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数学常考题型的总结3.docx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8042557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数学常考题型的总结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2年高考数学常考题型的总结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数学常考题型的总结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数学常考题型的总结3.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高考数学常考题型的总结(必修五)对高三理科来说,必修五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它不仅要考查基础学问点,而且仍要考查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问题;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肯定要明白什么是重要,什么是难点, 什么是常考学问点;对重难点要了如指掌,能做到有的放矢;同学们不仅要把握课本上的学问点,更重要的要对学问点懂得的有深度,对经典题型或高考常考题型把握到相当娴熟的程度;人们常说, 只有你多于一桶水的才能,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发挥出一桶水的水平来,否就,基本不行能考出相对抱负的成果来;必修五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高考详细要考查那些内容呢?这是

2、我们师生共同争论的问题;虽然高考题不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肯定要不留死角,对常考题型的学问点和方法能倒背如流;下面详细对必修五常考的型作一分解:解三角形解三角形是高考的必考学问点,每年都有考题,一般考查分数为 5-12 分;考查的时候,可能是挑选题、填空题,或解答题,有时单独考查,有时会与三角函数,平面对量等学问点进行综合考查,难度一般不是很大,假如出解答题,一般是第17 题,属于拿分题;学问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正弦定理:aAbBcC2 R( R 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 )c2a22bccosAsinsinsin余弦定理:a2b2c22abcos C,a2c

3、2b22accosB,b2(变形后)a2b2c2cosC,a2c2b2cosB,c2b2a2cosA2ab2ac2cb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S ABC1absinC1acsinB1bcsinA;222学问点分解:(1)两边一角,求另外两角一边,可以用正弦定理,也可以用余弦定理,特殊留意两种三角形的情形;(2)两角一边,求另外一角和两边,确定是正弦定理;(3)等式两边都有边或通过转化等式两边都有边,用正弦定理;(4)知道三边的关系用余弦定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5)求三角形的面积,或和向量结合用向量的余

4、弦公式;(6)正余弦定理与其他学问的综合;必需具备的学问点: 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和三角恒等变换;可能综合的学问点: 三角函数以及正余弦定理的模块内部综合;合、以及与基本不等式的综合;解三角形常考的题型有:考点一 正弦定理的应用例: 在ABC中,a15,b10,A60,就cosB答案:63学问点:正弦定理和三角同角关系和与数列的综合、 与平面对量的综思路:(方法不唯独)利用正弦定理先求出sinB,然后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可求出cosB;考点二 余弦定理的应用例: 在bABC 中,已知a23,c62,B60,求 b 的值答案:22学问点:余弦定理思路: 直接利用余弦定理a2c

5、2b22accosB,即可求出 b 的值;考点三 正、余弦定理的混合应用例: 设2ABC的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如bc2 a ,就 3sinA5sinB 就角 C_. 答案:3学问点:正余弦定理思路:(方法不唯独)先通过正弦定理求出三边的关系,然后再用余弦定理求角C ;考点四 三角形的面积问题例: 在ABC中,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b、c,如AC2 B,且a,1 b3,求SABC的值名师归纳总结 第 2 页,共 21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答案:3 2学问点:三角形的面积思路: 先求出 B ,然后由三角形

6、面积公式即可;考点五 最值问题例: 在2ABC 中,Bo 60 ,AC3,就AB2BC 的最大值为答案:7学问点:正弦定理和三角恒等变换思路:(方法不唯独)先利用正弦定理,然后利用恒等变换,转化为正弦函数,求正弦函数的值域问题;考点六 三角形外形的判定例: 已知ABC中,acosAbcosB,判定三角形的外形答案: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问点:正弦定理和二倍角公式思路: 先由正弦定理化解,然后利用二倍角公式争论即可;考点七 三角形个数的判定例: 在ABC中,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b、c,如A30,且a,1 b3,求 c的值答案: 1 或 2 学问点:正余弦定理思路: 分类争论B60

