。C.我国是数据资源大国,每年创造出巨量的数据资源,拥有全球新增数据资源的近30%。D.大量数据资源还处于“休眠”状态,所以需要将数据资源全部开放,实现人人共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逐层递进。B.文章论证兼顾我国数据成果与短板,有对成就的肯定,也有对问题的深入剖析。

28、C.第三段用数字证明了我国数据资源的优势,并指出了数据资源使用方面的问题。D.最后一段指出尽快消除数据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技术短板的具体措施及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决了数据要素在创造价值参与价值分配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短板问题,才能促进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B.不断扩大数据创造和采集规模,需要进一步完普和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广泛、深入应用数据,制定完善统一的数据价值衡量标准。C.在基础统计分析、风险感知和预测等领域我国的竞争力偏弱,需要不断完善数据创新链、产业链,支持数据信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D.要促进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就要

29、在教育、人才方面加大投资,要加快推进学校教育,完善引才、用才配套措施。1.B 解析A项,“决定企业、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说法绝对,原文是衡量的重要因素。C项,“拥有全球新增数据资源的近30%”只是发展趋势的推测。D项,“实现人人共享”理解错误,在鼓励数据信息公开、共享和交易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2.D解析最后一段没有指出尽快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技术短板的必要性。.3.B解析“广泛、深入应用数据,制定完善统-的数据价值衡量标准”不是“不断扩大数据创造和采集规模”的前提条件。唐山市一模(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历史是前人知识、经验和

30、智慧的总汇,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过的足迹。历史记忆是人们通过文本、图像等媒介获得和保存的关于历史的记忆。它对于建构国家认同、形塑国民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认同表征了一个国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借助共同的历史记忆,人们能形成对于国家同一性和连贯性的认知;相反,失去共同历史记忆,国家就会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中华民族拥有“易代修史”的优良传统。浩瀚的历史文化典籍,系统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记录着民族的辉煌,铭记着民族的屈辱和悲伤。正因为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现代性和全球

31、化分别构成了当今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客观地说,人们的历史记忆正面临着来自这两个维度的挑战。现代性表征着与传统不同的特征和精神气质。现代性与传统的决裂,使得家庭、村落、邻里、社区等共同体相对式微,传统权威受到解构,并对传统文化构成挑战,在文化标准化、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影响下,许多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诸多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很多颇具历史、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文化遗产的消失严重影响到历史记忆的传承,甚至危及国家文化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交流日益深入,人们出于工作学习或旅游的需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32、,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迅速获得其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信息。不同国家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集体记忆。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他国的历史记忆可以便捷地进入本国国民的精神世界,从而对其原有的历史记忆造成冲击。当人们习惯于从跨民族、跨国家的维度认识和理解历史时,也在进行着跨民族,跨国家的身份建构,这会对人们的国家认同造成某种程度的分散效应。历史记忆的国家认同功能不可替代,因此我们应积极应对目前的挑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记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青少年的心田。加强对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保

33、护,在城镇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中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物价值,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其次,坚持中华民族叙事立场。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忆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实践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植根自身实际,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我们要坚持中华民族的叙事立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要警惕打着“全球史”旗号却以西方中心主义书写历史的做法。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搞编自吴玉军传承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

34、们可以通过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的记忆建立国家认同,增强国民归属感。B.中华民族拥有共同历史记忆,因此中国在五千年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C.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今天的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正面临挑战。D.为了增进国家认同,有必要坚持中华民族叙事立场,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中华民族“易代修史”为例论证了共同历史记忆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B.文章从现代性和全球化两个维度阐述了人们的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面临着挑战。C.文章以现实挑战为前提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民族叙事立场的措施。D.文章先论证历史记忆对于建构国家认同的功

35、能,而后分析历史记忆面临的挑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连续的历史,国民就不可能拥有国家认同与共同的归属感。B.每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进程中,都会面临传统文化的衰亡。C.英国人书写的历史是站在人类世界的视角,因此英国的历史更具人类的共性。D.以西方的维度认识自己的历史,这对于国人构建自己的民族、国家身份不利。1. B (“中国在五千年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错,原文是“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主语是“中华民族”,而非“中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文中无据。)2. A (“易代修史”是保存历史记忆的方式,不是“共同历

36、史记忆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的例证。)3. D (A.没有必然性。原文是“国家就会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B.“都会面临”不一定。原文是在“现代性与传统的决裂”的前提下论述的。C. 英国人书写的历史也应植根自身实际,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同时因果关系也不成立。)衡水中学第一次模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

37、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

38、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

39、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

40、,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

41、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于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4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3、最后发出呼吁。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社会和国家对文艺创作的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D第五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正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木,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44、“酌奇”“玩华”。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1.D 解析:A.不是因为文艺工作者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而是要想深化“抗疫文化”书写,作品本身需要具备中国美学精神。B.不是进行“抗疫文艺”创作,而是深化“抗疫文艺”书写。C.“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错,太过绝对。2.B 解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段首,本段强调的是国家政策

45、和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3.D 解析:“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表述错误,以偏概全。衡水中学第十次调研(一)论述美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瘟的文字,完成1?3题。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

46、南盛于北。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鉄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在社会文化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多。应举人数,由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店,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远过北方,文献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

47、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至宋室南迁, 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岀北方。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首先,是河患。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衰,互为因果。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其次,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患。唐中叶后的藩镇割据,五代的兵争,期冋的政治黑暗,已达极点。唐后期的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安史乱后的藩镇,其割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还受中央控制。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蹒,不得生聚种养

48、。宋夏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关中、河南,在外寇压迫下,元气大损。自安史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遁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其三,江浙一带水利发达,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修筑;神宗时,颇重视苏州的水利。南方水田之利,渐受关注。北宋政府在江南特置提举官堇其事;南方有能力者,亦盛事殖产,开置大批水田。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水利开发;而江南兼并之风,有加无已,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数佃户的局面,财赋则占天下十七。明代籍没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域,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摘编自邙士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史之乱是中国经济文化转移的一个重要节点。安史之乱之前,北方囊括了我国的经济文化, 此后,我国经济文化渐渐偏倚南方。B.唐代贡瓷、宋代名瓷及元明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