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分子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教案分子汇编.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三化学教案分子初三化学教案分子 篇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相识,没有任何理性的相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实行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试验、改进试验、补充溢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纳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沟通。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视察试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沟通。二、教案课 题分子和原子授课人饶志权
2、学 校湖北省仙桃市试验初中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相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说明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2 实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实力;3 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的说明,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相识,学会辨证思索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试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
3、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分子的真实存在。请同学们分组试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留意视察现象。动手试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创设情景、激发爱好。你视察到了什么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回答:酒精挥发了。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望见吗?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引导学生探究。多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观看放映。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
4、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终分成了什么?糖就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许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你能说明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说明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用分子的观点说明。让学生初步相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1为什么水会削减?2说明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阅读教材。分组探讨并表达沟通。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状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这说明白什么?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回答:说明分子
5、是在运动的。联系物理学问,拓宽学生学问面,引导学生深化探求学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世界上最小的汉字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视察,猜想它的大小。让学生进一步相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化。其次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理解“分子很小”。苯分子放大的倍数。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慢慢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分子很小。学生观看。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第三部分:
6、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的运动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试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阅读资料。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实力,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实力。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有什么现象?不干脆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设计试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运动。试验探究过程等。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确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示学生
7、留意视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探讨:(发言要点汇总)1可能依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2必需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学生先分组动口探讨,再动手试验。几分钟后,表达沟通。介绍自己试验中的胜利阅历,总结失败的教训。(学生设计方案汇总:)4 其他方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实力,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实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些试验说明白什么?假如变更温度会有什么影响?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上升,分子运动加快。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完成练习。随堂巩固学问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
8、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改变 再次激趣 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视察发生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白什么依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2分子向上运动,O2分子向下运动,最终趋向颜色一样。视察,并描述现象:下面瓶中的红棕色的气体渐渐进入上部的氧气中,随时间的推移,两瓶趋近一样,但颜色变浅。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引导学生通过视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培育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实力。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
9、吗 请同学们设计试验,进行探究。评价试验方案是否能够胜利,是否可行。提出假设:分子间有肯定的间隔。设计试验:(方案汇总)1.肯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2.肯定量酒精与水混合。3.冰溶化成水体积的改变。4.肯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学生分组沟通,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本试验探究过程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试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请你分别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归纳:1.必需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2.先分别开来,后混合匀称。(也可由学生自
10、己动手演示) 画图,相互讲解。 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第五部分 迁移应用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逝了2.手上消逝得快,还是纸上消逝得快 为什么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 为什么4.用分子的观点说明: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训练二边做练习边回答。巩固、深化学问。分子的基本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小结发言。加强对新学学问的理解与记忆。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 篇21.相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相识分子是保持物
11、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改变中的最小粒子。3.培育抽象思维实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实力。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说明宏观现象。用边教边试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相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沟通、分析与探讨,理解物理改变与化学改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多媒体协助教学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许久静置会不会削减?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说明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揣测来描述、说明上述现象。)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
12、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的确是由许很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原委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协作完成下列两个试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视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试验。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削减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接着思索,为什么物
13、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老师布置学生动手试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视察现象。)师:现在是否满100 mL?生:不满了。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假如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变更。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文风不动?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师:现在同学们应当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生:因为分子间间
14、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学生稍作探讨并举例回答。)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老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学问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学问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学问来说明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学问更深化地探讨宏观世界里物质的改变。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它们的根本区分是什么?生:有无新物质生成。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假如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缘
15、由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改变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学生分组探讨,达成共识。)(老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改变时,_不变,仅_变了;正是由于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是保持物质_的最小粒子。(2)当物质发生化学改变时,_变了,变成_,然后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可分,而_不行
16、分,这就是_和_的本质区分。由此定义:_是化学改变中的_。)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老师简洁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视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溢奇妙色调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学问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
17、构思奇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特别有利于老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胜利之处: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好,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索,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实力;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老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学问详细化、困难学问明白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改变事实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改变、物理改变、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终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改变、化学改变的根本区分,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分,使学生能轻松开心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学问。不足之处:本节课
18、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留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困难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须要老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实力和创新实力。初三化学教案分子 篇3 教学目标 目标:1.相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分改变和改变;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推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目标:培育学生查阅、视察及抽象实力。情感目标:通过试验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19、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探讨的基本性质。教材一起先从人们所熟识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索,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试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运用
20、初步介绍的学问对物质发生改变时本身是否发生变更对物理改变、化学改变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方、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相识。教材的其次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试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驾驭的有关学问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探讨的是有关学问。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信任,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学问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探讨的是氧气
21、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阅历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
22、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试验(氨扩散试验、品红扩散试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试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试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学问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改变(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驾驭的学问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改变或化