7、或B120两种情形;考点八 基本不等式在解三角形上的应用例: 在ABC中,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b、c,如a4,b2,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答案:21学问点:三角形面积公式、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思路: 先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用余弦定理,最终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例: 设ABC的内角 A, ,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c,且acosBbcosA3c ,求 tanAB 的最大5值;答案:3 4学问点:正弦定理、正切差公式和基本不等式思路: 先通过正弦定理,得到tanA4ta

8、nB,然后正切差公式,最终应用基本不等式;考点九 平面对量在解三角形上的应用例: 在ABC 中,uuur uuur AC AB6,ABC 的面积 3 3 ,求 A答案:3学问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平面对量中的余弦公式思路: 先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平面对量中的余弦公式即可;例:在ABC 中,边 c 所对的角为 C ,向量mcosC,sinC,ncosC,sinC,且向量 m 与 n 的夹角是3;2222求角 C 的大小答案:C3学问点:向量中的坐标运算和余弦公式思路: 先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和余弦公式转化,然后求解;考点十 数列在解三角形上的应用例: 设ABC的内角 A, ,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9、, ,c,如 a, ,c依次成等比数列,角B 的取值范畴 . 答案:0,3学问点:余弦定理、等比数列和基本不等式思路: 先用等比数列,然后余弦定理,最终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考点十一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B、D间距离与另外哪两点例:如图,A、B、C、D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D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 处测得 B 点和 D 点的仰角分别为75 ,30 ,于水面 C 处测得 B 点和 D 点的仰角均为60 ,AC0 . 1 km;摸索究图中第 4 页,共 21 页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间距离相等,然后求B、

10、D的距离(运算结果精确到0 . 01 km,21. 414,62 .449)答案: 0.33km 学问点:正弦定理和三角形的相关学问思路: 先通过三角形的相关学问进行转化,然后利用正弦定理就可以求出长度;考点十二解三角形的综合题型3 sinCbc0例: 已知a b c 分别为ABC 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acosC(1)求 A(2)如a2,ABC 的面积为3 ;求b c ;答案: 1A602bc2学问点:正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恒等变换和诱导公式思路:(1)先通过正弦定理和诱导公式转化,转化完之后,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求出 A ;(2)利用角 A ,再通过余弦定理,就可以求出 b c

11、 的值;数列数列是高考的必考学问点,每年都有考题,一般考查分数为10-17分;考查的时候,可能是挑选题、填空题,或解答题,有时单独考查,有时会与不等式,函数等学问点进行综合考查;以前 考题比较难一些,现在多数比较简洁,但是常用的方法仍是比较经典的;学问点:数列的递推公式,数列的求通项公式,数列的求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学问点分解:(1)递推公式:建立前n 项和S 和 na 的关系;nn 项和S 等问题;(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公式、性质、等差中项以及前(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公式、性质、等比中项以及前S 等问题;nn 项和(4)数列求通项公式的几种方法;(5)数列求和的几种方法;(6)数

12、列的综合问题必需具备的学问点: 函数、导数、不等式,平面对量、三角函数等相关学问;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可能综合的学问点: 数列的内部综合、与三角函数的综合、与导数的综合、以及与不等式的综合;数列的常见题型:考点一S 和a 的关系a n,S nS n1n2a 的值,以及数列 a n的表达式;a 1n1例: 数列 a n的前 n 项和为S n已知Sn2 n,求答案:a 815,a n2n1学问点:递推公式 思路: 已知项数 n ,求详细值;未知项数 n,求表达式;考点二 等差数列 1 等差数列的公差和通项

13、公式ana 1n1 d,(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知三求一;假如已知a ,d,那么求的是数列a n的通项公式 )anamnm d(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公式)an的通项公式;例: 已知等差数列an中,a 1,1a 33,求数列的公差d 以及数列答案:d2,an32n学问点:等差的公差和通项公式思路: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先求出公差d ,然后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 等差数列的性质nmpq(都是正整数) ,ana mapaq,2npq(都是正整数) ,2anapaq,a 是 na 和a q的等差中项;例: 已知等差数列an中,a5,1a 97,求a 1a 13以及a 的值 7答案:a 1a 13a 7

