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练习.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走向高考】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练习一、选择题1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的意思是说禾苗多时草难以生长,草多时禾苗难以生长,禾苗与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A演替进行的时间长短B演替产生的原因是否含有人为因素C演替进行的初始裸地条件D裸地形成前原生态系统的类型答案C解析初生演替的时间一般较次生演替长。两者的最重要区别是发生演替的初始祼地情况不同:初生演替发生于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虽有植物存在,但被彻底破坏;而次生
2、演替则发生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等繁殖体的地面。3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答案C解析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矿质营养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属于不同的物种,除草是为了防止产生种间斗争(竞争);虫和作物之间是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4(2015天津联考)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
3、地被物层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豌豆地里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混合种植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答案A解析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这不能说明分层现象,因为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没有明显的层次;豌豆中的高、矮茎及鹿群中鹿的高、矮是指一个种群中个体的性状不同而已,不能说明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分层现象。5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4、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解析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仍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杨树和白桦的原因是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6(2014江西联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区别不同群落类型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答案C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
5、仅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还需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等。7(2014大连统测)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中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A解析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8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
6、丰富度的大小是()A甲乙 B甲乙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由动物种类的多少决定,种类越多,丰富度越大;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由题中数据可知,甲地物种丰富度比乙地大。9.(2015甘肃质检)如图为某一区域内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一定不存在竞争B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C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DM、N两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答案B解析曲线不重叠的情况下,M、N两物种有可能争夺空间或栖息场所,也可构成竞争关系,A错误;d越小,表明曲线重叠就越多,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B正确;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就越多,适应
7、环境的能力应越强,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M与N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的结论,D错误。10(2014琼海一模)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答案C解析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减少;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11下列有关“土壤中动物类群
8、丰富度的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答案C解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调查土壤动物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12.(2015南京质检)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此时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决定。以下对顶极群落的理解有误的是()A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级群落B若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
9、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比演替早期时的恢复力稳定性强D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答案C解析当群落处于顶极群落时,与演替早期相比,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二、非选择题13(2014盐城一调)图甲所示为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反映的种间关系有_。一个生物群落除了食物网中的组成成分外,还应该有_。(2)由于合理保护该人工湖泊,使水禽等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多,可以判断食物链中水草等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_(增加、减少);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是_。(3)如果突然遭受了某种化工污染,导致水禽大量死亡,
10、其他植物、动物不受影响,已知鱼类主要捕食水草,贝类主要捕食藻类,那么短期内水草的数量将_(增加、减少)。(4)某学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某项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该探究实验的课题是_。答案(1)捕食和竞争分解者(2)增加次生演替(3)减少(4)贝类对藻类种群密度的影响解析(1)该食物网体现了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一个生物群落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2)水禽等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多,鱼类、贝类数量减少,水草等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3)水禽大量死亡,导致鱼类、贝类增多,由于鱼类主要捕食水草,因此短期内水草的数量将减少。(4)图乙主要研究了贝类与藻类
11、种群密度的关系,因此该生物科技小组探究的课题是贝类与藻类种群密度的影响。14.(2015四川质检)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
12、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解析(1)草原上的雄鹿群和雌鹿群是同一种群中的两种性别的群体。(2)同一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构成群落。(3)当丙组实验所用时间小于其他两组时,正好说明捕获丙组容易,捕获其他两组困难,也就证明了”鹿角效应”,实验中注意单一变量原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