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论文1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然而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偏多,应用性课程较少,将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而,学生学完后通常感到“通而不专,找不到本人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正如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万金油,固然具有了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但却没有本人的专业特长3。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应用性课程设置偏少;二是建立实践基地,需要购置相关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地方院校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花费;三是固然建立一
2、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或资源缺乏或是输送人数有限,或是联络互动较少,实践基地建设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四是部分专业学生未能够意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动力与热情,敷衍了事,如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存在普遍的“搭便车现象,实践环节未能够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由于事业单位日益强调成本收益的背景,能够提供应学生实习的时机越来越少,竞争也越来越剧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这些单位实习愈加难了。加上地方院校对于学生实习的支持力度缺乏,实习方案缺乏可行性和针对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对于实习积极性并不高,实践性强的实习环节沦为“学生填表、教师盖章的外表功夫。总之
3、,这样流于形式的实践环节难以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通而专的复合型人才。2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窘境的原因2.1社会景况方面的原因德国思想家恩格斯曾讲: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可见,现实社会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根源所在。有了现实成熟的土壤,专业学科才能够汲取所需养分,茁壮成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构造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市场气力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展,政府不能、无力如计划体制时那般包揽一切社会事物,支配绝大部分社会资源。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意味着政府需要依靠市场与公民的气力进行治理。在这一经过当中,由国家承当的提供公共事业服务的职能
4、将会逐步转移到具有独立自主性和强大的社会发动能力的公共事业组织当中。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发展还相当滞后4。一方面,很多非政府组织难以通过注册获得合法地位,社会支持和发动能力缺乏,致使很多民间组织依靠政府筹集资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应有的自主管理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资金、人才的缺乏又导致组织活动能力不强。并且,固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但由于事业单位涉及面广,从业人员较多,改革会涉及到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势必会遭遇阻力,因而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还比拟缓慢,这又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国家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的在于为公共事业的管理培养高素质
5、的专门人才,而如今,公共事业本身的发展受限,公共事业的分化又越来越细,很多公共事业尤其是事业单位又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式更为严峻。这些问题反映到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上,一些院校就没有坚持办学、办专业的应有原则,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在课程设置上什么课都开一点,导致专业定位不明,培养目的不清,更谈不上构成专业特色。2.2专业认知方面的原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偏低。提及公共事业管理,民众联想到的是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传统事业单位,片面地把这些事业单位当做整个公共事业,并且一些本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这一看法。从概念上看,公共事业是指面向社会,以知足社会公共
6、需要为基本目的,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可见公共事业的范畴更大更广,不仅包括政府组织,还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对公共事业管理认知的不同,构成了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上的分歧与争议,这种分歧和争议又直接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目前争论焦点最大的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归结为下面三种观点:一是“准公务员论。这种论调以为,我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适应转型时期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政府机构改革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因此,以培养“准公务员为目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二是“泛管
7、理人才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的比拟广泛,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包括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强调公共理念的基础之上,把宽口径,有专业特色的“泛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的。三是“变异与“超前论。这样的论断的学者以为,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在国外已经有相对长的历史了,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是在借鉴国外“第三部门管理的经历的基础上,以为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进行专门化管理为目的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因而具有“变异和“超前的特征5。3加强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3.1合理定位培养目的,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合理、明晰的人才培养目的。笼统模糊的人才培养
8、目的容易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偏离预设的轨道,与高等院校的办学目的背道而驰,毕业生自然难以展现该专业特长,缺乏本身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需要拥有公共意识、把握管理技能的管理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为培养这种管理者服务的,或者讲,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更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由于公共事业的广泛性,地方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的时,千万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公共事业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你的人才培养方向,办出本人的专业特色。例如地方医科类院校,能够把卫生管理或卫惹事业管理作为本人的人才培养目的和办学特色。地方综合类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9、而定,又如广州大学地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超大型城市,所以就把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作为本人的办学特色,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定位为培养从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专门人才,而且是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一定要立足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当地公共事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养既把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又了解当地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的应用型人才。3.2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和便捷使用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完善课程体系,一定要处理好主干课程与辅修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使课
10、程设置愈加科学规范6。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完善课程体系时还要十分注意:首先必须在专业课群上依托与地方院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本土的地域优势,以彰显出学科是专业方向和地方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差异性。此外,必须加强课程系统的弹性,使之能够随着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与当地公共事业管理需要结合起来。再次就是地方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实习流于形式。地方院校要充分开掘当地的教育资源,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需求,跟当地的公共事业单位合作,建构起完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保证专业学生的实践性与创新性。3.3建设师资队伍,创新培养形式目前,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
11、气力的缺乏、师资水平的有限,已严重影响着该专业学生的培养7。现有的师资队伍,一是从过去已经成熟的学科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老师气力转行过来的;二是依托原有的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建立起老师队伍,这样的师资构造难以胜任专业建设进一步发展对其的能力要求。针对公共事业管理老师匮乏的现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优秀师资队伍。就师资培养而言,能够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师资“引进来。既能够利用地方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水平的的博士、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可以以充分利用当地事业单位资源,从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中聘请理论水平高、应
12、用能力强的专业人员担任课程老师,壮大师资实力。第二,加强内部师资“走出去。地方院校应该通太多种渠道鼓励老师走出校门提升知识水平,能够通过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名校进修或出国访学等提升老师本身能力,或者创造平台,委派老师到政府部门、公共事业部门挂职锻炼等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形式上,现有的培养形式过于理论化,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锻炼,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地方院校要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性和人才培养目的,创新培养形式。目前,联合培养形式是地方院校创新培养形式的较佳选择,有益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8。在这种新型形式之下,学校与部门之间、校际之间通过横向合作,分享教学资源,互通师资气力,最大限度地利用院校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互补、互利。4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化,民众对于公共事业管理领域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必然会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经过中,地方院校必须解放思想,依托于区域优势,明晰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的,突显专业特点,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以知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