14、36,学问点:等差数列的性质思路: 等差数列的性质和等差中项可得到;3 等差数列的求和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S nna1a nna 1n n21 d(知三求一,假如已知a ,d,那么求的是S 的表达式 ),2S nnan1( n 为奇数 )或S 2m1 2m1 a m;2例: 设等差数列 a n的前 n 项和为S ,如 nS 33,S 624,就S 的值 9答案: 63学问点:等差数列的求和思路:(方法不唯独)通过等差数列前n 项和为S ,先求出a 和 d ,然后再利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求S ;4 等

15、差数列求和中的最值问题Snna 1nn21 ddn2a 1dn类似于二次函数, 当d0时,S 有最小值; 当 nd0时,S 有最大值;n22例: 设等差数列 a 的前 n 项和为S ,已知a 39 ,d2,求S 中的最大值答案: 49 .学问点:等差数列的和或二次函数的学问思路: 先利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S 表达式,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学问求最大值;例: 设等差数列 a 的前 n 项和为 S ,已知 a 3 9 , d 2,求 S 中的最小值 n答案: -36 学问点:等差数列的和或二次函数的学问思路: 先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S 表达式,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学问求最小值5 等差数列的证明

16、anan1d(等差数列的定义表达式),an19S n10,求证:lgan是等差数列;例: 设数列a n的前 n 项和为S ,na 110答案: 首项为 1,公差也为1 的等差数列学问点:对数函数的学问和等差数列思路: 先求出 lg a 1 1,然后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表达式 a n a n 1 d,证明等差数列;6 已知等差数列 a 中,a 3 a 7 16 , a 4 a 6 0 , 求数列 a 前 n 项和 S ;2 2答案:Sn n 9 n 或 Sn n 9 n学问点:解方程和等差数列的和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17、- - - 思路: 先利用等差数列的学问求出首项和公差,然后再求前n 项和S n考点三 等比数列1 等比数列的公比和通项公式ana 1qn1q0(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知三求一;假如已知a ,q,那么求的是数列a n的通项公式 )anqnm(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公式)anmq和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例: 已知等比数列an中,a 12 ,a 38,求等比数列的公比答案:q2,an2n学问点:等比数列的公比和通项公式 思路: 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求出;2 等比数列的性质nmpq(都是正整数) ,anamapaq,2npq(都是正整数) ,a n2apa q,a 是a 和a 的等比中项;例:

18、设等比数列 a ,已知a 3a918,求a 值答案:32学问点:等比中项 思路: 利用等比中项即可;例: 设等比数列 a ,已知a 3,3a 712,求a4a5a 6值答案: 216 学问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思路: 利用等比的性质即可;3 等比数列求和a 1 aqna na 1a nqq1(用错位相减法推导)S n1q1qna 1q q1的公比1,前 n 项和为S ,就S 4例: 设等比数列 2a 4答案: 15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问点:等比数列的求和 思路: 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和通项公式即可;4

19、等比数列的证明a n1q(等比数列的定义表达式)b na nn 3 ,证明:数列是nb等比数列;an例: 在数列a n中,1a1,a n12a nn 3,设答案: 数列b n是公比 2,首项 -2 的等比数列学问点:等比数列的定义 思路: 先化解,再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来证明;5 等比数列的综合例: 设S 为数列 na n的前 n 项和,S n2 knn ,n* N ,其中 k 是常数,如对于任意的m* N ,a ,ma 2m,a 4m成等比数列,求k 的值;答案:k0或k1学问点: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和递推公式 思路: 先通过递推公式化解,然后再利用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即可求出;考点四 等差和等

20、比数列的综合问题例: 已知实数列 a n是等比数列 ,其中a7,1且a4,a51 ,a5成等差数列,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答案:a n27n学问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中项 思路: 先利用等比数列的学问,然后再利用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即可求出;例: 等比数列 a n中,已知a 12,a 416,如a a 分别为等差数列 b n的第 3 项和第 5 项,求数列 nb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S ;22n答案:Sn6n2学问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的通项公式思路: 通过等比数列的学问来转化为等差数列,即可;考点五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 观看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述已有)名师归