23、学改变时本身是否发生变更,对物理改变、化学改变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行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行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改变,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相识,逐步培育学生辨证地思索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探讨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
24、点、密度等。本节学问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相识到特别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多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学问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学问变为详细,增加学生学习这部分学问的爱好。物理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学问(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改变是物理学要深化一步探讨的问题。学生假如对运动状态、间力
25、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相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学问,建议教学中还是从试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相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终,还应使学生相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育学生辨证的思索问题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难点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通过试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习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
26、刚起先学习时很有爱好,也下功夫,但学习方法不对,成果总不志向,因此加强化学学习方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仔细抓好“预习、听讲、复习、记忆、作业”五个学习常规环节。1.“预习”:预习时要留意全面地预习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学问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习主动、有爱好。2.“听讲”: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特别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习的起先,只看书而不留意听讲、视察试验和思索,有的学问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留意以下几点:集中留意力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
27、留意力,全神贯注听讲,解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用心听讲是确定学习效率凹凸的关键。有的学习活动可以听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限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行能由自己进行有效限制,因为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习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留意力要听好课。要勤于思索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非常重要,但仅仅把学习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假如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肯定是驾驭,不肯定会敏捷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留意“听”,而且要勤于思索,学会思索,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28、和理解所学学问。只有主动思索,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学问,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留意老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老师给出的结论,更应当留意老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的。主动地回答和提出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激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参与探讨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
29、问题并主动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终归是两回事。要学会奇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肯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索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学问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学问消化、理解变为自己学问的过程。3.“复习”:复习是学问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学问为自己学问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习
30、、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常规复习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学问的复习,常规复习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非常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习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学问进行复习,要留意学问的拾漏补缺,重在学问系统性、条理性。总复习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习,复习量较大,要重视学问的整体归纳、总结,将学问上升到理性相识并敏捷和综合地运用。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学问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习时要思索学问驾驭的程度,要多思索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娴熟运用。4.“记忆”: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须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
31、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其次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刚好复习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留意把一些味同嚼蜡难于记忆的化学学问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依次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漂亮,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试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留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5.“作业”: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学问即学懂会用的体现
32、,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学问,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学问;能学习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学问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实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意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学问之间的内在规律,驾驭了规律就能驾驭学问,迁移学问。做题还要擅长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胜利阅历,二是失败教训。假如把平常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驾驭了,把已经驾驭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渐渐削减,直到削减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约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
33、效率。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变更物质、数据、操作依次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像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学问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精确,驾驭是否娴熟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的确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
34、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不重视,不情愿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简单失分的地方。1. 通过视察试验来帮助理解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视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视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行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娴熟驾驭了。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分和联系进行对比学习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分又有联系,学习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
35、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习,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理解概念的组成,留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行,其关键部分是其次、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肯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行,真正懂了,在推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留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假如将纯净物而改为物
36、质,你还推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肯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白磷、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三、元素化合物学问的学习方法(一)元素化合物学问的特点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亲密,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需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2元素及化合物学问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学问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依次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
37、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3元素及化合物学问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在学习中肯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4元素及化合物学问对试验的依靠性强,大部分化学学问是通过试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试验使你相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肯定要仔细视察和分析试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坚固、理解透彻。(二)元素化合物学问的学习方法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学问揭示了
38、元素性质特殊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2要总结规律并驾驭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实力。如学习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习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总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晰。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驾驭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学问,
39、留意纵横联系形成学问网络。元素化合物学问虽然繁多、零碎,但依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学问网络,使零散的学问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像的学问归为一学问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学问更加深刻理解和驾驭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像点和不同点。从试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四、化学计算的学习方法1坚固驾驭化学计算的基础学问。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
40、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改变规律不非常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肯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晰。2驾驭并运用好解题步骤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
41、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困难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依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假如用到其它学科学问、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终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3留意解题规律和思想,驾驭解题技巧要擅长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实力。如已知KClO3中
42、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仔细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43、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养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4要留意解题的格式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干脆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肯定要乘以100%。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留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依次进行。五、化学试验的学习方法1要重视化学试验。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
44、的学科,试验是老师讲授化学学问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学问都是通过试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试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学问。2要仔细视察和思索老师的课堂演示试验因为化学试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视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究有关问题,从而达到试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试验要细心视察,学习和仿照。要明的确验目的,了解试验原理。要仔细分析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试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分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学问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
45、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终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留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试验。试验中要勤于思索、多问、多想分析试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及独立试验动手实力和创新实力。4要驾驭化学试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试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依据详细状况选择正确的操作依次并能依据试验装置图,解答试验所提出的问题。总之,只要充溢信念,勤奋学习,总结驾驭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肯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46、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依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酸的化学性质(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氢氧化铝药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