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上语文《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上语文《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好的故事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写“搁”“综”等生字,会写“错综”“澄碧”等词语,能借助词典以及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错综”“云锦”等难懂的词语。(二)通过段落对比和多样朗读,体会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三)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文章内容,体悟背后情感。二、教学准备微课“借助相关资料理解的方法”,倒影的相关视频,配乐音频,课件。三、教学过程(一)依据前测,疏通字词1.聊“梦”导入。(1)聊一聊你做过的梦。(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走进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梦境。(齐读课题)2.出示课前调查统计。引导:这篇文章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
2、样。老师统计了课前调查,发现同学们对部分字词、课文内容和写法有很多问题,现在咱们就试着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它。(板贴:借助相关资料)3.辨读字音。经统计,难读的字音集中在这几个多音字上。(1)自主读题,完成作业本第三题。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边缘都参(shn cn)差(ch c)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xu xio)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yn yn)。(2)学生汇报,校对修改,重点强调“削”“晕”的读音。(3)齐读句子。4.疏通难词。(膝髁、泼剌奔迸、皱蹙、陡然
3、)(1)指名读。(2)借助词典释义,理解难词。(3)书写“陡”“削”。(4)齐读词语。(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大声朗读课文,根据图片提示,找到具体描写梦境中的两幅画面的自然段。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2.学生汇报,相机引导,联系上下文找关键句。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3.小结。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读出了这梦里有朦胧的画面和清楚的画面。(板贴两幅画)4.关注首尾,发现呼应。5.师生合作,梳理脉络。作者就是从“昏沉的夜”逐渐进入梦境,梦境由朦胧变清晰,最后从梦境中骤然醒来,坠回这“昏沉的夜”。(师生合作说,边说边板贴课文结构图)(三)
4、多样朗读,感受“景美”1.互文对比,发现共性。(1)学习活动一:对比画面。朗读课文的第五、第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幅画面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我们的发现:_;_(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预设一:都是水乡景物。预设二: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预设三:景物多而重复。预设四:都是景物在水里的倒影。2.聚焦“倒影”,读灵动之美。(1)过渡。水是流动的,水中的景物也跟着动,他们解散、摇动、扩大、融合(PPT上显红所有的动词)(2)选一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动词读一读。(3)自由练读,汇报感受。(4)聚焦“织”,感受动感。看到“织”,我们通常会想到织衣服、织毯子,鲁迅笔下,什
5、么也能织?(美景)引读。看,就是这一片水中的倒影,把乌柏织入新禾,新禾织入野花,野花织入白云,白云织入村女,村女织入塔,塔织进茅屋不断地织啊织,他们时而解散,时而摇动,时而扩大,时而融合,时而退缩,时而拉长想象画面。这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视频,感受倒影。3.变换形式,读出感受。(1)变成诗句形式,自由练读。(2)师生合作读,配乐展示读。4.借助“山阴道”,加深感悟。(1)过渡。鲁迅梦中的江南就是山阴道。(2)出示注释,理解山阴道。(3)联读旧知、古文。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季羡林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白水翠
6、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每行山阴道上,如在镜中游。初学记(4)引发思考。鲁迅梦中的山阴道,与之相较,带给你什么感受?(5)小结。比其更胜一筹,让我们梦行山阴道上,如在“水中游”。(四)借助资料,体悟“情真”1.教师助学,寻方法。(1)出示作业本第五题第二小题。这些景物其实是作者的梦境,为什么会写得如此清楚和真实呢?谈谈你的看法。(2)借助课后资料袋(一),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看法。(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4)小结。借助资料袋(一)中的“记忆中”和课文中的“我仿佛记得”,我们读懂了这梦里有作者曾经的记忆,难怪它会如此真实。2.微课导学,知方法。借助资料是有方法可循的,请出微课小伙伴总结方法
7、。(出示微课)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学习小伙伴。有些文章很难读懂,我们可以借助相关资料理解,瞧,我在读课后资料袋(一)时,这些语句令我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感受,圈画出来,对应找到文中的内容“我仿佛记得”,联系课后资料袋(一)和课文“我仿佛记得”,我读懂了梦境为何会如此真实,原来这蒙胧的画面就是作者的曾经的记忆。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梦呢?也请你们像这样“借助资料,圈画找对应联系想”的方法来当一回鲁迅先生的解梦人吧。3.独学合学,用方法。(1)学习活动二:合作解梦。独立学:组长分配资料,每人一则,默读圈画令你产生感悟的词句,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为什么要做这个梦?合作学:组内交流补充,判断(填写)
8、以下“解梦语”。联系资料1和文中的“江南美景”我读懂了,鲁迅向往记忆中江南农村一样美好的生活。( )联系资料3和文中“我要追回它”,我读懂了,鲁迅是想追求不需要奋斗的安逸生活。( )联系资料( )和文中“_”,我们组读懂了_。(2)学生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提取关键词,板贴词卡)预设一:联系资料1和文中“反复提到的景物”,读懂了鲁迅对故乡的眷恋和怀念。预设二:联系资料2和文中的“碎影”,读懂了这梦是美好而易碎的,抓不住的。预设三:联系资料4和文中的“昏沉的夜”,读懂了现实越残酷,梦境越美好。(3)小结。解了这个梦,我们就知道了为何鲁迅要反复提到故乡景物,念念不忘,为何不写真实的景物,而要写脆弱不