21、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2 累加法形式为:a n1annfn ,利用累加法求通项,ana 1f 1 f2fn1 例: 已知数列 a n满意an 1an,a11求数列 an的通项公式;答案:ann2n22学问点: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思路: 由an 1ann得a n 1ann就a na nan1an1anan2n1a na2a 1a 1,即可;3 累乘法形式为:an1fnaa2,利用累乘法求数列通项,1a 1;ana na n2a 1答案:an23n学问点: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思路: 由条件知ann1nn1,a

22、 1a2a 3a4an1an,即可;aa 1a 2a3an4 待定系数法(1)an 1panq(其中 p, q 均为常数,pqp1 0),把原递推公式转化为:an1tpant,均其中t1qp,再转化为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2)a n1pa nqn(其中p,q均为常数,pqp1 q1 0 );(或a n1pa nrqn,其中p ,q ,r为常数)等式两边同除以n q 得,an1pa n11,如pq,再利用上述的方法,转化为等比数列的形式,qnqqn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如pq,将转化为等差数列的形式,再利用等差数列求通项公式;例: 已知数列an中,a 11,an12 an3,求a . 答案:a

23、n2n13学问点:待定系数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思路: 设递推公式an12 an,3可以转化为3a n12an,然后利用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例: 已知数列an312a n中,a 1a nn,求a ;答案:an3n2n学问点:待定系数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思路:(方法不唯独) 依据an12an3 n,两边除以n 3 得:a nn12an1,令b na n1,转化成上面例题的33n3n名师归纳总结 第 10 页,共 21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形式,然后再利用上面例题的方法求解;5 配凑法(构造法) :建立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形式例: 已知数列nna

24、1满意a 11,a23,an23a n12a nN*.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答案 :a n2学问点:构造成等比数列思路:(方法不唯独,仍可以利用特点根的方法求解)构造等比数列,或利用特点根的方法,求出两根,Q a n 2 3 a n 1 2 a n , a n 2 a n 1 2 a n 1 a n ,然后利用等比数列的学问求解;6 递推法ana 1S n1n1,解决既有,a 又有 nS 的问题;n4a n2,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S nn2例: 设数列 a n的前 n 项和为S n已知a 11,S n1答案 :a n3 nn 1 22学问点:利用递推公式,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思路:

25、 先利用递推公式化解,然后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7 不动点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等求通项公式(内蒙古高考现在已经不是重要的方法了)考点六 数列求和1 公式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略)2 裂项相消法裂项相消的常见形式:11 1, Ln11,11 1 2 nn12,nnnn n22n12 n1 121111;1 2n2 n12求数列 an的求和S ;5,L,例: 已知数列 a n满意1 ,1 3 21, 4 31n n答案:Sn32n2 n32 41 n学问点:利用裂项相消求数列的和思路 :利用ann 12 11n12求和即可;第 11 页,共 21 页n2n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26、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例: 已知数列 a n满意:ann1n1,求数列 an的求和S n答案:Snn11学问点:分母有理化,利用裂项相消求数列的和思路: 进行分母有理化得,an n 1 n,然后裂项相消求和;3 错位相减法:(课本上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方法)由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构成的新数列,用错位相减;例: 已知数列 a n 满意:a n n 2 ,求数列 n a n 的求和 S nn 1答案:S n n 1 2 2学问点:错位相减法求和思路 :错位相减法求和;例: 设数列a n满意a 113a 2132a3n 31a nn, a* N ,设b nn,求数列n

