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范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1一、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溢才智、内涵丰富、喜闻乐见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才智。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去从中感受这些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洁,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驾驭重要词语。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莒父( ) 輗( ) 軏( ) 彫(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2、1)诲女知之乎 (女 通 汝)(2)如日月之食焉 (食 通 蚀)(3)无欲速 (无 通 毋)(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彫 通 凋)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别句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推断句(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推断句(3)其何以行之哉?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4、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知之为知之 为_子夏为莒父宰 为_(2)过而不改 而_人而无信 而_三、翻译课文首先,请同学们尝试把文中的部分句子进行翻译,熟知文意。(1)子曰:“由,诲女知1之乎?知2之为知2之,不知2为不知2,是知3也。”翻译重点: 诲:教育; “女”通“汝”(r),你。 为:表推断,相当于“是
3、”。 1知:明白;2知:知道;3知:通“智”,才智,明智。是:指示代词,“这”。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学问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看法才是明智的!()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翻译重点: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方法;(总)拿他没有方法;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方法)(3)、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重点翻译: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
4、;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食通“蚀”;之3:代词,他。更:改正(变)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视着他。(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重点翻译:厚,薄:多,少;而:连词,表并列,不译;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开翻译:孔子说:“多责怪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开别人的怨恨。”(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重点翻译:其:副词,怎么;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行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6)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
5、斯三者何先?”重点翻译: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翻译:自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四、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才智?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实力,解答本题,须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如下: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启发:对于文化学问和其他社会学问,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驾驭。人的学问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
6、是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学问。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行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看法。3、子曰:“躬子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 宽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冲突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当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冲突,人应当多作自我指责,
7、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剧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按部就班,否则,“欲速则不达”。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启发: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
8、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短暂取得胜利,却不行能最终取得胜利。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假如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行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启发: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胜
9、利;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赐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3、 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五、作业:、翻译并和背诵课文中的名句名段2、完成课后练习三六、实力训练。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
10、: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_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_3、说明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出_盟可负邪 负_4、谈
11、一谈孔子所主见信的原则是什么。_答案1、提示:三类。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3、遭受;假如;放出;背弃。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需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状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教学反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育文言阅读实力。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悟孔子的生存才智。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育文言阅读实力。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
12、悟孔子的生存才智。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自主预习:一、 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1、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2、 ,是谓过矣。3、人能弘道, 。4、 ,则远怨矣!5、无欲速,无见小利。,。6、,。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7、 岁寒, 。8、 逝者如斯夫,!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索: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重点:诲:教育;女通汝(r)你;为:表推断,相当于是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才
13、智,明智.是:指示代词,这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学问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看法才是明智的!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慧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慧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当开动脑筋,勤于思索。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启发:对于文化学问和其他社会学问,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驾驭。人的学问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学问。()子
14、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翻译重点: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方法;(总)拿他没有方法;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方法)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方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叨念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选文第3则:子曰:“过
15、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溢了才智。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行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看法。(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重点翻译: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食通“蚀”;之3
16、:代词,他。更:改正(变)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视着他。(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肯定会加以掩饰。”选文第5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肯定会加以掩饰。君子和小人的区分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英勇地面对。人只要有饰非掩过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
17、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重点翻译:厚,薄:多,少;而:连词,表并列,不译;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开翻译:孔子说:多责怪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开别人的怨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爱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定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变更这种状况,须要从自
18、己身上下工夫。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冲突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当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冲突,人应当多作自我指责,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次课时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19、”莒父是鲁国的城邑,详细位置现在还不清晰。“宰”指城邑的长官。“问政”就是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无”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贪图快。“见小利”是指计较小的利益、贪求小的利益。“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涯”。其次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看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
20、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剧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按部就班,否则,“欲速则不达”。(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重点翻译:其:副词,怎么;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行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选文第9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一个比方。大车是古代用牛力的车,小车是古代用马力的车。两种车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
21、,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横木和车辕相连接的活销儿叫輗,小车横木和车辕相连接的活销儿叫軏。假如大车、小车没有横木和车辕相连接的关键,就没法套上牲口来拉着车子行驶了。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行以的,就像大车假如没有輗、小车假如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丢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10)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重点翻译: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翻译:自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角度:为人
22、治国-讲究诚信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翻译: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终零落的。”(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启发: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
23、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一、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赐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二、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24、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提示:三类。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行动坚决。3、说明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遭受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假如_出_放出_盟可负邪 负_背弃_4、谈一谈孔子所主见信的原则是什么。儒家的忠信也是有
25、条件的,即必需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状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孔子说人必需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反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根据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肯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肯定要信实,行为肯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
26、反叛卫国,根据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知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行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卫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唯恐是不行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保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3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2引导学生领悟孔子的生存才智。自主学习: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老师作辅导。合作探
27、究:思索:1、不知为不知,为什么也是“知”呢?2、人为什么“过而不改”呢?3、你怎么理解“欲速则不达”的?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涯”。其次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看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4、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材料略)提示:孔子说人必需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
28、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反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根据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肯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肯定要信实,行为肯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根据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知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行以讨伐,
29、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卫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唯恐是不行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保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5、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体会?参考: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语:意在言外,无限感慨。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四书评)评“子在川上曰”等章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
30、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宋朱熹论语集注)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引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引,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引,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31、。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引咏叹,而道之充溢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真善形容道体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4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育文言阅读实力。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悟孔子的生存才智。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育文言阅读实力。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悟孔子的生存才智。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诵读1.正音2.解词3.学生诵读4.老师订正5.齐声吟诵三.探究:
32、1.学生读译,找出最喜爱的一则,谈谈理由。2.学生发言,师生共评。四.小结。五.拓展:“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珍宝满地,俯拾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与大家共享。六.作业:以本文中12则语录中的1至2则为材料,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板书设计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孔子的生存才智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准备人要讲信用人须要磨砺懂得惜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5学问与实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悟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2、学习和驾驭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悟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悟孔子对弟子的关爱
33、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领悟同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重点:学习和驾驭重点字汇:矢之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老师打算PPt课件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运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才智之光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呢?二、 语段
34、解读:(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当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2)其次则:依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当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5)第五则: 第八则:(第11、12、13则)孔子擅长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洁谈谈自己的理解。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才
35、智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经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慢慢至于宏大或奇妙。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起先;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完成学案中的学问巩固部分补充材料: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毅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概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当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假如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
36、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胆怯了,对孔子说:“假如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反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兴奋,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
37、夫却认为不行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卫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唯恐是不行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保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
38、古代社会学问分子的通称。 (2)果:坚决、坚决。 (3)硁硁:音k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方器量狭小的人。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赞扬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敬重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肯定做到,做事肯定坚持究竟,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
39、,哪里能数得上呢?”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肯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听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育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1、 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2、 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爱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定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变更这种状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3、 第九则要理清比方的关系。4、 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索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
40、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溢才智、内涵丰富、喜闻乐见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才智。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许多特别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洁,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驾驭重要词语。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莒父_ 輗_ 軏_ 彫_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1)诲女知之乎
41、_通_。(2)如日月之食焉 _通_。(3)无欲速 _通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通_。3、说明下列加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诲女知之乎:_、_。(2)是智也:_。(3)更也:_。4)小人之过也必文:_5)人能弘道:_。(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7)子在川上曰:_。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别句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知之为知之 为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2)过而不改 而_ 人而无信 而_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
42、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5、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6、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7、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8、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0、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