9、堪的倒影梦里有他的经历、情感和故事。4.回扣朗读。“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1)(出示云锦图片)介绍云锦。这就是云锦,上面的图案交织,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2)借助“云锦”,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3)小结。像这样,联系上文“美的人和美的事”,联系下文“云锦”,我们就理解了“错综”的意思。(4)带着理解,再读句子。5.结课。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因为,景因情而美,情因景而真。(板书:景美、情真)今天,我们借助资料读梦、解梦。下节课我们还将用这样的方法,继续读“好的故事”,并结合鲁迅其他作品
10、品一品,说不定你会产生新的理解。附板书:好的故事附相关资料:资料1:1913年6月26日,是鲁迅在长住北京后的第一次返乡省亲,他和弟弟乘一只乌篷船,游览了鉴湖、兰亭,一路遍赏美景,兴尽而归。在1919年12月24日最后一次离乡返京后,再也没有机会踏上他所挚爱、热爱的故土。资料2:资料3: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方令孺女士在山阴道上资料4:鲁迅先生另辟蹊径,从水面倒影入手,呈现出流动的画面感。倒影始终在动,它没有恬静,没有安宁,这样好的生活,是虚幻中的虚幻,遥不可及。王一梅“桃源”梦
11、境与孤独者花之歌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借助预学单,读准难读字词,理解难懂字词。(二)朗读课文,借助重点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意。(三)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力。二、教学准备课件。三、教学过程(一)体验情趣,导入新课1.猜字谜,揭示课题。(1)自由读字谜。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2)你能猜出句子中的“我”是谁吗?(3)学生反馈。(4)揭示课题。这
12、不仅是谜语,还是一首诗呢!选自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花之歌。(板书课题:花之歌)2.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3.明确阅读任务。(1)请学生读课前“提示语”,明确要求。(2)课件出示阅读任务。朗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二)交流反馈,学习字词1.反馈交流预习情况,指导读准难读字词。2.指导理解“祭献”“苍穹”“旖旎”等词意。(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要求。自由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用横线画下来。2.梳理文脉。(1)指名读句子。(相机板贴“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摇曳”“呼吸”
13、“微睡”等词语或短语)(2)请学生给这些词分分类,并说说理由。预设:“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是把花比作什么,“摇曳”“呼吸”“微睡”是写花在干什么。(3)学生根据分类,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4)小结。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写“我”是什么,(板书:“我”是什么)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我”每天干什么。(板书:“我”每天干什么)(四)研读第一部分,学习方法1.默读课文,批注句子。默读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找到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用关键词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2.交流反馈,重点品析。(1)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指名读,
14、谈感受。理解词句意思。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说出来”指的是什么?“收回去”又指什么?“又”字说明了什么?想象说话。花开放了,仿佛对大自然说着什么?小结。花开花落,仿佛是大自然周而复始地在说话和沉默。有感情地齐读。(2)句子二。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启发学生想象。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引导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绿茵”?为什么说花儿像“星星”?(引导体会比喻的巧妙)(3)句子三。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指名读,谈感受。引导联系上文理解。教师引读:花在冬天孕育,春天开放,夏天成长,秋天凋零,冬天又开始孕育新生,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
15、复始,就像课文开头所说的那样(学生回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花开花落的现象。让我们齐读这句话。3.小结。刚才我们将读到的内容加以想象,读懂了诗人的语言,领略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纪伯伦,他还是著名的画家。在他的诗文作品中,他擅长把画面融入文字当中,被誉为“艺术天才”。让我们想象着文中的画面,美美地读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五)迁移方法,交流第二部分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课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找到想象奇特的地方与组员交流。2.交流反馈。(1)交流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欢迎”“送行”,想象画面,体会花儿一天充实快乐的生活)(2)交流第六自然
16、段。“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各指什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星星”和“太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3)交流第七自然段。“顾影自怜”和“孤芳自赏”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些哲理”指的又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花儿的积极向上)(六)交流总结,体悟感情1.教师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赞颂花吗?2.小组讨论,反馈汇报。3.教师小结。这首散文诗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4.对比阅读,感悟语言。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篇短文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了解这两篇文章作者的想象都很奇特)附板书: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