27、b的前 n 项和S ;3a n答案:S nnn 313n3244学问点:错位相减法求和思路 :错位相减法求和;4 分组求和法(将新数列分成已学过的数列,然后求和)例: 设数列a n1的前 n 项和为S ,且a n2n3n,求S 的表达式答案:S n2n3 n23 n22学问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思路: 依据数列的特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可以得到;5 相加求和法、数学归纳法求和(内蒙古高考现在已经不是重要的方法了)考点七 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例: 设数列a n的前 n 项和为S 已知1aa ,a n1S nn 3,n* N ,如a n1a n,n* N ,求 a 的取值范畴;答案

28、:9,a 的通项公式,数列的单调性;a 的取值范畴;第 12 页,共 21 页学问点:递推公式,构造法求思路: 通过递推公式,构造法求a 的通项公式,再利用数列的单调性求 n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考点八 数列中的放缩法例: 已知数列a n,满意a 11 ,an13 an1,证明111L13a 1a2a 3a n2答案: 如下学问点:发缩放证明数列中的不等式1 2 1思路: 由构造法求 a 的通项公式,然后利用放缩法 n n-1,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最终证明不等式;a n 3-1 3考点九 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最值问题, n 是

29、正整数 )例: 已知等差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如 S 10 0 , S 15 25,就 nS 的最小值为答案: -49学问点:等差数列的求和,导数思路: 通过等差数列的学问求出S ,然后再通过导数求出nS ;不等式不等式是高考的重要学问点, 但是它会和其他学问融合在一起考查,有时是一道小题, 有时会和其他学问综合在一起以大题的形式显现,分数范畴为(5-10 分);现在线性规划, 几乎每年必考,虽然不是很难, 但是大家肯定要把握好, 不等式小题一般不会很难, 综合题重点主要是汇入其他知 识点进行,对数是取值范畴或值域问题;学问点:不等关系、解不等式、不等数组的线性规划和基本不等式

30、;不等关系: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比差法:abab,0abab0,abab0;问题的关键是判定差的符号(正, 负,零),方法通常是配方或因式分解;2. 不等式的性质 基本性质有:(1)abba(对称性)(2ab,bcac传递性 3abacbc名师归纳总结 第 13 页,共 21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4c0时,abacbc;c0时,abacbc;运算性质有:1ab,c0,dca0cbd2abd0c ,nanbbd3ab0danbnacbd. 45ab ,ac6ab0,c0 ,ababd,cd3 基本不等式a2b2ab,abb2aba,b同

31、号,当且仅当ab时成立等号 ;时成立等号 ;ab22ab(a,同号,等号成立 );aba2b2(当且仅当aba22 babab2 aba,bR当且仅当ab时成立等号 ;22ab必需具备的学问点: 函数、导数、三角函数、数列等相关学问;可能综合的学问点: 不等式的内部综合、与三角函数的综合、与导数的综合、以及与数列的综合;不等式的常见题型:考点一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般与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结合起来争论(争论a0的情形 )b000ax2bxc0两不等实根x 1x2两相等实根x 1x 2无实根2aax2bxc0xxx 1或xx 2xxb)R2aax2bxc0xx 1xx 2(争论

32、a0的情形,只需将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 ,转变不等式方向加以争论1 最基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略)2 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需要分类争论)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例: 解不等式ax1 x1 0(a0)答案: 当a0或a1时,解集为xx1或x1;当1a0时,解集为xx1 或x1;aa学问点: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思路: 用分类争论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3 高次不等式 数轴标根法,已不再是高考的重点 4 分式不等式(1 )cx axd0axbcxd0(axb0). axb0,即有b(2)cx axd1cxd10cxdaxb0(剩下的同上)留意,假如已经确定baxbaxbcxdaxb;5 单确定值不等式(1 )axbc a0 axbc 或axbc;(2)axbc a0 caxbc6 双确定值不等式axbbcxdt设bd可分解为:当xb时,axbcxdt;当dxb时,acacaaxcxdt;当xd时,axbcxdt;详细解依据实际情形即可;留意:cababab;含参数的双确定值需要先确定参数的范畴再分类争论,或依据实际情形看是哪一类问题详细确定;含参数的双确定值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会涉及到最值问题,需要依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取值;例: 已知函数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